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花台湾

你在学习法律的过程中走过哪些弯路?有哪些经验值得分享?


本答案针对在国内本分念书要过司考还想考研的童鞋。

所谓的弯路:

民商法本科时候完全不得要领,大三行政法挂,跨校考研二战,司考研一过的(那会儿硕士班里只有4、5个娃娃没有过了)。

血泪经验和心得如下:

1. 就法学本科而言,教授和研习的重点应该放在法科的基础知识,说白了先弄明白那些干货是啥——【本国】法条,部门法经典原则。然后学会法律思维,即对具体事实依据现行法律得出判决的思维,也是所谓的法官思维。这么说无论看上去多功利,都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即法学职业教育的直接目标是通过全国统一司法考试,进入法律职业共同体。现在司考大三就能考了,基本功扎实的话,反正早过早顺心吧。

2.如果要一句话形容研习法律的要义,无论公私法,所有的法律都是处理人类社会特定关系的。沿著关系就有主体,有了主体就存在权利义务/ 职权责。法律是拿来用的(请不要黑宪法谢谢),张口闭口就是外国理论或者法哲学理论能起的作用仅仅是锦上添花。

3. 抱著好好学习认真司考的目标去上课,你会发现其实真的能少逃课就少逃课,高中时候好的学习习惯也最好不要丢,上上自习预习啊神马的,现在本科教材也有配套习题集也能做做。以前有个老师说的话一直都记得:「中国有世界上最轻松的法学院学生。」 所以不管是被迫的还是自己想要变得屌一点,已经进入这个门了就务必请专业一点吧,毕竟以后都要凭本事吃饭。特别是法本的童鞋,若是做律师的话,以后还要跟法硕、不知道什么专业但过了司考的一起竞争,有时候就赢那么一点点根基和底蕴。

4. 学好英语。特别是想做律师的童鞋。英语学好的话,法律英语其实可以自学。国内那个法律英语考试,委员会是草台班子,也没有什么认证影响力。想高精尖的可以选择域外的法律英语考试,但相信我,一张雅思上7的成绩单也够写进简历了。

5.虽然很多职业发展规划建议司考比考研重要,但至少在北京上海,好律所和市一级的法检,基本上研究生学历都是基本门槛。考研这个事情,还是好的学习习惯和基础知识。

6. 硕士阶段不建议学期中实习,特别是第一年,实习可以集中在寒暑假。除非你一节课都不想上、和学校的联系仅仅在于住宿舍。可以抓紧时间考个语言成绩,多读些书,做运动,开心生活,因为一毕业,好日子就真的没有了。写一到两篇小论文,但尽量坚持不花钱发表。争取每次上课前都读好指定材料,提个有建设性的问题。如果人人自律一点,研讨课就会少浪费些彼此的生命。

7. 关注和法律有关的一切东西,毕竟法律职业这和学医一样需要终身学习。对公共议题谨慎发言,不要全信微博上那些法学教授的言论。有时间请努力提升人文素养,懂法和有文化很显然是两码事。

8. 念博士的人会很少吧,就不公开说了。

以上。

————————————————————————

2014.03.03补充

就1~3条的"认真学习过司考"而言,我的意思是课上学好了大三听录音做真题来个两三轮站著就能把司考过了,绝对不用再上什么辅导班。而且这里讲究用功的前提是生活和学习的平衡,做好该做的事情,然后打辩论搞模拟法庭学生会社团抽烟喝酒把妹搞基随便你。

第5、6条涉及法学硕士阶段,需要补充的是,所谓学术训练很大程度上是公开信息以及情报的整理,从问题出发搜寻处理信息,最后尝试解决问题。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无论以后做什么,它都是有益人生的。

增补一条:的确就中国当下各种情势和法科本身承载的价值而言,法学院的学生距离高大上的理想主义更近,也凭借专业能力好像比其他学科的更有话语权。能够轰烈张扬信念固然好,但每个人做好自己的事情,无论以后是做公检法还是律师,社会正义就能由我们每个人在个案上多一点再多一点地实现。再高的理想,其自身是无法改变世界的。如果努力中还是认为正义实现得不够,那恰恰是因为我们的努力还太少了。所以还请各位务必加油吧:)

你在学习法律的过程中走过哪些弯路?有哪些经验值得分享?

大学毕业,自认专业学的不错。但毕业近一年,工作半年,夸张一点说:过去可能更主要的成了法条、概念的「存储器」。

首先,学习法律,不仅仅是法律条文的学习,更重要的是思维方式的训练,需要严谨周密的逻辑,不求无懈可击,但最起码的要自圆其说。因此,在法学学习中,思维方式逻辑训练需要加强。很多律师介绍他和法官讨论律师的文书问题时,法官比较恼火的是,律师写的东西无逻辑,也没有支撑点,支撑起案件的诉讼请求。毕竟中国的法官很忙,不论基层、中院、高院。

其次,细节的观察力,不仅体现在思维方式上,也体现在具体的生活细节中

我现在在律师事务所实习,以我今天出错的事情为例:今天主任问,办公室打扫完毕了?我回答,是的,全部打扫了。主任(关门)说,你看我桌上的名片,还是那样乱糟糟的,所有的都整理了么?

