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希望有資料可以學習


李劍鳴《文化的邊疆:美國印第安人與白人文化關係史論》。實體書估計不好找,只出版了幾千本。應該很容易找到PDF。雖然是專業歷史研究,但是很好讀懂。我當時只讀了關於同化教育那部分,內容翔實,可讀性強,讀完可裝逼。
要是後世的中國人願意給美國人修一本正史,大概會引述瀛環志略裡面的話

米利堅,米一作彌,即亞墨利加之轉音,或作美利哥,一稱亞墨理駕合眾國,又稱兼攝邦國,又稱聯邦國,西語名奈育士迭。

亞墨利加大國也,因其船掛花旗,故粵東呼為花旗國。其旗方幅,紅白相間,右角另一小方黑色,上以白點繪北斗形。北界英土,南界墨西哥、得撒,東距大西洋海,西距大洋海。東西約萬裏,南北闊處五六千里,狹處三四千裏。押罷拉既俺大山環其東,落機大山繞其西,中間數千里大勢砥平。江河以密士失必為綱領, 來源甚遠,曲折萬餘裏,會密蘇爾釐大河南流入海。此外名水,曰哥隆比亞、曰阿巴拉濟哥刺、曰麼比勒、曰德拉瓦勒。

北境迤西有大湖,分四汊,曰衣羅乖,一作翕大羅、曰休侖,一作胡侖、曰蘇必力爾、曰密執安。迤東又有兩湖相屬,日伊爾釐一作以利、曰安剔衣釐阿。諸湖為分界之地,北為英土,南則米利堅地也。

初,英吉利探得北亞墨利加之地,驅逐土番,據其膏腴之土,徙三島之人實其地,英人趨之如水赴壑,佛郎西、荷蘭、嗹國、瑞國無業之民亦航海歸之,日漸墾闢,遂成沃壤。英以大臣居守,沿海遍置城邑,榷稅以益國用,貿易日益繁盛,以此驟致富強。

乾隆中,英與佛郎西構兵,連年不解,百方括餉,稅額倍加,舊例茶葉賣者納稅,英人下令買者亦納稅,米利堅人不能堪。乾隆四十年,紳耆聚公局,欲與居守大酋酌議,酋逐議者,督徵愈急,眾皆怒,投船中茶葉於海,謀舉兵拒英。

有華盛頓者,一作兀興騰,又作瓦乘敦。米利堅別部人,生於雍正九年,十歲喪父,母教成之,少有大志,兼資文武,雄烈過人,嘗為英吉利武職,時方與佛 郎西構兵,土蠻寇鈔南境,頓率兵御之,所向克捷,英帥沒其功不錄,鄉人慾推頓為酋長,頓謝病歸,杜門不出。至是眾既畔英,強推頓為帥,時事起倉卒,軍械、 火藥、糧草皆無,頓以義氣激厲之,部署既定,薄其大城。時英將屯水師於城外,忽大風起,船悉吹散,頓乘勢攻之,取其城。

後英師大集,轉戰而前,頓軍敗,眾恇怯欲散去,頓意氣自如,收合成軍,再戰而克。由是血戰八年,屢蹶屢奮,頓志氣不衰,而英師老矣。佛郎西舉傾國之 師渡海,與頓夾攻英軍,西班牙、荷蘭亦勒兵勸和,英不能支,乃與頓盟,畫界址為鄰國,其北境荒寒之土仍屬英人,南界膏腴之土悉以歸頓,時乾隆四十七年也。

頓既定國,謝兵柄,欲歸田,眾不肯舍,堅推立為國主,頓乃與眾議曰:"得國而傳子孫,是私也。牧民之任,宜擇有德者為之。"仍各部之舊,分建為國, 每國正統領一,副統領佐之,副統領有一員者,有數員者。以四年為任滿,亦有一年、二年一易者,集部眾議之,眾皆曰賢,則再留四年,八年之後,不準再留。否 則推其副者為正,副或不協人望,則別行推擇鄉邑之長,各以所推書姓名投匭中,畢則啟匭,視所推獨多者立之,或官吏、或庶民,不拘資格。退位之統領依然與齊 民齒,無所異也。各國正統領之中,又推一總統領專主會盟、戰伐之事,各國皆聽命,其推擇之法與推擇各國統領同,亦以四年為任滿,再任則八年。

