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確,世上事,直奔利益而去,太多太多了,對謀利者來說,有利可圖,就是對的。

但是,當你即將跨進成人世界,首要問題是人格建立,你要成為什麼人,這裡有基本的是非觀念。而不是要追隨別人的行為。

任何人都有一個操守問題,操守,就是你得有最起碼的品德。誰想做一個沒品的人呢?

對於智者來說,在因果關係中,他是畏因,就是不做非份之事,杜絕飛來橫禍。

對我們來說,就是要給自己劃一個無形的圓圈,站在圈裡,就是有一個道德底線,為了謀利益你若去傷害他人,一定會有東西返還給你,要麼是心理內疚的折磨,或許是引來牢獄之災。

你若種下去惡因,一定會嘗到惡果,它追你到海角天崖。

如果你看到成人世界裡存在唯利是圖的現象,不必感嘆,也不必有樣學樣,你就看誰笑到最後。


不是沒有對錯,是沒有絕對的對錯。


成年人的世界和年輕人的少年的世界沒有任何不同。不過由於少年都在讀書沒接觸而已。

所以你現在的世界,如果你這麼仔細觀察,稍微思考,就是你認為的成人世界的樣子………自己就可以判斷


寶貝兒,誰說對錯和利弊是衝突的呢?每個人都想做著對的事兒獲利,誰都想站著把錢掙了。這時候就要看三個維度——價值,法律,道德。我們可以看到守法是對自己的基本約束,道德是對自己的更高約束也是對別人負責,而通常我們認為守法講道德的做法是對的。這時候不求價值回報的是公益事業,追求價值的是我們正常嚮往的事業。但總歸有追求價值不講道德的企業家,也有追求價值違法亂紀的黑心企業。可當我們認知不協調,比如道德與法律衝突時,哪邊是對呢?價值法律道德,哪個更重要呢?

另外,科爾伯格道德發現論將成年(16歲以後)的後世俗水平(Post-conventional level)的主要特點描述為,覆行自己選擇的道德標準。這個水平的兩個階段是:

社會契約的定向階段

在這個階段,認識到法律、習俗的道德準則僅是一種社會契約。契約是由大家商定的,是可以改變的,而不是固定不變的。一般說來,這個階段是不違反大多數人的意願和幸福的,但並不同意用單一的規則來衡量一個人的行為。道德判斷靈活了。在這個階段的人從法律上、道義上比較辯證地看到各種行為的是非善惡。

普遍的道德原則的定向階段

在這個階段,人們在判斷道德行為時,不僅考慮到適合法律的道德準則,同時也考慮到不成文的帶有普遍意義的道德準則。他們認為個人為了堅持崇高的原則可以忍受屈辱甚至可以殉難。這種道德判斷已超越某些規章制度,而考慮更多的是道德本質,而不是具體的道德準則。在越南戰爭時美萊大屠殺中唯一拒絕命令的一個士兵就是在這個水平上。


只有成年人才有對錯,小孩子的對錯都是假的,無意識的,被強加,被灌輸的。成年人的價值觀是有意識的,自主的,活的,這也是人成年的標誌。


對錯利弊都有。

舉個例子:

有一天,題主你在馬路上開開心心地走路走得好好的,突然一個長得又胖又醜的中年婦女跑過來,把你按在地上暴打一頓,打得你鼻青臉腫的,眼睛都睜不開,然後她心滿意足地揚長而去了。。。

很顯然,她這就是錯的。

但是,對她來說卻是有利的。因為她剛和他老公吵架被氣了個半死跑出來。她只是湊巧在馬路上遇到了你,突然想要發泄一下。。。

所以,成年人的世界,不能只光聽那些個似是而非的大道理,還要多看新聞,多思考那些社會上複雜而有趣的事實。


不是,利益考量只是方面要素,道德考量也是重要方面,法律考量同樣是重要方面。


只看這個人到底想不想搞「對與錯」,成年人是一個範圍,並不是個人。


成年的是心態更成熟(腐朽)和更機械主義吧。做事肯定越來越沉穩(刻板)並且沒有了理想,更現實,做事前肯定考慮利弊,利益,是否利己。利他也是為了利己。

當然也有德高望重的人眼界不同。

人會兩極分化吧,就是過去可能同學之間,你看不到特別大的差距,慢慢的成人之後各個方面都會產生差距,前期是有較大差距,到中年以後,雖然金錢,地位產生變化,階級有可能不同了,但是那種惡俗還是大家越來越趨同。

對錯,是相對自己和社會價值觀的。

你做這件事對錯。是針對社會價值,和利益價值區分對錯。對利己價值評判對錯的會更多吧。

其實我覺得你的題目。已經自己解答了自己的問題。其他的就是人各有志了。


成年人的世界是沒有非黑即白


怎麼沒有對錯呢?方向不對,努力全廢!只是看你自己是如何看問題而已!成人的世界更看重對錯,只是表現出來是利弊而已!

看選擇站隊,一般的都覺得是選擇的利益,實際上是選擇領頭人的三觀是否是正確的!正確的是順應時代發展需求的。


成年人的世界對錯利弊都看,只有中二小孩的才只看利弊,且只在網路。


當然有對錯了,不止是利弊,這事很複雜的


這種問題像是文字遊戲,一大堆沒定義的形容詞。

在大街上看到有人乞討,我把手裡還沒喫的雞蛋餅給人家喫。你說因為這麼做是對的我才這麼做?說的通。你說這麼做對我有利我才這麼做,也說的通。因為哪怕沒人看到我的行為,我心裡也會升起一點崇高感,說我為了這份崇高感做事,也行的通。

但實際上,做事經常不需要理性參與的,潛意識裡已經把這個決定下了。是對是錯是利是弊,這是意識給這個決定找的藉口,以證明自己的意識不是一無是處。


成年人若能不忘初心(復歸赤子)就不會了。


個人觀點,我覺得吧,應該是看人來的,有的人看錢看得重一些,有的人看情意重一些,因為不會有人因為陌生人而擔風險,也不會有人因為仗義而喪失去讓家庭富裕的幸福,所以看東西需要看輕些,這樣可以減輕你得不到滿足的執念,你根本不知道下一秒會發生什麼,也因為人本身越期待,越佔有,失去的時候落差會更大,一時心裡難以接受,因為親自體會過,才會反思,經過反思才會清楚懂得自己需要什麼,很多人都不會去思考自己的慾望是什麼,害怕什麼


問你一個問題,什麼是對,什麼是錯?


如果你生活在物質社會確實是這樣,如果你生活在精神社會就不是,現在是物質社會


對與錯自有法律來判斷


你可以只有對錯,但是你的人生會很困難。

為了活的輕鬆一些,大家就選擇了利益。俗話講,誰會跟錢過不去,斷人財路如殺人父母,有錢能使鬼推磨。能懂這些話的意思嗎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