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晏的詞固然很好,但個人感覺寫的內容多為歌女之情相思之苦追憶故人一類,主題不如蘇軾那樣的豐富。而且小晏的詞中多出現「夢」「魂」等字,大量的出現給人一種「陳詞」之感,歐陽修寫類似詞時用字用詞更為豐富。


1.篇章間的用字重複是缺點嗎?「張三影」這稱號乃說張先善用「影」字,是讚賞他是批評他?這帽子還是張先自己給自己戴上的。何況,晏幾道用「夢」往往是提供場景,和「春」、「秋」:提供時間場景,「山」、「野」:提供空間場景,沒什麼兩樣。夢裡發生的事情何曾相同。蘇軾不到四百首詞,一百多首有「春」字,比例和晏幾道用「夢」差不多。(我忍了一會兒,還是忍不住要多講點兒。鬍子詞也有近百首帶「夢」字,比例低不到哪兒去。我估計題主只看過晏幾道的名篇,那確實「夢」字比例還要更高。但是,對不起,這叫他把「夢」寫好了,而不是用重了。)

2.題主指出的「問題」,恰恰是晏幾道的貢獻。為什麼歐蘇可以用詞用字「更為豐富」?因為他們在寫男女情事時,主要內容是「事」而非「情」,是風致而非痴情。晏幾道嘗試提高「情」的濃度。

3.主題主旨和讀者感受是兩回事。主題主旨集中不代表感受就集中,反過來也一樣,主題主旨豐富也不代表感受就豐富。比如一個老幹部寫詩,可能主題遍及黨政軍工農學、亞非歐美洋、旱澇火震疫蝗,主旨卻只有兩個:中國人民欣欣向榮外國人民水深火熱,我的思想緊隨黨中央。讀者感受如果不是沒有的話可能單調到翻白眼。如果你面前有尖椒兔、山椒兔、剁椒兔,而你只會說:都是辣的,我們四川人會覺得你多半是個外省人。晏幾道的名篇,夢後樓台高鎖、夢魂慣得無拘檢、相逢猶恐是夢中、那堪和夢無,夢和情各各不同,你只看得見都是夢,那多半是個外省人,僅此而已。


晏幾道是北宋太平宰相、有「富貴詞人」之稱的晏殊的小兒子,從小長在紅旗下,活在蜜罐里,過著精緻的奢靡生活,少年不識愁滋味。別人負責建設祖國,他負責風花雪月。等到晏殊死後,家道中落的時候,別人負責勵精圖治東山再起,他則負責追憶似水年華。

晏幾道文人氣十足,百無一用,而且性情清傲,當時紅透半邊天的文壇大腕蘇軾曾經主動登門拜訪,這在世人看來是多大的面子和機緣,但是晏幾道避而不見,將蘇大鬍子直接拒之門外。

晏幾道畢竟是貴族子弟,他的作品中天然存在著一股富貴氣,這種氣質是從小在這種氣場里浸泡,而融入血液刻在骨子裡的,就像南唐的李煜和滿清的納蘭容若也是如此,這種文字里的富貴氣不是窮酸文人和暴發戶靠努力和裝逼能夠達到的。

如果拋去「總結主要內容、概括中心思想、從詩句中揭露暴露反映批判各種社會現象和問題」的這種無產階級革命讀法,晏幾道的「小山詞」是非常值得推薦的作品之一。

就是簡單的美,但這就足夠了吧。


古今小令第一。不服不辯。


我很喜歡晏幾道的詞,他與現在的我無大差別(喜歡人不得,唯有思念),他的詞多是寫思怨,也有些看破紅塵的意境(《清平樂·留人不住》),對愛人的懷念及幽怨,有些類似閨怨詩。現在有位歌手,我感覺也與晏幾道想像:許嵩!他的歌多是寫給他的妻子,雖然我並不清楚他們的性格,但從歌與詞來看,是比較相似的!


