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得最好也就跟真的一样,而照片在人们看来就是真的呀。


难以置信的LOW问题,题主上的网站界面,用的手机外壳UI,电脑里看的电影,身上穿的衣服,追的新番看的电视剧都是要以绘画作为基础的
因为绘画从出生到现在主要职能就不是描绘现实。原始艺术画画是为了施行巫术,后来记录神话,纪录事件,用于墓葬等等,你能想像在皇帝墓里面挂张照片吗「哦好,我把婢女护卫的照片挂著了哈,你就在下面爽著吧」未免缺乏仪式感吧。确实古典主义时期在追求写实,用肖像纪录等等。但是那只是绘画的职能之一,摄影术发明了之后绘画终于不用干这个了,大家很开心,谁说绘画没用了。

进入现代当代以后显然大家都在做和以前不一样的事,像不像真实不真实已经无所谓了。当然也有很多人仍然在古典呀;写实绘画上面奋斗人家显然也没被饿死混的还挺好的,只能说绘画永远不会被取代,无论他的那种职能都不会。

只不过在某个时期某个职能显得尤为重要而已。

对美的拥有


1.


在与美邂逅的那一刻,我们会有一种强烈的冲动,就是一种握住它不放的渴望:将它占为己有,并使它成为自己生命中举足轻重的一部分。我们有一种迫切地表达的欲望:「我曾在这里,我看见了它,它对我很重要。」


但是美是短暂的,它常常在那些我们无缘再见之地被发现,或者是在一定的季节、光线及天气情况下才能形成的难逢之景。那么,面对飘浮的列车、哈尔瓦式的砖块或英国的山谷时,我们如何才能紧紧把握其中的美呢?


照相机提供了一种选择。拍照可以稍稍满足那种拥有的渴望,这种渴望是被一个地方的美丽所激起的;我们对将要失去一幅珍贵的图景的焦虑,会随著快门的每一次闪动而逐渐消失。也许我们还可以尝试著让自己完全置身于一个美丽的地方,希望通过让自己更加接近于这地方而使它们在我们心中留下更深刻的印象。在亚历山大港,站在庞培石柱前,我们可以将自己的名字刻在花岗岩上,就像福楼拜那个来自桑德兰的朋友汤普逊(「只要你看到了庞培柱,你必然就会看见『汤普逊』的字样;自然,你就会联想到汤普逊其人。这白痴已成了纪念柱的一部分,并使自己同庞培柱一起万世留名。……所有白痴差不多都有桑德兰的汤普逊这德性。」)。一种更加合适的方式也许是买一些纪念品——一个碗,一个涂漆的盒子或者一双拖鞋(福楼拜曾在开罗买了 3 块地毯),用以提醒我们已经失去的东西,就像是我们从分离的爱人那儿剪下的一缕发丝。


2.


约翰·罗斯金 [1] 出生于 1819 年 2 月的伦敦,他大多数作品都围绕著一个主题,即如何拥有美景。


从很小的时候开始,罗斯金就不同寻常地敏感于视觉世界里最细小的特征。他曾回忆起自己三四岁时的情形:「每天,我盯著地毯上的方形图案和不同的颜色,仔细研究原木地板上的木节,或是细数对面房舍的砖块数目,便会觉得心满意足。」对罗斯金的这种敏感,他的父母是鼓励的。他的母亲引领他进入自然,他的父亲,一个富有的雪利酒进口商,则在下午茶后读古典作品给他听,并且每周六都会带他去一家博物馆。在夏日的假期里,全家人环游英伦三岛和欧洲大陆,他们并不是为了娱乐或是消遣,而是为了美;通过这种方式,他们大致地了解了阿尔卑斯山的美、法国北部及义大利中世纪城市的美、尤其是了解了亚眠和威尼斯的美。他们坐在马车里慢慢地游览,一天从不超过 50 英里,并且每隔几英里就停下来观赏景色——一种罗斯金终其一生都在实践的旅游方式。

