狄青郁郁而终,宗泽含愤而逝,莫须有千古奇冤。


首先,宗泽是文官,宋哲宗元祐六年进士。把他算进武将阶层是什么鬼?

其次,狄青最后是加使相外放陈州,在宋代政治传统中这属于对宰执大臣的善罢,即虽然你没有过错,但皇帝看你不顺眼或者想提拔年轻人,所以请你把位子挪一挪。狄青的前任枢密使高若讷就是仁宗为了给狄青腾位子善罢的,这又有什么好千古奇冤的?仁宗朝宰执大臣如走马灯,吕夷简这种对仁宗有大恩的元老重臣都善罢过,文官善罢得,难道武将不行?何况比狄青早几年就有另一员武将王德用这种被善罢又复出,两次执掌枢密院的例子。论委屈王德用比狄青委屈多了,他被罢免的理由居然是「面类太祖」,长得像赵匡胤(暗搓搓地骂赵匡胤是反贼)。


既然有人拿狄青当例子,我觉得是个很好的尝试。岳飞的事已经扯得不能再扯了,反正你知道岳飞是被害死的、宋高宗、秦桧在那个时候都想让他死就行了。至于冤不冤案的问题,记住,政治无冤案。是不是冤案得看政治局势需要,尤其是皇帝个人需要。宋高宗需要岳飞死,同样也不会允许秦桧一家独大。只不过他对秦桧有点失控……宋孝宗以后的三朝帝王幸亏没让朱熹当首辅,不然南宋绝对比明末那三个割据政权都短命……

狄青发迹是在西北,他应该同时经历/见证了三川口、好水川、定川寨是怎么打出来的,这三战被吕夷简呼为「一战不如一战」,事实还很是这样。三川口之战,怎么说刘平、石元孙没有太出格的举动,也有郭遵那样的热血英雄。好水川之败(韩琦:我不背锅!!!)几乎都把锅扣在了任福的轻敌冒进上,然而任福并没有怎么冒进。大战爆发前他就屠了白豹城小试牛刀,而且韩琦一路上早就给他安排好了补给之类的,不存在什么后勤跟不上的问题。等到中了埋伏也不能说任福没有血战,西夏的铁鹞子浑身披著冷锻甲刀枪不入,人被铁链绑在马上,就算死了也能继续挺著长枪冲锋,和这支部队硬碰硬,你在搞笑吗?

想了解这段历史的,可以去Y酷冲个会员看央视拍的纪录片《神秘的西夏》,虽然对它对宋夏战争的立场判断完全不敢苟同,但是细节讲解得不错:

狄青在西北的经历,按照《宋史》来看根本不算多,一句话就能概括。这一方面可能需要《续资治通鉴》来补充,但是千万注意这两本史料的冲突,有时候看得头都大了。但是陕西的几个大人物同时对他关照有加,迫使你不得不重新了解这一员虎将。

当时陕西的局势大概是这样:陕西经略安抚使(总司令)夏竦,两个副手:韩琦、范仲淹。后来又加上个庞籍,也正是他,这位在演义小说中和杨家将、狄青为敌的庞太师,正是狄青的上司。

狄青在西北的第一场功劳:守卫保安军。【夏人寇保安军,鄜延钤辖卢守勤等击走之……赏保安军守御之功,以卢守勤为左骐骥使,都巡检司指使、散直西河狄青为右班殿直青功最多,故超四资授官。

右班殿直就是个非常小的武阶官,嫌烦就直接跳过下面的,如果不嫌烦的话可以看一下这个:

