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大學生用VR讓文物重現

    大學生給中學生當老師,用VR技術讓沉睡在博物館中的文物「活靈活現」地重現眼前,最近幾位南開大學女生開發的「虛擬模擬古陶瓷文化課」在中小學生課堂上走紅。

    這些「小老師」來自南開大學文物與博物館學專業。這支由一名女教師和6名女大學生組成的團隊,致力於推廣「基於虛擬模擬技術的古陶瓷文化進校園」項目。她們從《詩經·小雅》中選取了「南有嘉魚」作為項目組的名字,代表著團隊成員之間其樂融融、實幹創業的氛圍。

    團隊調研發現,我國博物館中有4223.98萬件(套)文物,但對外展出的只有不到5%。由於博物館教育資源不均,大量中小城鎮和農村學生從未走進過博物館。

    一邊是「出不去」的文物,一邊是「進不來」的孩子,如何讓文物走進孩子們的視野,成為這幾個文博女生一直思考的問題。

    她們決定藉助虛擬模擬技術,將「文物」送到博物館難以抵達的孩子們身邊,做一場文物的深度研學。

    「我們以虛擬模擬技術為基礎,開發能夠看到、聽到,甚至觸摸到的陶瓷文物課,目前我們的課程在中小學以及圖書館有所展示,反響很好。」項目學生負責人高玉娜介紹,產品採用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模式,包括線上學習軟體、線下基礎課程、體驗活動以及教師培訓等配套項目,「我們想以多種形式創新,讓豐富優秀傳統文化真正走進校園」。

    在課堂上,她把極其珍貴的「國寶」——汝窯天青釉青瓷尊「放」到學生們手中把玩。當孩子們驚嘆於文物之美的時候,她給大家講述文物背後的歷史和文化。

    在天津海河中學的課堂上,大學生姐姐展示著青花瓷的燒制過程。「在白色的瓷胎上繪畫,罩以透明釉,放入窯爐中,不斷取出火照觀察燒成溫度是否達到要求,最終熄火冷卻,取出成品。」只見大屏幕上,一件燒成的瓷瓶展示出來,器型輪廓流暢,釉色透明晶瑩,瓷胎潔白,胎體厚重,青花顏色鮮亮。

    講台下的中學生們目不轉睛地盯著屏幕,隨後在電腦上體驗著瓷器燒制過程。「真是太神奇了!以前聽周杰倫的《青花瓷》就是覺得挺好聽,卻從未想過瓷器的製作工藝,現在更加了解了!」孩子們一邊點擊滑鼠,一邊議論。

    團隊指導教師張婧文介紹,目前VR在K12教育領域的應用逐步鋪開,湧現出一批做VR教育的公司,但產品存在同質化現象,且學校需求較大,市場供給還存在缺口;另一方面,文物教育具有較高的專業要求,且文物資源稀缺,加上虛擬模擬開發技術成本等限制,這類項目往往需要融合多方資源才能成型。

    從2018年開始,張婧文帶領學生開始了陶瓷主題課程設計,並在大中小學及圖書館開展實驗教學嘗試,一方面服務有需求的學生和市民,一方面在收集實驗數據,不斷改進完善課程。

    「南有嘉魚」團隊的姑娘們帶著精心開發設計的虛擬模擬課程項目,走入中小學、高校、博物館、圖書館等單位,以提供課程開發、教材編寫、師資培訓、項目孵化、行業課題研究等形式展開合作,試點服務千餘人。

    「我們『走出去』的目的,一方面在於收集實驗數據、進一步完善課程設計和展示;另一方面,也可以讓虛擬模擬課程惠及更多的孩子,讓他們了解並熱愛我們的傳統文化。」項目組成員郭美廷說。

    趙子惠是海河中學考古文博協會的成員,她從小就喜歡歷史,聽了虛擬模擬古陶瓷課讓她覺得挺過癮,她決定高考時把考古作為第一志願。

    一次次走進中小學校園,一次次面對一雙雙渴求知識的眼睛,「南有嘉魚」團隊意識到,她們所作工作的意義,不僅在於傳播一點專業知識,更在於埋下一粒文化的種子、燃起一團興趣的火焰。

    高玉娜記得,自己曾作為專業講解員在博物館解說,可前來看展的孩子只顧著追逐嬉戲,對眼前的老古董似乎並不感興趣。怎樣才能讓博物館里豐富的資源從「高大上」變得接地氣?

    帶著這樣的使命感,團隊經過兩年多的積累和堅持,今年升級了產品形式,以「基於虛擬模擬技術的傳統文化深度研學項目」參加了第十二屆「挑戰杯」中國大學生創業計劃競賽,並一舉斬獲天津市金獎。

    如今她們有了更多的設想,比如與南開大學研究生支教團等合作,服務更多的中小學生;比如建一輛VR大篷車,將課程送入校園,解決鄉村學校設備限制的問題……

    張婧文期待,這堂虛擬模擬陶瓷文化課能成為年輕人走近文物的一扇門,「讓代表China的china從這裏活起來、火起來。」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胡春艷 來源:中國青年報

2020年12月01日 12 版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