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的,不是我裝逼,而是這個問題很嚴肅,我絲毫不敢裝。

可是我看到只有一個回答,我又不忍心。所以我來強答一番,希望可以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等到這個問題「熱鬧」起來時,我再匿名或者刪帖。

重要的事情說一遍:本人無任何醫學專業背景。

我有些朋友做過特殊學校的老師,也有一個朋友(成年人)是自閉症患者,根據他們告訴我的,自閉症是天生的。

我們以前,對於「自閉症」「憂鬱症」「人格分裂」這類術語的理解和引用,有點過於文藝過於隨意,導致我們誤解了真正的患者。

時不時就也會有個人發條動態說:我想我得了自閉症。

一個健康人出現自閉傾向是有可能的,但是跟醫學上說的「自閉症」是兩碼事。

自閉症是天生的,而且,按目前的醫學水平,據說也是無法治癒的。

但不要對自閉症兒童感到恐慌。他們不是獃子、傻子,他們只是容易感到緊張。

就算一個健全的成年人,有時候都會出現緊張情緒,影響發揮。

而自閉症兒童,對於陌生的環境、闖人者、特殊的噪音,會異常敏感,他不知道如何表達的時候,可能會出現異常行為,甚至會有暴力傾向——但,我想說的是,那是極端情況,他們並非所有時候都帶有攻擊性,這也是為什麼我要來強答的原因,因為我希望,你們——本身沒有這方面困擾、身邊沒有這樣的親屬的知友,不要害怕。因為你的害怕、疑懼的眼光,會給對方造成很大的壓力。

正是因為害怕你們會害怕,所以他們不敢出門。你怕他的同時他也怕你,有時候,你的無知,會讓你猙獰如怪獸。

今年北京衛視的春晚,有一個倪大紅演的小品,講的是「阿爾茲海默」,雖然跟自閉症不是一回事,但他講出了患者們的心聲:不敢出門…越不出門,就越不認識人。

我看到倪大紅的這個小品,我很感動。咱們中國人雖然不像小日本那麼死板,但總的來說,都是不喜歡「麻煩別人」。而對於患者,這種思想負擔很沉重。

我希望這個「問題」能火起來,多些專家來解答,多些人來「親自答」,讓不了解的人了解,第一,這不可怕,第二,這不神秘。

文章演過這樣一個角色,雖然兩位演員很賣力,但我覺得那個電影不好;因為不真實。

並不是所有自閉症患者都是他那樣的!

他演得太浮誇了。

你們想知道真正的患者是怎樣的,就去看看真正的患者,哪怕去看個紀錄片也成啊!這是有多神秘呢?資源都是現成的,你需要戰勝的只是你的疑懼,也就是你的偏見,也就是所謂歧視。

相反,另一個很爛的電影叫《Z風暴》的,好像是《反貪風暴》的第三部。

反貪這個系列一直都很爛,但是俗歸俗,裡邊跟法律、醫學有關的部分,人家還是有做功課的。比如劇中的反派是一個自閉症患者,他童年時,在發作的時候,老師給他放一段音樂,使他安靜;為了輔助治療,又讓他學搏擊,從而有效地管理自己的情緒。

就這樣,這位患者後來還當上一個挺高的職位。那麼雖然故事是虛構的,但是我相信一點,自閉症患者如果能得到有效的輔助,照樣是可以到社會裡上班的,不是非得關在家裡,那樣可能反而更自閉。

當然,我需要再次強調,我不是專業人士!

我這裡提出的想到,是根據別人告訴我的、根據我看過的電影看過的書,提出來的我個人的見解,我非常歡迎專業人士來對我進行無情的批駁。

我認為,對於自閉症患者、雙相患者、輕度的精神病患者,社會上,公司和學校,應該放寬一些條件,哪怕工資少給一些(雙方自願的前提下),給他們多一些就業的機會!他們不一定是很需要你給的這份工資,他們需要和正常人一樣,跟社會接觸。

如果你碰巧是他們的同事、同學,你不用那麼害怕他。也許,他表現得特別敏感,但是你真不用「小心翼翼」,那樣反而會讓他心理負擔更重。你把他當成一個普通朋友去看待就好,也不用刻意去關照他,聊得來就多聊幾句,聊不來就少聊,你也別有心理負擔!