武臣三班借职至节度使叙迁之制:三班借职以下,亦有磨勘转官法,缘未受真命,今不具录。

  • 三班借职〈(转三班奉职。)〉三班奉职〈(转左班殿直。)〉
  • 右班殿直〈(转左班殿直。)〉左班殿直〈(转右侍禁)〉右侍禁〈(转右侍禁。)〉左侍禁〈(转西头供奉官。)〉
  • 西头供奉官〈(转东头供奉官。)〉东头供奉官〈(转内殿崇班。)〉内殿崇班〈(转内殿承制。)〉
  • 内殿承制〈(制转供备库使,有战功转礼宾副使,特旨东西染院、西京作坊)〉副使,有战功,并谓曾经〈(转官酬奖。)〉供备库使〈(转西京左藏库副使,有战功转如京副使。)〉
  • 礼宾副使〈(转崇仪副使,有战功转洛苑副使。)〉西染院副使〈(转如京副使,有战功转内园副使。)〉东染院副使〈(转洛苑副使,有战功转文思副使。)〉
  • 西染院使〈(转如京使,有战功转内园使。)〉东染院使〈(转洛苑使,有战功转文思使。)〉西京作坊使〈(转文思使,有战功转庄宅使。)〉西京左藏库使〈(转文思使,有战功转西庄宅使。)〉
  • 崇仪使〈(转六宅使,有战功转西作坊使。)〉如京使〈(转庄宅使,有战功转东作坊使。)〉洛苑使〈(转西作坊使,有战功转左藏库使。)〉内园使〈(转东作坊使,有战功转内藏库使。)〉
  • 文思转〈(转左藏库使,有战功转右骐骥使。)〉六宅使〈(转内藏库使,有战功转左骐骥使。)〉庄宅使〈(转右骐骥使,有战功转宫苑使。)〉西作坊使〈(转左骐骥使,有战功转宫苑使。)〉
  • 东作坊使〈(转宫苑使。)〉左藏、内藏、左右骐骥、宫苑使〈(并转皇城使。)〉
  • 皇城使〈(转遥郡刺史。凡已上使、副,除皇城系东班,余并西班。其东班翰林以下十九司使、副,虽有见在官及迁转法,并授伎术官。)〉遥郡刺史〈(转遥郡团练使,特旨转正刺史。)〉
  • 遥郡团练使〈(转遥郡防御使,特旨转正团练使。)〉刺史〈(转团练使。)〉团练使,遥郡防御使〈(转防御使。)〉防御使〈(转观察使。)〉
  • 观察使〈(转节度观察留后。)〉节度观察留后〈(转节度使。)〉节度使武臣自通事舍人转横班例
  • 通事舍人〈(转西上合门副使。其东上合门副使,非特恩不迁。)〉东、西上合门副使〈(转引进副使。)〉引进副使〈(转客省副使。)〉客省副使〈(转西上合门使。)〉
  • 西上合门使〈(转东上合门使。)〉东上合门使〈(转四方馆使。)〉四方馆使〈(转引进使。)〉引进使〈(转客省使。)〉

客省使:右内客省使至合门使谓之横班,皇城使以下二十名谓之东班,洛苑使以下二十名谓之西班,初犹有正官充者,其后但以检校官为之,或领观察使、防御使、团练使、刺史。

「基建狂魔「范夫子:读书去!

狄青第二次在西北出场就是直接面对他的第一大恩人范仲淹了。也难怪,陕西四路中,鄜延路是李元昊进兵的第一站,先进入土门,结果在保安军、承平砦先后吃亏以后,李元昊拿下了金明砦,然后直取延州。延州知州范雍年近七旬,忙著李元昊谈判,又急著调刘平、石元孙来救。

刘、石两个人先去保安军,再去土门,在土门绕了一圈后发现没遇到李元昊,再回到保安军,又出发去救延州。这支军队还没打仗就被范雍整整耍了一圈,结果进兵延州的时候就在三川口被吞了。出了这么大事,范雍被革职;换了第二任主帅叫赵振,据说是个厉害角色,结果坐视塞门砦丢失,又被宋仁宗免职了,换了第三任主帅范仲淹。

以鄜延部署司指使狄青为泾州都监。青每临敌,被发,面铜具,出入贼中,皆披靡,无敢当者。尹洙为经略判官,与青谈兵,善之,荐于副使韩琦、范仲淹曰:「此良将才也。」二人一见奇之,待遇甚厚。仲淹以《左氏春秋》授之曰:「将不知古今,匹夫勇耳。」青折节读书,悉通秦、汉以来将帅兵术,由是益知名。

这里面三个人物,先是尹洙慧眼识英才。尹洙当年和范仲淹关系很好,范仲淹为了宋仁宗废除「家暴皇后」的事情和首相吕夷简吵个天翻地覆,结果双双被贬。最有意思的是欧阳修、余靖、尹洙三个人一同要求被贬,理由是:我们就是范仲淹的同党!

