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大觸請留下腳爪


不會消亡,因為對於很多用戶而言,豆瓣依舊有不可替代的價值。但老實說,我也看不到豆瓣的未來。

比如豆瓣的電影評分,雖然有時光網這樣的競爭對手存在,但誰也吃不掉誰。但是,幾乎自己放棄了電影票在線購買這一環節,從而讓電影這個頻道無法形成完整需求閉環,想進一步發展我覺得很難。

豆瓣讀書和電子書,暫時沒有產品能完全壓倒之或變相替換。我覺得算是豆瓣做得最好的一個子產品方向,雖然原創內容上做得慢半拍,不如知乎這麼銳意進取。但奈何這個市場太小,短期內不可能能對整個公司有多大支撐。

豆瓣的音樂,切入的點就很獨特(獨立音樂人,小眾音樂,電台),不同於主流的音樂產品,暫時也無法被完全替代。豆瓣社區,相對受其他產品衝擊最大的子產品,也是我覺得做得最爛的,一直沒有找准,錯過了不少機會,但你說消亡?短期內不會。因為目前也是切一個相對小眾的細分人群(偽文藝青年+少量文藝青年)。除了上述的這些方向,其他豆瓣還有其他的機會,本來豆瓣做很有機會的,但可惜都看不上。比如同城,對應的是周末游市場,這個市場我覺得還是有潛力的,可惜同樣需要線上線下結合,比較重,豆瓣不擅長,也不願意去做。

相比之下,人人網可就沒這麼幸運了,因為人人網原本可以提供的很多價值都有可以完全替代的產品,而且這些產品還可以提供人人網不能提供的價值,並且非常流行。比如微博,微信朋友圈,和原本就存在的貼吧。


說豆瓣承載記憶不會消亡的理由太不靠譜。

QQ空間承載著大多數人的童年記憶,現在又有多少人對那些記憶不忍直視;人人承載著一批大學生的記憶,現在多少人一年不上一次;飯否承載著很多人的記憶,你看看現在還有多少人在用;

黑莓諾基亞還承載著很多記憶呢。

我覺得豆瓣存活關鍵因素不是記憶,而是內容。每個電影下面眾多影迷的評價,每本書下面觀點的討論,包括我喜歡過的電影,書,東西,曾經思維蹦發的火花都留在那裡,豆瓣更多的是我們愛好的載體,它讓我們的愛好實體化,直觀化了(當然也更裝逼化了)。我出另一個叫「蒜苗」的App,包含圖書電影音樂的mark功能,旨在「堅持你的興趣愛好」,你每讀過一本書,相應的技能樹就成長一次。你偷懶時,小夥伴給你施加「鼓勵」技能,通過你的實施效果分別給技能樹帶來正/負影響。再添加一個「從豆瓣一鍵導入列表」功能,要做的足夠方便。你看豆瓣用戶是不是就流失一批。其實我想說,用戶是會疲勞的,要想辦法讓用戶長長久久的玩下去啊。


個人覺得豆瓣的定位風格挺清晰的,小清新文藝風。用戶群體特徵比較明確,並且用戶活躍度以及忠誠度比較高,發展還是比較穩定的。作為豆粉,還是希望豆瓣堅持自己的風格,不要錯位。

豆瓣現在已經是一個很多產品的大成了:電影、小組、讀書、活動、音樂、東西。

仔細看看不少都有競品:

電影——時光、貓眼

活動——各種周末去哪玩App、大麥等票務網站

東西——這個是追隨別人的吧,味道相似的有果庫音樂——網易音樂、阿里音樂、QQ音樂……小組——貼吧,但小組的臭味相投不容易被打讀書——咋一想好像只有多看,畢竟下坡路市場,pk不激烈

至於是否消亡,還是看他們想做到什麼層面影響到多大範圍的用戶吧。

其實我是覺得之前好好的活著挺好,非要做大做營收,氣質都快沒了。
感覺不會,畢竟豆瓣承載著一代人的回憶...
人人的消亡是他並沒有多大的進步空間,一直看不到他有效的進步,豆瓣和人人比起來,延伸面太廣了,涉及的群體也很多,一些老用戶暫時還找不到新的替代,豆瓣fm是我一直在依賴的,即使現在有了網易雲,其他音樂app都有會根據歷史試聽推薦與你匹配的歌,但我還是喜歡豆瓣FM的操作界面,簡單就比心,喜歡就收藏,如果能增加互動平台,繼續好好的做用戶依然會獨樹一幟,加油
很快就會沒落了,估計不用三年吧。現在看上去,豆瓣的整個內容可替代性太大了、我喜歡的板塊幾乎不用去了,一個更新慢第二個沒啥新東西,更不用說給我提供價值。
不會消亡。和豆瓣相比,人人的用戶群單一,內容較為「膚淺」,一年不如一年是早晚的事。
對我來說,豆瓣和知乎一樣重要!
一時半會兒還不會 知乎走高冷 豆瓣走文藝 人人不知道走什麼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