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政策的攪屎棍。

美國目前主要的全球政策之一就是石油美元,通過石油定價鎖定美元價值。

可是這裡有一個孤島,那就是伊朗,伊朗擁有及其龐大的石油儲備,優質的石油成分,是各國石化產業首選的品種之一。

可是伊朗這一切都與美國全球石油政策相悖,美國一直用石油來影響世界經濟政治格局,最經典的例子就是:美國通過操縱石油價格,架空蘇聯經濟,成為蘇聯解體主要誘因之一。

伊朗龐大的石油產量與地緣格局,一直在間接破壞美國全球石油政策。

每當美國拉高石油價格的時候,伊朗就趁機低價出口石油;每當美國拉低石油價格的時候,伊朗就會在霍爾木茲海峽製造點事端,刺激石油價格,大家去搜索相關新聞,就會發現每年這樣的事情都在輪迴。甚至發展的更加複雜,真真假假已經讓人眼花繚亂。

第二就是伊朗一直用自己的石油優勢,來破壞石油美元,美元堅挺的主要原因,就是美元鎖定石油,所有石油交易必須以美元結算。

但是伊朗一直私下裡與歐洲各國私下用其他本幣交易,待歐元區形成後,直接以歐元交易,在2019年終於依託於歐盟機構INSTEX,開始和歐盟各國用歐元交易,這嚴重破壞了美元的壟斷性,而且提高了歐元的世界地位。

當然伊朗也用人民幣和中國進行石油交易,中國也很開心。

但是破壞了美國的美元全球地位,這是動搖美國的國策。

第三,伊朗是什葉派國家,這與遜尼派當家的中東情況不同。

無論遜尼派還是什葉派國家的政治權利掌握在政治人物手裡,遜尼派宗教權利掌握在阿訇這些人手裡,而什葉派宗教權利掌握在教士、伊瑪目手裡。

問題出來了,遜尼派那裡,阿訇一般服從於政治人物。而什葉派這裡,教士則通過各種博弈並且控制政治。

所以大家會看到遜尼派國家出政治強人,什葉派國家出宗教強人。

薩達姆當年屠殺什葉派教民的原因是,教士控制了什葉派話語權,是不聽政治強人招呼的,並且還試圖爭搶領袖權利,所以什葉派在伊拉克慘遭薩達姆屠殺。

而伊朗大家都知道是什葉派國家,在伊朗真正領袖都是哈梅內伊這些教士,所謂的總統最後還是聽從宗教權利機構指揮。所以伊朗無論總統怎麼變,權利還是在教士手上。

所以薩達姆帶領遜尼派屠殺什葉派,表面上宗教教派之爭,背地裡其實是是對自己權利結構的維護,因為教士在和薩達姆爭搶政治權利,而遜尼派阿訇往往容易依附於政治強人,並且能相互依附生存。

所以大家看所有中東出政治強人的國家,大部分時候,什葉派都是處於被打壓的狀態,原因就是領袖對於政治權利的維護,必須打掉不聽話的什葉派。

而什葉派教士地位,是可以不用通過世襲得到的,而且獲得尊重不用像阿訇那樣經過艱難的成長,教士體系容容易把精英吸引進去,並且快速成長,前赴後繼源源不斷,而這又對政治強人來說是比較頭疼的問題。

所以而遜尼派國家好控制,什葉派國家不好控制。但是伊朗一直在積極的影響中東政治格局,並且積極擴張什葉派影響力。

如果什葉派在中東擴張,這樣會漸漸讓美國中東政策失控,而前幾天什葉派控制的伊拉克議會通過決議,驅逐駐伊拉克美軍,就是伊朗顯現自己控制力的手段。

所以伊朗就是美國中東和歐洲政策黑洞,美國必須把伊朗置於死地,但是目前來看,美國沒有決心與伊朗開戰,可是伊朗政策必須依靠反美提高國內凝聚力,真是一條畸形的不歸路。


一個是伊斯蘭宗教運動,另一個是古代帝國的遺產。

1.什葉派。

伊朗是什葉派裡面最重要的國家,全國七千萬人口是什葉派穆斯林,佔絕對統治地位,會成為什葉派國家裡的宗主國,伊斯蘭革命以後是一個不折不扣的神權共和國,宗教(什葉派)成了維繫國家機器的凝結核,相當於布爾什維克之於蘇俄、天皇之於舊日本、憲法之於美國。