宋仁宗也不客气,要走都走!一口气,这三人全圆滑地离开了。结果等到三川口一开打才发现不是人家对手,再往西北派大人物,知枢密院事夏守赟、庆国公夏竦全过去了。等到撤换范雍的时候,韩琦力主:赵振的脑子只能当个部署(副元帅),主帅必须是范仲淹。仁宗不听,结果发现不听不行。

范仲淹一用,尹洙也得跟著启用。只不过聘用他的是个二代:澶州之战的功臣,已故太尉葛霸之子——葛怀敏。葛二代是典型的二代,后来的定川寨之战就是他带著十六位将官去送死的……说起来,李元昊这三战几乎都是以十围一,真给少数民族争脸……

庞「太师」:听话,据砦固守

说回狄青,这个人的资料查起来真的是烦,不是这缺就是那缺,我平时很不喜欢引用通鉴的材料,实在是难以鉴别。但是为了他,没办法了。《宋史》只能当陪衬。

凡四年,前后大小二十五战,中流矢者八。破金汤城,略宥州,屠隆密、岁香、毛奴、尚罗、庆七、家口等族,燔积聚数万收其帐二千三百,生口五千七百。又城桥子谷,筑招安、丰林、新砦、大郎等堡,皆扼贼要害。尝战安远,被创甚,闻寇至,即挺起驰赴,众争前为用。临敌被发、带铜面具,出入贼中,皆披靡莫敢当。

我不得不佩服《宋史》,四年的功绩四行字不到就讲完了。甚至都不知道狄青的军功和三大战的时间关系是什么。如果结合一下《续》:

始,元昊陷金明、承平、塞门、安远、栲栳寨,破五龙川,边民焚略几尽。籍既至,稍葺治之。戍兵十余万,未有壁垒,散处城中,畏籍严,无敢犯法。金明西北有浑州川,其土平沃,川尾曰桥子谷,为敌出入隘道。籍使部将狄青将万余人筑招安寨于谷旁,却贼数万。

之前「屠……」的功劳据我分析,肯定发生在三川口之战后,而在桥子谷拒敌,应该发生在好水川之战后,(「砦」和「寨」一个意思,一个读音。)当时在好水川之战前,陕西的战略思想主要是两派:据守VS出击。主张出击的是韩琦和尹洙,主张固守的是范仲淹。

夏竦说让你们吵也不是办法,这样,你们谁去一次京城吧?和皇上说说去。夏竦为什么不拿主意?他不是陕西总司令吗?夏竦根本就不想在西北待著,这个人一辈子就是削尖脑袋要进最高权力层,为了这一目的是不择手段的。他宁可在陕西打败仗,被皇帝贬官(也不太可能),最好召回京城当个京官,凭著夏大人的本事,混几年又能进中书省了。

结果韩琦、尹洙亲自跑回京城了,在垂拱殿和一群文臣打嘴仗,打完了之后回到西北打仗,结果好水川惨败。于是,韩相公没办法了,范仲淹的意见被采用了。庞籍派狄青防守桥子谷这一点就是严格执行范仲淹的战略思想。也只有这个时段,范仲淹的据守思想在陕西获得了最切实的施用。什么思想?还是那句话:搞基建

狄青此时在西北将领中可谓脱颖而出了,为什么?一来是他确实是后起之秀,功劳很大;二者,功臣宿将都死绝了。任福、刘平、石元孙这些人都是真宗朝过来的武将,石元孙更是红三代,开国功臣石守信的孙子!三川口、好水川两场战役,宋朝全军覆没,兵无所谓,仁宗朝的禁军是以百万计数的,还有厢军还没算呢。但是将领的损失实在要严重了。不止是朝廷的将领,西北还有一支重要的武将世家——麟府折家。折家从唐末五代以来就是西北的豪强,此时的折家将是折继闵。折家军虽然忠勇,但毕竟不是当地土豪,宋朝必须提拔自己的将领,于是目光转移到了三川口之战后崛起的大将:狄青、王信。