本人詩詞只是愛好,完全野路子出身,或許勉強算一個半吊子吧,不敢多談,但關於詩詞風格方面,到是與一些高手討論過,所以就獻醜了。

在寫男女相思之詞,歐陽修描寫的是多數人共同的情感,很容易讓人產生同鳴,是讓人先產生代入感,然後才會慢慢地品味。

如下面這首玉樓春。

尊前擬把歸期說,欲語春容先慘咽。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關風與月。

離歌且莫翻新闋,一曲能教腸寸結。直須看盡洛城花,始共春風容易別。

寫的是離別情懷。大家可以想像一下,自己與愛人告別時,也都是這種情形,依依不捨,追憶花前月下。

而晏幾道不一樣,他寫的是自己小圈子的生活,不會讓人一下子產生同鳴,因為大家對他的生活方式不了解,但他用詞精美,讓人讀了之後,被詞所吸引,才會有這個代入感,慢慢地品評。

以下面這首鷓鴣天為例:

彩袖殷勤捧玉鍾。當年拚卻醉顏紅。舞低楊柳樓心月,歌盡桃花扇底風。

從別後,憶相逢。幾回魂夢與君同。今宵剩把銀釭照,猶恐相逢是夢中。

這裡說的都是他與那個女子兩個人的事情,你被他的文字打動,才會慢慢品味。

這兩人詞的區別就是,歐詞是用多數人共有情景,是見物起興,所以意蘊更豐富,也就是更廣闊;

小晏詞以自己獨有的情景出發,但用詞精美,先給人以形式美感,也就是說,他措意,後找物,所以廣度不夠,但極具深度。

用美女來形容,歐詞更類似於第二眼美女,小晏詞更類似於第一眼美女。

至於誰好誰壞,各人有各自的觀點,我就不多說了。


謝邀

首先,還是挺高興在知乎上看到有關於小晏的探究話題的,畢竟喜歡小晏已經有些時日了,特別是每次讀到「夢魂慣得無拘檢,又踏楊花過謝橋」一句之時,總能感受到小晏身上那股超然脫俗。當然了,當我們走進小晏的故事之中,去品讀他所經歷了世事之時,難免就會發現,在這份超脫的背後,隱藏著一個多麼單純而不幸的靈魂。(有興趣的可以看一下宋代詞人往事一書,書內有較為詳細的介紹)

之所以要先言及晏幾道的背景,是因為我們在對詩人、詞人的作品進行探究之時,往往需要代入時代背景和人物經歷,這樣才能讓我們讀懂那短短數句背後的曲折,也才能讓我們更加接近作者,明白它們創作的初衷。所以,當我們了解完作者創作的背景,我們的解析也才能更加接近真實的作者。

好的,廢話不多說,我就從以下四個方面來回答題主所提出的疑問,如果有什麼疏漏之處,還望海涵。

1、為什麼晏幾道的詩詞創作中大量出現「歌伎」形象?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需要先了解一下,這種現象是單純出現在小晏的詞作中還是大量出現在古典詩詞創作當中?答案很顯然,這種現象是普遍存在的,換句話說,「歌伎」文化本來就是中國古典詩詞創作的一大源泉,是古詩詞史中獨特的一面。

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有很多,其中包括詩人身世同歌伎身世的共鳴、歌伎文學底蘊在那個無才便是德的年代獨樹一幟、官方推行官伎娛樂等等。以上種種原因,導致「歌伎」形象被大量採用,尤其是在各種酒宴的詩詞創作中。所以說,小晏詩詞當中頻繁出現「歌伎」形象本身並不為過。但是,偏偏是大家都創作的題材,在同一時期的人們看來又顯得太「過」了些。

為什麼這樣說呢?因為那個時代,歌伎的地位是極為低下的,文人士大夫同她們之間也往往更多的是逢場作戲,消遣下抑鬱的心情,可偏偏這個「傻小子」不這樣認為,他與這些歌伎之間產生了純潔的友誼,並將她們視若友人,這就引來了別人異樣的眼光。

這裡不妨參照一下同一時期的柳永,如果說文人士大夫排斥柳永是因為柳永詞中的香艷(在那個時代的文人士大夫眼中更像是低俗),那麼他們排斥晏幾道則更多是因為晏幾道詞中的高雅。當然了,其實我感覺兩者之間雖然有所區別,但本質上還是比較相似,都是對歌伎產生了真摯之情,這也直接改變了他們的命運。

