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一定很喜歡他(她)吧?

或許他(她)沒那麼喜歡你

僅此而已


這其實是一個成長型的問題

而且這裡面涉及到兩個問題

首先,個體興趣差異

每個人都是一個獨特的個體,

所以每個人的愛好,興趣,品味,可能會有很大的差異

這種差異性從我們出生的那天起就非常明顯

男孩喜歡車子,挖掘機,我曾經在凌厲的北風中陪兒子看了一個小時的挖掘機

女孩子喜歡芭比娃娃,酷愛為他們穿衣打扮

有的人內向,一杯茶,一本書,不知春去已多時

有的人外箱,三五好友,擼串,啤酒,好不瀟灑

對於電影來講,你喜歡看動作片,越生猛越帶勁,他喜歡看懸疑片,越燒腦越對味,我喜歡愛情片,越狗血越流淚

你喜歡小鮮肉,演技情節都不重要,關鍵看顏值,他喜歡演技派,能深刻刻畫人物形象的演員才值得看。我喜歡看劇情,有內涵有深度的才叫電影。

所以你覺的超級好看的電影,也許在別人看來,根本不值得一看。

看了是浪費時間。

所以他為什麼要動於衷呢?

其次,感同身受對於大多數人來講,其實是個偽命題

曾經年少時,內心的想法,滿滿的寫在臉上,毫無保留

當失落時,我們想找到最好的朋友傾訴,甚至希望朋友能夠設身處地的感受我們的痛苦,並且和我們一樣痛苦

當開心時,我們同樣會分享給我們的朋友,希望能和朋友分享這份快樂。

但是隨著社會閱歷的豐富

我們發現,其實這對朋友來講是一個很難的事情

朋友有他自己的世界,有他自己的開心與失落

相反,我們自己也無法以朋友的心情好壞來決定自己的開心與失落

所以你一定要要求別人,

當碰到一個超級好看的電影時

和你一樣手舞足蹈時

你就已經為自己的煩惱埋下了一顆種子

所以平淡看事情,放下對外界的期許,讓自己的內心充實,纔是不煩惱的方法


一切美妙震撼的心靈體驗都是很私人的東西,為什麼一定要別人認同?自己高興就好


我目前還是學生,之前班上放映電影的時候我想辦法爭取了決定權。

第一次放的《社交網路》,這部電影質量不是頂尖但是算得上優秀,我想到裡面涉及到了臉書創始人馬克.扎克伯格的創業歷程和一些哈佛校園特色便在班上放了。

班上女同學倒是覺得饒有趣味,男同學卻無動於衷,這部電影至今都只看了一半,他們更願意看《新聞週刊》……

《千鈞一髮》這部電影比較冷門但是非常經典啊,而且比較勵志我就又在班上放了。有很多同學看到開頭很不感興趣就做自己的事情了,我當時那個生氣和鄙視啊。

《瑞克和莫蒂》是我最喜歡的電視劇,我在班上放過幾集,大部分同學還能接受,可是有的女生嫌它血腥暴力告訴了老師……《瑞克和莫蒂》也就沒法看了。

總之 ,我知道強迫別人喜歡你喜歡的東西不好,但是好電影的確是好電影,有的同學說這些難看真的是很傷我心的。校園大體沉浸在一些低俗的青春小說和偶像劇氛圍,這種畸形的主流審美觀讓我比較失望。

所以還是調整一下心態吧,好的東西你看到了也不要有優越感,別人看不到是他們的損失。


我會到知乎上來搜這部電影,就能找到跟我感同身受的小夥伴了(′-ω-`)

特別是跟男朋友安利動漫的時候,簡直不在一個頻道上,無奈…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