宋仁宗当时已经知道西北又一员猛将叫狄青的,传命把狄青叫回来让自己看看。结果好水川之战爆发, 使者只拿回一副画像。

是不是这幅我不知道,将就著看吧

李元昊打完三场大战之后,估计他的十万大军的精力也消耗得差不多了,于是和谈。和谈的结果,和他开展之前一样。西夏表面称臣,回到家里当皇帝。这个局面是李德明在位时期就保持著的,李元昊绕了一大圈,又回到起点了。

当时,宋、夏是和谈了,但是辽国又出事了,想趁著宋夏交战揩点外快。当时宋朝能干的大部分都在西北,朝廷怎么办?要打仗,谁去?大家想起了太宗朝潜邸旧臣,名将王超……的儿子王德用。王老将军此时已经老得快掉渣了,但是父子两代威名,辽人畏惧,送外号「黑王相公」。仁宗一看,行了,老王,就看你的了。拜王德用为真定府、定州等路都部署。又改为宣徽南院使、判成德军,还未赴任,转判定州,兼三路都部署。此时富弼已经出使辽国,按照富大人的口才,把辽国君臣说得一愣一愣是没问题的,但是万一要打仗呢?总不能就一个光杆司令吧?朝廷公议:调西军!由此,朝廷的西军才算是正式登场了。这支军队是继后周禁兵被宋太宗败完了之后,第一支也是最后一支能打胜仗的宋军。

知谏院张方平亦言:「朝廷处置北鄙,虽增兵饬垒,事为之备,然所遣将率,未尽推择。使杨崇勋在镇、定,夏守赟在瀛州,刘涣在沧州,张耆在河阳,陛下得高枕乎?莫若取陕西偏裨之知名者如狄青、范全辈,召之赴阙,量其材器,稍迁用之,追崇勋等使奉朝请。比富弼使归,幸而盟好未渝,即各还之本路;若辽兵南向,且使分捍北方。事机所悬,乞赐裁察!」

夏守赟、杨崇勋这群人已经不中用了,必须要换血。所以狄青调到河北防御辽军。

元昊称臣,徙真定路副都总管,历侍卫步军殿前都虞候、眉州防御使,迁步军副都指挥使、保大安远二军节度观察留后,又迁马军副都指挥使。

但狄青去了没有,这个地方可能存疑。《宋史》只是交代了一句狄青官职变迁的经过,加上宋、辽和谈已成,两国没有交兵记录。我的猜测是狄青并没有赶赴河北,他依旧待在陕西。具体干嘛呢?他遇上了他人生中的一桩大案。

水洛城修建

水洛城和细腰城几乎是同时修建,这次主张修建的是由新上任的陕西经略安抚招讨使郑戬。当年震惊朝野的冯士元案一开始就是他经手的。这次,水洛城的修建就是他主导的,具体执行人是大将刘沪和董士廉。本来都已经动工了,突然冒出两个人反对:韩琦、尹洙。

郑戬的观点是:修建水洛城可以打通泾原路、秦凤路之间的联系,解决西北四路力量分散的问题。韩琦的观点是:水洛城修建多此一举:

  1. 【修完城寨,遇贼至,清野以待之,当不战而自困矣】
  2. 朝廷已暂时停止对西夏用兵,双方停战、准备议和,所以此时再修筑水洛城军事意义已不大,只会徒增民众的负担。【今年差役修城,已有劳苦之嗟,来春止令增筑所居城堡,必自无辞。如闻更修生户所献水洛城,颇为未便。】
  3. 【盖水洛城通秦州道路,自泾原路新修章川堡……需筑二大寨、十小堡,方可互为之援……其费若此,止求一日以通秦、原之援,兼去仪州黄石河路才较近两驿】

