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所谓的工作有三种:工作(job),职业(career)和事业(vocation/calling)。如果你做一件事是为了钱,那这件事对你来说只是job。如果除了钱之外还想要有发展,那就是career,因为我们听过career development,而job是没有development的。如果做一件事是出于热情(passion)和使命(mission),那它便是你的事业,vocation有个中文意思是天召(上天的召唤),something you feel very called to do。而我非常庆幸自己从事的工作就是我的true calling。我是一名老师,而这正是我学生时代的梦想。

我永远忘不了大二那年暑假的感觉,并且此后一直追求的也是这样一种感觉。作为一个上进的学生,暑假总要给自己安排点学习任务的,于是那年暑假就和同学一起去报了个口译课程,然而就是这个仅仅持续两周多的课程,让我感到收获的东西比在学校上两年的课还要多。我感叹于老师怎么能够把课上得如此精彩,所有的知识、方法、甚至精神都很好地安排在整个课程里,时不时让人有颠覆三观、刷新认知的感觉。我觉得自己学到的不仅仅是知识,还有授之以渔的方法,以及催人奋发的那种精神力量。整个暑假我仿佛是打鸡血似的,认识到自己和老师的差距,想要拚命努力,同时也被语言的魅力所吸引,很有兴趣去学习钻研。正是在那个暑假,我的语言水平仿佛就是上了一整个台阶。

现在回想起来,也许正是在那年暑假,我的心里就埋下了想要成为语培老师的梦想吧,我想像自己曾经的老师们一样,能够分享自己的所学,能够给他人带去积极的影响。虽然是短短几周的相遇,但却可能给他人带来一生的影响。

然而当真正面临职业选择的时候,我却陷入了迷茫和焦虑,我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或者知道但是不敢追求自己真正喜欢的东西。这种状态一直从大四实习开始持续到了研二。似乎我们初中时候的目标是考个好的高中,高中时候的目标是考个好的大学,大学时候的目标是找个好的工作。然而什么是好的工作呢?是高薪的?是体面的?还是有发展前景的?这似乎是世俗所定义的好工作。如果一路名校毕业且有一份高薪体面有前景的工作,那便是世俗意义上的成功。而我也不能免俗地受到世俗价值观的束缚,导致自己在择业时考虑很多世俗的评判标准,标准一多自然很难选择,就陷入了迷茫焦虑之中。

从大四到研二的两三年间,我一直在思考自己将来要干什么,我知道这个问题光想是想不出来的,我得去实践,所以在读研的时候我尽量去尝试不同的实习。当时的我急于想明白我是谁,我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在这样一种情况下,我很难好好学习,也就从曾经的学霸变成了学渣,导师也并不喜欢我。导师曾经对我说,你现在的身份是学生,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学习。然而我并不认同,我觉得学生最重要的事情不是学习,而是找到你自己,想清楚「我是谁,我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回想自己从小学到本科一直还算是学习努力的,然而我根本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要努力,这种努力只是出于一种上进心而已,获得世俗所期待的成功,但这样的努力并不是为了自己内心的热情和使命啊。我,需要先找到我自己,知道自己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才能好好为了自己要去到的那个地方而努力。

就在我苦苦思考自己的人生的那段时间,有一天我听了一个讲座,讲座的名字我已经不记得了,但是分享嘉宾的一句话我依然记得:如果有一天你快离开这个世界了,回想自己的一生,会不会后悔自己所做的职业选择。还记得他举例一个例子:有个日本的年轻人,父母是牙医,希望这个年轻人也从事牙医,并且在日本牙医是即高薪又有社会地位的,于是年轻人真的做了牙医,但是他并不开心,因为他内心真正热爱的是写作,他内心的使命是成为一个作家。所以即便他取得了世俗意义上的成功,但并不幸福,在他生命结束的时候,非常后悔自己的职业选择。

就是在听完这个讲座之后,我似乎突然顿悟了,之所以会迷茫焦虑就是因为选择的标准太多,其实我只需要考虑最重要的一个标准,那就是我内心真正的passion和mission,其它所有的标准都得舍弃。从那天起,排除了所有外在的声音后,我内心的声音越来越清晰,我终于找到了我自己,我好不容易找到的我自己。我知道我喜欢的是输出有价值的内容,让学生能够从中汲取养分,给他人带去正面的影响,就像杨绛先生说的那样「启发人学习的兴趣,学习的自觉性,培养人的上进心,引导人们好学,和不断完善自己」。从此,我不在迷茫,我知道我要上出一堂堂精彩的课,我要成为一个好老师。

两年前,我看了《无问西东》,其中最引起共鸣的便是吴岭澜的故事。

吴岭澜当时是清华大学的学生,他认为最好的学生就要读理科。但他的的物理十分的差,反而他在英语和文学上很有天赋。在一次考试后,他被分到了文科,他很难过,想要转科。之后梅贻琦找到他,和他谈话。他问吴岭澜,你为什么一定要读实科呢?你读书的目的又是什么?他只是回答说,我读书没有目的,只是觉得好的学生就应该读实科。梅贻琦看著他,说「人,把自己置身于忙碌当中,有一种麻木的踏实,但却丧失了真实」,并告诉他什么是真实:「你看到什么,听到什么,做什么和谁在一起,有一种从心灵深处漫溢出的不懊悔也不羞耻的平和与喜悦」。

后来吴岭澜学了文科,在大学任教,他对学弟们说:「当我在你们这个年纪,有段时间,我远离人群,独自思索,我的人生到底应该怎样度过?某日,我偶然去图书馆,听到泰戈尔的演讲,而陪同在泰戈尔身边的人,他们站在那里,自信而笃定,那种从容让我十分羡慕。而泰戈尔正在讲对自己真实有多么重要。那一刻,我从思索生命意义的羞耻感中,释放出来。原来这些卓越的人物,也认为花时间思考这些,谈论这些,是重要的。不要放弃对生命的思索,对自己的真实。保持内心的光,因为你不知道谁会借此走出黑暗。」

真实,就是在我们一次次的选择之中,是听从自己的内心,还是在意世俗的眼光。中国的孩子勤奋、聪明,但同时也迷茫、功利。然而世界上只有一种成功,那就是听从自己的内心,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度过这一生。而我,也非常庆幸自己没有放弃对生命的思索,和对自己的真实。

这是我和我的梦想的故事,这个梦想还没有完全达成,我需要用一生去实现它,但我知道我已经在路上了。


梦想:数学考试100分儿。

结果:实现了。

后果:我哭了,我已经上高中了。


泻药~

还在学生时代,一直把梦想当作动力,但也只是想想的动力


还在学生时代,但是感觉实现不了了。


学生时代,想考个好大学,遇见一个特别喜欢的人。都没实现。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