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希望有资料可以学习


李剑鸣《文化的边疆:美国印第安人与白人文化关系史论》。实体书估计不好找,只出版了几千本。应该很容易找到PDF。虽然是专业历史研究,但是很好读懂。我当时只读了关于同化教育那部分,内容翔实,可读性强,读完可装逼。
要是后世的中国人愿意给美国人修一本正史,大概会引述瀛环志略里面的话

米利坚,米一作弥,即亚墨利加之转音,或作美利哥,一称亚墨理驾合众国,又称兼摄邦国,又称联邦国,西语名奈育士迭。

亚墨利加大国也,因其船挂花旗,故粤东呼为花旗国。其旗方幅,红白相间,右角另一小方黑色,上以白点绘北斗形。北界英土,南界墨西哥、得撒,东距大西洋海,西距大洋海。东西约万里,南北阔处五六千里,狭处三四千里。押罢拉既俺大山环其东,落机大山绕其西,中间数千里大势砥平。江河以密士失必为纲领, 来源甚远,曲折万余里,会密苏尔厘大河南流入海。此外名水,曰哥隆比亚、曰阿巴拉济哥刺、曰么比勒、曰德拉瓦勒。

北境迤西有大湖,分四汊,曰衣罗乖,一作翕大罗、曰休仑,一作胡仑、曰苏必力尔、曰密执安。迤东又有两湖相属,日伊尔厘一作以利、曰安剔衣厘阿。诸湖为分界之地,北为英土,南则米利坚地也。

初,英吉利探得北亚墨利加之地,驱逐土番,据其膏腴之土,徙三岛之人实其地,英人趋之如水赴壑,佛郎西、荷兰、𪡏国、瑞国无业之民亦航海归之,日渐垦辟,遂成沃壤。英以大臣居守,沿海遍置城邑,榷税以益国用,贸易日益繁盛,以此骤致富强。

乾隆中,英与佛郎西构兵,连年不解,百方括饷,税额倍加,旧例茶叶卖者纳税,英人下令买者亦纳税,米利坚人不能堪。乾隆四十年,绅耆聚公局,欲与居守大酋酌议,酋逐议者,督征愈急,众皆怒,投船中茶叶于海,谋举兵拒英。

有华盛顿者,一作兀兴腾,又作瓦乘敦。米利坚别部人,生于雍正九年,十岁丧父,母教成之,少有大志,兼资文武,雄烈过人,尝为英吉利武职,时方与佛 郎西构兵,土蛮寇钞南境,顿率兵御之,所向克捷,英帅没其功不录,乡人欲推顿为酋长,顿谢病归,杜门不出。至是众既畔英,强推顿为帅,时事起仓卒,军械、 火药、粮草皆无,顿以义气激厉之,部署既定,薄其大城。时英将屯水师于城外,忽大风起,船悉吹散,顿乘势攻之,取其城。

后英师大集,转战而前,顿军败,众恇怯欲散去,顿意气自如,收合成军,再战而克。由是血战八年,屡蹶屡奋,顿志气不衰,而英师老矣。佛郎西举倾国之 师渡海,与顿夹攻英军,西班牙、荷兰亦勒兵劝和,英不能支,乃与顿盟,画界址为邻国,其北境荒寒之土仍属英人,南界膏腴之土悉以归顿,时乾隆四十七年也。

顿既定国,谢兵柄,欲归田,众不肯舍,坚推立为国主,顿乃与众议曰:"得国而传子孙,是私也。牧民之任,宜择有德者为之。"仍各部之旧,分建为国, 每国正统领一,副统领佐之,副统领有一员者,有数员者。以四年为任满,亦有一年、二年一易者,集部众议之,众皆曰贤,则再留四年,八年之后,不准再留。否 则推其副者为正,副或不协人望,则别行推择乡邑之长,各以所推书姓名投匦中,毕则启匦,视所推独多者立之,或官吏、或庶民,不拘资格。退位之统领依然与齐 民齿,无所异也。各国正统领之中,又推一总统领专主会盟、战伐之事,各国皆听命,其推择之法与推择各国统领同,亦以四年为任满,再任则八年。