简而言之,水洛城的修建工程浩大,得不偿失。因此,他的建议是如需一日之内援助泾原、秦凤两路,选仪州黄石河路最为便利。而且为了使自己的意见更加「专业」,韩琦推出了三个人:文彦博、尹洙、狄青。这三个人都是韩琦的好基友,变相地在拉选票。朝中的欧阳修等人也在旁边煽风点火,一下子把修筑边城这样一件常规事升格成了朝廷党争。

关于韩琦和郑戬的争议,河南大学研究生张静在他/她的论文《宋仁宗朝水洛城事件再探—— —兼论北宋朝臣为政理念及文武关系》中指出:

除韩琦外其他人对仪州黄石河路的作用和战略意义所知甚少,在论及是否修筑水洛城时竟无人提及。可见朝臣对西北军务具体事情所知不详,容易忽略边防事务中最现实的问题。所以笔者认为韩琦在修水洛城事件中的见解更有战略价值,值得深思……大部分官员与余靖一样都认为水洛城的修筑对连接秦凤、泾原两路有重要意义,却忽略了近来修的黄石河路才是连通秦凤、泾原二路的最便捷之路。余靖等久居庙堂对西北前线的具体情况并不了解,所论是从朝廷大局出发,符合朝廷的大政策和整体利益。韩琦进一步指出「今来水洛劳费如此,又多疏虞,比于黄石河腹内之路,远近所较不多」。所耗资修筑的水洛城与已经修好的黄石河路来连通秦凤、泾原二路差别甚小,所以韩琦认为水洛城的修筑并无余靖所言可御敌于外,通二路之利。水洛之地并不是重要的军事要所,其地理位置并未对陕西四路起到重要作用,这就否定了修筑水洛城的军事价值。

最终,仁宗选择了妥协,把郑戬调到了永兴军,让尹洙、狄青接管水洛城工程。尹洙直接下令:停工!结果刘沪不理他,说一走怕产生民变。董士廉当初是郑戬派去的助手,带著兵去的,更加有恃无恐。于是尹洙怒了,不把我放眼里啊!于是,他命狄青带兵接管了水洛城,直接把刘沪、董士廉下狱了。当时朝廷也派了人(周询等)去查看水洛城修建情况,刘沪、董士廉下狱的时候朝廷的人都没到。结果水洛城【蕃部遂惊扰,争收积聚,杀吏民为乱,又诣周询等诉。】

于是,朝廷炸锅了!这不就是在陕西上演了一次军事冲突吗?郑戬一派认为尹洙太霸道了吧,韩琦一派认为刘沪、董士廉这是典型的拥兵自重,只知有郑戬,不知有朝廷。最后,韩琦的意思仁宗明白了:边帅坐大!这是有宋一朝皇帝心中最怕的事,他宁可丢城失地也不愿重蹈五代覆辙。但是具体怎么处理呢?尹洙、狄青难道就不是拥兵自重吗?狄青这都快赶上一次小规模的兵变了。

欧阳修、范仲淹、尹洙都站在韩琦这边,只有一个人——余靖保持著冷静。他的意思就是,双方各打五十大板结束,谁都别得罪。第一,刘沪无罪,有功于朝廷;第二、狄青奉命行事,不是他拥兵自重。

最终水洛城还是让刘沪等人修下去了,四年之后竣工。竣工当年,刘沪病逝。对于这件事情而言,韩琦出于军事方面的考量,尹洙身为一方长官,军令之下竟然有人敢违抗,以后怎么用兵打仗?但是余靖、欧阳修等人出身文官,他们考虑的是朝廷的利益。刘沪和狄青交恶,这是肯定的;但是如果纵容一方,不但武将势力坐大,而且将来别的武将不肯为朝廷尽心。另外,宋仁宗此时需要狄青、刘沪等大将为他守御边关,狄青出身底层,被韩琦、尹洙、范仲淹青睐,一手提拔起来。如果处置了狄青,那就会失掉大半底层将士的心。这种后果是谁也承担不起的。

