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中國建國後就開始開放,那麼現在的中國從經濟、文化、軍事方面是否會比現在發展的好?


改革開放是有先決條件的,一上來就解放初期改革開放是不是有種欽定的感覺啊?

70年代中國能夠改革開放的前提條件是中國與西方關係的解凍,尤其是與美國外交的突破性進展。

而改革開放能夠取得成功,很大程度上是因為當時中國已經建立起雖然落後但是比較完善的工業體系,以及70年代開始的全球範圍的產業轉移。

回過頭說剛解放後,首先你想開放西方也不來啊。那時候,在冷戰大背景下,是西方封鎖中國,而不是中國自鎖門戶。美帝和其盟國承認的是轉進臺灣的國府,外交關係都沒有,還怎麼開放?

歐洲日本二戰後被打成廢墟,正依靠美帝的支持復興歐洲重建日本,哪來的多餘產業向外轉移?

再說了,剛解放那會兒中國那可是一窮二白的農業國,工業基礎比印度還差,一個縣念過大學的一隻手就能數得過來。勞動力是廉價,但是開廠子又不是隻看勞動力,否則為什麼不是印度成為世界工廠?

水平有限,目前就想到這幾點。歷史上的各種決議都是有前置條件的,不是說點就能點的……


49年的時候,中國根本沒有做好現代化的準備,整個社會組織仍然是傳統社會,生產效率極低下,甚至低於印度,這個時候參與國際分工,分分鐘被國際資本家玩死。

無法開放。當時還是農業國,沒有工業底子,想賣低附加值商品也沒得賣。

硬要腦補一下的話,外國只會進行資本輸出,不會進行大規模的商品輸出,因為……買不起啊!

恐怕天朝會變成美蘇的經濟戰場,便利了蘇聯對中國的控制。建國初期蘇聯對我國的援助就會變成蘇聯版馬歇爾計劃。


沒有開放的條件。朝鮮戰爭決定了中國一定不能開放,如果不打朝鮮戰爭,估計連中國都沒了。

這就是為什麼沒有解放hk的原因


歷史沒有假設,經驗是從錯誤中總結出來的,失敗是成功之母,厚重的歷史是一個國家和民族的財富。不犯這樣的錯誤一定會犯別樣的錯誤。銘記歷史,立足當下,放眼未來。


建議問主先去看看新中國前三十年工業化成果

解放初期中國人口中的文盲是很多的,70年代不管工業再怎麼倒退,總算有一批合格的產業工人才有了後面的引進外資。這是一個方面。

建國之初時綜合水平還是不如印度的,這樣怎麼吸引外資進行發展?


可以小小的預想一下。

首先,不是你想開放人家就帶你一起玩的,你想喫剩飯或者喝點湯,得等人家肉喫飽了,什麼滙豐花旗肯定不走了,國民黨的債務你要承擔吧?長江上的軍艦你也不敢動人家了,租界裏都是洋大人,你碰一下試試?不要國際影響了?

然後,朝鮮咱們肯定是不打了,東北來做前線緩衝區吧,所以那點可憐的工業也別發展了。你既然決定和西方做生意,那就基本上算是和蘇聯走不到一起,人家也不會援助你,向美國要?估計旅順建個美軍基地的話,能多少給點。

你說78年真開放不挺好的嗎?你以為他不想?搶劫可比做生意騙來錢快多了,問題是他敢嗎?

49年他倒是想搶,可惜在朝鮮沒打過啊。


其實不用先急著開放,我們可以現在蘇聯的幫助下完成初步的工業化,工業化帶動農業發展,錢可以找蘇聯借,不怕借的多了還不上,我們本來就不打算還,反正早晚要撕破臉的,進行20年左右的農業升級運動,升級種子,培育高產新品種,提升化肥的生產率,加強農業機械化生產等等,工業上重視輕工業,在60-70年東歐社會主義國家普遍會出現,輕工業發展問題和農業發展問題,我們正好填補他們的不足,向東歐出口糧食與輕工產品(比如衣服,課桌,煙草等等),我們可以做社會主義世界的世界工廠,當然這要跟蘇聯搞好關係,這個就靠政府的外交能力了,我們用輕工產品出口換來的資金外匯,獨立發展重工業,雖然過程會很慢,但是國家穩步發展無災無難,可以和平的完成社會主義的中級資本積累迎來21世紀,前提是一切以生產經濟為核心
別想了。假設美蘇對中國都開放。好吧,你有錢買他們的好東西嗎?你能賣給他們什麼?平等條件下,中國怎樣和他們競爭?這是中國,不是新加坡。如果再有英明領導「造不如買,買不如租」的指導思想所以 ,很明顯。
關鍵是是向誰開放?開放哪些行業

沒工業化的話,開放那也只能是能源出口吧?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