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者說,紙質筆記本相對於各種記事 APP 的優點有哪些?


在紙上寫字,可以有獨特的個人風格和落筆無悔的正式感,讓我在回顧一些記錄的時候,感受到自己當時的心境。


2019.5.31更新:

昨晚回家整理家屬的書櫃,找到了一本他大學時期的筆記本,發現他記的筆記真好看,和我的丑字一比簡直雲泥之別,忍不住拿出來分享。

封面是他喜歡的比薩斜塔,義大利是我們都想去的一個國家。

他學的是建築設計專業,筆記大多是專業理論內容。

白頁本很適合自由發揮,也是非常圖文並茂了。

有時還會出現一些寫生塗鴉,正經不正經的都有。

以及一些我看不懂的鬼畫符:

希望明年有機會我們能一起去看看比薩斜塔。

------------------------------------------

以下為原答案:

作為一個「紙質筆記本」愛好者和享受了十多年手寫輸入體驗的人,使用紙質筆記本記事已經成為了我的一種生活習慣,同時也是一種獨特的記錄方式和興趣愛好。

我的紙質筆記主要有三類:

1、學習筆記

雖然已經離開校園了,但這些年還一直在保持學習一些功能性的知識和技能,比如英語。不管是學一些線上課程,還是自己買教材來自學,我習慣去提煉自己的學習成果,以系統性的筆記形式呈現。

雖然現在各類學習APP、電子書等使用都很方便,之所以選擇做紙質筆記,還是因為相信「好記性不如爛筆頭」這個爛道理,尤其是我這種擁有魚的記憶力的人,「7秒忘」在我的學習生涯中真的是常常上演。自己做一輪筆記,一方面加強記憶,一方面也留著日後可以複習回顧用。

字比較丑,不要攻擊我的字。。。畢竟字如其人,幼稚且萌~~~

學習是項系統性的工程,系統的、原生的(自己理解後整理的)筆記,能夠幫助建構系統的知識結構,也方便我這種記憶力不好的人日後回溯,能夠條分縷析地找到相應知識點。

學英語的過程中,除了辭彙語法和句型知識點外,一些文化歷史、生活方式方面的有趣知識點也都非常吸引我,有時也會就此去做一些零碎的筆記,日後去這些國家/城市旅行的時候,也會用來作為一些參考「攻略」。


2、讀書筆記

除了正兒八經的學習外,平時有時間也喜歡進行一些「自由而無用」的閱讀。每每拿到一本實體書都會感到很「踏實的享受」,親手翻閱紙張去閱讀,彷彿和這本書有了一種「肌膚之親」。

如果能夠邊閱讀邊做一些讀書筆記,不一定是非常系統的,可能是書中某段話、某個詞觸動或激發了我,就把它摘錄下來,這對「將閱讀內化為自己的東西」是非常有幫助的。

如果對書中某些觀念存疑,也會重點摘抄下來,並注以自己的見解。日後要是有機會能夠遇到這本書的作者,或者是相關領域裡的專業人士,還可以向對方討教解惑。

如果自己親手做過一本書的讀書筆記,日後也可以常常拿出來翻看,重溫這本書帶給自己的靈感。

日積月累,你就會擁有一本厚厚的閱讀筆記合輯,當數量達到一定程度,你自己也是一個小圖書館,裡面陳列著自己閱讀過的書籍精華,有需要的時候查找自己的筆記,比查閱原書籍更方便快捷。

王宏建 編《藝術概論》摘錄

杉本博司《藝術的起源》摘錄

杉本博司《藝術的起源》摘錄

奈吉爾·巴利《天真的人類學家》摘錄

寇克讓《書法沒有秘密》摘錄

最近讀到一本很喜歡的書,陳嘉映老師的《何為良好生活》。這本書是我去年出差去北京,在清華大學附近的萬聖書院(一家值得推薦的好書店,有很多冷門的好書)隨手購買的,沒想到拿回來一讀就停不下手,讀完一遍後讓我決定要重讀一遍並為它做一份筆記。