我認識的那個自閉症患者,人非常聰明,除了不愛出門之外,沒看出他跟別的青年有什麼區別。我沒有什麼證據說自閉症患者、躁鬱症患者的智商就比別的人更高,我認識的那位朋友,他之所以知識豐富、反應敏捷,我猜是他比較專註的緣故。而其他的同齡人,雖然很正常,但是心浮氣躁,書都看不了幾頁,那智力水平不如人患者,我認為很合理。


先天的。

真的真的真的不願意聽到「缺陷」這兩個字,這就跟說「你瞎啊」一樣,沒誰願意一出生就成為一個有缺陷的人。

糖份不足待充值:阿斯伯格綜合征QA?

zhuanlan.zhihu.com圖標

科學家對自閉症的病因做過很多實驗,其中最主要的是對雙胞胎的研究:不管是同卵雙胞胎還是異卵雙胞胎,自閉症同時出現在兩個孩子身上的幾率都遠遠高於正常概率。


這種高度的一致性,最終將自閉症和遺傳聯繫在了一起。

什麼是自閉症?

有一個真實的案例,一位母親在 28 歲的那年生下了一個孩子,孩子的父親是一家公司的老總。作為父母,最開心的一件事就是能聽到孩子開口叫爸爸,叫媽媽。一般來講,1 歲左右,孩子就開始會說話了。


可是這小兩口無論怎麼教孩子,孩子就是不會。一直到 3 歲,才開始學會叫爸爸媽媽。


老話說「貴人語遲」,父母也沒多想,可能是孩子發育遲緩一點,說不定以後就慢慢趕上來了。等孩子上了幼兒園,小朋友們都會笑話這個孩子。

但是他也不生氣,也不喜歡和大家玩兒。似乎語言表達能力很差。


漸漸地,父母發現這個孩子不對勁。因為他沒多少情緒反應。別人不跟他玩兒,他沒有什麼不高興的情緒。大人們誇獎他,他也沒反應。到後來,說話都越來越少。


父母問他什麼,他也是支支吾吾的說不出來。有時候看到,這個孩子表達出非常著急的樣子,似乎是想表達什麼,但是又無法用語言表達。


而且,孩子的行為也有些怪異。常常拿著一個東西,反覆拿了又放回去。


夫妻倆終於意識到孩子出「問題」了,但礙於面子,沒有及時的找醫生去治療,也不願意讓孩子出門,只是自己悄悄的各處打聽。


可是,孩子的情況在一天天惡化,兩口子終於把孩子帶去檢查。一檢查,不得了,孩子患有孤獨症,也就是自閉症。


按照現在醫學上對於自閉症的定義,自閉症目前已經不是某一種精神疾病了,而是一大類精神疾病的總稱。根據癥狀和發病人群的規律,一般分為了 4 大類:

  • 廣泛性自閉症
  • 阿斯伯格綜合征
  • 兒童分裂障礙
  • 廣泛性發育障礙

一般情況下,自閉症患者在 3 歲以前就會發病,大多數患兒在出生 7~8 個月的時候就會表現出精神狀態的異常。


而且男女發病率差異明顯,在我國男女患病率比例大約是 4:1。也就是說,自閉症兒童裡面男孩子比女孩子多得多。


精神類疾病,往往是憑藉一系列的診斷標準來判定。但是醫生也只能憑藉自己的主觀感受來分析病情,按照診斷標準來打勾打叉,因此相對來講不那麼精確。

所以每個自閉症患者的情況都會略有差異。發病的嚴重程度也是不一樣的。


但大多數的自閉症患者,還是有一些共性的,主要是有三個特徵:


首先,自閉症患者常常會有溝通能力的障礙。


其次,自閉症患者可能存在社交上的障礙。


最後,自閉症患者會有刻板重複的行為。


先說溝通能力障礙。很多自閉症的孩子缺乏甚至喪失口語發音的能力,還有一些可以正常發出聲音,但是沒辦法組織起完整的句子。


有一些年紀較小的孩子,由於沒辦法用語言表達自己的情緒,經常會用哭或者尖叫代替語言。


稍大一點的患兒可能會拉著大人的手表示自己想要的東西,但是面部表情卻非常的漠然,很少會用點頭、搖頭或者擺手等動作表達自己的意願。


由於沒有辦法表達自己的情緒,因此很多自閉症患者都缺乏社交的能力。


在嬰幼兒時期,患兒會迴避與別人有目光的接觸,對於人的聲音缺乏興趣和反應,不願意與人親近。

而一些年紀較大的患者,可能對社交活動缺乏理解,不理會或者不能感受別人的情緒,特別是不能根據社交場合去調整自己的行為。


自閉症患者也會有一些刻板重複的行為。很多患者只會對一種或者幾種事物感興趣,比如說,一些患兒可能對於瓶蓋或者車輪等圓的可以旋轉的東西特別感興趣,可以一整天都盯著它看。