自華盛頓至今,頓以嘉慶三年病卒,開國六十餘年,總統領凡九人,今在位之總統領,勿爾吉尼阿國所推也。初,華盛頓既與英人平,銷兵罷戰,專務農商, 下令曰:"自今以往,各統領有貪圖別國埔頭,梭削民膏,興兵構怨者,眾其誅之。"留戰艦二十,額兵萬人而已。然疆土恢闊,儲侍倚豐饒,各部同心,號令齊 一,故諸大國與之輯睦,無敢凌侮之者。自與英人定盟至今,己六十餘年,無兵革之事,其商船每歲來粵東數亞於英吉利。

米利堅全土,東距大西洋海,西距大洋海,合眾國皆在東境。華盛頓初建國時止十餘國,後附近諸國陸續歸附,又有分析者,共成二十六國。西境末闢之地皆 土番,凡闢新土,先以獵夫殺其熊、鹿、野牛,無業之民任其開墾荒地,生聚至四萬人則建立城邑,稱為一部,附於眾國之後。今眾國之外已益三部,總統領所居華 盛頓都城不在諸國諸部數內,計國二十六、部三。其丁至道光二十年,計一千七百一十六萬九千餘。


推薦《美國種族簡史》,作者是美國經濟學家和社會學家託馬斯·索威爾。


在我重讀《美國種族簡史》這本書的時候,特朗普宣佈國家進入緊急狀態,為的是修建一堵隔離牆,攔住墨西哥非法移民。而往上數兩代人,特朗普也是來自移民家庭。從某種意義上來說,美國的種族矛盾,可以抽象成老移民和新移民之間的矛盾,而這也正是《美國種族簡史》一書中反覆重現的故事。

本書作者託馬斯·索威爾是一名出生在美國南方的黑人,父親早逝,母親是家政工人,他是家族中第一個取得小學以上文憑的人。託馬斯·索威爾作為少數族裔中的一員,並沒有一味批判在社會經濟層面具有優勢的種族,而是採取了更加超然而中立的視角,用事實和數據說話,記錄了愛爾蘭人、義大利人、華人,日本人和墨西哥人等九個不同種族在美國奮鬥的經歷。他們在不同歷史時期登上歷史舞臺,有的已經主導了社會話語權,有的依然在夾縫中求生。


我會試圖提煉出不同種族在美國落地生根時所遇到的三個共同問題,與大家分享解讀。


第一,是刻板印象對不同種族的影響。這種刻板印象與其說是種族本身的問題,不如說是不同種族新移民在踏上美國土地時的客觀狀態所決定的。


第二,是不同種族在社會中不斷向上攀登的途徑。在提升社會地位方面,不同種族表現出了不同側重,有的執著於教育,有的則迫不及待地在政治領域展露頭腳。


第三,是不同種族對於文化的塑造。劉慈欣在《三體》一書中寫道,魚如果登上了陸地,就不再是魚了。而對於新移民來說,他們在登上美國土地後,也在創造著既不同於當時美國主流文化,又不同於家鄉文化的新文化現象。


我們先來談談第一點,刻板印象問題。


知乎上有一個討論,引發了很大的爭議:不同種族之間到底有沒有智商差異,是不是亞洲人具有智商天賦,而黑人和墨西哥裔具有先天短板?


其實,美國不同歷史時期對於類似問題有過很多討論: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猶太人由於在智力測試中普遍得分較低,被認為是智力低下的種族。而到了 20 世紀 20 年代,猶太人的智商得分已經超出全美平均水平。


20 世紀初,義大利移民在公立學校的成績出了名的差;1931 年,只有 11% 的美籍義大利人子女能堅持到中學畢業,當時有專家認為義大利人在智力層面屬於「劣等」種族。但如今義大利人的成就有目共睹。

20 世紀 20 年代,美籍波蘭人的平均智商測試得分為 85,到 70 年代,這個數字提高到了 109。


難道美國就是這樣一片神奇的土地,猶太人、義大利人和波蘭人這些一開始被認為有智商缺陷的種族,喝了幾口密西西比河的水,就一下子變成天才了?別人的事情,我們未必知道,但可以看看華人的例子:在推行《排華法案》時期,華人同樣被認為是頭腦簡單的劣等種族,只能應付開洗衣房這種低技術含量的勞動。


