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媳婦在車上隨便聽歌,聽到了這首《探清水河》,不知道為什麼,最近上班時,腦子不時的就跳出這個節奏來,感覺是嵌入到內存裏一樣,不勝煩擾,求解


你看現在還有答案裏說這個是來自二人轉的——

其實恰恰相反,我們可以放一個視頻,就是金陵十三釵裏那一票小姐姐唱的《秦淮景》,各位可以聽聽——和《探清水河》是不是一個調調——

金陵十三釵裏的《秦淮景》小曲

所以你也看出來了,這種調調本就是那種「妞兒,給大爺唱歌小曲兒」的民間「靡靡之音」——它其實正是改編自江南無錫的古曲《無錫景》——

【國慶盛典】確認過眼神,是酥到心頭的《無錫景》_嗶哩嗶哩 (゜-゜)つロ 乾杯~-bilibili?

www.bilibili.com圖標

無錫景在江淮一帶,還有一個淮劇版本的小調《嘆五更》——詞曲

淮劇《臘月雷》嘆五更_嗶哩嗶哩 (゜-゜)つロ 乾杯~-bilibili?

www.bilibili.com圖標

後來《無錫景》傳入北方,則有了一個孿生兄弟一般的——《照花臺》——這個郭德綱也唱過——

《照花臺》

進入到清末,北京郊區逐漸開始流行所謂「小曲兒曲牌」,也就是用一系列小調進行填詞,唱出來的民歌,比如《孟姜女思夫》、《李方巧得妻》、《探清水河》等等——

  • 其中《李方巧得妻》和《探清水河》,用的就是《無錫景》的一個民間變調版本——裡面的「藍靛廠」、「火器營」雖然現在房價8w起,當時可是實實在在的郊區。

不過如果你聽過這個小區,就會發現這個「探清水河」的名字起的莫名其妙,因為畢竟後來主角「大蓮」「六哥哥」因為追求自由愛情雙雙跳了清水河,探清水河到底是個啥意思?

實際上最早的北京《探清水河》版本(趙俊良版本),本是這樣的——

大蓮就跳了河——雙三兒道聞之,要探清水河哎。

心似荷葉就在水皮兒漂哎。金魚咬著那銀魚的尾啊——胳膊短水又深,夠也夠不著。太陽出正東——小六回到家中。單思病兒得的也不輕哎——躺在坑上他凈喘氣啊——雖然沒有死皮也脫一層

看沒看出來,原來版本這六孫子根本就沒死,他相好自殺了,像模像樣去撈了下人,一看臥槽水太深,然後就回家了。

  • 這麼一看這故事不就太沒勁了,哪裡有對封建包辦婚姻的批判呢?

轉變來了——等《探清水河》傳入民風開放彪悍的東北後,不僅中間倆人談戀愛部分出現了「十八摸」一般的露骨調調,最後這個六哥哥也和大蓮一起殉情跳了河,這批判抗爭意義不就出來了麼。

  • 後來郭德綱再改編《探清水河》時,就以東北二人轉的故事線索啟發,綜合北京小調本來的味道,唱出了這麼個曲兒。

所以嘛,這玩意可是少說也經受過300年民間考驗的洗腦神曲,不好聽能如此穿越時間和空間走到如今——

  • 尤其再加上德雲社這批人進一步根據現代審美的改造,配上吉他伴奏,偏民謠的聲線,想不火也難嘛。

張雲雷【探清水河】超溫柔!_嗶哩嗶哩 (゜-゜)つロ 乾杯~-bilibili?

