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施蟄存小說《將軍底頭》


弗洛伊德把人格分成三部分:(1)本我——是人格結構的最底層,是人格的立法者,遵循快樂原則,尋求本能所需要的直接滿足。比如,餓了想去偷麵包。(2)超我——是人格結構的最高層,是人格的法官,服從道德原則(完美原則),以理想的自我來要求自己。比如,要求自己誠實正直,不能偷竊。(3)自我——是人格的執行官,遵循現實性原則, 既是本我的主人,又是本我的僕人。努力尋找方法來滿足本我的要求,同時符合現實操作性。比如,餓了忍一忍,用勞動來換取食物。


《將軍底頭》是受弗洛伊德思想創作出來的。

其實整個文章的開頭,在不停的渲染這位將軍的身份,和他剋制精鍊的所做所為。這是將軍的超我,或者是自我基礎上的超我。他受到當時的意識形態的形象,努力的想去控制自我,追求超我。所以他兢兢業業。

但是他有著強大的潛意識。對故鄉的渴望,對血統的認同,對愛的執著。因此這個潛意識驅使著這位在超我壓抑之下的將軍,去做了他想做但是沒有做的事情

作者在思考,思考對於人生,應當以哪一種我才能從容面對。

對於自己,又應該以哪一種我來讓自己開心?

是先成仁,還是先成人?


現在我淺顯地知道,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論主要包括人格結構理論,人格發展理論和意識層次理論。 人格分析理論是?

語不驚人死不休,都為平生不出頭。


人格分析理論的說法是不準確的,弗洛伊德的理論通常被稱為精神分析理論,精神分析理論中比較核心的是人格結構理論(或者也叫地形模型),就是認為人的心靈結構是本我、自我、超我撒部分構成的這個理論。


弗洛伊德用哲學語言說心理學的問題,心理學非哲學,所以我無法回答這類問題。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