因為這種絕對的神權共和國的性質,伊朗可以對世界上其他所有什葉派世俗國家、社區、教團輸出自己的影響力。因為誰都比不上伊朗清真。

伊拉克薩達姆政權原本是遜尼派,結果被美國滅掉了。如今的伊拉克是鬆散的聯邦,其中央政府中佔優勢的是南方什葉派勢力,什葉派人口占伊拉克的54.5%,他們主要分佈在伊拉克南部和巴格達西部地區。

控制敘利亞的阿薩德父子政權,屬於阿拉維派,雖然人口不佔多數,也是什葉派的一個支派。

託美國的福,薩達姆倒臺後,伊朗就能對伊拉克施加控制,進而連線到敘利亞。以伊朗為主導的什葉派國家勢力連成一片,地緣戰略上伊朗的路要越走越寬了,他們原來的勢力範圍只侷限於波斯灣和印度洋,現在到了地中海(大西洋)........

要知道,當年莫斯科公國就為了搞到一個不凍港的出海口,經歷了多少代人的浴血廝殺、勵精圖治、戰鬥以及慘敗,東向西伯利亞、西向歐陸,硬生生把自己打成世界最大的陸權國家沙俄帝國,結果還是沒有通向大洋的不凍港出海口(裏海、黑海、北冰洋、白令海)。伊朗就輕輕鬆鬆兩大洋.........

2.古波斯帝國

亞歐大陸上還剩下三個國家繼承了、或者自認為繼承了、被外界認為繼承了古代大帝國的遺產。俄羅斯繼承舊沙俄帝國,中國繼承明清帝國,伊朗繼承古波斯帝國。這個意義上來看伊朗和中俄是一個位格的。

一個國家的民族主義一旦興起,民眾就會回憶起祖先的榮光,或者虛構出榮光讓民眾來回憶(某棒),一種關於想像共同體的遙遠回憶會瀰漫在社會的每個角落。說到底,誰祖上又沒闊過呢?

古老帝國的遺產,有可能,會帶來自身無力承擔的野心和領土主張。中國其實還挺好,古代帝國的領土絕大多數都在,對於外界而言,相對安全,比較讓其他國家放心,沒有入侵別人的意願。但是即便如此,美國還是覺得中國有可能會染指中南半島和朝鮮半島這些古代朝貢秩序裏的國家。亨廷頓有個2010年戰爭假設,就是關於中國吞併越南然後中美世界大戰爆發的設想。

現代俄羅斯比起當年舊沙俄帝國可就差了不止一個檔次,民族發源地烏克蘭不在,紅沙皇的家鄉喬治亞也不在,毛子的民族主義和大國沙文主義一起來,其擴張意願不容小覷。更不用提伊朗,它別說和古波斯帝國相比,就算和薩珊波斯比,都差了老遠,它的擴張意願只會更強。

伊斯蘭宗教和波斯民族主義對於伊朗來說,其內核不一定重疊,甚至還會互斥。但是無論是什葉派輸出伊斯蘭革命的宗教運動,還是民族主義的興起,都會促使其擴張,或者至少是產生擴張勢力的意願。

總而言之。

根本原因,美國自認為維護世(大)界(陸)和(均)平(勢),對於有可能破壞地緣平衡的存在,必須要嚴防死守的。

美國對待如今的亞歐大陸頗有種當年英國對待歐洲大陸的架勢,不愧是盎格魯撒克遜一脈相承,那就是你們誰也不要擴張,自己嚷嚷兩句可以,國內鼓譟宣傳一下也可以,真敢動手或者表現出動手的意向,就往死裏懟。有擴張潛力的,也必須提防。