www.bilibili.com圖標

預告下,我要寫一個有關北方民族的大長文,各位多包涵了。


我有一個老領導,實名叫武夷山,真的,名字就這麼霸氣。前年退休,南京人,是我認識的最博學最幽默的人,唱歌相當棒。當年畢業時招我入職,是我職業生涯的領路人。

去年三月,我剛入坑張雲雷不久,正沉迷於"探清水河",每天帶著耳機,走哪聽哪。我是一個特別簡單的人,同一個時間,大腦只能處理一件事情,不像有些複雜的人,大腦可以並行處理多件事,容易頭疼。所以聽歌也如此,喜歡上一首歌后,就是單曲循環聽好長一段時間。幸好現在電子產品有單曲循環模式,以前學生時代,喜歡費翔的《讀你》,單放機沒有單曲循環模式,就只好手工倒帶,聽不了幾天,一盤磁帶就被我倒廢了。

接著說去年三月這天,我去崑玉河邊(也就是現在粉們考證的清水河邊)裕惠酒店開會,聽著歌出了電梯,目不斜視地(心不在焉地)走著,聽到有人叫我,抬頭一看,是武夷山他老人家。好久不見,事先並不知道對方也來開會,都很高興,一起往會議室去,他問我聽什麼呢?我拔下耳機,調大音量,把手機舉到他耳側,他聽了一小段後,自然而然地說,是我們蘇南小曲。我說這是張雲雷改的北京小曲。

就這麼魔性,在清水河邊,藍靚廠南路,一個南京人告訴我這北京小曲是蘇南小曲。


魔咒般的歌曲,只給有緣人。

大蓮 大連 滿語是海的意思。

大蓮跳的是清水河。

跳完之後就不是清水河了,是大蓮的河,也就是海河。

二人雖相聚,憂慮卻未減少。

當初大蓮以死明志,是不想辱沒家門,妹想到事蹟被編成了艷曲,比生前還要尷尬。一切都無可挽回,最好有緣人出現,來一次送別,也算世間有人看重他們。時而仍會悄悄奢望,世間人願意將他們的故事按照美好的方式演繹,最好在大劇院裏,很多人花錢來看,就像梁山伯與祝英臺那樣,風光,有檯面。

這是完完全全不可能的,條件極為苛刻,至少六哥哥覺著不可能,誰會理兩位平平常常的小年輕?再說了,這個世界流行的恰恰是污名,喫瓜,消費。但他沒有點破,陪著大蓮遊離與世,似走還留,一百多年。

這個有緣人,只能生長於海河畔。

同時呢,要兩個人都覺著順眼。

這只是開始,此人……也得跳,但不能跳河,因為河裡已經跳下兩位了,不需要電燈泡。

跳樓更不行,完全沒道理,大蓮和六哥哥需要送行的有緣人,那就……只能在車站了。

清朝的時候沒飛機場,北京離塘沽也挺遠的,車站在他們眼裡,那種富麗堂皇的車站,只有火車站。

陰陽相隔,陰對陽,北京出的事兒,要去南京纔好,對,他們就在南京等著。

跳了還不能死,死了還唱個屁,但要生不如死,要在最陽氣滿滿,事業火箭上升,最帥,最開心的時候跳,這才能體會肉體加精神的雙重落差,解鎖那不可能的條件。而且呢,不是自己難受就叫生不如死,那樣的話我們都沒問題,必須專業人員發表意見,你完蛋了,這輩子都沒戲了,纔算數。做到了所有這些,終於可以共情,做一名合格的,各方均認可的,有緣人。

然而,找到有緣人也沒用,人家要願意纔行。

接下來,有個海河邊長大的人,本來沒他的事兒,說不清道不明的到了車站。那一刻是凌晨四點,即將升起的太陽,用它的光芒,掃射3萬米高空,掩住星光,化為黎明前最黑暗的一瞬。隨後,我們不知道具體發生了什麼,只知道世上有兩種人,一種在命運面前卑微的進行選擇,另一類呢,當感受到命運之後,會義無反顧。

那縱身一躍,並沒有得到什麼超能力,只是在最開心的時刻,體驗到了人間最苦。雖然此前這首歌曾唱過,太多人都唱過,然鵝越唱越俗氣,此後卻突然得了神韻,一舉炸響,魔性的不可描述。

