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所謂的工作有三種:工作(job),職業(career)和事業(vocation/calling)。如果你做一件事是為了錢,那這件事對你來說只是job。如果除了錢之外還想要有發展,那就是career,因為我們聽過career development,而job是沒有development的。如果做一件事是出於熱情(passion)和使命(mission),那它便是你的事業,vocation有個中文意思是天召(上天的召喚),something you feel very called to do。而我非常慶幸自己從事的工作就是我的true calling。我是一名老師,而這正是我學生時代的夢想。

我永遠忘不了大二那年暑假的感覺,並且此後一直追求的也是這樣一種感覺。作為一個上進的學生,暑假總要給自己安排點學習任務的,於是那年暑假就和同學一起去報了個口譯課程,然而就是這個僅僅持續兩周多的課程,讓我感到收穫的東西比在學校上兩年的課還要多。我感嘆於老師怎麼能夠把課上得如此精彩,所有的知識、方法、甚至精神都很好地安排在整個課程裏,時不時讓人有顛覆三觀、刷新認知的感覺。我覺得自己學到的不僅僅是知識,還有授之以漁的方法,以及催人奮發的那種精神力量。整個暑假我彷彿是打雞血似的,認識到自己和老師的差距,想要拚命努力,同時也被語言的魅力所吸引,很有興趣去學習鑽研。正是在那個暑假,我的語言水平彷彿就是上了一整個臺階。

現在回想起來,也許正是在那年暑假,我的心裡就埋下了想要成為語培老師的夢想吧,我想像自己曾經的老師們一樣,能夠分享自己的所學,能夠給他人帶去積極的影響。雖然是短短几周的相遇,但卻可能給他人帶來一生的影響。

然而當真正面臨職業選擇的時候,我卻陷入了迷茫和焦慮,我不知道自己喜歡什麼,或者知道但是不敢追求自己真正喜歡的東西。這種狀態一直從大四實習開始持續到了研二。似乎我們初中時候的目標是考個好的高中,高中時候的目標是考個好的大學,大學時候的目標是找個好的工作。然而什麼是好的工作呢?是高薪的?是體面的?還是有發展前景的?這似乎是世俗所定義的好工作。如果一路名校畢業且有一份高薪體面有前景的工作,那便是世俗意義上的成功。而我也不能免俗地受到世俗價值觀的束縛,導致自己在擇業時考慮很多世俗的評判標準,標準一多自然很難選擇,就陷入了迷茫焦慮之中。

從大四到研二的兩三年間,我一直在思考自己將來要幹什麼,我知道這個問題光想是想不出來的,我得去實踐,所以在讀研的時候我盡量去嘗試不同的實習。當時的我急於想明白我是誰,我從哪裡來,要到哪裡去。在這樣一種情況下,我很難好好學習,也就從曾經的學霸變成了學渣,導師也並不喜歡我。導師曾經對我說,你現在的身份是學生,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學習。然而我並不認同,我覺得學生最重要的事情不是學習,而是找到你自己,想清楚「我是誰,我從哪裡來,要到哪裡去」。回想自己從小學到本科一直還算是學習努力的,然而我根本不知道自己為什麼要努力,這種努力只是出於一種上進心而已,獲得世俗所期待的成功,但這樣的努力並不是為了自己內心的熱情和使命啊。我,需要先找到我自己,知道自己從哪裡來,要到哪裡去,才能好好為了自己要去到的那個地方而努力。

就在我苦苦思考自己的人生的那段時間,有一天我聽了一個講座,講座的名字我已經不記得了,但是分享嘉賓的一句話我依然記得:如果有一天你快離開這個世界了,回想自己的一生,會不會後悔自己所做的職業選擇。還記得他舉例一個例子:有個日本的年輕人,父母是牙醫,希望這個年輕人也從事牙醫,並且在日本牙醫是即高薪又有社會地位的,於是年輕人真的做了牙醫,但是他並不開心,因為他內心真正熱愛的是寫作,他內心的使命是成為一個作家。所以即便他取得了世俗意義上的成功,但並不幸福,在他生命結束的時候,非常後悔自己的職業選擇。

就是在聽完這個講座之後,我似乎突然頓悟了,之所以會迷茫焦慮就是因為選擇的標準太多,其實我只需要考慮最重要的一個標準,那就是我內心真正的passion和mission,其它所有的標準都得捨棄。從那天起,排除了所有外在的聲音後,我內心的聲音越來越清晰,我終於找到了我自己,我好不容易找到的我自己。我知道我喜歡的是輸出有價值的內容,讓學生能夠從中汲取養分,給他人帶去正面的影響,就像楊絳先生說的那樣「啟發人學習的興趣,學習的自覺性,培養人的上進心,引導人們好學,和不斷完善自己」。從此,我不在迷茫,我知道我要上出一堂堂精彩的課,我要成為一個好老師。

兩年前,我看了《無問西東》,其中最引起共鳴的便是吳嶺瀾的故事。

吳嶺瀾當時是清華大學的學生,他認為最好的學生就要讀理科。但他的的物理十分的差,反而他在英語和文學上很有天賦。在一次考試後,他被分到了文科,他很難過,想要轉科。之後梅貽琦找到他,和他談話。他問吳嶺瀾,你為什麼一定要讀實科呢?你讀書的目的又是什麼?他只是回答說,我讀書沒有目的,只是覺得好的學生就應該讀實科。梅貽琦看著他,說「人,把自己置身於忙碌當中,有一種麻木的踏實,但卻喪失了真實」,並告訴他什麼是真實:「你看到什麼,聽到什麼,做什麼和誰在一起,有一種從心靈深處漫溢出的不懊悔也不羞恥的平和與喜悅」。

後來吳嶺瀾學了文科,在大學任教,他對學弟們說:「當我在你們這個年紀,有段時間,我遠離人羣,獨自思索,我的人生到底應該怎樣度過?某日,我偶然去圖書館,聽到泰戈爾的演講,而陪同在泰戈爾身邊的人,他們站在那裡,自信而篤定,那種從容讓我十分羨慕。而泰戈爾正在講對自己真實有多麼重要。那一刻,我從思索生命意義的羞恥感中,釋放出來。原來這些卓越的人物,也認為花時間思考這些,談論這些,是重要的。不要放棄對生命的思索,對自己的真實。保持內心的光,因為你不知道誰會藉此走出黑暗。」

真實,就是在我們一次次的選擇之中,是聽從自己的內心,還是在意世俗的眼光。中國的孩子勤奮、聰明,但同時也迷茫、功利。然而世界上只有一種成功,那就是聽從自己的內心,以自己喜歡的方式度過這一生。而我,也非常慶幸自己沒有放棄對生命的思索,和對自己的真實。

這是我和我的夢想的故事,這個夢想還沒有完全達成,我需要用一生去實現它,但我知道我已經在路上了。


夢想:數學考試100分兒。

結果:實現了。

後果:我哭了,我已經上高中了。


瀉藥~

還在學生時代,一直把夢想當作動力,但也只是想想的動力


還在學生時代,但是感覺實現不了了。


學生時代,想考個好大學,遇見一個特別喜歡的人。都沒實現。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