要說直接原因的話,那就是1979年伊斯蘭革命後,伊朗革命軍抓了美國駐伊朗的五十多名外交官,電影《逃離德黑蘭》就是根據這個事件拍攝的。伊朗要求美國拿已經逃到美國的巴列維國王來交換人質,且不說美國會不會這麼做,但是巴列維沒兩年就在美國病死了,拿什麼換人質?人質事件爆發以後美國朝野嘩然 ,據說最後還是里根上臺以後用一些武器換了回來,超級大國很少有這麼被打臉的時候。要知道外交人員擁有外交豁免權,扣押外交官無論出於什麼理由都相當於準宣戰行為,普京和西歐國家懟的最激烈的時候也不過是互相驅逐外交官,不至於把人抓起來,伊朗革命軍不知是有意為之還是剛掌握政權的愣頭青不懂規則,又或者是太過狂熱導致非理性的緣故。美國政府後來至少有兩次,是真的對伊朗動了殺心,已經快到動武的邊緣。


互相較勁的利益關係。或許可以從歷史上的「伊朗人質危機」看出一些端倪。

1

1981 年 1 月 31 日這一天,整個美國都進入了一種激動的狀態。


從華盛頓的波託馬克河,到紐約的華爾街,美國人用鮮花、掌聲還有眼淚,歡迎 52 名美國人的回歸。


時任美國副總統的喬治·赫伯特·沃克·布希這樣評價:「這是我所見的最大事件。」


為何布希會有這樣的評價?


因為這 52 名美國人,在過去的 444 天裏,一直被關在伊朗做人質。

2

故事,要從 1979 年的伊朗說起。

穆罕默德·禮薩·巴列維。在他統治期間,伊朗被稱為「伊朗帝國」

穆罕默德·禮薩·巴列維。在他統治期間,伊朗被稱為「伊朗帝國」
穆罕默德·禮薩·巴列維。在他統治期間,伊朗被稱為「伊朗帝國」

這一年的 4 月 1 日,在海外流亡長達 15 年之久的伊朗什葉派領袖霍梅尼,終結了伊朗的「君主立憲制」,建立了「伊斯蘭共和國」。霍梅尼本人在不久之後成了伊朗的「最高領袖」。


而霍梅尼推翻的,是巴列維政權。


說起巴列維這個人,也是有點意思。他是伊朗的國王,1941 年登基,在英國和美國的幫助下,趕走了蘇聯的勢力,隨後徹底倒向了美國。


巴列維雖然是君主,但因為他年輕時一直在西方留學,所以在伊朗的統治還算開明,伊朗的經濟也還算不錯,婦女的社會地位也算不錯。但問題在於,巴列維有兩個大問題:


第一,他個人極度奢華腐敗,而且搞得盡人皆知;第二,他把伊朗境內的石油權益都交給英國和美國操控,引起很多人的不滿。


在這樣的背景下,1951 年,同樣是伊朗貴族出身的議員摩薩臺通過全民投票,成為伊朗首相,掌握了大權,而巴列維則被軟禁在皇宮。


摩薩臺在伊朗歷史上是一個廣受好評的領導人。他上臺後,解放佃農,提高社會福利,建立失業補償金制度等,這一系列漸進式的社會改革,讓他得到了很多人的擁護。


但是,摩薩臺在任期間,鐵了心要把伊朗的石油國有化,這大大觸動了英國和美國的利益。

在幾經談判和阻撓不成的背景下,美國的 CIA(中央情報局)直接介入,在 1953 年策劃了一場政變——將摩薩臺推翻收監,讓巴列維重新上臺。(2013 年,美國解密文件顯示,確實是 CIA 全程介入和策劃。)


而巴列維重新上臺後,又開始了向美國一邊倒的政策,至於石油國有化,自然是不會再提了。


這樣的形勢,一直維持到了 1979 年,霍梅尼將巴列維政權推翻。


摩薩臺也曾登上過美國《時代》週刊封面。他被政變搞下臺後一直被監禁,直到逝世

摩薩臺也曾登上過美國《時代》週刊封面。他被政變搞下臺後一直被監禁,直到逝世
摩薩臺也曾登上過美國《時代》週刊封面。他被政變搞下臺後一直被監禁,直到逝世

3

1979 年,確實是個多事之秋。


霍梅尼之所以能獲得大家的擁戴而建立政權,一方面是因為巴列維統治下的伊朗,到了後來貪污腐敗橫行,通貨膨脹嚴重,另一方面,也是因為巴列維對國家進行的世俗化引發了保守派的不滿,他們認為西方勢力各種腐朽的文化會玷污伊朗,而巴列維已經成為非穆斯林西方勢力的傀儡。