很多患者的行為方式也會很刻板,比如,經常用同一種方式做事或者玩玩具,要求物品放在固定的位置,出門非要走同一條線路,長時間內只吃同一種食物等。


講到這裡,我不禁想起了生活大爆炸里的「謝爾頓」,敲門必須敲三下,這就是比較典型的刻板行為了。


不過要注意,儘管大多數自閉症患者有以上 3 點特徵,但還是有少數患者這些特徵表現不明顯,而有這三點特徵,也不意味著就一定是自閉症。


判斷自閉症的最好方法,還是要去精神衛生中心或者正規的綜合性醫院就診,由專業的醫生來進行診斷。

發現

自閉症究竟是怎麼被發現的呢?


最早有關自閉症的醫學記錄是奧地利的醫生阿斯伯格 1930 年用德文撰寫的。當時的維也納孕育了很多新的醫學思想,弗洛伊德不就是奧地利人嘛。


阿斯伯格研究的對象是一些超常的兒童,阿斯伯格管他們叫「小教授」。


但是,這些孩子往往是患有嚴重的社交障礙。

現在,我們知道,大部分有自閉症的孩子是智力都很普通,有某一方面超常能力的孩子其實是鳳毛麟角,那麼阿斯伯格醫生為什麼就專門研究這些超常的孩子呢?