相比较而言,狄青和尹洙还是成为了利益的牺牲品。朝廷公议,让尹洙和孙沔对调防区,尹洙去庆州,孙沔去渭州。但孙沔不愿去渭州,称病了;最后只能让他继续待在庆州,把尹洙调去晋州,把渭州留给狄青。至于为什么不让狄青和孙沔对调,余靖曾公开反对:孙沔亦是朝廷精选,而托疾不行,是泾原有可忧之势,岂青匹夫独能当之

这件事就看出大宋武将的地位了,日后狄青和孙沔、余靖共同挂帅征南,孙沔对狄青颇有不敬;余靖自恃文臣出身,曾试图阻止狄青执行军令处斩违令之将。结果,狄青用了32颗人头让这两个人全闭嘴了。不过,这又给他日后的贬官埋下了祸根。


题主的问题当中有壮士情怀。不过我的答案却是一盆冷水。宋朝的重文抑武政策是历史的选择,如果没有『杯酒释兵权』,北宋就会如同梁唐晋汉周一样,又是一个短命的朝廷。那么中华仍会处在军阀割据,文明衰退的漩涡当中。重文抑武,是给这个文明续了命,并且奇迹一般地让它回光返照,并一鼓作气迈上巅峰。否则,哪来华夏文明造极于赵宋之说?

至于狄青和宗泽,没办法,就一定会有这样的大时代当中的牺牲品。况且,在宋后历代愤青前赴后继地诟病赵宋武力衰弱丧权辱国的情形底下,像他们这样(当然更包括岳飞)曾经抵抗并且取得胜利的主战派武将,免不了被涂脂抹粉打扮成完美无缺的英雄。

然后呢?历史就像一台巨大的绞肉机,永不停息的转动著,它吸入所有一切可以吸入的信息,将之混合、绞碎、沉淀、发酵,别用用心的家伙们,从中沥一点血水脓汤来,插一朵鲜花放两片柠檬端给你说——喝吧!这是好东西!这个时候,一定要用自己的理性战胜想要一饮而尽的冲动。否则就悔之晚矣。。。。


重文抑武的政策是一回事,定点清除几个武将是另一回事儿。前者是领导集团经深思熟虑后选定的政策,带有宋朝特色;后者是政治黑暗导致的冤案,历朝历代都有。

就题主选定的几个案例而言。

狄青能做到枢密使,也就是最高军事长官,且和皇帝结了亲家,应该是极尽荣宠了。狄青被勒令退休有很复杂的原因,最重要是皇家对武臣的防范。这勉强可以说是一个重文抑武的案例。不过,你要是了解五代的情况,了解禁军将领在皇位继承当中的经常起到的作用,那么仁宗皇帝的担心和做法并非没有道理。

事实上,宋太祖篡位和传位,真宗的继位,高阶禁军武将都发挥了不可忽视的作用。狄青既是枢密使,主管军事部署,又当过宣徽南院使,曾是禁军的高级将领,还在西线和南线边境带兵作战过,有过崇高的战功。他在军队中的威信恐怕就是当年的赵匡胤也无法比。前一个有过相同经历的武臣是曹彬,太宗赵光义的做法也是一样的。

至于宗泽, 恐怕是赵构已经被金人吓破了胆。不敢让宗泽组织攻势,宗泽含恨而死。岳飞的情况更是复杂,说多了怕是被拍砖,但是两者恐怕都和政治昏庸乃至黑暗有关。


呵呵,这题目。

三个例子都举得这么烂的嘛?

弱怂 大送 重文轻武 骂这么久,连宗泽是个文官都不知道。

宗泽履历:

宗泽,字汝霖,婺州义乌人,泽自幼豪爽有大志。登元祐六年进士第。廷对极陈时弊,考官恶直,置末甲,调衢州龙游令。民未知学,泽为建庠序,设师儒,讲论经术,风俗一变,自此擢科者相继。通判登州。境内官田数百顷,皆不毛之地,岁输万余缗,率横取于民。泽奏免之。

还有「狄青郁郁而终」,到底要说多少遍,狄青自己有问题,diss贵人,为部下开脱,让他爬出开封有什么问题?