所以說晏幾道詞中大量的「歌伎」形象都可以被理解為友人形象,這倒不是說刻意去抬高小晏,而是他創作的出發點本就於此,所以也才會有「夢入江南煙水路。行盡江南,不與離人遇。」這樣的詞句誕生。當然了,美麗的愛情故事總會讓人浮想聯翩,尤其是中國人也喜歡懷著看愛情故事的眼光去品讀歷史,所以如果你非要去理解成他們之間有著「神秘情誼」的話,我也無話可說,畢竟歷史嘛,總是這樣眾說紛紜、各有千秋。

2、關於晏幾道與蘇軾、歐陽修之間的對比。我覺得如果單純討論題主的立題角度的話,並沒有太大的價值。畢竟詩人說白了也只是個普通人,他的創作習慣受到各式各樣的條件影響,所以說非要把兩個不同社會地位、不同性格的人放在一起討論,還要一分高下的話,那得到的答案也會缺乏一定的合理性。我個人認為,晏幾道的詞風更接近於溫庭筠,兩者都喜歡用華麗的辭彙去進行創作。我記得之前看過一篇關於溫庭筠詞作是否有所寄託的探究文章。裡面對於溫庭筠的詞作的寄託之情抱有懷疑,我覺得我們不妨也可以去思考一下,晏幾道的詞作當中是否帶有寄託之情。

拋開上面的表述,我們來看一下蘇軾和歐陽修這兩位大佬的文學素養和個人履歷,不難發現,這兩位大佬可是滿腹文章又多災多難啊。我們再看一下小晏的身世,作為太平宰相晏殊的兒子,吃喝不愁,生活安逸。這樣的公子哥兒,他的身世倒是和李煜較為相似。都是前半生處於富貴人家,後半生經歷人生突變。因此,李煜和晏幾道文風華麗不難理解,畢竟他們眼中的世界便是如此,充滿著金貴的氣息。而蘇軾和歐陽修則不然,羈旅漂泊和被貶的痛苦,讓他們的文風之中更多了一絲的滄桑。

3、為什麼晏幾道詞中常有「夢」和「魂」這樣的字眼?簡單來說就是,過往的繁榮已然消逝,只有流離於現實之人久久不願清醒。嗯,說白一些就是,以前大家一起開開心心的,直到老晏家突然衰敗了,而且以前認識的人都「遠走高飛」去了,想找人說一說心中的苦悶,卻發現現實生活中只有自己孤零零一個。所以啊,小晏詞中經常出現「夢」和「魂」不是因為他文學底蘊不足,而是因為在他的眼中,只有過往值得留戀,只有那些逝去的時光,才值得珍藏。

4、關於大量「陳詞」說法的探究。我覺得這個說法是值得推敲的。我記得有看過這樣一句話,唐朝人寫詩,宋朝人仿詩。這是一個較為客觀的事實,正如當下,我們看到的各式各樣的現代詩,似乎與傳統詩詞有所區別,但仔細思考不難發現,很多話題都是換湯不換藥。這並不是一個值得批判的現象,畢竟文化都是繼承發展的,我們今日的輝煌是建立在過去兩三千年的積累之上的。所以不必驚訝,也不必過多去指責那些寫不出新穎話題的詩人,更不必過多去批判化用現象,我倒是覺得,化用是一種很神奇的手法,它可以以極小的代價引起極大的共鳴,這就是一個民族文化底蘊所產生的認同感。(當然了,剽竊可恥,冒名必死,打著這種旗號創作低俗、邏輯不通的拼接文學的,更是可恥之極。)

這個話題我一直覺得是最難討論的話題,因為隨著版權意識的提高,大家對版權概念的延伸也勢必加深,但是文學創作自古以來就是這樣,熱門話題大家都喜歡寫,冷門話題當你知道的時候,嗯,大概它也就熱門了。

因此,如果站在創作者的角度來說,我覺得中華文字就那麼多,常用字更是少,要在這些常用字之間再考慮押韻、平仄,這確實是一個比較難的過程,你還要細緻到意象不重複,話題不重複那就屬於不可能的範疇了。

