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5日-27日,「財經年會2021:預測與戰略」在北京召開。11月25日,中國科學院學部主席團執行主席、中科院院士白春禮做了主旨演講。

  白春禮在發言中表示,實現科技自立自強是一項複雜的系統工程,需要全國科技界的共同努力,需要充分發揮企業、高校、科研機構等各類創新主體的作用,強化戰略科技力量是實現科技自立自強的關鍵。

  「一般來說,戰略科技力量是在重大創新領域由國家布局支持,具有基礎性、戰略性使命的科技創新『國家隊』,代表國家科技創新的最高水平。考察近代以來主要科技強國的發展歷程可以發現,擁有一支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對國家科技的發展至關重要。」白春禮說。

  白春禮介紹,比如美國在二戰以來組建的橡樹嶺、阿貢、勞倫斯等耳熟能詳的國家實驗室,圍繞國家戰略需求領域和重大科技前沿領域開展持續研究,湧現出原子彈、互聯網等重大戰略科技產品和顛覆性技術,對於保障國家安全、促進科技進步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德國的馬普學會、弗朗霍夫協會、亥姆霍茲聯合會三大國家研究機構,構成了德國國家創新體系的中堅力量。法國的國家科研中心(CNRS)、日本的理化所等國家科研機構,也都是各自國家科技發展和產業創新的重要力量,代表國家參與國際科技競爭與合作。

  「從科技發展趨勢來看,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也是把握新科技革命機遇、實現未來科技自立自強的客觀要求。隨著大科學時代的到來,科學研究的複雜性不斷提升,科學前沿不斷向超宏觀、超微觀和極端複雜方向推進,傳統上科研人員單打獨鬥或小規模團隊作戰的科研方式已經無法滿足很多領域日益複雜的科研活動需要。」白春禮表示。

  白春禮指出,特別是在深海、深地、深空、深藍等重大戰略性科技領域,往往面臨投資強度大、投入周期長、技術難度高、學科交叉廣等問題,市場機制無法保障有效的科技資源投入,需要依靠國家統籌規劃布局和長期穩定投入,充分發揮國家戰略科技力量的多學科、建制化優勢,組織開展體現國家意志、服務國家需求的重大研究,確保國家戰略目標的實現。

  「我國曆來高度重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把建設一支體現國家意志、服務國家需求、代表國家水平的戰略科技力量作為科技事業發展的重中之重。新中國成立之初,我國科技基礎非常薄弱,黨中央作出了建立中國科學院的重大決策,集中力量加快發展新中國科技事業,在很短的時間內就建立起較為齊全的學科體系。」白春禮說。

  並且,我國發揮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制度優勢,動員全國科技力量組織實施「兩彈一星」等一批國家重大任務,在較短時間內就攻克一大批尖端科技難關。

  「近年來,我們相繼取得載人航天與探月、北鬥導航、載人深潛等一系列重大突破,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在其中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白春禮說。

  在深海探測方面,人類正在從近海走向深海大洋,海洋資源的保護和開發利用是當前各國競爭的戰略重點。中科院自主研製的全海深自主遙控潛水器「海鬥一號」,於今年5月9-26日期間,在馬里亞納海溝成功完成4次萬米下潛,連續下潛次數居世界前列,最大下潛深度10907米,引領我國海洋科考進入了萬米時代。今年11月10號,中科院參與研製的我國首艘萬米級載人潛水器「奮鬥者號」下潛深度達到10909米,在馬里亞納海溝成功坐底,刷新了我國載人深潛的紀錄。

  在深空探測方面,嫦娥五號探月任務已經取得發射成功,按計劃接下來探測器將進入地月轉移軌道,大約在20天后將帶回我國首份自主無人採集的月球樣品。這也是繼1976年蘇聯Luna24取回月球樣品后,人類時隔44年再一次採集月球樣品並返回地球。中科院有14家院屬單位承擔了嫦娥五號相關任務,牽頭論證提出科學目標與有效載荷配置方案,承擔了地面應用系統、有效載荷分系統、甚長基線干涉測量(VLBI)測軌分系統和多項工程關鍵產品的研製任務,突破了一大批關鍵技術,為嫦娥五號發射任務圓滿成功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後續還將組織開展科學數據應用研究。

  而面對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中科院、醫科院、軍科院等戰略科技力量挺身而出,為打贏疫情科技攻堅戰作出了重要貢獻。

  「我這裏舉幾個中科院相關的主要成果,比如我們最早確定了新冠病毒的全基因組序列並分離得到病毒毒株;成功利用恆河猴模型和ACE2小鼠模型進行疫苗抗體的評價工作,成功構建了獼猴、北平頂猴感染模型。自主研發的CAStem幹細胞注射液,入選國家『三葯三方案』等。」白春禮說。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