而伊朗人認為領銜「西方勢力」的,正是美國。


霍梅尼政權一直認為,美國一直是伊朗政局動蕩以及走向腐化的幕後黑手,所以從上至下,整個伊朗陷入了強烈的仇美情緒中。


而正在這時,又發生了一件火上澆油的事:美國不顧伊朗當局的強烈抗議,允許之前已經流亡海外的巴列維,經墨西哥前往美國治病。

這一舉動徹底激怒了伊朗人。


霍梅尼

霍梅尼
霍梅尼

11 月 1 日,霍梅尼號召伊朗人民向美國和以色列示威——他將美國政府稱作「撒旦」和「伊斯蘭的敵人」。伊朗人開始走上德黑蘭的街頭進行反美示威遊行,而數千名德黑蘭的學生將美國大使館團團圍住,每天高呼口號,要他們滾出伊朗。


整個仇恨的情緒一直醞釀到 1979 年 11 月 4 日,終於迎來了一次大爆發。


那一天,美國大使館的工作人員透過玻璃窗驚恐地發現:一直圍聚在圍牆外示威的伊朗學生,居然爬過了鐵欄杆和圍牆,直接往大使館沖了過來。


大使館的警衛稍作掙扎,就放棄了抵抗。大約 400 名憤怒的伊朗學生如潮水一般衝進了美國大使館——很多美國工作人員根本來不及完成機密文件的銷毀工作,就成了學生們的「俘虜」。


掛在大使館的美國國旗被伊朗學生撕了下來,取而代之的,是一面寫著「真主偉大」的白旗。


在大使館內來不及逃出的 66 名美國官員被扣押起來,學生們提出要求:「拿巴列維來換這 66 個人!」


整個行動,霍梅尼政府沒有做出任何干預。

4

整個世界都震驚了。


一個國家的大使館公然被衝擊,被佔領,使館的工作人員被扣押作為人質,用來作為交換條件的籌碼。


這個大使館,居然還是美國大使館。


時任美國總統的卡特立刻做出了回應。


11 月 12 日,美國宣佈終止從伊朗進口石油。作為回應,伊朗也在當天宣佈:停止向美國出口石油。


11 月 14 日,大約 80 億美元的伊朗人在美資產被凍結,一些伊朗人被美國驅逐出境(其中包括不少和伊朗人質危機或伊朗新政權並沒有關係的人)。


而伊朗也毫無懼色。


雖然伊朗官方一開始堅決否認沖入大使館的行動是官方指使的,但後來這種聲明就再也看不到了。佔領美國大使館的「革命者們」宣稱這樣的行為是完全正當的,這是對美國之前干涉伊朗以及支持巴列維的一種報復。


兩名被扣押的美國大使館工作人員

兩名被扣押的美國大使館工作人員
兩名被扣押的美國大使館工作人員

伊朗人帶著一名美國人質遊街。因為每天都要報道美國人質的情況,美國新聞開始出現了每日追蹤報道的形態

伊朗人帶著一名美國人質遊街。因為每天都要報道美國人質的情況,美國新聞開始出現了每日追蹤報道的形態
伊朗人帶著一名美國人質遊街。因為每天都要報道美國人質的情況,美國新聞開始出現了每日追蹤報道的形態

1979 年 11 月 20 日,大批伊朗人在被佔領的美國駐伊朗大使館外遊行抗議美國武力威脅伊朗。此前,美國總統卡特下令海軍部隊開往印度洋

1979 年 11 月 20 日,大批伊朗人在被佔領的美國駐伊朗大使館外遊行抗議美國武力威脅伊朗。此前,美國總統卡特下令海軍部隊開往印度洋
1979 年 11 月 20 日,大批伊朗人在被佔領的美國駐伊朗大使館外遊行抗議美國武力威脅伊朗。此前,美國總統卡特下令海軍部隊開往印度洋

