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打過一年辯論,時隔良久,今天又看了一場本院的辯論賽,有些困惑。最大的感覺是,雙方不在一個次元里說話,即雙方描述的是一個問題的不同面。辯論雙發基於己方立論(立場),整場都在拚命表達自己的觀點,對對方觀點的回應只限於表面,而在很多質詢提問之時,將對方限制在一個狹小的立場中(就像沒仔細聽對方的立論。)

出現這樣的情況後,辯手並未分析雙方立場的根本分歧點在哪裡,討論的是不是一個問題、一個層面,而是繼續在己方觀點論述,甚至曲解對方觀點來論述己方觀點(雖然對方似乎也不怎麼清楚自己的觀點。。。)雖然場面很精彩,但是論述經不起推敲,這樣的情況是普遍存在的嗎?總而言之,這種辯論賽給我的感覺是,只知表達,不知理解。好的辯論賽是否應該是討論一個問題,雙方互有包容(共識)而螺旋式上升,使答案越來越明晰?出現這樣的問題是否是雙方太固執於自己的立論(立場),不是基於雙方對事理開放的討論心態?辯論賽中能否包含這種開放的心態?


為什麼辯論時常感覺與對方不在一個次元里? - 服裝設計

是同一個問題,我一併作答吧。

這個「現狀」肯定是存在的,並且很關鍵,感受到的人一定不少。我直接說產生這個現狀的原因。

1.逃問題。

辯論賽中面對對方的發問,不誠懇逃問題現象嚴重,而大部分人認為這是一種「辯論技巧」。這種「技巧」直接導致的結果就是進入實質交鋒環節緩慢,甚至完全進入不了。

逃問題的核心難點在於:我知道我逃問題,且我知道評委最後會判我不誠懇減我分,但我不正面回答對方問題,將比賽打成一盤漿糊,獲勝概率往往更大,而對方往往也是這麼做的,也逃問題。

2.判准。

辯論賽評委,判比賽的輸贏,是不統一的。足球看進球數,體操有動作分,辯論有評分單,但那個評分單。。。辯論賽的評分單不僅沒有統一過,評分內容五花八門的都有,說不出所以然,而且以其為判準的評委更少。沒有評分單為標準,同一場比賽評委團隊往往更是沒有統一的標準,所有評委自說自話,判准大相徑庭。而對很多有追求的評委來說,看錶現還是看論點,一直是個問題。

這個問題的核心在於:大多人還沒有明白,這兩點是不可兼得的,要麼只按語言表現判勝負,要麼只按論點說輸贏。標準若雙重,勝負就難說清。

而評委判准不定,表現、論點不定,辯手在賽場上的競爭標準就定不下來;標準定不下來,什麼是「好的辯論賽」,怎麼使得辯手打成好的辯論賽,自然定不下來。

3.定義權

大部分辯手知道打定義戰,但不知道怎麼打贏,往往最後的結果就雙方是拼字典、拼出處,這本身沒有錯,但往往不會有結果,浪費太多時間。定義的合理性論證,一直是華語價值辯論的大問題,定義戰拿不出結果,雙方達不成共識,自然後面各說各的,交鋒就不會產生,問題會永遠存在。這個問題的關鍵在於:很多辯題太扯淡。對,我說是因為辯題太扯淡,包括很多大比賽。看上去說定義扯辯題太遠了,但這是事實,不是大家不努力,就是辯題太扯淡。美國一年出一個年度辯題,要經過很長很複雜的程序才能確定該辯題合理可辯,大家再拿出來一起玩,而現在圈內拍腦袋想出來的扯淡辯題實在太多,還要正兒八經的拿到場上一幫人認真得圍著打,經常鬧彆扭,連定義都搞不平衡。在我看來,這跟猴戲毫無區別,耍猴的人就是出辯題的人,辯手們被迫做了猴子。而每次評委一上來,「嗯。。這個辯題X方是有很大優勢的」,這不僅給辯手怎麼打帶來很大疑惑,給評委怎麼判帶來的疑惑也不小。辯手如果連開頭定義都搞不定,永遠達不成真正的共識,後面怎麼打到一起?