為什麼這種偏見會存在?託馬斯·索威爾在書中作出的解讀,讓我想起了韓愈的《馬說》:哪怕是千里馬,如果食不飽,力不足,那也只能才美不外現,被認為是劣等馬。一個種族,得不到足夠的社會資源,其所蘊含的美好品質也難以得到充分展現。


書中重點舉了第一代愛爾蘭移民的例子。歷史上第一次愛爾蘭移民大舉赴美,背景是 19 世紀 40 年代的「馬鈴薯饑荒」。當時,愛爾蘭有超過四分之一的可利用耕地被用於種植馬鈴薯,全國糧食結構高度依賴單一作物,當一場真菌感染導致大範圍馬鈴薯歉收時,就爆發了可怕的饑荒。饑荒和隨之而來的疾病,導致愛爾蘭人口銳減,到 1914 年,全國人口只有 19 世紀 40 年代的一半,大量不願留在國內等死的愛爾蘭人選擇逃往美國。


通往新世界的旅程是危險的。書中介紹到,1847 年的愛爾蘭移民有 20% 在路途中或者到達美國之後不久死去,這一死亡率甚至高於黑奴貿易時期的黑人死亡率。倖存者們發現,在新世界中自己也很難找到立錐之地。由於愛爾蘭工業基礎薄弱,饑荒之下教育體系也難以正常運轉,第一代愛爾蘭移民很難找到需要技術的工作,只有礦山和鐵路這樣高死亡率的艱苦工作才為他們敞開。當時有一句說法:你見不到四十歲以上的愛爾蘭人;還有人說,鐵路的每一根枕木下,都有一具愛爾蘭人的屍骨——巧合的是,你一定也聽說過,關於華人勞工,也有類似的說法,這也體現了當時新移民共同面對的艱辛。不被社會認可的新移民,只能用自己的生命為後人鋪設道路,這一故事在不同種族身上也曾經重現。


比如德國人,在 18 世紀 50 年代大批德國人來到美國的時候,有大約三分之二是契約奴。今天我們說起德國製造,很多人可能會聯想到工業水平,而在 18 世紀的美國,德國人反而以擅長務農聞名,美國的農場主都樂於僱用任勞任怨的德國人。再比方說猶太人,在 1890 年,美國從事第二產業的猶太人之中,有約半數是紡織工人。如果從那個時間節點來評估猶太人的所謂「種族天賦」的話,恐怕不少人會覺得猶太人最擅長踩縫紉機。更別提,直到 1960 年,在美國的華人中,從事低技術體力勞動的還是大多數。


這本書舉了以上這些例子,並不是要否認人種方面天然的生理差異,而是為了指出一個問題:在討論一個種族的天賦時,不應忽視社會經濟地位的影響。作者從更長的時間跨度上,為我們看待種族刻板印象提供了一種歷史的視角。託馬斯·索威爾沒有一味批判社會中存在的成見,而是採取了客觀的態度,試圖探究成見背後的原因。


在對黑人的成見方面,索威爾舉了 20 世紀中期依然存在的一種觀唸作為例子:當時人們發現,在學術界和政界取得成就的黑人,相當一部分是黑白混血。因此就有人提出,是白人的基因改善了黑人的智商。對此,索威爾提出了另外一種解釋:混血不是導致黑人取得成就的原因,混血和取得成其實是同一個原因的兩個不同結果,這個原因就是識字率。


19 世紀初的早期廢奴運動讓美國出現了第一批「自由的有色人種」,雖然膚色和黑奴一樣,但他們普遍接受過教育,而同期黑奴的識字率只有不到百分之二。直到 1900 年,奴隸制被廢除近半個世紀之後,黑人的整體識字率才達到第一批自由的有色人種在 1850 年左右的水平;而黑人整體生活在城市的比例,到了 1940 年才趕上自由的有色人種在 1850 年的水平。最早得到解放的一羣黑人的後代,和黑人奴隸的後代相比,提前半個世紀進入了教育體系,提前半個世紀進入了現代化的城市生活,被美國社會所接納,也就有了更多和白人通婚的可能性。作者認為,是先有了教育水平的提高和生活方式的現代化這個原因,纔有了混血後代和社會地位提升這兩個結果,而不是白人的基因導致黑人變得更優秀。