他們聲稱:如果要贖回這些人質,美國就必須交回巴列維,以及對之前那些幕後策劃政變的行為道歉。


在這期間,一些當時被美國大使館工作人員用碎紙機處理的祕密文件,被重新拼好後對外展示,以證明美國對伊朗一直從事著各種幕後活動。而一些人質經常會被蒙著眼睛帶到電視鏡頭前或遊街,伊朗人警告美國:只要有任何營救行動,他們將立刻處決人質。


1979 年 12 月,這場人質危機似乎出現了一絲緩和的跡象:在霍梅尼的授意下,伊朗革命者釋放了被扣押的 13 名婦女和非裔美國人,以及一名生病需要治療的人員。


但是,剩餘的 52 名人質,伊朗堅持不放。


1980 年 4 月 7 日,卡特政府失去了耐心,宣佈與伊朗斷絕外交關係。一天後,伊朗同樣宣佈和美國斷交。


雙方終於走到了劍拔弩張的地步。


飽受國內輿論批評的卡特總統,決定武力營救。

最低 0.3 元/天開通會員,查看完整內容

購買該鹽選專欄查看完整 41 篇內容

鹽選專欄

歷史的細節:大變局下的生與死

張瑋 復旦新聞系新聞學碩士

¥13.99 會員免費


1伊朗原來巴列維王朝是親美的,伊斯蘭革命推翻了國王統治;新政府反美反以色列反沙特,美國自然不喜歡。

2 伊朗新政府政教合一,影響太壞;伊朗輸出革命,扶持敘利亞巴沙爾政權,黎巴嫩真主黨,葉門胡賽武裝等什葉派武裝,致力於打造連接伊朗,伊拉克,敘利亞與黎巴嫩的什葉派走廊,這是挑戰美國的中東秩序,美國不能接受。

3 伊朗是中東大國,八千多萬人口,有獨立的軍事工業,甚至能搞核武器,有能力;伊朗地理位置重要,控制霍爾木茲海峽——中東波斯灣石油出口通道。


因為伊朗以後會坐大。歷史和當前兩個角度分析一下。

一、伊朗所在的中東,地緣環境和歷史

地緣政治學派自建立第一天開始,就極其重視研究中東。不僅是英法德等當時列強,在這個地方都有爭霸需要,而且也是因為中東的地理條件,作為分析範例實在太經典了。中東地理範圍看似很大,其實很有限,就像下面這個圖。

西北部是安納託利亞-小亞細亞半島——土耳其

東北部是伊朗高原——伊朗

西南部是撒哈拉以北非洲——埃及

南部是阿拉伯半島——海灣合作組織六國

中東的正中央——敘利亞,伊拉克,黎巴嫩,約旦,以色列

在歷史上,中東正中央是兩河流域,是新月沃地,是整個地區核心,也是兩大經濟中心之一——另一個是埃及、尼羅河流域。這兩個地方水土肥沃,有大河流利於灌溉,糧食充足,氣候溫和,人口集中,便於建設高度發達的文明。其中的兩河流域,不僅經濟和生產力發達,而且位置居於中東樞紐,戰略地位最為突出。兩河流域/新月沃地就像中國的中原一樣,四方勢力狼奔豕突。西北、東北、南部、西南再加上中央的兩河流域,五個區域競相逐鹿,你方唱罷我登場。在中國,大部分時間是穩佔中原者得天下,而中東就是穩佔兩河者得天下。

得兩河者,得天下!

