最近看CCTV電影頻道探班封神劇組的視頻,我發現烏爾善導演總提電影工業化,包括什麼訓練營培養新演員,培養演員馬之類的。 到底電影工業化是什麼意思,讓中國電影工業化的好處是什麼?


上周因為工作關係,去青島東方影都探班了《封神三部曲》劇組。整個參觀和學習過程都令人受益匪淺,因此借這個機會,在這裡也總結一下自己的感受和思考。

(因為保密協議的限制,我沒有任何在現場拍攝的圖片,因此全文無圖)

當我們在說電影工業化的時候,我們到底在說什麼?

如果要簡單地總結,我認為工業化的最重要指標,一個是「標準」,一個是「流程」。只有建立起標準和流程的電影生產體系,才能被稱為是「工業化」的。

當然,烏爾善導演之前在各種採訪中,也提到了自己對中國電影工業化的認知標準。他的總結無疑是最全面和最官方的。

第一是類型化的創作,每個類型都有一定的創作標準,無論從劇本、製作都有一定的規範;

第二是科學且系統化的製片管理,以保障一部電影的大規模生產;

第三就是新技術的應用。

結合烏爾善導演的標準,以及我自己在《封神三部曲》劇組的所見所聞,我們終於可以在中國電影的製作體系里,談論一下「工業化」的問題了。

作為一部神話/史詩電影,《封神三部曲》是中國電影甚至亞洲電影迄今最大規模的製作。而之所以要做如此規模的投入,是題材和類型以及市場多種因素所決定的。為了確保它在商業上的安全性,它在創作上必然是類型化的。而類型化的創作,其實就涉及到了類型的「標準」問題。

「類型」就是創作者和觀眾的一個市場契約,是觀眾在花錢買票之前,就能確信自己得到相應標準的娛樂體驗。創作的類型化是所有標準中最難的一個環節,因為其他所有的技術環節都有相對成熟的國外經驗可以借鑒,只有創作是必須要從本土經驗逐步積累才能完成的標準體系。

標準的建立一般都要遵循如下過程:市場需求導致了應用,應用導致了體驗,體驗導致了要求,要求導致了標準。

對於國產神話/史詩電影來說,在經歷了之前十年的摸索和積累,需求、應用、體驗和要求都已經非常明確了。烏爾善導演作為這個類型中最重要的創作者之一,他憑藉之前的《畫皮2》和《尋龍訣》,已經為這個類型的中國電影建立了一套相對成熟的創作標準。而《封神》則在繼續這個循環,並開始重新建立標準。

從我在片場的體驗來看,《封神三部曲》的拍攝無疑是重新定義了這個類型的標準。無論是從敘事、表演、角色造型、整體美學的建立,以及所有細節的落實,《封神三部曲》都超越了之前中國同類型電影的創作標準,並建立了一個達到甚至在部分環節超越了國際水準的創作標準體系。

電影的創作最後還是要依靠製作和生產環節的細節落實,最後才能把導演和主創部門的創作呈現為一個個的畫面和最終的電影。對於絕大部分中國電影來說,如何在製作和生產環節確保最初的創作意圖不折損,其實是一個非常考驗和折磨大部分中國電影人的痛點問題。

相信大部分電影創作環節的從業人員都聽說過這個形象的比喻:拍電影就像是你捧著一碗水跑長跑,最後比的不是誰先到,而是到了終點後你手裡的這碗水還能剩多少。

之所以會有這個比喻,就是因為中國電影在之前的手工作坊時代,很難在所有製作和生產環節都做到忠實執行創作意圖,當每一個環節都在因為各種無法控制的變數而折損創作意圖時,這些環節導致的誤差就像工業生產中的「公差」一樣,逐漸累積之後,最後組裝起來的機器已經無法百分之百地實現最初的圖紙設計功能了。而超大規模的電影製作,就像是組裝航空發動機一樣。成千上萬的工序和數以百萬級的零件,以及供應鏈管理,任何的誤差最後都會積累到最終的成品上。如果無法有效控制這些變數,除了無法按時交付產品外,這些誤差積累也會導致原始設計無法百分百地發揮功效。

