爾當年用的是雞蛋畫,有可比性嗎?


前些時間閱讀《畢加索傳》卷一,ISBN 9787308163040。

提到14歲的畢加索,大多數的反應是那張《科學與仁慈》。

不討論好壞問題;僅表述質疑。《科學與仁慈》這幅畫,畢加索的父親到底參與多少?

僅供參考;

  • 內容補充:

畢加索,生日 1881年10月25日;14歲~ 1895/1896年。

畢加索的爸爸,是何塞/José Ruiz y Blasco. "畢加索的父親也是一位畫家,專攻自然素描鳥類等動物,一生擔任工藝學校的藝術教授和當地美術館館長。"

此期間,畢加索應該生後在克魯尼亞和巴塞羅那。


  • 關於科學與仁慈.

為《科學與仁慈》所作的草稿。巴塞羅那,1897年3月,板面油畫,19.5cm x 27.2cm,畢加索博物館,巴塞羅那。

《科學與仁慈》,畢加索。1897年,布面油畫,197cm x 249.5cm。畢加索博物館,巴塞羅那。

1.1 "這幅畫的主題最初叫作《探訪病中的婦人》。然而,何塞(畢加索的爸爸)把這個主題提升為《科學與仁慈》,以便給馬德里美術博覽會的評審團們留下深刻印象,當然也是向打動薩爾瓦多伯伯(ps:富有,職業為醫生) " p.111

1.2 「《科學與仁慈》與一幅名為《母親的探訪》的作品十分相似,該作品的作者是恩裏克·帕特尼納」p.111

《母親的探訪》,恩裏克·帕特尼納。1892年,150cm x208cm。巴達霍斯美術博物館。

1.3 「……這幅畫耗費了畫家近整個3月份才得以完成。」p.112

1.4 「《科學與仁慈》是在1897年3月底完成的。按照何塞先生的打算,這個時間巴伯羅/畢加索 應該從洛加畢業,然後升入馬德里的聖費爾南多皇家學院了。這件新作是希望由助於上述計劃的實施。除了已經完成的兩件祭壇畫,如果他能夠再展初一件重要作品,巴伯羅/畢加索 的候選資格將會更加穩固了;如果他能夠在西班牙最有名望的展覽」美術博覽會「上獲獎,那就更好了;該展覽將於5月25日在馬德里開幕。」p.116

1.5 "《科學於仁慈》展覽的下一站表現得更好,在馬拉加省的展覽。主要由何塞的朋友和前同事組成的評審團,為這幅畫頒發了一枚金質獎章。"p.117


假設:

2.1 作為畢加索,14歲~16歲。

14歲內地大約是初一,16歲大約是高一。 初一、高一,是否初戀,是否懂得初戀?那麼死亡呢?對死亡是否有足夠完整的概念呢?會花多少心思去研究人面對疾病,面對死亡時的狀態。

如果是美術專業畢業的人,想一想,初一/高一,都在畫什麼,當時參加省展,市展,校展,會提交什麼樣的作品。

如果你是畢加索,在嚴厲的父親教導下,會做些什麼?叛逆與厭惡是否會存在?

2.2 作為畢加索的爸爸,何塞。

作為一名父親,孩子要升學。望其入名校。考試內容是畫畫,會不會對孩子,進行輔導,指導,給與一定的幫助?

小時候,都會發」小製作「,讓帶回家去完成,父母是否會參與,」輔助「孩子完成。

交畢業設計,父母為該專業從業者,是否會輔助孩子完成畢業設計。

2.3 時間

耗費大量時間得以完成,在此時間內,是否有協助。

2.4 尺寸

近2米x2.5米的油畫。容納、運輸就是問題。 其成本造價,並非兒戲。畢加索的爸爸會以什麼態度對此事。查閱有記錄的何塞作品,巨幅尺寸的作品基本沒有,何塞先生留下的作品,也很少。即使作為無名畫家,其作品數量也在極少的範圍內。面對如此大幅的油畫作品,會有什麼作為一名畫家而作的事情。


關於何塞/畢加索爸爸 的畫作

3.1 可以理解畢加索受其父親的影響,而完成的作品,與何塞先生接近。


畢加索 1881~1896代表作,巴塞羅那畢加索timeline,記錄的代表作。

《戴貝雷帽的人》,1895,畢加索;畢加索博物館,巴塞羅那。

《自畫像》,1896年,畢加索。畢加索博物館,巴塞羅那。

《Pepa姨媽的肖像》,1896年,畢加索。畢加索博物館,巴塞羅那。

《藝術家媽媽的肖像》,1896年,畢加索。畢加索博物館,巴塞羅那。


希望提到年輕時的畢加索,不要總是想起《科學與仁慈》,畢加索事業早期作了很多的海報,素描,版畫、插畫等,油畫作品並不是很多。

end.


畢加索當然是有寫實能力的,這一點毋庸置疑。

但真要論他的寫實功力,恐怕充其量也只是一個二流畫家——從傳統繪畫的角度看畢加索的造型、光影和色彩,不要說與拉斐爾、薩金特相比,哪怕與更早的維米爾相比都完全不是一個量級。

以畢加索粉紅色時期的一幅草稿為例。此畫的時間大約在1904至1906年之間,是畢加索在巴黎蒙馬爾特區與女友菲爾南德?奧裏威爾同居期間所作。當時,在愛情的滋養下,畢加索從憂鬱的藍色時期走出,畫面出現了大量的粉紅與玫瑰紅,主題則以雜耍藝人為代表。

畢加索創作草稿 1905年左右

從圖中可以看出,人物的手部、肩胛結構、足弓等都存在一定問題。作者的人體結構基本功並不紮實——至少默寫人體的功底十分薄弱。

對比一下拉斐爾的草稿:

拉斐爾草稿(為雅典學院中的第歐根尼所作)

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不要說14歲的畢加索了,25歲的畢加索也遠沒有達到寫實主義畫家的巔峯水平。

那麼,我們為什麼仍然認為畢加索是一個偉大的藝術家?看下他各個時期的典型作品:

1.早期寫實探索

這幾張圖代表了畢加索寫實主義題材的水準(可圈可點,但並沒有達到寫實主義大師的程度)。

2 藍色憂鬱時期

The portrait of Celestina (1903)

這一時期他受到印象派的色彩影響,色調以藍色為主,風格憂鬱,注重表達微妙的人物精神狀態

3 粉紅色時期

粉紅色時期(玫瑰色時期)的作品有大量雜耍藝人和青少年形象,熱衷於隱喻和象徵主義

4 走向立體主義

成名作《亞威農少女》(其實是5個妓女)

這幅畫成功在巴黎世界博覽會上展出(如此激進的作品,能在重要場合展出就是成功的一半),並激怒了當時的藝術評論家,認為「這簡直對法國美術來說是一大災難。」輿論喧嘩,畢加索一戰成名。

5 立體主義

這是畢加索最為人所知的風格,將多個角度分割平湊,扭曲、犀利、怪誕而不失情緒衝擊。

6 其它風格

點彩風格(新印象主義)

畢加索致敬過點彩畫派的修拉(Georges Seurat)、野獸主義的馬蒂斯(Henri Matisse)、印象派的塞尚(Paul Cézanne),風格多變。

可以說,畢加索是一個極其睿智、善於思考的藝術家,他的風格並不侷限於某個畫派,而是在不斷地變化和發展。如果僅僅從寫實的角度評價畢加索,就像從小提琴的水平評價愛因斯坦一樣,沒找到重點。

正如他自己所言:

我本想成為一個畫家,然而我卻成為了畢加索。

——畢加索


大家看看畢加索 13 歲和 14 歲的兩幅作品,對比下,就知道結果了。


其實,說畢加索十四歲畫的比拉斐爾好,是很明顯的誇大了。


圖片

圖片

這幅圖,是畢加索於 13 歲時所繪畫的《古典雕塑石膏像寫生習作》。


我們一看這幅畫,就覺得真是不得了,生活裏也多多少少知道一些別人家的孩子,可從沒見過 13 歲的孩子能畫成這樣的。


仔細分析這幅畫,當我們畫一個物體時,總是要有明有暗,有過渡有細節。


你要注意到,這幅畫中肌肉完整、塑造立體,從他的細節水平來看,似乎有灰塵落在雕像底座上。


這幅畫的陰影沉著堅定,人體解剖正確分明。而雕像的肌肉邊緣有轉折、有凸起、有明暗,顯得異常立體和有力。


也就是說,他在 13 歲時,就能夠以極細的工筆來描繪物體細節了。


我們中國人評價繪畫,往往使用的是中國畫的標準。中國畫裏分寫意和工筆,一旦誰能夠畫出這樣的工筆水平,那真的很不得了。


一幅畫,就足以讓人服氣了。


但是且慢。


只要我們在這個展廳裡面接著看,就會發現一件很奇怪的事情。


剛才那一張是畢加索 13 歲畫的,但是大家再看下一張圖。


圖片

圖片

這一張是他 14 歲畫的,非常的奇怪,這幅畫的明顯水平低了很多。明顯粗糙了很多。


看到這幅畫,我們就發現,這與上一副素描的水平,相差實在太大了。


上一副畫,連雕塑底座的灰塵都似乎能看到。整幅畫帶有明顯的沉靜、神聖。


但這一副,是畢加索在對著鏡子,畫自己的自畫像。


這張的陰影潦草,線條很粗,完全沒有之前細工筆的範兒了。而仔細一看畫的標籤,我們才突然發現,哎,剛剛 13 歲時,畢加索畫得那麼漂亮。怎麼在 14 歲時,反而不如從前了呢?


難道說畢加索的水平退步了嗎?而且這兩幅畫的風格完全不一樣,幾乎看不出是同一人的水平。


其實,這裡面有一個祕密。大家看一下下面幾幅圖。


圖片

圖片

圖片

圖片

圖片

圖片

圖片

圖片

查爾斯·巴爾格,《繪畫課》教材


一看到這些圖,你可能就全明白了。畢加索所畫的那副像古典大師一樣的素描,正是這本由查爾斯·巴爾格所著的繪畫教材中的畫。


也就是說,那副美得不行的雕塑素描,其實是有原型的。


而假如我們自己看這部教材,就會發現它不僅有從起型到繪畫細節的完整步驟,而且有陰影描繪,細節處理的全部方法。


巴爾格給出的,不是一副單獨的作品,而是一套完整的繪畫方法。他規定了打草稿的模式、陰影的刻畫方法,幾乎從開始到結束,在手把手地教你如何畫出古典主義的繪畫。


那麼答案就來了,為什麼畢加索 13 歲的時候就能畫出大師級別的作品?因為那是對教材的臨摹之作。

最低 0.3 元/天開通會員,查看完整內容

購買該鹽選專欄查看完整 11 節內容

鹽選專欄

10 分鐘看懂畢加索:領略現代藝術的瑰麗與神奇

王晶 「知乎」攝像藝術類知名 Live 主

11 小節 | 3 小時

¥99.00 會員免費


大師也是人,人家隨口吹個牛逼,你們也當真。還扯到材料上去了……唉。

畢加索的偉大在於其在繪畫上的創新和改革,這是其價值所在,不知道探討這些十幾歲畫的比誰好之類的問題意義何在?!


看來畢加索泰森化指日可待。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