下面是兩河流域爭奪歷史的範例/套路——

公元前30世紀,也就是5000年前,完備的蘇美爾城邦文明,就出現在今天的科威特和伊拉克南部;

公元前20世紀,閃米特軍隊自阿拉伯半島北上,導致蘇美爾烏爾第三王朝滅亡了;

公元前15世紀,埃及新王國北上,佔據整個地中海東岸;

公元前14世紀,赫梯帝國從小亞細亞半島南下,佔據半個敘利亞,和埃及打得你死我活;

公元前13世紀,位於底格里斯河畔的「中亞述帝國」崛起,擊敗赫梯帝國和巴比倫,一度佔領整個兩河流域;

公元前12世紀,中埃蘭王國從伊朗高原南部下山,攻佔大片兩河流域地盤;

公元前8-7世紀,「新亞述帝國」再次崛起,佔據整個兩河流域,進而成為地跨亞非兩洲的超級帝國;

公元前6世紀,波斯從伊朗高原下山,佔據兩河,進而建立起東至印度河平原、西至希臘邊界的超級帝國;

公元前3世紀,帕提亞/安息帝國從伊朗高原下山,佔據兩河,進而基本繼承波斯帝國衣缽;

公元3世紀,薩珊波斯從伊朗高原下山,佔據兩河,推翻並繼承帕提亞/安息帝國;

公元7世紀,阿拉伯穆斯林軍出阿拉伯半島,北上擊敗薩珊波斯和東羅馬帝國,建立地跨三洲的超級帝國;

公元15世紀開始,奧斯曼土耳其帝國滅亡東羅馬帝國,之後南下佔據整個中東,帝國地跨三洲。

另一方面,中東地區與外界世界,並沒有稱得上可觀的地理隔絕。中東地區兩面臨海,西北與歐洲僅隔著博斯普魯斯海峽和達達尼爾海峽,北方為高加索山口連接東歐和北亞(今俄羅斯),東方連著中亞,西方連接北非。區外國家無時無刻不惦記中東巨大的利益、財富,以及戰略意義。因此,中東極易被區外強權入侵,屆時將形成全部或部分淪陷的嚴酷狀況。以下為範例與套路——

公元前4世紀,亞歷山大率馬其頓帝國軍統一希臘,進入中東擊垮波斯帝國,佔據兩河,繼而建立地跨三洲超級帝國;

公元前1世紀,龐培率領羅馬帝國軍隊入侵中東,將敘利亞和埃及變成行省,攻佔中東核心區;

公元11-13世紀,十字軍九次大規模東徵,入侵中東並攻佔部分核心地區,但最終被趕走歸於失敗;

公元13世紀,旭烈兀率蒙古軍西征,由中亞攻入中東地區,很快消滅哈里發等主要國家後,佔據除埃及外整個中東,為巨大的蒙古超級帝國增添了一份戰利品;

公元19世紀,英國、法國分割佔領兩河流域,並經濟控制埃及等中東重要區域,大大削弱了作為宗主的奧斯曼土耳其帝國。

所以,中東地區從上古時期,就極易處於動蕩之中——區內勢力逐鹿不止,區外勢力侵入不斷。中東地處歐亞非三大陸交界之處,尤其其中兩河流域,歷來就是各種勢力必爭之地。

二、今日伊朗實力和中東格局

結閤中東地區動蕩的一般性套路,看到伊朗今日的強大潛力,不能不讓相關國家仔細思考歷史經驗,尤其是從伊朗高原下山的各路大軍——

公元前12世紀,中埃蘭王國從伊朗高原南部下山,攻佔大片兩河流域地區;

公元前6世紀,波斯從伊朗高原下山,佔據兩河,進而建立起東至印度河平原、西至希臘邊界的超級帝國;

公元前3世紀,帕提亞/安息帝國從伊朗高原下山,佔據兩河,進而基本繼承波斯帝國衣缽;

公元3世紀,薩珊波斯帝國崛起,從伊朗高原下山,佔據兩河,推翻並繼承帕提亞/安息帝國;

所以,歷史上的伊朗,西進兩河流域多次,每次都讓周邊為之矚目/心驚肉跳。

那麼如今已經西進和南下,並建立「什葉派之弧」的伊朗,再次把影響力大大擴展到兩河流域,在中東地區內早已經是一言九鼎的重要角色。其實力來源於幾個方面。

第一,眾所周知的是,伊朗的經濟基礎比較雄厚,雖然飽受美國制裁,但潛力依然很大。最顯著的當然是豐富的油氣資源。伊朗是世界第四大石油生產國、石油輸出國組織第二大石油輸出國,已探明儲量達到1578億桶,中東排名第二,僅次於其對手沙特的2684億。GDP方面,沙特是7825億美元,土耳其是7750億美元,而飽受制裁的伊朗是4523億美元。