如果我們想讓一部超大規模製作的電影,最終在銀幕上實現最初的創作意圖,就需要落實數以百萬計的創作細節。而這個過程,依靠的就是工業化的生產體系。

有過製作經驗的電影創作者,都會明白我上面說的那些痛點意味著什麼。如果分析和拆解我在《封神三部曲》劇組看到的拍攝過程,相信大家會更好地理解什麼是「工業化」。

有一場特效水池的戲份拍攝,需要演員在造浪機製造的波濤中進行表演。我的感受就是整個劇組的拍攝效率非常高效,流程非常合理,可以做到準點出工準點收工。

在很多效果完全靠運氣的特效水池中拍攝,能做到準點收工是非常難的,這意味著劇組已經把所有可能的變數都控制住了。這些變數包括但不限於演員的表演排練、安全訓練、現場的安全管理、在狹窄空間內的機位設計、燈光控制、人造波浪的效果控制、現場特效和後期特效之間的銜接、現場鏡頭效果和動態預演的效果檢查,等等。

只看這些文字,其實很難估計出這場戲的準備和拍攝工作量。但經過我和烏爾善導演以及製片團隊的溝通,我確信這場戲拍攝時,所有的人員和效果,以及特殊設備,都是經過事先的縝密排練和預演的。

例如,在特效水池的人造波浪中進行表演,估計很多人都不會想到一個問題,那就是演員在人造波浪中根本站不住,一個浪花過來演員就會被衝出畫面。靠給演員身上加配重是解決不了問題的,因為一是會影響演員的表演,二是會給演員帶來安全隱患(你沉下去就浮不起來了)。

如果是到了現場才發現這個問題,光解決這個問題就能急死製片部門。因為解決這個問題的辦法不是靠現場的器材就能實現的。而這種細節問題的暴露以及相應的解決方案,一是依靠成熟的外包技術團隊,二是依靠事先的縝密排練和預演。

最終現場採取的解決方案,是在特效水池的底部鋪滿了鋼板,上面有掛鉤系統,讓演員可以用腳部掛住這些掛鉤,確保大浪湧來時,雖然身體會搖晃,但演員仍然能相對準確地定位自己的表演區域。

這場特效水池戲份的其他細節還包括但不限於:

所有參與水戲拍攝的演員,不但事先都排練過所有戲份,同時也提前接受了專業培訓,還考了專業潛水證。拍攝現場也有安全員隨時在畫面外候命,確保演員的安全。

人工造浪機的浪花效果也是經過之前的排練,確保所有的細節都能達到導演的要求。

現場的綠幕和遮光黑布都是固定在挖掘機的機械臂上的,隨時可以根據畫面需求以及太陽角度進行調整,非常高效快捷。

每一組鏡頭拍攝完成後,現場特效剪輯立刻就能將現場鏡頭和之前的動態預演進行檢查,確保所有鏡頭沒有遺漏,以及所有鏡頭的效果達到了之前的設計。

在另一場動作戲的拍攝中,整個劇組也呈現了同樣的高標準和高效率。

這場戲是一個非常複雜的多人打鬥場景,而且前中後景都有主要演員在表演,調度複雜,同時還需要人工降雨,以及配合複雜光效變化。在拍攝難度上類似《一代宗師》的開場雨中打鬥,但參與打鬥的演員人數更多,而且彼此之間的人物關係也更加複雜。

這場戲大概花了一周左右就完成了拍攝,每天的拍攝時間從中午1 點開始,到夜裡1 點結束,正好12 小時。按照劇組的管理流程,這是一個「中班」加一個「夜班」的工作量。