哲學博士陳嘉映在這本書中探討了幾個倫理學方面的問題,我的本專業「傳媒法」中本身也跨界一部分倫理學,這本書對我的啟發還是很大的。尤其是關於「人該怎樣生活」這個普世的哲學話題,每個人都應該認真而誠懇地思考一下。「我想要擁有怎樣的生活?」,這將是貫穿我們一生的問題。

陳嘉映《何為良好生活》筆記

陳嘉映《何為良好生活》筆記

陳嘉映《何為良好生活》筆記

陳嘉映《何為良好生活》筆記

讀過一本書並不足夠讓我覺得自己擁有過它、理解了它。手寫筆記有時候是一種儀式感,有時候是一種方法論——當我的眼睛經過了它、腦袋思考了它、手筆書寫了它之後,彷彿我與作者、與這本書之間也建立了聯繫,有了「神交」。


3、日常零碎知識點/想法/會議紀要/工作計劃筆記

平時不管是工作中與人交談,還是上網瞎逛、看展、與朋友閑聊,如果出現一些感興趣的知識點,或是自己靈光一現的想法,一些閱讀/觀影計劃等,都會隨身帶小本本記錄一下。

比如下圖是去故宮交流時,陪同參觀的故宮工作人員對我「向下兼容」輸出的一些知識點:

下圖是和一位導演朋友喝下午茶時被「向下兼容」輸出的一些信息,並對照電影理論推薦了一些必看電影:

除了以上這些,日常工作中的會議紀要,自己每天的工作安排, to do list等,我也習慣了做手寫筆記,並不會多費力,而且我手寫速度還的挺快的,感覺和我的打字速度不相上下。日常會議紀要為了記的快,我還自己創了一些速記標識或縮寫詞,所以手寫反而比較高效。涉及到工作內容就不上圖了。


針對不同的筆記內容,我會準備不同的筆記本,給予不同級別的待遇:

1、學習筆記——價格一般,紙張厚實,能經受塗改液/塗改膠帶折騰的,橫線版為主,68頁上下,B5尺寸,線圈裝訂為主,單價在15-50範圍內。學習筆記不需要買太好的,基本上十幾塊的橫線本用得就很開心了,偶爾打翻了墨弄髒弄折了一角也不會心疼。線圈裝訂的如果哪頁寫錯了不想要,還可以撕掉,不影響整體結構,撕了也不會整本開裂。雙線圈的比較牢固。

2、讀書筆記——價格較高,品質過硬,設計精美,裝幀精緻等等,簡單說就是「有質感」的,白頁版為主,300頁上下(必須要厚,厚的寫完一本拿在手裡扎扎紮實實的像自己擁有的財富)。A5對我來說太小了不夠寫,一般我都是買16開的,有時候也會選牛皮紙的,一般還會挑知名品牌的特別系列買,單價在100-500範圍內。畢竟讀書筆記都是自己的閱讀精華,日後可以留著常常溫故(男票說還可以用來傳承,以後留給兒子哈哈哈),所以還是買好一點的。畢竟做筆記的時候對著一本有品質的筆記本,筆記也會做得更開心更得心應手吧~

3、其他雜碎筆記/工作筆記——10塊錢以內的小本本伺候下就夠了,隨便找個文具店裡,3塊5塊一本的小本子都可以。A6、B6大小一般比較方便攜帶,100來頁的就夠用上一個季度了。

近期在用的三個級別的本本:

九口山金典系列筆記本 花卉復古系列京東¥ 163.00去購買?

九口山MINDMAP頭腦風暴A5筆記本京東¥ 45.00去購買?

晨光梵高博物館授權筆記本套裝(8本)京東¥ 62.00去購買?