以上說的都是對錯誤刻板印象的批判,在本書中,也有基於現實,對各個種族內部一些危險趨勢的預警

最低 0.3 元/天開通會員,查看完整內容

本內容來自講書

講書

美國種族簡史

王瑞恩

美國的種族矛盾,可以抽象成老移民和新移民之間的矛盾,而這也正是《美國種族簡史》一書中反覆重現的故事。不同種族在美國落地生根時都會遇到這三個問題。

¥0.00 會員免費


《美國自由的歷史》 、《給我自由!一部美國的歷史》都是美國歷史學家埃裏克·方納的作品,有重合的地方也有延續性。

《五月花號》——描述第一批清教徒如何到達美洲東海岸,創建普利茅斯殖民地,以及與印第安人相處並發生第一次菲利普王戰爭的故事。


《光榮與夢想》

對不起,沒看清楚具體提問。《光榮與夢想》寫的是1932-1972年的美國歷史,鮮有涉及到對印第安人的屠殺。有關這方面的書我不是很熟悉,但有一部劇集可以給你參考一下,《西部風雲》。

2005年,由夢工場出品的一部史詩片《西部風雲》在美國播出。斯皮爾伯格在該片中擔任製片人。《西部風雲》(Into The West)從電視劇的角度看,篇幅不算大,6集,共9個小時(也有說12個小時,可能是播出版與碟版的不同,沒有仔細求證)。

《西部風雲》時間跨度約70年,基本上覆蓋了19世紀美國開發西部的整個過程。它通過原先住在美國南方的白人惠勒(Weeler)家族的經歷,把很多與美國西部開發的重大歷史事件串聯在一起,具有編年史的特徵。但是,有些重大事件也簡單略過,例如美國吞併德克薩斯州的歷史,只是簡單交待了一下。另有一些重大歷史事件,有明顯虛構痕跡。例如,美國從東海岸到西海岸的「太平洋鐵路」建設中,中國華工做出了巨大的貢獻,這在影片中有所表現。但是,在真實的歷史中,東西雙向的接軌儀式上,並沒有華工的身影。然而在《西部風雲》中,華工出現在這一慶典上,也許導演是想提醒現在的人們,不要忘記那些對美國做出巨大貢獻,卻遭受不公正對待的華工。

《西部風雲》不同於以往關於西部開發的介紹,除了美國白人對西部開發的過程外,另一個非常重要的平行線索,是在這一過程中,美國西部印第安人的遭遇。在歷史上,受美國西部開發影響最大的印第安人,是一個被稱之為蘇族的印第安部落聯盟。《西部風雲》所有與印第安人蘇族部落聯盟有關的重大事件,基本上都嚴格參照真實的歷史,蘇族部落的一些重要人物,也大都用他們的真實姓名。同《辛德勒名單》一樣,《西部風雲》沒有避諱西方文明歷史上對其他民族的種族滅絕行為,「種族滅絕」這個詞,從一個美國歷史上確有其人的軍隊指揮官嘴裡說出來,並將其付諸行動的屠殺再現出來,對於該片的製作方來說,的確需要很大的勇氣。雖然《西部風雲》中在好幾處地方都提到,這種大屠殺行為只是個別美國人的行為,多少有點為美國人辯解的意思,但是,美國政府在對待印第安人的手法和態度上,確實遭到了譴責。用印第安人的話說,美國從來沒有遵守過他們對印第安人的承諾。受到不公正對待的印第安人的這番話也許有點過頭,但是,在印第安人的土地問題上,美國政府確實是一個背信棄義的、無恥撒謊的政府。

[1].http://movie.douban.com/subject/1394445/

[2].http://www.wyzxsx.com/Article/Class20/200903/73758.html

There are a lot of books on this topic. Here is one that you might be interested:

Amazon.com: The Name of War: King Philips War and the Origins of American Identity (9780375702624): Jill Lepore: Books

I read this a few years ago. It is well written and very illuminating.
美國種族簡史
《美國種族簡史》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