但是呢,作為創作者,我們又鄙視那種直接剽竊的行為,就像有人辛辛苦苦做了大半年的研究報告,結果你在他之前就把這篇報告拿去發表了,而且獲得了一定的利益,這就可以定性為剽竊了。所以,一直以來我一貫喜歡用「利益」兩個字來看待這個問題。首先,我們先看一下,創作者的出發點是出於創造利益還是單純的藝術行為或是分享行為。其次,我們看一下,創作者在是否有進行再創造行為,及在創作過程中是否付諸勞動。最後,我們還需要看一下是完全剽竊還是拼接剽竊抑或是選擇性參考,這個是基於第二步所作的深入探究,只有弄清了這些,我們才能更好定義這些問題。

所以我們來看一下,晏幾道創作過程中是出於什麼目的?是否有進行再加工?是剽竊還是選擇性參考?我覺得我們應該先看一下,宋詞在宋代所承擔的作用是什麼?

古語有說:詩言志,詞傳情。所以在宋代人的眼中,詩和詞的作用還是有所不同的,前者主要用於抒發志向,而後者則更趨向於歌舞宴席之間的娛樂。我們可以這樣理解,前者更像是議論文和記敘文,後者則更像是歌詞。

所以我們需要先明確一點,宋代人在創作宋詞的時候,更多的是懷著娛樂的心態,它蘊含著更多的兒女情長,所以宋詞大部分看起來都很溫婉,直到某個大吼著「大江東去浪淘盡」的「微博大V」的出現,改寫了這一現象。所以,我們在探究晏幾道的詞牌之時,別忘了這一前提。

因此,對於晏幾道完完全全挪用「落花人獨立,微雨燕雙飛」一句,在中國古代詩人眼中,這倒是不難理解的一回事,甚至有不少覺得這一句挪用的還很漂亮。相關的問題大家可以自行百度或是查找知乎里的回答,我記得之前似乎有看過知乎里有討論過這一句詩句的引用問題。

所以我們可以看到,晏幾道在挪用的時候,是付諸心血的,他賦予了這些詩句、意象新的藝術價值,這一點是值得肯定的。所以我反對題主提出的「陳詞」說法,我覺得創作者的創作空間本身就是帶有局限性的,對於熟知的文學形象的再加工也是一種能力,藝術本身便是在繼承發展中逐漸壯大的,別人可以畫蘋果,我也可以畫蘋果,這本身並不能影響我的蘋果的質量。當然了,我們也必須批判一下現在不少急功近利之徒的「高尚」偽裝,偏偏這也是一項難以完成的項目,只能說,思維產物是一種需要重大創造代價,又只需要微小抄襲代價的特殊產物,這給了許多人以可趁之機,但有時候也需要感謝這些人在為了點點利益背後,間接推動了文化的普及。所以說,這個問題我一貫不喜歡過度站位,只是希望環境可以稍加改善吧,畢竟原創不易吶。


表面詞藻華麗精美。

內里他的詞作很容易引起人的共情。

很細膩。

詞作題材不夠豐富,莫若蘇軾等一等一的文豪詞作內容之廣之深。

但在一個方面能寫成這樣的,又有幾人。


詞是人寫的。

小晏是什麼人呢?

少時「金鞍美少年,去躍青驄馬」,鬥雞走馬,珠圍翠繞,晏殊去世後一轉為落魄公

子,巨大落差怎麼讓他不追憶往昔繁華,怎麼能不「夢」、不「魂歸」?一部《小山詞》,

57首夢,佔去四分之一。無論是以夢來追憶往事前塵,還是藉以表達人生如夢之感,

也無論以夢來抒寫思相思懷人之情,或是將現實中難以實現的願望以夢托之,不外乎

都是一種鬱結之下的情感渲泄方式。

生活面窄,但小晏情深。

黃庭堅有評:

「仕宦連蹇,而不能一傍貴人之門,是一痴也;

論文自有體,不肯作一新進士語,又一痴也;

費資千百萬,家人寒飢,而面有孺子之色,此又一痴也;

人百負之而不恨,己信人終不疑其欺己,此又一痴也。」

各有所好吧,

我永遠傾倒。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