(一個有趣的小細節,因為整個拍攝過程非常有序,所以大家並不需要經常加班。所以在正常拍攝結束後,劇組工作人員還能夠在晚飯後在駐地附近散步遛彎。當大家在樓下碰到後,相互打招呼時,都會問到,你明天是中班還是晚班啊?那種對話場景,相信在老式工廠家屬區生活過的朋友都會非常熟悉。)

在城牆下的打鬥戲份,有二十多個演員參與,因為之前經過了細緻的動作排練和表演排練,所以在拍攝時,除了導演的表演調整外,幾乎每一個鏡頭中的每一個演員走位都保持了高度的連續性。

因為涉及到複雜的特殊效果和特效化妝,所以整個拍攝中不時需要暫停,以便特效化妝部門進行特殊效果準備和調整。而現場的第一副導演孫曄安排的拍攝流程非常科學,整個拍攝過程中幾乎沒有出現任何無序停頓和盲目等待。

(很多劇組工作過的朋友都會有一個印象,那就是劇組拍攝忽然會停頓下來,然後包括導演在內的所有人都不知道自己在等什麼。它就類似在自習室里大家都在閑聊時,忽然會出現一個安靜瞬間。那是一種混亂偶然達到了某種同步後的偶發現象。)

這種複雜動作戲的跳躍拍攝,最容易出現的問題就是漏拍鏡頭。但在《封神三部曲》劇組的現場拍攝中就不會出現這種擔憂。所有表演和動作都經過反覆的排練,所有鏡頭都經過細緻的前期規劃,跨部門溝通會上也明確了各部門的工作範圍和目標,整個拍攝現場忙而不亂,真正做到了緊張有序。

現場剪輯隨時把鏡頭加入預覽時間線,導演隨時可以檢查最終效果,配合這些專業化流程和職業化工作人員,我們最後看到的就是一個職業化的劇組在一個工業化流程中的專業化表現。

順便提一嘴。在我探班當天的拍攝中,城牆上有一個由著名演員扮演的角色,因為鏡頭設計關係,他大部分時候都只是背景中的一個模糊身影。但在整個拍攝過程中,他全程都完成了表演,並一絲不苟地配合了所有準備工作。我一直覺得,這一點和「藝德」其實關係不大,這正是職業化的表現。因為這就是一個職業「演員」所應做到的職業化標準的體現。

就是依靠這些需要花費大量時間的準備工作,以及數千項瑣碎細節的具體落實,《封神三部曲》劇組才能做到在規定時間內準確地完成了預定鏡頭的拍攝,並且達到或超過了預定效果。

而這個過程,就是創作標準和生產規範,以及烏爾善導演所說的「科學且系統化的製片管理」。

所有的這些加在一起,就是我們所說的「工業化」。顯然,電影工業化很重要,因為它能確保在一個複雜的大製作電影拍攝過程中,導演和主創部門的創作可以忠實地呈現在最終的電影中,同時製片部門還能確保這一切都是在預算和周期內可控地有序進行。

好處也是非常明顯的,因為只有當我們可以在預定的時間和成本內,按照預定的質量標準,生產出一部預定類型的電影,我們才能在後續的包括營銷宣傳發行影院市場資金回收再分配等等細分環節上,有序推進,並進一步完善整個中國電影體系的工業化。

那時的中國電影才是真正的工業化產品,才能夠真正地成為更大的娛樂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

參考文章:

張小北:為什麼中國影視行業超時工作的情況非常普遍??

zhuanlan.zhihu.com圖標張小北:電影攝製組中「第一副導演」的主要工作是什麼??

zhuanlan.zhihu.com圖標

國內參與過很多戲,我們一般是拍攝期間才會被叫進劇組,而在《封神三部曲》中算比較早期介入了。我們做的具體工作還不方便講,但我可以挑已經公開的內容和一點見聞說說,希望能讓各位感受到一點劇組中的氣氛。

之前談工業化的時候總提流程,無非前期、拍攝、後期三大塊,後期前置也講了很多年,可真正在項目中能做到的太少。而在這裡,制景都沒完成時就和副導演有過幾次討論,如何把工作前置,輸出的素材能否提供到多個部門以提高效率。

