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體哪條車道的事故率高,還要看統計數據,不過,

題主想問的是那條「追尾專用道」,對嗎?

我以為,幾個原因:

1 大部分駕駛員對安全車距與車速之間的關係並不瞭解,不知道緊急情況下自己需要多遠的距離用於反應,制動,卻為了防止被加塞,保持了過近的車距,順帶普及一下安全距離與時速的關係式,不知道現在國內的駕駛理論課有沒有相關內容:

安全距離:(速度/10)^2

舉個例子: 時速50km/h,安全車距是25m。(這個距離包含了駕駛員制動前反應過程中的行駛距離)

當然,我知道,一定有很多「老司機」看到這個很不屑的說,中國的路況,怎麼可能讓你保持這麼長的車距。

我只能說,這是理論上的安全車距,在必須低於這個距離行駛時,多加小心,理論上如果高速100的時速行駛,前車突然像撞在牆上一樣停下來,比如前車沒反應過來直接追尾,你如果只有10m 都不到的車距,神仙也救不了你呀。這一點可以去看看一些評測機構測試的緊急制動數據,汽車之家的估值在30~50m範圍內

還是那句話,沒人強迫你必須保持理論的安全車距,命是你自己的,只要保證你能剎得住不接受擡槓

2 駕駛員精力不夠集中,很多事故完全可以避免,可大多數事故視頻中的駕駛員制動動作都太晚,甚至沒有任何反應。原因很多,長距離或長時間駕駛導致的疲勞駕駛、手機或其他因素導致的注意力轉移;

3 在不得不保持近距離卻較高速行駛時,很少有駕駛員懂得與前車錯開半個身位,去關注更之前那臺車的動態,就一味的盯著前車屁股,等人家急剎的時候,一般都已經來不及了;

4 最深惡痛絕的一點,這點一定是駕校的鍋,時速120的車和時速70的車都在最左側這條「追尾專用道」上開,這相對速度至少50km/h,簡直可怕。這部分人根本不知道高速的左側車道還有最低速限制,也從來沒有人告訴他們,速度越低越要靠右行駛,把快速車道讓出來提高通行效率,更沒有人告訴這些開慢車的要多看後視鏡,要及時讓出左側讓更快的車輛通過。就應該給這些低於最低限速的車開和超速一樣的罰單

5 當發現前方路況不正常需要快速制動時,很少有駕駛員有意識去打開雙閃提醒後車,哪怕剎停了都沒有意識到去做,這也導致了一些連環車禍的發生,在一定距離以外,如果前車只是制動,甚至已經停在高速上了,後車都沒辦法很快判斷前方的情況,只能憑經驗發現一些端倪,可能等意識到時距離已經很近了,然後就成了惡性循環。

相反,很多駕駛員會喜歡在下雨時打開雙閃,我看的不是很懂,當然,瓢潑大雨影響了能見度確實應該標示自己,那也得先開前後霧燈啊?

重申一下:一般的降雨,請不要打開雙閃燈高速行駛,這是一種很沒腦子的做法。能見度很低時,請首先打開示廓燈、近光燈和前後霧燈,遇到緊急情況時再打開雙閃,謝謝。

6 最後就是一些腦殘的違法行為了,什麼錯過下道口緊急制動啊,什麼連續快速並道啊,什麼超速行駛啊,什麼在正常非封閉的高速路段最左側車道100km/h時速測試自動駕駛功能啊(知乎上看到的一位,我就不貼答案鏈接了,在高速上雙手離開方向盤測試新車的航道保持,提醒他竟然還辯稱自己在四車道高速沒事,簡直沒有職業素養)等等。

總的來說,隨著高速越修越多,有些地區的車流量得到了有效緩解,車流密度下降,這樣的事故就不太容易發生,比如京港澳河北段。當然了,大部分地區該堵還是堵,隨著駕駛員平均素質逐步提高,相比我剛出國那年,每次回國都有一些令人心動的改變,但,在仍然漏洞百出的駕駛培訓體制下,每年都在增加著新的一臉茫然卻又不得不加入這滾滾車流的新駕駛員,這樣的追尾事故想必還會在很長一段時間內繼續存在下去。

之前在B站上看過一個近十年(記不太清具體是多少了)各省市的年交通事故變化,看到那個數字一年一年在減少,甚是欣慰,可最後那一年各省市的數值依然不容樂觀,期望我們中國的道路交通環境越來越健康,越來越安全吧,我還是充滿信心的。


因為很多龜速行駛又不肯去慢車道的傻逼。


因為快慢分離原則沒有得到有效執行。

開的快本身不是事故的主要原因,事故的禍首是變:包括變道也包括變速。

快車道事故率高的原因在於本應在右車道行駛的車輛跑到了快車道上,迫使正常行駛的快車頻繁減速、變道。

特別是120的車跟100的車,然後100的向右變道,因為前面有個80的。


因為自以為會開車的人太多!


我的觀點是 高速路的事故率低於城市道路國道的 城市道路上的刮刮蹭蹭每天都會有很多起

造成高速路事故率高的直接原因是高速路上的事故有幾個特點

1 慘烈 同樣的事故成因 在城市道路上可能就是刮刮蹭蹭的 但是在高速路上就有很大的幾率車毀人亡

2 連鎖反應 城市道路上 一起交通事故很少會涉及到直接原因以外的第三方 而高速路上的事故都會有連鎖反應 十幾車連環追尾的事故在高速路上很難避免

3 影響大 在城市道路上 兩車發生事故以後 擁堵路段可能有一兩個小時就能疏通 而高速路上的事故 由於前兩個特點 決定了不會像普通道路事故那樣快速高效的處理完成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