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然看到一個小說別噴


別寫詩了 干點別的吧


簡單一點來說,啥也不是。

稍微詳細一點,就是無論格律、修辭、結構、立意等方面,啥都不是。

再詳細一點,格律不通,以至於這四句根本不能算是「詩」了;修辭亂用意象,毫無韻味;結構拼湊混搭,釋義無能一半靠猜;立意陳舊並且還是襲用前人成句故意。無一可取。

長安一日花盡開——一日看盡長安花(孟郊)

忽聞塞外馬蹄聲——忽聞岸上踏歌聲(李白)春風拂面花依舊——桃花依舊笑春風(崔護)長安不見君歸來——萬里歸來不見君(丘浚)

其實乍一看,能立刻讀出來詩是寫的女子等待從軍的人歸來。只是小說的話,能讓讀者立刻解詩的也是好事,畢竟有些網路文學只是快餐,少有人認真推敲什麼,就是消磨時間的作用而已。難得有人會把其中的詩詞拎出來。

首先是詩一般除了疊字很少重複字,詩追求精鍊,以少字表多意,不過並不是作詩大忌,也有很多詩依舊很好,王安石的「終日看山不厭山,買山終待老山間。山花落盡山長在,山水空流山自閑。」但兩個「長安」,「花」意思重疊,詩的重點也不是長安和花,浪費了字數。

再來說說格律,這看起來應該是一首七絕,以平字起頭,首句入韻。

長安一花盡

平平仄仄平平。

「花」是平字,「盡」是仄字。不過換一下,長安一日盡花開,就解決了首句平仄問題。第三字應是仄,但也可平。

聞塞外蹄聲

仄平平仄仄平

這句有點嚴重哦,首字應是仄也可平,沒問題,但第二字仄聲不可平,三四六字同理。尾字「聲」在平仄中確實屬平,但是作為韻腳就不合理了,首句入韻,韻腳為「開」,那麼這個「聲」字和「開」實在是相差甚遠。「還」字怎麼樣!忽有十年馬夢還,這樣平仄和韻腳都解決了。

(為什麼忽聞岸上踏歌聲平仄就沒有問題呢,因為人家是仄聲開頭入韻,韻腳分別是行,聲,情,如果按照仄聲開頭,第1句問題就大了,而且韻腳依舊不對)

仄平平平仄仄

首字應仄可平,二四六字平仄有誤。「花」字重複,應該去掉。春月拂風雲照舊,這樣,意思也差不多吧。

長安不見歸來

平平仄仄仄平平

這句問題少點,把長安換一下,君平聲改仄,這個韻腳可用,如:秋書不見雁歸來,呼~,完成了!

長安一日花盡開,忽有十年馬夢還。

春月拂風雲照舊,秋書不見雁歸來。(僅僅只是改個平仄,我並不擅長作詩,意境沒考慮,隨手填的)

總結:全詩28字,平仄問題共10字(按照首字平聲入韻),韻腳問題共1字,重複問題共3字,共計14字,對了一半。

除此之外,還有對仗,不過絕句可以不講究對仗,一般絕句是首聯對仗,工整的對仗是加分項。

長安 一日 盡 花 開

地方 時間 動詞 名詞 動詞冷院 十年 夢 馬 還

這樣應該算是個對仗了,但不太工整。

詩不僅僅只有格律這麼簡單,內容才是靈魂,代入平仄只能算個填字遊戲,能流傳千年的,是透過文字傳達的東西,詩只是一個載體罷了。

第一句,有地點(長安)還有事件(花開),可以推測出時間(春)。但是感情未明,花一下子就全開了,似在感嘆春天來得迅速,百花盛放的震撼場景。

第二句,忽聞塞外馬蹄聲,怎麼一下子切換到塞外了?很突兀,在長安聽到塞外的馬蹄聲,不太可能,手法誇張,感受不到作者情緒,就好像魂穿塞外聽到了聲音而已。和第一句沒有情感什麼聯繫,唯一的聯繫就只是詩中的人的感官,第一句是看了什麼,第二句是聽了什麼,都挺突然的,突然開花,突然有馬蹄聲。

第三句,春風拂面花依舊,又突然穿回長安了,前面花剛開,現在又開了,怎麼感覺是穿越到塞外一年,又回來了。還是靠感官聯繫,這句有了觸感(風拂面),感情不明,不過能隱約覺得是在感嘆時間逝世。

第四句,長安不見君歸來,這句沒有感官聯繫,也沒得情感,比起前三句更沒有聯繫了。

我覺得作者是想,前面鋪墊了三句,最後一句揭曉謎底,詩中人所見所聞所觸的感情,應該是期盼,花開了,夫君會回來嗎?有馬踏進長安了,是夫君回來了嗎?春風又吹過面頰了,花又開了,夫君什麼時候回來呢? 前面的詩像是線,最後一句引爆感情的火,也揭曉了是令人失望的結局,沒有回來。

然而並沒有讓人感覺到。

總得來說,一是聞塞外馬蹄聲,這個出了點常識問題,長安在陝西關中,塞外是長城以北,河北之類的。

二是,四句詩的關聯太淺,像都是獨立的句子拼湊出來的,粘合程度也不高,有種穿來穿去的感覺。風格怪異,不統一,長安啊花啊都是柔和的,中間出現塞外馬蹄就像硬生生劃開這份柔和。

三就是,借鑒太明顯了嘛,哪一句都能輕而易舉地扒拉出原句來。


詩言志,歌永言。

且不論格律,光這首詩的立意,已經脫離你生活的時代,現在哪裡來的塞外聽蹄、長安看花,就算有也不是同一種意象了。如果詩歌不能言志,那不就是穿鑿附會了嗎?


已經是超東大水平,可以不努力了

如何評價國內佃農出身一本文學碩士不知天高地厚頂撞富n代紅n代東京大學高材生的詩作??

www.zhihu.com圖標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