但是,伊朗的經濟主體產業,並非僅僅石油勘探開發,其發展基礎比較全面,是中東區內不次於土耳其的工業強國。其產業還包括製造業、水電氣供應和建築業,具體除石油採掘,另外還有煉油、石化、鋼鐵、電力、紡織、機動車裝配、摩托車裝配、食品加工、建材、機械加工、地毯、家用電器、化工、有色、冶金、造紙、製藥、水泥和榨糖等。例如其汽車產業發展較快,年產汽車數量超過100萬輛,在中東地區非常難得。另外,伊朗礦產資源豐富,也不僅僅是石油,已探明礦產品有60多種,例如已探明銅礦儲量已達33億噸,居世界第三位;鋅礦已探明儲量為2.3億噸,居世界第一位;鉻礦已探明儲量為1500萬噸,煤炭儲量21億噸,鐵礦儲量47億噸,2014年伊朗鐵礦石總產量約4500萬噸,居世界第九位。

第二,伊朗核心軍力在中東地區內算得上強大。首先是人口密集且規模巨大的,社會發展程度上,比沙特等「海灣合作組織」成員要強,動員能力也就強得多。伊朗8200多萬人口和是中東第二大人口大國,僅次於擁有9900萬人口的埃及,略超過土耳其,世界排名第18位,比其對手沙烏地阿拉伯3400萬人口多得多。其次,伊朗常備武裝力量規模大。其伊斯蘭革命衛隊兵力約12.5萬人,陸軍、海軍、空軍及防空軍四個軍種,總兵力約52.3萬人。再次,伊朗軍事工業能力強大。其能夠自行生產第3代坦克(俄羅斯引進T-72C坦克,以及自研的「佐勒菲卡爾」)、牽引和自行火炮、護衛艦、導彈艇、輕型攻擊機,以及反坦克導彈、防空導彈、反艦導彈等戰術導彈。

而真正重要的是,伊朗可自行生產中遠程地對地彈道導彈、衛星和較先進的水雷等戰略武器,並於2003年初宣佈提煉出核電站燃料鈾,引發伊朗核問題和制裁。同時研製這些戰略武器的能力,除了以色列意外,在中東地區就再沒有別家了。

第三,伊朗作為中東大國,背後有許多國家支持。伊朗與俄羅斯關係一直比較穩定,雖然俄羅斯也不希望伊朗迅速坐大,但目前土耳其和伊朗都與俄羅斯保持關係,這種格局比較符合俄羅斯預期。預計伊朗一直謀求加入《上海合作組織》。對於德法為龍頭的歐盟而言,《伊核協議》也有特殊意義,保證伊朗一定的核權益,有助於從伊朗進口石油,並最終建成貫穿中東,從伊朗經土耳其到達歐洲巴爾幹半島的輸油管線,退而求其次的話,歐洲謀求建成自伊朗經敘利亞至地中海的管線。

美國作為世界霸主,一直在壓制所有可能危害其一超地位的任何國家或國際聯盟,名為「盟友」的歐盟,也在其列。土耳其至伊朗管線,經過土耳其境內庫爾德人聚集區,美國就一直大力支持土耳其庫爾德人的活動,阻止管線修築。在管線改經敘利亞後,美國直接在敘利亞駐軍,名為反阿薩德政權,實際上為攪混水,打壓歐洲再起油管的企圖。

第四,伊朗作為伊斯蘭教什葉派領軍者,擁有巨大的政治和信仰號召力。這些年,伊朗不斷擴大勢力範圍,尤其建立了「什葉派之弧」。現在的伊拉克政府是什葉派,也是受伊朗支持,境內還有大量伊朗駐軍;半個阿聯酋是什葉派,尤其以給飽受制裁的伊朗走私而富起來的迪拜附近;卡達和巴林是什葉派人口居多,卡達已經公然與伊朗發展關係,完全不顧海合會其他國家的打壓;黎巴嫩真主黨、葉門胡塞武裝都是什葉派,尤其胡塞武裝直接受伊朗支持。另外敘利亞阿薩德政府也多虧伊朗和俄羅斯,才扛住不斷湧入敘利亞的,西方召集的30萬僱傭軍,並得以存活。

