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許是現代社會環境的影響,感覺每個人的幸福感都特別低,包括我自己。追求別人的成功,喜歡別人的愛好,看似忙碌實則內心深處是空虛的。


當一個人「追求別人的成功,喜歡別人的愛好」的時候,他其實是做別人,而不是自己。這是一種自我迷失的狀態。所以,必然導致你說的這種結果——看似忙碌實則內心深處是空虛的。

如何獲得心靈的自由呢?

1、得做真實的自己。一個人當然有做別人的自由,但這種自由有什麼意義呢?這是一種虛假的自由,背叛自己的自由。

2、自由和責任是一體兩面的。當一個人願意為自己負責的時候,他才能擁有做自己的自由;當一個人試圖逃避自己的責任的時候,是談不上什麼自由的。

捎帶說,一個人逃避自己固然可憐可悲,但一個人想要做真實的自己其實並不容易,而是會遭遇很多困難,這也是人們迷失自己的重要原因(人們選擇了那個比較容易的)。人對自由的態度實際上是矛盾的,並非像表面上那樣只是渴望自由,實際上人們深層次往往同時害怕自由,因而逃避自由。這就是為什麼弗洛姆有一本名著——《逃避自由》。


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

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


而對於幸福感這件事,心靈上的滿足是一部分,另外的就是我們自己的想法,都說人比人氣死人,你所有想像的生活都是有人在這樣生活著的,可是當現實達不到的時候,我們該如何去選擇呢。我們都會選一個當下來說對於自己最不錯的來看。其實每時每刻我們都對自己的境況做了一個大概的評估,我們的選擇是當下來說對於自己最好的。但是往往在很久以後我們都會說,那個時候真是太傻了,怎麼會做這個選擇,就像夫妻之間吵架,都會說「當初真是瞎了眼才會看上了你」你看,我們是不是拿著當下自己的智慧來後悔當初的決定呢!所以放過當初的自己好嘛!


一天不獨處,我就會變得虛弱,我不以孤獨為榮,但我以此為生。

現在我即將24歲,安靜,平和,無謂亦無畏;不喜人多,厭惡嘈雜,喜歡下雨,聽著雨聲的同時與自己對話。

很多時候我都感覺到自由,仰望天空、俯瞰草地、眺望遠方,即使我一個人站在人流涌動的街道,也覺得自由。對我來說自由的感覺並非是快樂的情緒,而是沒有包袱與重擔的輕鬆,說直白些,是什麼都不必在乎,這個時候就覺得,生也行,死亦可,快樂也好,痛苦也成,都接受。這種什麼都不必管的情緒,讓我自由。

但是現實生活中,也只有那些少量的時間讓我放空,大量的時間裡,要準備各種考試、面對各種競爭、擔心親人重病...

自由只能是自己給自己的。在這之前,你靜心與自己對話嗎? 你喜靜還是喜鬧?活潑還是安靜?不夜夜笙歌是否會空虛至極?

先了解自己吧,這是自由的第一步。


刺激與回應之間存在一段距離,成長和幸福的關鍵就在於如何利用這段距離。

「刺激與回應之間存在一段距離」——讓我感到一股全新、令人難以置信的力量,它像一個素未謀面的新事物,引發我內心的革命,且恰逢其時。

在反思中,這句話開始對我的生活模式產生影響。我彷彿跳出自己的角色,成了一個旁觀者,身處那段距離中,來觀察願意外界的刺激。我可以選擇甚至改變回應方式,這種內在的自由感令我狂喜。


因為那不是自己啊


如論多麼世俗,多麼的被生活壓迫,有多少違心的言論和行為;一定要在心裡留一塊絕對屬於自己的位置,那心靈上的自由隨時都在


眼耳鼻舌身意不與色聲香味觸法糾纏。


按道理說,想追求心靈的自由是非常容易的,心靈是種主觀的東西,完全掌控於個人,所以很明顯你自己想自由,那麼心靈就能自由。但是我真正想說的是什麼呢?我個人認為心靈不能自由其實不只是主觀精神上的問題,而是物質上讓人不能自由,你要吃飯,要生存,還沒有掌握足夠的資源和權勢而不受影響的獨自站立於這個世界上,所以心靈受困於客觀環境而不能自由。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