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覺得心態的變化吧。

很多人並不是用一生的計劃來要求自己,非得畢生執著於拍好電影,個人的生活遭遇和市場環境等因素,往往就會改變一個人。沒有說一個導演必須一直拍好電影,必須服務於電影這個行業。


有些導演拍了經典片子是走了狗屎運了。

而有些導演拍著拍著片子,被輿論和群眾搞的腦袋裡烏煙瘴氣,不知所措,究其原因,其實還是自己的意志力不夠堅定。

還有一種則是因為制度問題,他們想拍的不能拍,能拍的又不會拍,也就導致了很多類型片導演轉型做其他片子的時候惡評如潮。已經是意料之中的事情了。

不過應該過幾年時間,等到這個行業的投入和產出形成一個較穩定的比值的時候,這類現象肯定就會少一點了,畢竟誰也不願意看著一個行業就這麼沒落下去。有政策原因,也有個人原因,但究其核心,其實還是人的原因,自由和信仰是放在心裡的,而不是放在嘴上的,很多人以為說說就能做出來,做出來就是好的了。

真真的大錯特錯了,也可惜了被埋沒的一堆人才,沒碰上一個好時代。


謝邀。

以港片為例,王晶,劉鎮偉,黃百鳴,陳果,劉偉強,甚至王家衛……

你會發現,電影的興衰跟隨時代和文化的發展,就像二次函數一樣,總有波峰和波底。

這些,一部分和中國電影市場,尤其是大陸電影市場的文化意識形態和觀眾偏好有關,另一部分自然是導演對電影的追求已經沒有以前那麼純粹。

同樣的問題,80年代的《西遊記》為何如今無法超越?

因為沒有人再為了拍《西遊記》而拍《西遊記》了,沒有了對觀眾尊重的純粹和對藝術追求的純粹,所以在我們看來,後來的幾版《西遊記》,狗尾續貂都算不上。

這也許就是根本原因吧,忘了初心,哪有精品。


其實這個因素不同的 陳凱歌 劉鎮偉 就不一樣 陳能拍出好片 但投資商不允許。劉鎮偉拍不出來了 總想重複往日輝煌 結果適得其反

謝邀

馮小剛導演將電影電影越來越差的鍋甩到了觀眾身上。但其實願意為自家偶像買單的粉絲一直存在,而不是這些年才有的。以前說請某位演員來演一部電影或者某位大導導演一部電影,躺過多少多少。

但這個躺過是有個前提條件的,就是電影也是好電影。

能走到這一步的都是演技傍身的好演員,導演也是願意下苦力磨的好導演。

所以別說為了圈錢,難道以前拍電影就不為了賺錢?

而現在很多演員不是演員而是明星,沒有職業操守。他們沒有演技,但一樣可以贏得粉絲的心。願意為偶像送錢。

除了個別口碑逆天的電影,口碑中上的能靠口碑翻身嗎?既然如此,不如簡單點。拍一部好電影也是要耗腦子的,不如拍一部爛片,反正賺的錢相差無幾。

看到這裡是不是以為我在洗地?

當然不會。

粉絲的眼界高一點,會看上沒實力的明星?

明星有點自知之明,會自不量力的演電影?導演還保持著追求,會放任自留他的心血?投資人不見錢眼開,明星和導演能有飯吃?

好導演的電影越拍越爛,導演有鍋,但不能全是他來背。

屈服現狀是不得已,但絕對不是給自己開脫的理由。更何況不少大導還是有退路的,他們走到今天這一步,很大程度上不是現狀逼迫的。

如果不願意承認自己是變得懶惰,安於現狀,那就只有用江郎才盡來解釋了。
謝邀,至少對於這些個第五代導演來說「拍爛片」這個名頭他們背的很沉重,我國的國情決定了我國的藝術、哲學發展是有三五十年停滯的。那麼在面對大量國外商業片的湧入,我們國產電影怎麼去抗壓呢?只好靠只這些個拍慣了藝術片的導演們去做先驅。他們的拍攝是想在中國元素中融入西方審美,但是在沒有商業片拍攝經驗的前提下,他們無可奈何的失敗。現在國內的商業片在拍攝體系和演員調度上其實進步很大了,不要光看著摔倒,也試著開闊視野自己去分析呀。
謝邀,何止電影,整個社會風氣都急功近利,沒辦法,各自壓力,選擇堅守的人或許下場已經很不好了,在等等吧,會好起來的

位子坐的越高越會賺錢就越得照顧身邊人,而身邊人也會很大程度上的反過來左右這個人。

反正名聲也有了身邊大家都指著你掙錢,冷不丁的大家在你身上掙不到錢了不得合夥一起整你么...導演又不傻...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