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嗦兩句。答案並不完全針對問題,歡迎大家討論。我是混知乎的新人,行文略有紕漏還望海涵。

我是中文VOCALOID的調教人想吃素的BeaR,挺名不見經傳的。但是我玩V不長的經歷可能會有一點提示。啊,這是我的b站主頁,請不要吝嗇您的關注數,狠狠的關注我。會有驚喜給您的。

嗶哩嗶哩 ( ゜- ゜)つロ 乾杯~ Bilibili?

space.bilibili.com


我先說結論:因人而異。它會隨著時間而改變,但是對於一雙習慣於人聲的耳朵,大部分情況不會在聽習慣虛擬歌手之後對真人聲感到異樣。但是總是是虛擬歌手圈的人,歌單也不會完全的避免真人歌曲。

以下所述範圍僅局限於中國,所提到的VOCALOID泛指中文虛擬歌手。

作為調教人,我確實會極為罕見地向身邊人推薦虛擬歌手,也許是一次閑侃的引用、也許是某一次調教被其他人發現、也許只是我無意把某首虛擬歌手的歌發到我的三次元好友圈,他們都不約而同地說了四個字:

挺奇怪的。

但是他們的歌單里也許也有三無的《普通DISCO》、周深的《達拉崩吧》、乃至《白石溪》、《霜雪千年》,但是他們也許對原唱是誰完全不在乎。一方面他們只是覺得這個版本好聽而收藏的、另一方面也許正是他們對於初聽虛擬歌手的不適應性,這也正是路人進入VOCALOID圈的最大門檻。

但是反過來,我認為虛擬歌手產業在中國的發展仍處於起步趨勢,它不會帶來較大規模的資本流入,與已經屹立幾十年的華語樂壇比它過於渺小,這導致了即便是VOCALOID人也會不可避免地無時無刻地接觸真人的歌。

我當然知道有從早到晚只聽VOCALOID的人,但是這樣的人應該只是鳳毛麟角。但試想,除了p主單推循環播放,靠每天找新的VOCALOID曲來過的日子又有多長呢。細數中文比較有規模的虛擬歌手也無非是洛天依一支和赤羽一支了。時間累積必然會有疲勞,終歸是要投奔人聲的。

所以總的來說,聽慣虛擬歌手的人大部分是不會與真人演唱分道揚鑣,縱使是那一小部分人也會不可避免地回到人聲上。所以我們對於真人歌曲不會也不能抱有完全摒棄到態度,在這個情況下我們是不會認為聽慣虛擬歌手之後聽人聲奇怪的。

事實上,作為調教人,我們不可避免地需要從真人歌曲中學習唱法和經驗,調教理論再抽象、它在歌聲刻畫上是離不開真人歌曲的,我們甚至要聽的更多。


昨天是樂正綾的生日,也是《九九八十一》900萬播放的日子。

我在三年前第一次接觸虛擬歌手正是《九九八十一》,但它對我產生了副作用,讓我對這個歌聲敬而遠之,我的評價也是

挺奇怪的。

當時它在我的耳中甚至可以用尖銳來形容。

但就在半年之後我卻從《陰陽先生》入了坑,又過了不到一年我也走上了修鍊調教的路途,乃至到前天我在做樂正綾的生賀調教。

我自己的例子正是對聽慣真人歌曲後對虛擬歌手歌曲的最好印證,但我一例畢竟實在太少,不過足夠說服我自己了。

但到現在,我的網易雲歌單絕大部分依然是真人歌曲,甚至大多是十幾年前的歌。


所以虛擬歌手的歌曲存在局限性,但其特性也造成了獨特性。

所以從一定程度上說,難以接受虛擬歌手歌聲的原因有一部分出在歌手發的音過於高之上。例如樂正綾在高音位上的頻率相較真人歌手確實高,進而造成了直接聽感上的不適。而相較地,聽中頻率的歌就容易接受,例如一些抒情曲或沙雕曲。我的調教中也會有意避免尖銳的高音而選擇全曲降調、變換採樣,或是簡單的降低BRI參數的操作,都會使得歌聲柔和。

