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為什麼要「聽見她說」?

越來越多的女性選擇自我覺醒,一腳踢翻「美貌至上」的觀念囚籠。

    ---------------

    伍迪·艾倫的電影中,《安妮·霍爾》是我最喜歡的一部。它充滿了知識分子的機智、狡黠和風趣,也不乏「他找到了幸福,卻無法接受它」「我永遠不想加入這樣的俱樂部,它的會員是像我這樣的人」等耐人尋味的妙語金句。

    唯一讓我耿耿於懷的,是這部以女主角命名的電影,卻通篇都是從男性視角來講述的。當安妮表示有些頭疼、心情不太好時,就被男主角艾維習慣性地下出定論:你一定是生理期到了。而安妮對此表達的不滿,在鏡頭裡則顯得有些反應過度。每次看到這裏,我都特想給安妮補拍一段獨白,好好抨擊一下艾維自以為是的個性和鋼鐵直男般的刻板印象。

    只是很多時候,這樣的獨白總是缺位的。女性被冒犯后的憤怒,對固有偏見的抗議,也往往被視為過度敏感或小題大做。所以,當知道女性獨白劇《聽見她說》開播,由女性獨自講述家庭暴力、大齡單身、物化女性等生存困境時,我立馬無障礙get到了它的創作指向。

    《魔鏡》一集中,齊溪飾演的女主頂著一臉大濃妝出場。在兩小時三十七分的自我「裝修」后,她顯得浮夸、媚俗且膚淺。這些努力,不過是為了發出朋友圈裡看似隨意的3張自拍,配上「粗發」 (「出發」諧音)的賣萌文案,然後快樂地接受滾動更新的花式讚美。

    相信在社交網路刷到類似照片時,許多人雖然會隨手點下一個言不由衷的讚,內心卻會不屑地腹誹一句「好假的網紅臉」。只是簡單地評判之後,人們卻很少追問:對方的心境究竟如何?如此畸形的審美執念到底從何而來?

    女主洗盡鉛華后的講述,讓我們知道了其容貌焦慮背後的童年根源。小時候,當她自信滿滿地穿著裙子參加校園活動時,卻意外聽到同學小聲議論「看她那條象腿,真粗啊」。從那一刻起,她萌生出了對於外貌的羞恥心。那雙曾經讓她拿下短跑冠軍的健壯小腿,開始讓自卑情緒蔓延滋長。

    這樣的「棒喝」一刻,對所有女性來說都不陌生。眼距過寬、顱頂高度不夠、頸紋太深、下頜線模糊、腰長腿短……在所謂的「審美科學」審視下,一連串標準被劃定、濫用,每個女生都可能因此「中槍」,繼而對自身外貌產生不同程度的焦慮。套用波伏娃經典的那句「女性不是天生的,而是被變成的」,女性也並非生來不自信,而是在無處不在的外貌凝視中才走向自我懷疑的。

    好在,面對這些愈加嚴苛的標準,越來越多的女性選擇自我覺醒,一腳踢翻「美貌至上」的觀念囚籠。《魔鏡》中,女主的詰問就擲地有聲:你到底在取悅誰?你從何時起活得如此卑微?一定得是九頭身、希臘腳、筷子腿嗎?最為包容、廣闊的美為何變得狹窄?這些細膩、真實、又總是被壓抑的感受,與朋友圈中光鮮亮麗的「人設」形成鮮明對比。而前者,無疑更值得被社會聽見、看到。

    其實,真正開始質疑、認真進行解構后,就會發現此類偏見是多麼荒誕,多麼不堪一擊。正如顏怡、顏悅在《脫口秀大會》中所吐槽的:《創造營2020》中比哪個女孩的腰細,要這麼細的腰有什麼用,難道是要組團去地鐵逃票嗎?反手摸肚臍、鎖骨放硬幣更可怕,女性的鎖骨上為什麼要放硬幣呢?或許,在追逐風尚,或為潮流苦惱時,我們應當首先反問一句:自己為何要被所謂的樣板規則所物化?

    不難發現,與一路開掛、浪漫感滿分的「大女主」劇相比,《聽見她說》的情緒基調並不歡樂。在第二集《許願》中,26歲的小雨講述父親出軌后,媽媽如何決絕地與過往劃清界限,如何極端地控制自己生活的故事,更是令人感到無比窒息。

    可「爽劇」帶來的,終究只是懸浮的幻象。追劇再開心,還是改變不了現實的一地雞毛。相較而言,《聽見她說》《新喋喋人生》等女性獨白劇,通過直面女性真正的痛點,坦露最細膩的感知,反倒更可能引發共鳴與反思,觸發女性主體意識的覺醒,推動性別觀念的進步。

    硬核的女性主義作品,往往就是不那麼讓人愉快的。就像初讀《厭女症》時,我感受到一種前所未有的低氣壓感,也帶著一絲怨念掀開書尾的後記。對此,作者上野千鶴子似乎早有準備。她寫道:一本著者寫得不愉快、讀者讀著不愉快的書,為什麼還要寫出來呢?那是因為,無論怎麼不愉快,我們不能閉目不見的現實,就在那裡存在著。而無論多麼艱難,只要我們知道了那個現實,就有改變它的可能。

任冠青 來源:中國青年報

2020年12月01日 09 版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