4.立論。

這個要求會有點高,但卻逃避不了。現在大部分辯論人對立論的標準是「自圓其說」,我知道做到這點也很辛苦很累要很努力,但,這還是遠遠不夠。正反雙方都僅僅是自圓其說為標準的立論,是必然經常會產生難以碰到交鋒的結果的,因為它們本身往往離辯題背景的「學術道理」距離甚遠,是會有很多的「不對」的呀。這個問題的解決方法是:讓自己站在「偉人的肩膀上」,立論做得盡量牛逼盡量強。要立論,先學習辯題背景中的「學術道理」,按照它來做。這樣雙方做出來立論必然是在一個體系上的針鋒相對,並且必然是高大上、最接近真理的。

以上總結純粹回答題主的「為什麼」,不算是有體系的概括。

辯論和其它一切東西一樣,都會進步發展,人們對「回應問題」、「做立論」、「判准」的方式都在進行思考,題主你也是思考者之一,你沒有看錯,你看到的是歷史車輪即將碾過的碎石,當然,也不排除碎石中可能有的石頭太大、又有時碾過的方式不對、有太多的可能性,造成大車垮塌於某處。

時間會證明一切。


其實估計這倆隊伍都比較水或者發揮不好

或者是一個隊伍的辯題太弱勢一直在逃避 而優勢方玩的又不6如果一強一弱 一般弱勢方會被強勢方拉入強勢方戰場討論如果兩強會互相找突破口

一個優秀的辯手,不僅要表達清楚,更要理解清楚,畢竟理解是表達的基礎。


不是只知表達不知理解,而是相比於理解深刻的思想,瞎說要容易的多......... 提起辯論賽很多人想到的就是能說,就是語言表達能力,但是——表達能力之前,有更重要的東西,叫做理解能力!理解能力差的表現是什麼?第一,無法接受深刻的立論,聽不懂也不想聽。第二,聽不懂對方說什麼,不明白對方講這句話到底用意何在。 看到的辯論賽里,雙方沒有交鋒點,主要是因為每一方都幾乎無法理解對方立論的邏輯(當然可能雙方立論根本就沒有什麼邏輯),因此也無法就邏輯論證中的事情進行反駁!

常見的利弊問題缺少評價標準,正方說好處反方說壞處,就是題主所說的沒有交鋒點。

這類問題說到底,就是比賽的人思維能力不行,說話太容易,扯淡太容易,思考太難——加入辯論的,以為自己能說足以,進來後才發現,還TM得思考,難度預估嚴重不足,場上LOW了完全可以理解!

片面的分享個人觀點。

近年在看一些書,例如Npl,語言的魔力,facilitation,羅伯特議事規則之類。由此也去看了西方的邏輯學,倫理學之類書籍。

我想,辯論是追求駁倒對方及其語言技巧呢,還是比拼邏輯呢?還是追求思維碰撞與創新呢?

如是追求駁倒,那大家都知道,故左右言它,語言陷阱,定義分歧,二義性引申,就是最好手段。

說句該挨罵的話,街頭流氓和政客在這方面最強。諸葛舌戰那段戲應該是經典標杆了。

但這個過程就好看,刺激。如果辯論的核心目的在此,那麼躲閃,故意曲解對方表述並作錯誤引申,擾亂對方邏輯,這些策略必然成為大多數辯論的自然選擇。

這個在北京叫矯情,上海叫白相,四川叫拜龍門陣。為了捉嚒辯論,我特意在街頭看過很多北京人違章之後與交警矯情的例子,把警察辯的啞口無言,例子太多。人情社會么。也就是說,這還是一種生活技能!

西方也有類似的技能總結,名字叫語言病毒。目的一樣:讓對方啞口無言。

如果是拼邏輯,則需要太多基礎。一段話符合邏輯,評判標準太複雜,需要大家在倫理、道德、邏輯、人際上有基本的共識點作為起點。否則任何一段話都可能通過歸納,或者演繹,或者改變視角來造成對手在倫理,道德,社會層面的危機,則其實大家走到了第一個狀況下面,在力求讓對方啞口無言了。

如果是拼思維,抱歉,我在國內還沒看到過這樣的辯論。

中國古代其實辯論的風氣很濃的,書生常喜歡說,請試為之辯。

你去看歷史上中國的一些著名辯論,漢代朝堂之辯,兩晉玄學之辯,諸葛之辯,禪宗歷次辯論,雍正大義覺迷錄,基本都是追求對方啞口無言,這也算習慣吧。

結果就是,敗方既不認同,也不承認。勝方觀點絕無進步,甚至收縮。因此,思想的演化就停滯了。基本二百年才出一個宗師。

好處在於,中國辯手在國際辯論賽上贏率較高。但到了國際商業、法律和貿易環境下,勝券不多啊。
用一句以前訓練師弟師妹的話說,辯論不等於辯論賽,既然是比賽,第一步是保護自己,雷區盡量別踩進去,要進就要能破。
具體的東西我不知道,畢竟我也才粗淺地學了一年而已。但是只能說,感覺身邊廣大的所謂大學生的辯論賽,什麼學院賽啊校賽啊社團組織的啊,都是這樣子。辯論這片土壤,很容易就被弄壞了。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