但其非人聲演唱的特性確實能夠催生諸如《初音未來的消失》《語流》一干拼嘴速的、無法準確翻唱的歌曲,也有如《達拉崩吧》這種歌詞燙嘴、不保留氣口的歌曲。


說句題外話,回顧這兩年,我不對虛擬歌手圈報什麼很特別的看法,但是我覺得華語樂壇真的需要曾經的氛圍了。

以上。


根據我個人的經歷,這樣的感覺通常在先聽虛擬歌手再聽真人歌手後出現。

能喜歡虛擬歌手的人都已經習慣從PV、歌詞和伴奏中獲取人聲中的感情,或者說與聽人聲的相比會將這些東西里的感情放大數倍,從而達到同樣的感動。

下面我選擇一首歌來舉例

比如世末歌者,已經是調教非常好很有感情的作品,高潮部分綾尖銳的歌聲配合有絕望感的歌詞一下子就把我的感情帶動了。我聽完這首歌,感到綾在故事裡那種明明無力回天卻仍要與命運抗爭的一種悲傷與倔強,而後者更加明顯。然後我嘗試在B站尋找翻唱。

翻唱一:一開始低音部分表現非常好,但是高音部分為了聽感犧牲了衝擊力。在我已經聽過原曲的前提下,我知道這段是阿綾聲嘶力竭的歌聲,已經做好了燃起來的準備,但歌手卻只是選擇了平穩過渡,柔和甜美的聲音實在維和。由於是雙人合唱,原曲的孤獨感直接消失了。翻唱二:是男生翻唱,所以比原版低很正常,這點不挑刺。低音部分很好,高音部分由於是真人歌手所以肯定不可能太高,但也用了帶有力度的唱法,違和感少了很多。翻唱三:是男生翻唱,而且並不是人氣很高的唱見。觀感最好,低音不如前面幾個感情充沛,但高音部分有力度感,違和感幾乎為零,我甚至可以每天放。我想對於大多數聽原曲的人來說,這首歌最給人留下印象的是「我依然在無人問津的陰雨霉濕之地……」這一段,因為原曲前面是低音,而這一段突然進入高音。綾的聲音高且尖銳,這種尖銳和大多數人聲的尖銳不同,是帶有力度感和穿刺力的尖銳,人聲一般有力度感就缺少穿刺力,有穿刺里就缺少力度感。在我以「誰最接近原曲」的方向來聽的時候,所有的甜美系女聲都將敗北。

還有我懷疑聽多了v曲的人唱歌會虛擬歌手化,因為我最喜歡的幾版翻唱不是本身就是P主就是被朋友吐槽「感情不夠豐富」。但我認為過於豐富的感情會使歌曲本身變得彆扭,就像是色調濃艷的畫。這只是審美的適應罷了,沒有高下之分。


謝邀。

對我來說,只要唱的不是同一首歌我就不會有這種感覺。

就像囧菌唱的《影子小姐》和《霜雪千年》,聽了洛天依版的再去聽囧菌的就感覺特別彆扭(囧菌粉別噴我)不過一些沒有V家版本的歌曲,比如《艾瑪小姐》《黑白童子》《時光捲軸》等歌曲,聽起來就沒什麼難受的感覺。

就算都是虛擬歌姬,如果唱的是同一首歌我也會因為聽慣了其中一個版本而不習慣另一個,比如前段時間在B站上聽了洛天依《九天九夜》,覺得很好聽,但網易雲上沒有原唱只有言和的翻唱,所以我就抱著言和的翻唱每天循環,過了一段時間再去B站上聽原唱就覺得聽著有點難受。不過最近循環了幾次原唱就又矯正過來了。


經常這麼覺得。

聽多了虛擬歌姬的聲音之後再去聽真人歌手唱歌,常常會不由自主地產生「這裡的表現很多餘」的想法。他們唱歌的技藝比虛擬歌手更高超、更流暢,但在情感表現上卻總是顯得空洞乏味,人類的精妙聲線只是成為了炫技的手段。


有一些真人歌手的咬字聽著很難受,腦仁快裂開那種,虛擬歌姬咬字聽著很舒服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