這首歌我也曾學唱,所以聽了很多很多遍,張某辮的空靈,幽怨,動情,似乎……是六哥哥和大蓮在輕聲訴說。

送別成功了嗎?沒人知道,只知道此後的某辮兒,嬌媚起來賽大蓮,帥起來,就是那位六哥哥。

此後,有那麼一羣人,在各大劇場,甚至體育中心,點亮燈海,追逐著這首歌,人們願意為此承擔最高昂的票價,不光看演出,還要親自參與,數千人齊聲唱響。

現實如此魔幻,人間值得期許。

沒有誰是卑微的,每個人都是奇蹟。

歌者帶走了淚水與遺憾,留下甜蜜與感動,現在,那二人比誰都幸福。

最不可能的送別,最讓人感懷的歌聲。

好人一生平安。

當劇本看吧,純屬湖邊 。

ps:又添油加醋了一番,不再改了,519快樂。

ps:哎呀 520又改了一小下。


我覺得開始聽的人關注它一般都是因為「大臉妹妹」 。

然後看歌詞,啊,是「大蓮」。

然後再看歌詞,哇,這個故事好悲傷。

最後仔細聽,這調兒,還挺上口的,嗯,不錯不錯,好想學它呀。

好了,沒學會,再聽一遍吧 ~

+n...


我覺得這個小曲好聽是因為張雲雷唱得好聽


咋說呢。啥歌都得看誰唱,『探清水河』被張雲雷改編後,傳唱度挺高的,專業的不專業的都唱過,但是隻愛聽張雲雷版的,可能他唱歌比較共情吧。最愛那句「日思夜想的辮兒哥哥,來到了我的門前」


我感覺題主問的跟音樂學有關,不過傳統音樂我瞭解不多,隨便說兩句。

這一類小曲的伴奏,尤其以三絃為主,特別突出一個終止式,而且是結束到主音的終止,也就是聽上去好像這一句徹底說完,點了個句號的感覺,其中比較有代表性的就是探清水河前奏結束的那個「登登登登…… 燈等燈」

問題在於——這一類極短的終止式,非常容易引起耳蟲現象,在中式小曲裏特別特別常見,我不知道是古代的作曲家有意為之還是因為古代樂理的原因,總之這種一句一個終止的特有旋律在這種民間曲藝中大量出現,比如大鼓、評彈等等,總之只要出現三絃,幾乎都有這個現象。

而西方音樂裏用這種方式做終止的音樂也著實不少,包括簡譜121、171、151,還有極為兇殘的1111和111,以及各類1111-21和1111-71、1111-51等變化型,但是西方音樂講究不能連續重複,所以他們通常都是真的用在作品的結尾處,不像中國這種特有的終止式堆疊,因此西方音樂的情況還好。

唯獨三絃,真的就是幾乎只有三絃纔有這個現象,我也不知道為什麼……也許可能大概差不多跟樂器的情緒色彩有關,因為出現三絃的地方好像都是那種小曲彈唱。


民間曲調生命力之旺盛不可小看,而且那也分誰唱,我特地把幾個版本都聽了,老郭字正腔圓,但是太嚴厲了,聽了感覺:可不敢早戀;張雲雷,乍聽好似不太用功隨便哼哼,但那個韻味不是他這樣從小練起來的是很難有的;其它版本,韻味全無,不是不好聽,但你要聽那個味兒就只有老郭和張雲雷了。嶽雲鵬的送情郎,也是個一聽就無限循環的曲子。索性就讓他循環好了。


黃色小調。

黃色的東西庸俗不堪但是人民羣眾喜聞樂見,一直很有生命力。

實際上藝術的起源,各國各民族的山歌小調和舞蹈最初的源頭就是為了增強男女的性吸引力,歷久彌新。

四更鼓兒忙

二人就上了牀啊

上得那牙牀寬

寬去了我的衣裳啊

我二人口對口就腮貼腮啊

六哥哥地舌頭尖兒

點上了我的上牙膛


請您去聽一下《無錫景》


素材背景好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