爬出开封很惨吗?狄青离开开封是挂著宰相头衔,出判陈州。

不好意思,开封在河南,陈州也在河南。

说几个大家熟的例子对比一下 : 寇准客死雷州,蔡确死在岭南,苏辙贬雷州。问一句,欧阳修《醉翁亭记》在哪处贬所写的?

就连被你们口口声声说「陷害」、鄙视狄青的韩琦,被贬之地离北宋都城更是十万八千里远。

所以给狄青叫屈的人,扪心自问一下,到底还要啥自行车?

把狄青捧成北宋第一名将的人,问自己,宋朝将领里除了鄂王、狄青、曹彬、潘美、「杨家将」,你们还能叫出几个人的名?

更别说比狄青战绩厉害的,这些没读过霍光传的人,我更是不指望他们能说出几个来。

战神如卫霍李靖,想想他们的出身?再对比一下狄岳二人的家世?

「狡兔死」没人说什么,家里买五百甲楯=谋反 没人说什么,怎么拿个只出现在野史上的「东华门好男儿」你们就骂得那么起劲?

岳飞被害,千古奇冤,可是某些人宁愿装瞎也不愿承认大批文官、主和派也冤死在秦桧这个金朝走狗及其爪牙下。

拿几句劝人莫从军的诗词戏文就说宋朝歧视武将,那我是不是也可以说塞翁失马「居一年,胡人大入塞,丁壮者引弦而战。近塞之人,死者十九。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也是社会风气不行、歧视武将?

某些人是最喜欢道听途说的,毕竟段子中学历史嘛,轻松~

其实大部分人都这样过,你没有?我问你你脑海里「驴车」「熙陵幸小周后」等各种野史片段从何而来?

朝代斗兽,捧一踩一,我相信这些人是不会也不肯认真思考促成每件事的历史背景与环境的。看点野史网文地摊文就高chao,各种途径七拼八凑出对某件事的印象,你们的三观真就是这么随便被牵著走的吗?


打压的不是武将阶层,打压的是包括高级武将、中级军官以及底层士兵的武人。

狄青岳飞那是定点清除,和对武将阶层的打压没太大关系。


说宗泽,岳飞我理解。而且宗泽岳飞的悲剧和宋朝打压武将有哪门子关系?

说狄青?

那个攀爬文官集团上位,期间就背叛老范,上位diss韩琦的狄青?

狄青朝廷有啥对不起他?进两府是仁宗强行提拔,下放地方也是使相的名头。这可是寇准这类一等一的文臣才有的待遇。

狄青的命运很大程度在于他自己的性格。


任何政策,出台的时候,一定去正确的。

只不过是后人,不够英明神武,没有开国皇帝的魄力,不改革。导致后面,因为政策的问题,出现了很多问题。这是狄青。

宗泽是皇帝的昏庸,被金国吓怕了,不是说,赵构都被吓阳痿了。

岳飞,很大程度上,是死于政治白痴。


中国人永生永世沦为贱畜就是从赵宋开始的,我国目前与西方人共治天下而已,宋开始中国人吃动物内脏,分餐制变成合餐制就是从宋朝开始的,裹小脚三纲五常三从四德,重男轻女都是从宋朝开始的,宋朝歪曲儒家名言进行愚民政策,什么以德服人,闻鸡起舞,大人小人也是从宋朝开始叫的,宋为了自己的统治,就打断中国人的双腿和精神,全部中国人都在一个只有女人和床上事的环境里成长,宋词只有女人和床上事,和本朝类似,中国男人多贱啊,下了班还要给女人做饭,工资要上交给女人,工厂打工10年还不够结婚的买车钱,压岁钱这种陋习也不废除,还要常常送给女人奢侈品,逛街都要给女人拎包,约会还要男人买单,死了只配烧掉,看个直播都只能看,不能评论因为有水军刷屏,中国所有直播平台加起来同时看的人数有 100亿,中国男人还要打扮得像个女人一样,女人打扮得像个小孩一样,这就是西方操控中国的证据,整个文明都是在西方设计的框架下前进著,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