由于他对美和拥有美的兴趣,罗斯金得出了 5 条主要结论:首先,美是由许多复杂因素组合而成,对人的心理和视觉产生冲击;第二,人类有一种与生俱来的倾向,就是对美作出反应并且渴望拥有它;第三,这种渴望拥有的欲望有比较低级的表现形式,包括买纪念品和地毯的渴望,将一个人的名字刻在柱子上的渴望和拍照的渴望;第四,只有一种办法可以正确地拥有美,那就是通过理解美,并通过使我们敏感于那些促成美的因素(心理上的和视觉上的)而达到对美的拥有。最后,追求这种敏锐理解的最有效的方式就是,尝试通过艺术,通过书写或绘画来描绘美丽的地方,而不考虑我们是否具有这样的才华。


这个问题就好比问:既然别人的人生已经活出模板了,我还活著干嘛。艺术的存在价值本身就不是为了再现什么或者描述什么,当然很多缺少相关知识训练和理解的外行从艺术的外在形式一定会觉得再现和描述是就艺术的本体,但那不过就是一种客观载体而已,就比如说运动员为了奥运冠军一辈子练习一个项目是为了什么,是仅仅因为要取一个第一名吗,因为我们只看到运动员成功以后的收益,觉得这些当然都是第一名带来的了,所以会错误地把第一名和运动的意义联系起来。哲学里对艺术的本体论就是它是一种表达「存在」的方式,如果说吃饭工作繁衍是我们表达「生存」的语言,那在解决了这个层次的需求之后,我们就不仅仅是生存,还是要寻求每个灵魂单独的「存在」,这有点形而上学,但是道理其实并没什么深奥的。每个人其实都有画画的冲动,想要表现自己对世界的理解,想要阐述自己对世界存在形式的独特看法,只不过画家拥有良好的训练让他们有足够的技能去完成这些,而普通人没有,但是画画的根本目的是表达自己,并不是记录什么。

照相和画画在没有美学素养的一般人认为还原人物景物的手段而已。

他们对结果的评价也只是:这个相片真清楚,解析度好高,景色真好看,哎呀把我照丑了!哎呀这个画的好像!咦~这个一点都不像,呦喂,这画的什么玩意儿啊。

摄影和画画本都是一种美或者思考的表达方式。是作者对于景物人物的看法,情绪的激荡表现出来的手段。

相同的情景会因个人修养的差异,美学素质的有无产生不同的情绪看法。即使普通人同时和艺术家按动快门出来的照片情绪也不一样,艺术家会通过一切手段去记录自己的情绪,光圈,快门,构图等等。相比画画普通人觉得摄影更容易上手,因为不同于绘画不需要经年累月的训练只要调到单反AUTO档也能出来清晰度不错的照片。

但是我个人更喜欢绘画,绘画相比与摄影给人表达的空间更大,大到没谱,素描速写,油画,水粉,水彩,这么多途径有时就为了表达心里的一次悸动。

========================================

比如《向日葵》

普通人看了以为是哪个小学生画的习作呢。但是《向日葵》是梵·高在法国南方时画的。南方阳光的灿烂令画家狂喜,他用黄色画了一系列静物,来表达内心的感受,《向日葵》便是这时的代表作。画家以短暂的笔触把向日葵的黄色画得极其刺眼,每朵花如燃烧的火焰一般,细碎的花瓣和葵叶象火苗一样布满画面,整幅画尤如燃遍画布的火焰,显出画家狂热般的生命激情。有人说,线条都好烂,花瓶也画不好不匀称。但是重点是颜色啊,是张牙舞爪兴奋的花瓣啊。哝,画得这么看啊... ...

《晚钟》

看到这对在田间默默祈祷的农民夫妇,我们仿佛也听到了远方依稀可见的教堂传来的钟声:这「钟声」好象越来越大,传得越来越远…… 也许是这对伫立在农田里剪影一般的农夫与地平线交叉的形式使人联想到了庄严、神圣的「十字架」,从而,拉近了农夫、教堂与观赏者的距离并强化了教堂钟楼的「音响」感应;也许是由于日暮余辉的笼罩、屏息静思的农夫和静穆沉寂的大地的反衬;也许是由于画家刻意把人物、景物恰如其分地虚化,不但人物、景物、教堂以及教堂里传出的「钟声」可以融为一体,好象观赏者为画中人、画中景、教堂及教堂钟楼里传出的钟声也融成了一体…… 这浓郁强烈的宗教情感,这凝重圣洁的宗教气氛,这庄严、肃穆、令人敬畏的宿命色彩和安贫乐道的基督徒形象,这深沉、悠远、悲壮的诗意境界,这直指人心的精神魔力;如果不是一个虔诚的基督教徒,没有在宗教境界修炼到一定程度,没有深厚的文学艺术修养,没有巨大的精神投入和高超出众的绘画技艺,是很难创作出这样的杰作的。