各種記事 APP 我也有在用,兩者兼顧,各有優勢,不是對立而是各有所長的。APP更智能更便捷,隨時隨地可開工,一些提醒功能也可以防止意外和提高效率;紙質筆記本在加強記憶、建構系統性和實物留存/紀念意義上更有優勢。

建構系統性上,記事APP和紙質筆記也各有所長,看大家對系統性的不同需求。文檔歸類、調取、加權,APP肯定更智能;但是在自我內化和體驗上,知識體系的梳理和記憶上,手寫筆記肯定有它更精神層次和神秘學上的力量。

具體如何選擇,看場景看需求擇優啦~

最後想說,雖然已經9102年了,做紙質筆記還是會讓人擁有書寫的快樂和記錄的意義,在不影響效率的前提下,保留這份原始的、笨拙的、hardworking式的記錄方式,是一種幸福的體驗。


我個人非常喜歡,並且一直堅持在紙質筆記本上寫字,無論是記手賬,還是做筆記,紙質筆記本帶給我的愉悅感,都是電子產品所難以企及的。對我而言,原因大概有兩點。

①舒適性和流暢性

首先是寫字觸感。我個人非常不喜歡在平板上寫字,感覺寫在屏幕的觸感非常怪異,而且長時間使用發亮的屏幕讓我會感到不適,影響學習和記錄時的心情。相反,我很享受筆尖落在紙張上真實的觸感,讓人感到非常舒適。

其次是寫字速度。我個人寫字速度較快,無論是手機鍵盤還是電腦鍵盤,都會影響輸出時的速度。但是我用紙質筆記本的時候就不會受到影響,隨心所欲,此外和電子產品相比,翻頁查找往往更加便捷,所以,無論是思考還是寫字都非常流暢。

②思維更容易發散

出於第一點的作用,我的思考也受到了正面的影響。在紙質筆記本上的舒適感,讓我更喜歡寫字,從而間接促進了思考時的愉悅感,因此更加容易產生新的想法和創意。此外,當靈光乍現的那一刻,用筆飛速記錄在紙上,遠比在略有阻礙感且出錯率更高的鍵盤上敲擊,更能削減注意力的分散,畢竟在紙上出錯的時候只需一筆勾掉即可。這時我可以把想法隨意寫在紙上的各個角落,可大可小,可塗可畫,不僅寫著方便,從我個人習慣出發,看著也方便。

所以,記錄時的舒適性,和與此同時的思考通暢性,是我個人喜歡紙質筆記本的主要原因。


20.1.30 記錄一下。

19.12.21 現在還會通過蓋郵戳來記錄自己到過的地方。(廣州BRT是車迷周邊)

19.9.17 雖然婆婆媽媽地寫了一堆小字不一定會去翻,但是看著他們厚厚地堆疊在一起,就會感到一種心安,如果有一天我不記得故事曾經發生過,還會有人幫我記得。


是抑鬱症。

我用它當日記本,開始記錄是在吃藥第三天的時候,可以寫下日常的瑣碎和身體狀態。

小時候被母上大人安利過寫日記,覺得意義不大就沒有堅持下去。直到去年自己獃滯的狀態讓拿筆和寫字開始變得困難,或許出於對一種能力即將喪失的恐懼和不安,也或許是為了打發養病時的混沌,我選擇攥緊了熟悉又陌生的筆。

開始的時候每天只能堅持寫一小段,手又酸又脹,一覺醒來右手看到筆就像左手見到筷子,現在都沒能忘了那種惶恐hhh。

慢慢隨著自己藥量的增加,狀態有一定的改善,手也就變得利索起來了。後續無論這一天多累多疲憊我都會去堅持寫點什麼,倘若出現實在寫不了的狀態,也就是在提醒我身體出狀況了,某種程度上講它還是個晴雨表。

INFP性格的我有時候喜歡自我高潮,有些話不對別人講,就悄悄地在本上騷話連篇,填滿本子里時間軸上的空白,就像不斷給灰白的生命注入色彩。

這一學年,我只去了四次學校,其餘的時間只有這本日記無時無刻地陪著我,不斷刷新和提醒著我的存在。

即此,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現在身體還沒恢復,但是,我能通過它看到我走過的路,也讓我度過了一個獨特而沒有完全失去意義的高三。


用紙質本記事讓人感覺是來認真記事的。。。

你要拿個pad或者手機軟體去開會

「角落裡的同志,開會呢,不要玩手機」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