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4日4时30分,我国在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用长征五号遥五运载火箭成功发射探月工程嫦娥五号探测器,火箭飞行约2200秒后,顺利将探测器送入预定轨道,开启我国首次地外天体采样返回之旅。这是中国首个月面采样返回任务,也是继1976年苏联月球24号(Luna 24)月面采样后,44年来世界范围内的首次月面采样返回任务。

  作为国家重大工程,嫦娥五号任务事关探月工程三期圆满收官,也事关我国地外天体间往返飞行能力形成和深空探测领域能力提升,创造更多中国奇迹的背后,则是中国航天人数十年如一日的勤谨耕耘。

  航天基地之旅

  此次任务前,新浪科技有幸进入文昌航天发射场,近距离观看了此次嫦娥五号探测任务发射前后激动人心的全过程,也有幸参加探月工程嫦娥五号任务青年代表座谈会,接触到了许多默默耕耘,为祖国航天事业贡献力量的文昌航天人。在过去的137天,为了嫦娥五号能够完美出征,文昌航天发射场的航天人们通宵达旦地忙碌著,他们驻守基地,而我们所见到的几天的忙碌奋斗,只是他们过去一百多天甚至更长时间的一个短暂的片段。

  23日中午,我们提前一天进入基地,这也是发射前唯一一次能够近距离看到长征五号和嫦娥五号的机会。此行从寒冷的北京出发,抵达气温30度上下的海南,恰逢海南天气明媚,从进入基地开始,就满眼的绿意盎然,明媚非常。阳光下,长五和嫦五就静静地伫立在发射塔架上,十多天前它们就已经进入准备阶段,静待出征的那一刻。

  除了主角嫦五和长五,我们还很期待的一件事就是看看奋斗在一线的科研工作者们真正的工作和生活环境究竟是什么样的。在外界眼中严肃的高科技的航天发射场中,有非常丰富的具有海南特色的各种植物,这里实际上更像是一个动物的乐园。在我们进入基地后,我们的车就偶遇了一个惬意散步的牛群。这里并不像大家印象中的科技工业感浓厚、紧张严肃的样子,而是人文、动植物与现代科技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在这里不仅能感受到我国强有力科技发展,还有浓浓的人文关怀,反而让人感到非常放松。

  点滴努力,实现技术飞跃

  在23日下午的探月工程嫦娥五号任务青年代表座谈会上,通过六位工作再发射场内,在各自领域内已有建树的青年科学家的介绍,我们了解到了更多目前嫦五和长五的研发进展。

  据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王雷介绍,为完成获取月表形貌、矿物组份探测与研究以及月球浅层结构探测等科学探测任务,嫦娥五号的有效载荷分系统共配置了7种有效载荷,分别是全景相机、全景相机转台,降落相机,月球光谱分析仪,月壤结构探测仪、国旗展示系统和有效载荷载荷数据处理器。包含13件硬体产品,1套软体、7套FPGA软体产品。

  而嫦娥五号的月壤结构探测仪则是一种工作于无载频皮秒脉冲信号的探测雷达。与嫦娥四号的测月雷达不同的是,嫦娥四号的测月雷达是在移动过程当中对路径上的月球次表层结构进行探测。由于嫦娥五号的月壤结构探测仪是静止不动,采用一发多收的形式,对著陆区次表层结构进行探测。除可用于月壤厚度和结构探测外,还可在钻取工作前,通过月壤结构探测仪获得的科学数据对钻取区的月壤下的石块进行分析判断,为钻取策略提供支持。

  而这样复杂精细的研究工作,实际上并没有大家想像中想得那么「烧钱」。探月与航天工程中心从事财务和工程审计工作的王正伟介绍说,从零开始做起的嫦娥一号工程也仅花了北京1至2公里地铁的价格,与美国动辄数亿美元的探测器相比,我国探月工程性价比极高,是经典的花小钱办大事。而嫦娥四号任务,花的钱也跟修1公里地铁差不多。「这充分说明,中国探月工程是高效、低投入、高产出的典范。」他表示。王正伟解释说,在经费管理方面,我们注重节约成本,但该花的钱并未盲目节省,而是把每一分钱都花在刀刃上,通过技术创新谋求效益最大化。

  会场中,还出现了一个惊喜「彩蛋」,华为IdeaHub作为现场会议、办公协作的效率提升神器出场。在此前已经发布过包括金融、医疗、教育等行业解决方案的华为IdeaHub作为智慧办公的「新物种」,出现在会场,可以说是我国多方位科技发展前沿科技的一次联动。