这外在粗陋、朴实,甚至木纳、痴呆,而内心纯净虔诚、温顺善良的农民形象,不仅体现了米勒对农民的深深理解和深厚的感情,也体现了19世纪后半叶艺术家强烈的民主意识以及现实主义的求实精神。

我喜欢的作品都是情绪感很强的,氛围感很浓,色彩是最能打动我的。如果看完这些题主还是说:为什么看个画看个照片还要学习一套你们的理论知识才能加入你们的赏析大队累觉不爱,那我也没的说的。其实普通人并不是没有感觉只是没有刻意提出来,我们看到黄昏也会感怀,看见朝霞日出也有莫名的希望和兴奋,看见乌云压顶潜意识也会不安,夏天看穿红色衣服的也觉得烦躁,穿绿色,蓝色衣服的也会感到清爽。美学只是把大家潜意识里的感受总结出来加强认识而已。

看到这个问题,我只能说楼主并不了解艺术的真正价值,也是典型艺术圈以外的人的一个典型无脑思维。

绘画,是一个修养的过程,通过自己的笔墨功力和人生阅历,为表现某个客观真实或者自己的主观思想,审美态度而创作的作品,其目的是为了博修养,端人品。其中「表现客观世界」就是你们眼中常见的写实绘画。而楼主所说的照片,其实是一种功能性的东西,人类为了快速获取和现实客观的真实图像,发明了相机(摄影艺术除外),让我们能够在一秒钟时间就能迅速获得需要的图像,这是一种功利性的行为。以上就是「照片」和「画的像的画」的区别,前者只是为了快速获取形象的方式,而后者花很久时间是为了表达自己的感受,形式和摄影效果相同,但目的却是大相径庭。如果还不明白,让我说的更直观:楼主的论点其实就是:现在汽车能跑一百码,速度可快了,为啥还有那么多人天天在操场用双腿跑步?

因为人们开车是为了节省时间,以最小的体耗和时间到达目的地。而跑步爱好者并不是为了从起点快速到达终点,而是通过跑步,让自己的身体更健康。


画得好的画不是必须真实

拍出来的照片不一定都是真实的

你用单薄的逻辑就用一种艺术否定了另一种艺术。还企图替换。其中一个答主给你配了食谱,你先尝尝再说。

这个问题问的有意思,就像既然我们知道猪是食材我们为什么还要用各种方法处理烹饪,反正都能吃啊。既然都跟人长得一样我们为什么还要做那么逼真的雕塑不直接摆个人在建筑里。反正都能写字我们为什么还要用笔用纸不直接电脑上处理所有的编辑...我有钢筋有混凝土有材料有人力物力为什么还需要和我要做的房子一模一样的建筑制图,拿著砖头直接上啊....有PDF文档干嘛还要列印书还要卖书反正都能看...问题都很模棱两可,以偏概全,抽象和意象混合,拿一个很肤浅的表象来研究一个广袤的主题...

很显然照片是将三维几何空间二维化,将已存在的物体在肉眼所见的空间于某一个短暂的时间定格保存的产物,就像某一种东西的固有特性,一般是无法人为改变的,你可以说我在某个空间获得某个特别的角度通过某些手段后期、添加物体增加照片构图的创意而显得某些摄影作品特别优秀,一张优秀有趣或者美丽照片的产生往往需要天时地利人和。而绘画,是将存在或者不存在的,脑海中的二维空间在纸面上三维化。这里说的三维其实是一种趋向,它区别于文字元号,不是抽象而且需要人为定义的图案,而是直接能够引起人视觉共鸣的创作的产物。为什么说我画的一模一样也能叫创作,我随便拖一个我画的素描