媒體報道不多的是,現在俄羅斯三分之一新生兒也是穆教徒,其中也是什葉派佔據絕對多數。而沙特等國,因為人口少,石油多,需要勞動力,也招募了大量長期勞工,其中什葉派也很多。所以,什葉派人口比例,在整個中東乃至俄南部地區都是迅速提高的。這都是伊朗擴展其影響的基礎。

三、未來走勢

如今第三次技術革命結束,世界經濟形勢持續走向低迷,石油輸出不暢,需求不振。所以經濟上,中東地區「一山不容二虎」的勢頭更盛。意識形態上,遜尼派,什葉派,互相視作異端,敵視上千年。因此,遜尼派領導者沙特,就是伊朗現實對手,潛在敵人。對比伊朗四大優勢,沙特只是在國際支持和石油輸出方面較好。其既沒有完備的工業力量,也沒有足夠的人口規模,社會發展程度甚至也明顯不如伊朗。更糟糕的是,現在的沙特,沒有了外圍的伊拉克(原薩達姆政權),也逼反了敘利亞阿薩德政府,其戰略處境非常糟糕,很多時候,必須直接面對伊朗了。連續多年的戰爭,也暴露了沙特軍隊不禁一戰的薄弱實力。除了繼續花大價錢買武器,其實就是繳納保護費,以尋求大國庇護外,還必須緊靠中東的人口和軍事大國埃及。目前,沙特甚至已經和以色列結盟,依靠中東第一軍事大國和核大國——以色列,這是過去幾十年都沒有過的。在俄、土、伊三國達成諒解,軍事存在已經逼近沙特家門口的情況下,以色列不僅被美國宣佈,擁有戈蘭高地主權,還對敘利亞境內是一天三炸。以色列此時不出頭,沙特頂不住。

沙特軍M-1坦克被葉門胡塞武裝擊毀

為此,美國在持續挑起和延續中東各種鬥爭之後,看到其駐軍、代理人沒能達到理想效果,反而俄、土、伊政治影響和軍事影響大大增加。目前世界和中東局勢,美國暫時還不想拋棄「海灣合作組織」,尤其沙特等國對美國而言,尚有利用價值。所以美國終於要親自出手了。目前形勢,戰爭風險大增。

伊朗經常宣傳的「封鎖波斯灣」,的確,伊朗海軍擁兵23200人,21艘潛艇和67艘近海水面艦艇;伊斯蘭革命衛隊海上警衛隊20000人,126艘近海水面艦艇;空軍和防空軍總共30000人,334架作戰飛機,514部防空導彈發射裝置。但其裝備不夠先進,重要的是組織、訓練也不夠先進,總體能力面對美軍還是過於弱小。

?

所以,一旦美伊開戰,那麼伊朗主要靠囤積的彈道導彈和水雷作戰,其他力量都只承擔牽制任務,以及掩護核心力量。以此跟美國持續對抗。伊朗囤積的彈道導彈,外界估計在4000-6000枚左右,包括「流星」系列液體燃料彈道導彈,以及「泥石」系列固體燃料彈道導彈。另外伊朗還在研製「波斯灣」反艦彈道導彈(射程300公里)。這些彈道導彈單位隱藏在伊朗腹地山區,可對美國前沿軍事基地和部分艦船,進行遠距離打擊。另外,伊朗還有數千枚各種水雷,新老混雜。這些纔是真正的封鎖作戰主力,易布難掃,可對波斯灣的航運造成至少數年的影響。

綜其上述,不管美國打不打伊朗,中東地區的局勢總體都會繼續嚴峻,甚至更為惡化。以、伊、沙、土、埃這5個剩下的區內大國,相互之間大量矛盾和衝突不會減弱,只會增強。各區外大國對中東格局的影響,也會持續加深。中東已經經歷了20年的持續動蕩,但未來動蕩甚至更大戰亂在所難免。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