自华盛顿至今,顿以嘉庆三年病卒,开国六十余年,总统领凡九人,今在位之总统领,勿尔吉尼阿国所推也。初,华盛顿既与英人平,销兵罢战,专务农商, 下令曰:"自今以往,各统领有贪图别国埔头,梭削民膏,兴兵构怨者,众其诛之。"留战舰二十,额兵万人而已。然疆土恢阔,储侍倚丰饶,各部同心,号令齐 一,故诸大国与之辑睦,无敢凌侮之者。自与英人定盟至今,己六十余年,无兵革之事,其商船每岁来粤东数亚于英吉利。

米利坚全土,东距大西洋海,西距大洋海,合众国皆在东境。华盛顿初建国时止十余国,后附近诸国陆续归附,又有分析者,共成二十六国。西境末辟之地皆 土番,凡辟新土,先以猎夫杀其熊、鹿、野牛,无业之民任其开垦荒地,生聚至四万人则建立城邑,称为一部,附于众国之后。今众国之外已益三部,总统领所居华 盛顿都城不在诸国诸部数内,计国二十六、部三。其丁至道光二十年,计一千七百一十六万九千余。


推荐《美国种族简史》,作者是美国经济学家和社会学家托马斯·索威尔。


在我重读《美国种族简史》这本书的时候,特朗普宣布国家进入紧急状态,为的是修建一堵隔离墙,拦住墨西哥非法移民。而往上数两代人,特朗普也是来自移民家庭。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美国的种族矛盾,可以抽象成老移民和新移民之间的矛盾,而这也正是《美国种族简史》一书中反复重现的故事。

本书作者托马斯·索威尔是一名出生在美国南方的黑人,父亲早逝,母亲是家政工人,他是家族中第一个取得小学以上文凭的人。托马斯·索威尔作为少数族裔中的一员,并没有一味批判在社会经济层面具有优势的种族,而是采取了更加超然而中立的视角,用事实和数据说话,记录了爱尔兰人、义大利人、华人,日本人和墨西哥人等九个不同种族在美国奋斗的经历。他们在不同历史时期登上历史舞台,有的已经主导了社会话语权,有的依然在夹缝中求生。


我会试图提炼出不同种族在美国落地生根时所遇到的三个共同问题,与大家分享解读。


第一,是刻板印象对不同种族的影响。这种刻板印象与其说是种族本身的问题,不如说是不同种族新移民在踏上美国土地时的客观状态所决定的。


第二,是不同种族在社会中不断向上攀登的途径。在提升社会地位方面,不同种族表现出了不同侧重,有的执著于教育,有的则迫不及待地在政治领域展露头脚。


第三,是不同种族对于文化的塑造。刘慈欣在《三体》一书中写道,鱼如果登上了陆地,就不再是鱼了。而对于新移民来说,他们在登上美国土地后,也在创造著既不同于当时美国主流文化,又不同于家乡文化的新文化现象。


我们先来谈谈第一点,刻板印象问题。


知乎上有一个讨论,引发了很大的争议:不同种族之间到底有没有智商差异,是不是亚洲人具有智商天赋,而黑人和墨西哥裔具有先天短板?


其实,美国不同历史时期对于类似问题有过很多讨论: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犹太人由于在智力测试中普遍得分较低,被认为是智力低下的种族。而到了 20 世纪 20 年代,犹太人的智商得分已经超出全美平均水平。


20 世纪初,义大利移民在公立学校的成绩出了名的差;1931 年,只有 11% 的美籍义大利人子女能坚持到中学毕业,当时有专家认为义大利人在智力层面属于「劣等」种族。但如今义大利人的成就有目共睹。

20 世纪 20 年代,美籍波兰人的平均智商测试得分为 85,到 70 年代,这个数字提高到了 109。


难道美国就是这样一片神奇的土地,犹太人、义大利人和波兰人这些一开始被认为有智商缺陷的种族,喝了几口密西西比河的水,就一下子变成天才了?别人的事情,我们未必知道,但可以看看华人的例子:在推行《排华法案》时期,华人同样被认为是头脑简单的劣等种族,只能应付开洗衣房这种低技术含量的劳动。