其實跟當時的社會氛圍有關係。


當時流行優生學,那種有缺陷的孩子統統送到專門的醫院去。其實也就是不給與任何救治,讓他們自生自滅了。到了後來納粹上台了。


更是奉行極端的歧視政策。那些普通的自閉症兒童被認為是沒有研究價值的。


阿斯伯格研究的這些所謂「小教授」,後來被稱為「阿斯伯格綜合征」,現在屬於是自閉症譜系中的一類。自閉症是一個譜系,不是一個單純的疾病。


1943 年,美國的坎那醫生報告了 11 例「早發性嬰兒孤獨症」患者。坎那研究的第一個自閉症兒童特里普特也有超常的地方。


這孩子對音符很敏感,能直接聽出彈的是哪個鋼琴鍵,而且 2 歲的孩子就能大段的背誦聖經的篇章,而且擅長心算乘法。後來孩子的父母帶著他去巴爾的摩找坎那醫生。


於是特里普特就成了坎那的 1 號病人。


約翰霍普金斯醫學院的坎那教授老家也是奧地利的,也是弗洛伊德的老鄉。


作為兒童精神病的專家,坎那仔仔細細的觀察了好幾個禮拜,他卻沒辦法把特里普特歸入任何一個精神病學的範疇。坎那意識到這是個獨立的疾病。

這個孩子唯一的與眾不同之處在於,他沒有能力與其他人發生任何聯繫。


之後的整整 4 年,孩子的爹媽帶著孩子好幾次北上,坎那教授也有好幾次南下。雙方每個月都有通信。就是在不斷的討論孩子的情況。


1943 年,坎那發表了他的研究成果,但是沒什麼人關注。坎那自己倒是發現了一些自閉症的病例。


他對這些孩子做了一個描述。那就是嚴重缺乏和他人的情感接觸,強烈堅持同樣的、自選的、通常是怪異的、重複性的儀式或者常規。


沉默不語,或者語言顯著異常。有高水平的視覺—空間技巧,或者是有非常強的機械記憶能力,但是其他方面學習困難。


坎那醫生的描述,就成了最早的自閉症的診斷標準。就連自閉症這個詞,都是坎那醫生借用過來的。


坎那的命名更是有點誤導的意思。以前有人用這個詞來描述「精神分裂」的某些特徵,坎那一不留神,就為研究自閉症的病因又添加了一層誤導。

冰箱媽媽

如果,從優生學角度去研究自閉症,有一點倒是摸對了路子。孩子這麼小就表現出了自閉症的癥狀,難道說這東西是先天的?先天的東西往往跟遺傳有關係。


但是當時優生學和納粹一起臭大街了。醫學界也就不希望這種病和遺傳扯上什麼關係。


那麼如何解釋孩子的這種異常呢?當然是從弗洛伊德那邊去找靈感嘛。坎那醫生最後把原因歸結於孩子父母的冷漠,1949 年,他創造了一個名詞,叫做「冰箱媽媽」。

坎那的文章倒是引起了另外一個奧地利老鄉的關注,這個人叫貝特爾海姆,他是個猶太人,曾經被關進納粹的集中營。他開始轉向研究自閉症。


正因為他在納粹的集中營里關了 11 個月,他發現,集中營里的囚徒某些行為和自閉症兒童倒是很相似。這都是由於納粹看守們的冷酷造成的。


貝特爾海姆就把納粹集中營給挪過來做了個類比,自閉症的兒童就好比是囚犯,冷漠的家長就好像是集中營的看守。


1967 年他寫了一本驚世駭俗的書,叫做《空洞的城堡》,書裡面他使用大量精神分析和心理學相關的辭彙,論證了冷漠的媽媽造成自閉症的假設。


這本書寫得詰屈聱牙,名詞太多,一般人看得雲里霧裡的。但是不妨礙他的名氣越來越大,大家都知道他的外號叫「B 博士」,他開辦的康復學校也就跟著風生水起。


所以上世紀的 50~60 年代,「冰箱媽媽」的理論就特別的流行。說實話,這個理論給無數的媽媽造成了巨大的社會壓力。


你想啊,一個母親,要把自己患有自閉症的孩子從去康復治療。但是,作為母親,首先要在自己身上找原因。你是不是不夠關愛孩子?是不是教養不當?


弗洛伊德的理論是無法證偽的,你是不是有精神問題呢。沒關係,只要願意分析下去,沒問題也給你分析出問題來。那麼,當母親的是不是也考慮參加一個矯正康復的俱樂部呢?


合著這個康復機構是孩子大人一起教育。孩子自不必說,按照貝特爾海姆的一套辦法去矯正。


母親們也要在家長俱樂部裡面懺悔,這是不是一個人的事兒,這是一群人,大家比著懺悔哦。大家開展批評與自我批評唄,深挖思想根源……那情緒能好得了嗎?


說實話,弗洛伊德的那一套是很對某些人的胃口的,到現在還有人非常喜歡,自覺不自覺的就會去用這種學說去解釋一些現象,往往還能說得一套一套的,聽上去很有道理的樣子。


到現在,某些暢銷書作家還宣稱自閉症是母親的教養模式造成的。這些彎路,早年間美國人都是走過一遍的。

反擊

第一個對「冰箱媽媽」理論提出反擊的是年輕的心理學家伯納德。28 歲的時候,他有了一個兒子。然而,孩子 2 歲的時候,被發現得了自閉症。


伯納德自己是研究心理學的,所以他就自己來研究自閉症到底是怎麼回事。

最低 0.3 元/天開通會員,查看完整內容

購買該鹽選專欄查看完整 33 節內容

鹽選專欄

通俗醫學史:關於生老病死的解釋

吳京平 科普作家、職業自媒體科普人

33 小節 | 29 小時

¥99.00 會員免費


在腦發育的初始階段,遺傳基因提供了具體的發育計劃。只有出現嚴重的外部環境問題(例如受到高劑量的毒素的污染)時,腦發育才會出現偏差。不過,有時候基因方面的問題也會帶來嚴重的影響。發育是一個複雜的過程,受到無數基因的影響。如果由於偶然的因素,某個孩子恰好從爸爸媽媽那裡繼承了一些有問題的基因,那麼就有可能出現諸如自閉症之類的神經發育問題。

——《兒童大腦開竅手冊》第二十七章 心靈之盲:自閉症


現在學界普遍的認識是,自閉症是先天遺傳基因和後天環境因素相互作用的結果,基因佔據了較大的因素。

截至目前, 沒有充分證據表明自閉症與疫苗接種、環境污染、孕期感染、母親孕期服藥、母親肥胖、嬰幼兒營養缺乏、兒童精神傷害、電子輻射、兒童壓力、獨生子女等環境因素有關。

父母生育年齡大、孩子早產且極低出生體重(少於1500克)可能與自閉症有關,但不是因果關係。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