在青島參與另一個項目時順便約了劇組去看景,當時某個大型內景剛做到一半,第一次進棚著實給我震驚到了,至少四五十個制景師傅有條不紊地工作,所有人服裝統一,佩戴安全帽,一眼就能看出不管是技術還是管理水平都和其他劇組不同。這種工作氛圍別說在國內其他劇組,我在國外都沒見過這麼有序的。試想一下工作環境和氛圍對師傅們工作態度的影響,在一個整潔有序的環境中,任何一個瑕疵都會無比刺眼。

參與其他項目時,制景和拍攝通常是同步的,也就是拍一個景的時候,下一個景在別的棚趕工,周期非常緊張,普遍造成為了檔期而犧牲質量,更多情況是中遠景的地方靠焦外虛化細節一帶而過。當然,如果前期預覽做好這都沒什麼,可如果導演和攝影在現場想臨場發揮創意就會感到十分掣肘。而在《封神三部曲》的制景里,所有浮雕的細節都是下圖這樣的,整個場景沒有任何死角,站在場景之中就會被滿眼數不盡的細節震撼到。

劇組有一個公眾號,這個公眾號應該不是對外宣發用的,因為發的內容更多面向劇組內部成員和影視同行,在推文中看到熟悉的身影感覺很奇妙。去年底發了這篇文章

百工造物!感受電影《封神三部曲》幕後手作藝術

建議各位用手機查看。

當時這篇推文看得特別感動,字裡行間全是對匠人的尊重。每個人對自己做的事有一種「自豪」,一針一線都是用心的,全然沒有趕工行活的痕迹。

九月份開機整一年,這一年的工作讓我覺得這個組裡本身就有一種文化,很多決策是有原則指導的。比如我們當時去看一個雪景,工作需要我們研究假雪的材質特點。

《封神三部曲》起用了大批魔術師?

陪我們看景有個負責物理特效的老師,我隨口一問說我們之前參與過一個項目,雪景是拿硫酸鎂做的。老師臉一沉:

硫酸鎂特別不環保,會燒鞋,時間久了還會變色,質感也不好。

之後又和我們細講了一下他們的做法,具體細節不一一闡述,大致是幾種材料分開使用,以體現不同的反光和質地,分出雪的層次,而且每種材料都符合環保標準,對工作人員健康無害且不污染環境。有原則就讓很多複雜的決策變簡單,不用在投機取巧的事情上花費精力,專註把效果做好。

以前看紀錄片說因紐特人的眼裡有幾百種白色,估計這位老師眼裡起碼也有幾十種吧。

工業化初期的摸索和建立系統一定是十分浪費的,但這種初期躲也躲不過,只能硬著頭皮硬趟。就像前面說的制景也好冰雪特效也好,有原則是一方面,有資源才能實現。16和17年影視業的資源那麼豐富,然而「電影工業化」只是句口號,大多還是想賺快錢。泛泛而談電影工業化的比比皆是,而真正落實到每一個環節的劇組太少了。

要想享受工業化帶來的益處,必然就不能在看不見的地方偷工減料。工業化同時就免不了一些撥亂反正,大到管理,小到使用正版軟體,從過去的角度來講確實會增加大量成本,但必要的錢——還是得花。

況且大多情況錢花到位最終還是為整個項目省錢,有時也是理念和專業的事情,例如改造挖掘機的機械臂調動藍綠幕這件事

告訴你一個封神劇組小秘密:挖掘機居然能這麼用!

類似操作在國外幾乎每個用特效的劇組都會做,不光現場效率高,對後期特效和跟蹤機位也是非常友好的。想像調動綠幕時整個劇組都要等著,這個環節提高效率每天多拍幾個鏡頭就能省多少錢呢。

還一點是劇組肯信任專業的人做專業的事,這個可能涉及到評價具體人就不多說了。打個比方,今年在SIGGRAPH聽《蜘蛛俠:平行宇宙》視效總監的演講,有人問到你們是如何說服索尼給你這麼大自由創意的空間,才能做出這種前所未有的視覺效果的?