很显然,我没有注意到名片归整这个事,而主任之前因为该类似的事情已经有所提醒!颜回的「不贰过」,确实是很难的一件事。

回到案件中,法学学习是为了应用,但是,现实工作中,我们首先面对的是证据材料,细节庞杂,该进行怎样的处理,就是很体现观察力和对整个案子的把握能力的事。

~~~~~ps小插一段:实习律师应该苦养,还是应该富养(找不到准确的词,暂用)~~~~~

在和同行进行交流过程中,大致有ABC两种类型:A说:我在所里,所里没有行政内勤,所以,我不仅是主任的超市采购员,话费缴纳员,所的清洁工,国税交税……也是文书写作、案卷装订、文书邮寄、顾问合同修改员……早八点半上班,晚7点半下班。B说:我在所里整理案卷为多,看书、写文书,总体上比较轻松。C说:我在所里,行政内勤不用干,主要是会见当事人,文书写作,出庭……主任对我们也很关照,工资能维持日常开支,不乱花的前提下,少有盈余,并且有培养基金和时间。实习律师更主要的是一种学习,现在90后,80后,个性较强,对于A类生活,特别是经常挨批,可能会受不了。但是律师不是享受性的职业,况且,在社会上,不仅是主任,更重要的是当事人,他们更注重的是我的律师可以为我提供怎样的服务。这种服务,在细节上更显能力。A种实习律师在将来为人处世时,优势在于不仅提供了法律服务,也通过其他生活细节上的注意,更为顺利地走向精英律师。但是,前提是,他要善于观察、总结,适应,改变。对于B类助理,有种「温水煮青蛙」的感觉,必须要有危机感。对自觉性要求可能是最高的。整理案卷,这是极大的一个宝藏。以为律师前辈说过,律师的一生不求著作等身,但求案卷等身。一本好的案卷,体现了一个律师的办案水准。C类助理,应该是幸运的,有师父提点,同时生存压力相对较小,专业能力有所的助力,也能有很好的提升。要好好珍惜机会,不断提升。毕竟有饿狼一样的A类同行,也有B类自学成才的同行。

因此,不管环境怎样,如何适应,并加以利用,促进自身,怎样都不会是弯路,都能让自己受益匪浅

法律的学习,不仅仅有自然科学的魅力,也有人文科学的情怀。

「自然科学」的魅力:事实-法律-事实,分析案件事实,理清法律关系,寻找适用的法律法规。在文书写作时,则逆向:大前提(法律规定)-小前提(本案事实)-结论(法律判断)」人文科学「的情怀:怎样分析案件事实,法律关系如何理清,判断适用的法律更好地维护委托人的利益?这些都是需要价值判断价值选择的,使得前述的逻辑论证在处理每个案子时,都有新的感受。

回到主题,综合前文,以陆游的诗结语:

「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

不知不觉从事法律工作三年了,实习期结束了,顺利拿到了律师证,然而拿到律师证之后,便迅速转到了非诉讼所。但终归是在法律的学习路上,未曾偏离。

总结起来,非诉讼和诉讼的差别主要在于,非诉讼以一个项目为单位,诉讼是以一个案子为单位。项目中涉及到的法律关系非常丰富复杂;而诉讼涉及到的法律关系非常集中。因此,在从事非诉讼工作中,必须要注意对底稿的掌握和理解。熟悉底稿是第一步,其次,是要了解底稿所反馈的信息,然后处理相关信息,提出解决方案。因此非常需要在个人时间中充电,了解行业法规,以及相关项目的处理经验。总而言之,学习是无时无刻的。怠于学习是我过去一年的重大教训。~~~~~以上~~~~~


在构建理论框架的时候,必须时刻谨记本国法的规定。

手机挖坑,回去细谈。

开始我以为有真理,


后来我认为有正义,
之后我觉得有答案,
然后我推测有规则,
现在我奢望有作用。

现在是研一。P大民商法专业。

感悟一:二外学晚了,英语也没学好。导致现在虽然能熟练阅读日语文献,但是因为没能在毕业前拿到N1,还是只能在国内读研。

感悟二:没有好好研读法条和判例。当然,感觉大家似乎都这样。但是对于法学院而言,这是基本功,很重要很重要!!!

感悟三:星野老师在《学习民法的另一种方法》里讲的,在掌握好本国法和判例后,要去学习法律史和比较法。觉得自己比较法还不够通。

不过感觉自己现在的状态就是,二外也不好,英语也不好,法条也不通,案例也不熟,法史基本不会,比较法也半斤八两。

如果第一点和第三点做不到的话,那就把法条和判例弄熟练,这是最重要的。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