这是照著一张已存在的照片画的,我为什么要画?为什么不直接拿照片就好?第一,同样都可以存在于纸面或者照片里,一个是画一个是本尊的照片,前者只有一份,我画来送人,不仅表达了对偶像的喜爱也是对送礼对象的一种特殊的心意,我可以画的像他,也可以不一模一样的copy而是发挥创造力突出他的特点,画得好的话人们就能够认出来。我当然可以送同样一张照片海报,当满大街都是照片的海报或者被大家存到电脑文档的时候我的礼物就会显得廉价没有新意。我花费了时间,花费了精力,这些间接转化为了某些无形的价值,是值得收藏的。至少她自己要画她画的肯定跟我的不一样她有她自己的风格,然而再给我一张纸照著画一遍我也不可能画的完全一样。这也是一幅画需要天时地利人和的原因。

说更直白点,那些喜欢画水彩临摹植物的孩子们,你问他们为什么有照片还要画下来,得到的答案不就是我喜欢画画,有趣,好玩儿,你看不懂那是你的事我画我的要你管哦(╯°□°)╯︵ ┻━┻

这种打发时间的填色书还这么火...你可以拿个植物照片让我解解压先....

第二,画是可以改变的,你可以画的像某个人,某样东西,当你画东西都跟实物没什么差别的时候进阶版你就可以开始创作世界上不存在的东西。我喜欢随便编啊所以真存在这样的妞吗

(只是举个栗子)不然你以为那些Xman钢铁侠的科幻背景炸天的人物机甲还都是导演组自己给你做的然后又给你炸掉啊?(这个问题简直让美国ACCD搞场景设计的人无地自容啊他们画的太像真的了...)画的比照片真实就是可以骗过类似题主这些人的眼睛然后在有用的地方赚题主的钱啊...你消费的新闻电影艺术历史没有什么可以脱离画的...

你以为你看些照片就能读懂新闻,读懂历史,可那都是过去式范围如此有限,就像你知道一个已发生的历史事件然而你并没有读懂也没有站在更高的角度学到什么分析出什么来...看过Firenze圣玛利亚教堂的穹顶照片你没看过它的平立剖肯定说不出来它哪里牛叉...看过和理解是两码事...

世人知道的达芬奇很多设计手稿,发现他有研究过飞行器有设计过桥梁和运河,如果没有手稿他拿什么做,那些设计存下来的成品很少你又怎么知道他也是个工程界奇才...第三,不得不说,只有照片的世界未免也太单调?同样是一个人我想给他换什么颜色我乐意哦你照片办得到?(虽然后期ps可以)照片能照出每个人心中完美无瑕的那个偶像?

反正我是不能.....

「画得最好也就跟真的一样,而照片在人们看来就是真的呀。」

我假设题主仅仅指的是写实类绘画方面。随便百度了一张,比如这种:

似乎就是真的一样,但是照片能够直接秒杀这个毕竟于真实的作品,因为照片是百分之百还原真实的。

但实际上,即使是写实绘画,他的目的也不是为了百分之百还原现实,因为,通常情况下,现实是不够完美的,甚至是丑陋的,就上面的那幅写生作品,我几乎可以保证现实的场景一定要丑的多。。

很有可能是类似这样场面。。。。。

更何况很多写实绘画并不是写生绘画,而是根据想像画出一幅看似真实的绘画。

如果拿写生举例,站在景物面前绘画的过程可以大致看成是人肉PS的过程,但是这个人肉PS的过程相对与电脑PS是十分混沌而智能的。

以下两幅图是本人在2014年夏天崂山的北九水做的一幅写生,拿我自己做举例不是因为自己画的好,是因为恰好电脑里有这两张,而且我说明的时候会更清楚些。。。还是请大家多多指点。。

第二张是景物通过大脑在纸上的表现。(像素渣抱歉。。本想重新扫描的,可惜原画已经被老师收到找不到的地方了)

你可以看到,第二张画即使是偏向写实的,但实际上和真实的景物有很大的偏差,石头的颜色更加的丰富,后面的树丛形体被有意的弱化等等,这些都是和摄影的区别,当然摄影可以通过后期弥补实际景物的不足,但其自由度远远小于手绘。 而且,你们不觉得画出来的景物比实景要好看。。。。。。吧。。。

总而言之一句话,绘画并不是为了逼近现实而存在的,即使是写实绘画也不是为了逼近现实景物,而是为了让绘画符合现实景物的规律从而看著既好看又逼真。

以上是一个半吊子建筑学学渣胡逼逼。。。
艺术来源于真实却高于真实

感觉你的认知里绘画等同于写实,然而并不是啊。

难道画得不像吗?但是你能用不经过处理的照片表达线条的魅力吗?