Danny Dimian講還是日積月累的經驗,在行業內有多年的好口碑就能獲得更多的信任。

《流浪地球》是提到電影工業化躲不過去的話題,其實我認為《流浪地球》和《封神》的工業化區別還是很大的,畢竟 @龔格爾 龔老闆當初是一邊拍片子一邊找錢... 條件不是一般艱苦但還是扛下來了。雖然逆境中團隊凝聚力更強,但問龔老闆的話大概率還是想有更多資源調配吧...

總而言之《封神三部曲》這樣的製作對於整個產業來說必然是喜聞樂見的,不單純照搬國外「工業化」的經驗,還能結合本土產業和從業者的文化優勢,創造出我們自己的模式。我敢說這個劇組出來的人以後會分散到各個劇組中繼續發揮重要作用,一部戲把中國電影帶入工業化顯然是不可能的,但一定會有積極的影響,整個產業還要靠每個製作的長期努力才能進入良性循環。


首先要明白什麼是工業生產。

身為一個奮鬥在製作一線的一顆小螺絲釘,我眼中的工業生產即流程化、標準化,自動化。

電影製作之所以需要工業化,是由於其自身的特點決定的。大家都知道製作完成一部電影需要耗費大量的人力物力以及時間成本。就像是造車蓋樓,如果做不到工業化的生產,那麼任何一個環節的失誤都會造成災難性的毀滅。為什麼拿造車蓋樓舉例,一是因為它們都是技術和藝術的結合體,二是它們都必需要依託工業化的生產線。

有人說電影是藝術,這沒錯,但藝術和工業化生產並不衝突。世界上任何著名的建築物都是嚴格施工的結果,你能說它們就不是藝術品嗎?

一個流程化,標準化,自動化的製作流程,能保證主創的所有創作意圖被正確且高效的執行出來。它是為創作保駕護航的手段,而不應該是局限。

《封神三部曲》這種體量的電影,就像一台超大型的機器,所有部門在保證部門內部正常工作的同時,還要與其他部門正確對接,機器才有可能正常運轉起來。我拋磚引玉,拿我剪輯部門舉例。大到整體內部工作流程,對外交接流程,小到鏡頭命名規範,水印的字體大小位置,統統會寫在文檔里;每一次接收文件,輸出文件,都有詳細的記錄,且這個記錄可以在任何電腦或手機隨時查閱;一些機械性的工作比如填寫視效鏡頭的幀數範圍,我們都有自己的自動化工具去完成,加快工作效率的同時減少出錯幾率;所有數據電子化並且入庫;等等。

《封神三部曲》正是由一個個經過規範化的部門組成,每天井然有序的運轉著。

嗯,隔壁劇組都饞哭了。


之前寫過一篇回答,關於什麼是電影的「導演剪輯版」。我在搜集資料的時候參考了「美國導演工會「(DGA)的《Creative Rights Handbook 2014-2017》(創意權利指導手冊2014-2017)。在閱讀整個手冊之後,真的體會到了好萊塢電影工業化的先進。

下面回答里 @張小北 老師對於電影工業化的解讀講的很清楚了,這裡我就展開聊聊關於美國電影工會,工會的作用,以及為什麼工會體系會使得電影行業更加健康。

那這裡就展開聊一聊,關於好萊塢的工會體系。(這裡我把guild和union都稱為工會,其實兩者存在不同,之後有機會再寫。)

首先來解釋一下什麼是電影工會。電影工會與其他工會的作用類似,保護工會成員的權益,代表工會成員商討工資/待遇等等。加入了一個電影工會,可以保證你在片場的工作/創作權利收到保證,也會使得你更容易被錄用。

在美國幾個比較大的電影工會有:

Producer Guild of America (PGA) 美國製片人工會:代表,保護工會中(製片團隊)成員的利益。

Directors Guild of America (DGA)美國導演工會:保護導演與其他導演團隊中工作人員的創意與經濟權利,包括:電影,電視,廣告,紀錄片,新聞,體育節目,新媒體。

Writers Guild of America(WGA)美國作家協會:保護成員的著作權,支付後續收益,註冊作家的版權。

Screen Actors Guild American Federation of Television and Radio Artist (SAG-AFTRA) 演員工會美國電視和廣播藝人聯合會

International Cinematographers Guild 國際電影攝影師工會

International Alliance of Theatrical Stage Employees, Moving Picture Technicians, Artists and Allied Crafts (IATSE) 戲劇職工,電影技術人員,藝術家和同盟工匠國際聯盟:代表那些在戲劇舞台,電影,電視,演唱會等工作的幕後人員。也包括那些與器材/建造工作相關的專業人士。

除了以上列出的這些大工會,還有很多職業機構和非盈利組織,比如大家比較熟悉的「美國電影攝影師協會」(ASC)等。

這些工會的存在,保證了劇組工作人員的基本權益,包括不限於:工作時間,工作強度等。

像很多國內劇組人員經常經歷的通宵作業,連續工作超過12個小時的事情,在好萊塢劇組是不可能發生的。

我們也會遵守大致的規則。一般來說,長片劇組有以下規矩:

  1. 通常,一天的拍攝工作時間為12個小時。
  2. 連續工作時間達到6小時之後,必須提供食物。也就是說6小時工作,1小時午餐。(如果因為特殊原因只能提供短午餐,比如需要趕日光等,那必須提供30分鐘「最後一人「午餐,也就是最後一個人拿到午餐之後的30分鐘才可以進行工作)
  3. 一天工作結束,代表著「器材車關門」(doors down),而不代表你完成最後一個鏡頭或者開始整理器材。工作結束,表示所有器材全部清理完畢,可以回家了。所以一定要提前安排好時間,不然就得付加班費了。
  4. 不同工會對加班費的定義不同,1.5倍,2倍,3倍都是很常見的。
  5. 如果你要劇組加班,那就需要準備第二頓餐,因為超過6小時連續工作時間了。

我們國外學生劇組一般來說不會拍攝工會電影,但也會基本遵守以上的工作要求。保證工作不超時,有午餐/晚餐等。

如果各位有興趣,可以搜索以上各個工會的手冊,其中非常詳細的列出了所有的要求和守則。

工會甚至可以定義「出差」,如果出差,工作人員則會獲得更多補貼。這也是為什麼很多電影都選擇在好萊塢附近拍攝(具體的文獻資料一下子查不到了)

在美國,電影被認為是一個非常系統和職業化的行業。生活穩定,家庭美滿。很多人願意進入電影行業,不僅僅是因為自己的奧斯卡夢,還因為這是一個相對高薪,穩定,機會多的行業。只有這樣的工作環境,才能吸引更多受過良好教育的高質量電影人才加入。

也是因為如此繁多的規章制度,保證了每一個電影工作人員的權益。

電影工業化的重要性,不僅僅體現在影視製作的流程規範上,還體現在對影視業工作人員的尊重與保護。

共勉。

參考資料:

Cinema Law: Unions For Dummie shttp://coffeeandcelluloid.com/2007/06/time-for-some-union-rules/

Unions Can Boost Your Film Career https://www.allartschools.com/filmmaking/film-unions/

Time for Some Union Rules https://www.moviemaker.com/archives/moviemaking/other/cinema-law-unions-for-dummies/

more:

tyler dai:手把手:如何讓你的破電腦也能流暢剪輯4k素材(代理文件Proxy預設)?

zhuanlan.zhihu.com圖標tyler dai:向左還是向右?理解電影中人物的平行運動軌跡?

zhuanlan.zhihu.com圖標tyler dai:什麼是「電影感」,怎樣拍出有「電影感」的片子??

zhuanlan.zhihu.com圖標

幾個字就能解釋了:

提升電影水平下限。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