  华为IdeaHub已经成为视频会议、远程协作场景的首选,结合「N合一」创新能力,智简美学设计,优异的体验,堪称团队协作领域的「新物种」。作为中国专业视讯会议的领导者,华为在视频会议技术上的深厚积淀和前沿创新,早已得到各行各业的一致认同。同时,凭借开放的硬体、软体和AI能力,华为IdeaHub领先的视频会议也正在被集成在各类行业应用场景中。据了解,华为IdeaHub通过开放SDK,第三方应用可调取硬体外设及音视频编解码能力,可将大屏能力开放给更多合作伙伴。

  未来,随著千行百业对远程交互应用场景的探索和创新,华为IdeaHub越来越多的隐藏技能也将被发掘出来,并在更多的行业大显身手。

  十年默默耕耘

  嫦娥五号共有46台套重要科学载荷,由多家单位研制完成。这些科学载荷将完成采样区现场就位科学探测、获取样品采样区月面图像和月球次表层结构信息等重要任务,助力深化月球成因和演化历史等问题的科学研究。

  肩负我国航天史上多个「首次」的嫦娥五号任务,是我国航天目前系统最复杂、受关注度最高的任务之一,状态多、人员多、需求多,进而给保障任务带来了不小的挑战。

  国家航天局探月与航天工程中心主管卢亮亮主要承担嫦娥五号发射任务的总体协调和调度的工作,他对自己参与此次任务做了一个形象的比方:「如果把工程总师比喻成厨师长,那我的岗位就是要做一名合格的配送员。清楚了解每一日厨师长的需求,及时把最新鲜的食材送到位,不早、不晚;把需要的调料加工好,为一道大餐的成型提供最适宜的品度,不咸、不辣。作为一个系统设计师,把在技术工作中形成的「双想」思维模式运用到日常调度中,每天做好总结,同时充分发挥对任务流程熟悉的优势,把后续多天的工作提前做好安排,保障每一位试验队员的需求,在不同的岗位上建功立业。」

  中科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 嫦娥五号有效载荷总体质量师刘国才谈起十年间的默默耕耘,感慨颇多:「进入文昌发射场以来,我们载荷分系统年青人约占9成。巧合的是,一部分年青人十年前是一个娃,十年后的今天有了二娃。另一部分年青人现在正好是一个娃。孩子们都还很小,家庭的柴米油盐、上学接送、生活学习重担都落在爱人、老人肩上。五个月,一百五十天,天天度日如年,但却从没有给每一位队员打过退堂鼓。我想,正因为广大家属的默默支持,队员们才会安心执行在场任务。在这里,我们向每一位队员的家属致敬,你们辛苦了!」

  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技术部的系统工程师白玥就是这群年轻人中的一员,她即是一位航天人,也是航天人的妻子,爱人郑师雄是中心文昌发射测试站的技术骨干。今年是他们结婚的第11年,也是他们举家来到海南的第7年。

  「为了尽快建成体系完善的计量检定实验室,同志们都咬牙坚持,纷纷当起了装修工、清洁工和搬运工,男同志们睡在办公室,到了晚上周围一片漆黑,没有网路没有电视,人人都克服著各自的困难,有一位老大哥拖著老胃病坚持干在一线,为实验室的建成立下了汗马功劳。」回想起艰苦创业的那段时光,白玥说,过程虽然很艰辛,但自己很骄傲能够参与其中,见证单位的院子从无到有,从有到强的历程。

  像白玥郑师雄这样为中国航天事业奉献年华心血的科研人员还有很多,他们敢于战胜一切艰难险阻、勇于攀登航天科技高峰,留下一段段感人肺腑却鲜为人知的故事。

  「绕、落、回」战略的「收官之作」

  我国自2004年起开始实施月球探测工程,探索月球也是我国空间探测的起点。月球是离地球最近的一个星球,又蕴含丰富的资源、能源和特殊环境,所以无论从技术、科学还是经济等方面考虑,各国在空间探测领域大都先从探月开始。

  中国探月工程采用「绕、落、回」三步走发展战略,每一步都是对前一步的深化,并为下一步奠定基础。「绕」月探测是中国探月的第一步。2007年10月24日,我国发射第一个月球探测器「嫦娥一号」。这一项目用修2千米地铁的经费,打造了38万千米的天路。我国探月工程的第二步是「落」月探测,嫦娥二号验证了落月部分关键技术,而嫦娥三号和嫦娥四号实现落月。

  此次发射的「嫦娥五号」,将执行我国探月三期任务「采样返回」。探月三期的目标是实现我国首次月面自动采样返回,对返回样品进行系统分析与研究,深化对月球和地月系统的起源与演化的认识。这也将为载人登月和深空探测奠定基础。

  嫦娥五号已成功发射奔向月球,让我们一起送上祝福,等待它完成任务顺利返回!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