如果绘画的意义只在于写实……那么

这么可爱的胡巴从哪里来的啊!!!

这么帅的大圣怎么来的啊喂……

对,我是这两部电影的自来水(掩面遁走……)

怎么说呢。。。摄影和绘画不是一样的东西,所以不能取代,只能说摄影可以取代绘画中的记录功能,却不能完全取代绘画。还有就是绘画的最高境界不是画的跟真的一样,具体怎样还是靠大师,我就不说了。

举个例子

摄影拍背影的时候,总会有人说你屌丝视角,但绘画画个背影,总不见得有人说你屌丝吧。

来自《向大师学插画》

1.我不想批评照相技术,即便如此我还是认为,即使有最完美的成像技术,照片的真正价值还是在于摄影师的个人观察,而不是成像技术本身有多高超。如果艺术仅仅是追求细节的精致完美,那么照相机完全可以将艺术家取而代之。然而实际上,除非照相机有情感和独立观察能力,还要有区别关键点和无关紧要部分的能力,否则艺术家会永远处于优势地位。不论事物是好是坏,照相机都只能全盘接受。

2.我希望每个读者都牢记这句话:插画是你所看到的以及你所理解的生活。

3.可以肯定的是,绘画的最大价值正是一切照相机做不到的东西。我们要把注意力放在图案和画画的错落有致,绘画技术表现的自由,人物的塑造,戏剧性,布局的创意性,边缘的得与失,画画主次及重点强调等等问题之上。

4.绘画并不是物体的实际轮廓,而是对物体的轮廓进行优雅的,个性化的和充满魅力的解读。如果一个画家不考虑线条,不考虑他想要的表现方式,那么他就不比放大器,投影仪或其他器械设备高明多少。

5.一个画家如此依赖这些器械,还怎么期待他有创意?用工具代替绘画作为表现手段就等于承认他对自己的绘画能力没有信心。他必须明白,自己的阐释,即便并不完全准确,仍然是他获得原创性并胜过一千个只会使用器械设备作画的人的唯一机会。


用绘画复制一件摄影作品是一个不入画品的事情,我小时学素描时看见街上有一个用炭精画照片的作坊,老师说绘画不是摄影,如果追求这个方向等同于迷路了!


相机拍不出的美,画家会让他更美


首先更正一个错误,画得像和画得好没有必然联系。

我们有照相机,也有各种图像处理软体,而且艺术微喷也解决了列印出来的图片无法长久保存的难题。在今天如果只是为了呈现某个图片,做出某种效果,或者为了能够保存上百年而画画是没有必要的,画画必须找到一个其他的目的,以今天的科技无法实现的目的。那么这个目的是什么呢?需要画画的人自己去摸索。
但这个问题其实我到现在才稍微明白一点。 前几天老师总说我们画头像是抄照片,我的理解是这样的, 1.照片是颜色的深浅形状,而我要画的是理解后的立体的体块结构。 2.照片是相机的理解方式,如果相机有自主意识,那么它应该更理解照片。人有人的理解方式,(′?ω?`)减少了不必要的信息,强调了突出的信息,让观看的人能够理解。
画的像可不是画的好哦。画画就是为了画出照片达不到的效果和内容,比如抽象画,你看格尔尼卡。照片是对生活和现实的升华,其实是现实生活的一种反应,而画画则可以超越现实存在的东西,甚至能做到凌驾于生活和思维。画画和音乐一样,都是表达人们内心强烈的愿望和对世界的思考。画的像是一种好技术,画的好则是一种好能力和好头脑。愚见一则,如有误区请指出
如此说法,君将置写意派、印象派于何地?
绘画的作用在于自我的表达,宣泄,有主观的描绘和个人色彩在里面。画得像只是其中的一个技术指标,不影响绘画的艺术性。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