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試圖用微笑去面對這個世界,可這個世界卻認為這是理所當然的?


如果你的施恩一開始就是指望著別人感恩,那你註定了不會快樂。

如果你的施恩目標本身就是一頭狼,那就不要指望其會懂得感恩,

對懂得感恩的人施恩,對願意微笑的人微笑,對尊重別人的人尊重。


不是現在,而是自古以來。

感恩,謙虛,禮讓,教養,道理,這些東西都是上流社會,中產階級的行為規則。

你要是從小接觸,現在卻接觸不到,說明你的階層環境下降了。

努力提升自己,脫離現在的階層吧。


推薦一篇其他地方的回答:

龍城海東:現在老一輩和年輕輩的思想觀念差異有多大?

我覺得 這個回答 說的挺好的,那段對兩代人價值觀的總結,我是認同。

當然 有一點 我覺得有必要強調 ,兩代人之間不僅僅是思考模式改變了,同時對於某些事物的想法也改變了,其中更深層次的變化是兩代人的人際模式的區別,我想這是 兩代人之間最為突出的一個區別,而對於 兩代人之間 感恩觀之間的差別 是其中的一個關鍵。

以前流行過一種說法,可能在上一代人的一些群體當中比較流行,即「現代中國人不懂感恩」、「60後是最後一代孝順父母的人」這樣的年代論說法。

實際上,這種說法之所以能夠有所流傳,實際上是由於兩代人對於「感恩」這個概念理解有所不同的。

關於人與人關係的認知, 其實是最能體現 價值觀不同的關鍵點,社會必然依靠某種信任機製得以運作,而對於「感恩」在社交位置的認知則決定了社會信任模式的不同,40年間中國的社會模式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代際之間的社交文化也完全不同。

在較傳統的一代人看來,道德是一個二元體系,義分大義、小義,忠與孝被視為是一對應當被加以權重的雙向道德標杆,感恩這個概念在傳統一代人看來也會被分為廣義層次、狹義層次,將感恩視為是一種應當上升至廣義層次的道德標準,甚至將其視為是一種情懷,在傳統泛道德體系下,感恩被視為是順從的一個依據,諸多以傳統文化為旗號的觀點往往秉持著感恩萬物之類的思想。

在這種觀念體系當中,一旦某種關係當中施恩行為占多數位置,則受恩者應當保持順從,比如家庭關係就是其中最為典型的案例,另外在這種觀念體系當中往往將整個社會體系納入到感恩的範疇之中,從而認為人得以存活,便要對社會體系予以感恩,所以鬥爭性的觀點是不被允許的,對於偶然性與傷害行為有時也被納入到這個範疇之中,在這種觀念體系之中,「感恩傷害你的人」這種被現代社會所否認的病態觀點往往也會被視為是一種謙卑。

而對於較年輕的一代來說,則更傾向於一種基於具體關係的感恩觀念,順從在這其中並不佔據任何位置,感恩是一種正向回饋,與順從行為無關,至少在觀念上無關,雖然在禮節上尚有表面因人情而選擇在一些事情上對對方順從的成分存在,但並不上升至價值觀層次,由於並非是一種泛道德形式的感恩信條,所以現代社會的感恩前提必然是實際的恩惠幫助,即他者對自身實際利益支持行為,其感恩對象往往較為具體。

在三種利他屬性當中,傳統價值觀傾向於社會規範性利他,而現代價值觀則傾向於互惠性利他,雖然現代價值觀中也有社會規範性利他的內容,但其與人之間的感恩關係並無關聯,感恩這個概念在現代價值觀當中並非是區分狹義與廣義的情懷,而是一種具體行為反饋。

如果說 傳統感恩觀認定人是欠世界的,所以人要還債,順從即使違背自由意志,只要來自於施恩者,便是合理的,而現代價值觀 則認定 世界是存在主義的 世界與人共同存在,其中並沒有什麼主觀意志去決定這種存在,人與世界之間理應互不侵犯,同時也從來便是互不相欠。

對於具體的幫助,兩種觀念都主張感恩,前者往往會被把概念延伸至對某平台、某環境、某旗號的層面,而後者的感恩指向卻往往與這些抽象概念無關,往往專指某個人、某群體,對於大名詞,新一代往往會將其視為一種理念方向,並不是將其視為與感恩行為有關的事物,原因就在於當今社會的感恩觀是基於具體幫助的,而這種具體幫助則必須與具體利益支持有關。


炮台社:寺廟裡的僧人說我不懂的感恩,回來和朋友講了,然後他現在對我的評價也是不懂的感恩,怎麼才是感恩?


人性之自私不過如此。或許沒有能力去改變,不妨去改變自己~

什麼是生活的強者?

看破了生活的本質後仍然熱愛生活~

希望對你有幫助~


因為你給的不是對方想要的,或者你給的不夠多。(不是批評你的意思,因為有些人天生需要不斷索取,你不可能滿足對方的)

上面有個答案很對,就是當你付出時,不要等待對方回報,也不要回想自己做的事情有多好多偉大。

人各有各的不同,法律之外不可能再有統一的約束了,你無法強制別人感恩,而從你的視角,感恩意味著做出令你滿意的行動,你無法控制別人的行動,也無法探知不這麼做的對方是否感恩。


因為現在不乏有善良且好面子的人小心翼翼的維護著這種關係 不是說做任何事都一定要別人感恩 我們只是希望得到一種回應 一份態度而已 就比如 朋友來我家吃飯 一種他心安理得空著手來吃 和另一種他來之前問一句:「你看缺點什麼菜我一起帶來?」可能給我的感受是完全不同的 我不會真的要他買什麼菜 這只是一個態度問題 無關利益和功利心 但是現在大部分人都是習慣成自然 從來不問 這跟原生家庭的家教有很大的關係 無關貧窮或富有


你懂就好,每個人的特質和選擇都不一樣。你有多喜歡一個懂得感恩的人,別人就會有多喜歡你。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