为什么这种偏见会存在?托马斯·索威尔在书中作出的解读,让我想起了韩愈的《马说》:哪怕是千里马,如果食不饱,力不足,那也只能才美不外现,被认为是劣等马。一个种族,得不到足够的社会资源,其所蕴含的美好品质也难以得到充分展现。


书中重点举了第一代爱尔兰移民的例子。历史上第一次爱尔兰移民大举赴美,背景是 19 世纪 40 年代的「马铃薯饥荒」。当时,爱尔兰有超过四分之一的可利用耕地被用于种植马铃薯,全国粮食结构高度依赖单一作物,当一场真菌感染导致大范围马铃薯歉收时,就爆发了可怕的饥荒。饥荒和随之而来的疾病,导致爱尔兰人口锐减,到 1914 年,全国人口只有 19 世纪 40 年代的一半,大量不愿留在国内等死的爱尔兰人选择逃往美国。


通往新世界的旅程是危险的。书中介绍到,1847 年的爱尔兰移民有 20% 在路途中或者到达美国之后不久死去,这一死亡率甚至高于黑奴贸易时期的黑人死亡率。幸存者们发现,在新世界中自己也很难找到立锥之地。由于爱尔兰工业基础薄弱,饥荒之下教育体系也难以正常运转,第一代爱尔兰移民很难找到需要技术的工作,只有矿山和铁路这样高死亡率的艰苦工作才为他们敞开。当时有一句说法:你见不到四十岁以上的爱尔兰人;还有人说,铁路的每一根枕木下,都有一具爱尔兰人的尸骨——巧合的是,你一定也听说过,关于华人劳工,也有类似的说法,这也体现了当时新移民共同面对的艰辛。不被社会认可的新移民,只能用自己的生命为后人铺设道路,这一故事在不同种族身上也曾经重现。


比如德国人,在 18 世纪 50 年代大批德国人来到美国的时候,有大约三分之二是契约奴。今天我们说起德国制造,很多人可能会联想到工业水平,而在 18 世纪的美国,德国人反而以擅长务农闻名,美国的农场主都乐于雇用任劳任怨的德国人。再比方说犹太人,在 1890 年,美国从事第二产业的犹太人之中,有约半数是纺织工人。如果从那个时间节点来评估犹太人的所谓「种族天赋」的话,恐怕不少人会觉得犹太人最擅长踩缝纫机。更别提,直到 1960 年,在美国的华人中,从事低技术体力劳动的还是大多数。


这本书举了以上这些例子,并不是要否认人种方面天然的生理差异,而是为了指出一个问题:在讨论一个种族的天赋时,不应忽视社会经济地位的影响。作者从更长的时间跨度上,为我们看待种族刻板印象提供了一种历史的视角。托马斯·索威尔没有一味批判社会中存在的成见,而是采取了客观的态度,试图探究成见背后的原因。


在对黑人的成见方面,索威尔举了 20 世纪中期依然存在的一种观念作为例子:当时人们发现,在学术界和政界取得成就的黑人,相当一部分是黑白混血。因此就有人提出,是白人的基因改善了黑人的智商。对此,索威尔提出了另外一种解释:混血不是导致黑人取得成就的原因,混血和取得成其实是同一个原因的两个不同结果,这个原因就是识字率。


19 世纪初的早期废奴运动让美国出现了第一批「自由的有色人种」,虽然肤色和黑奴一样,但他们普遍接受过教育,而同期黑奴的识字率只有不到百分之二。直到 1900 年,奴隶制被废除近半个世纪之后,黑人的整体识字率才达到第一批自由的有色人种在 1850 年左右的水平;而黑人整体生活在城市的比例,到了 1940 年才赶上自由的有色人种在 1850 年的水平。最早得到解放的一群黑人的后代,和黑人奴隶的后代相比,提前半个世纪进入了教育体系,提前半个世纪进入了现代化的城市生活,被美国社会所接纳,也就有了更多和白人通婚的可能性。作者认为,是先有了教育水平的提高和生活方式的现代化这个原因,才有了混血后代和社会地位提升这两个结果,而不是白人的基因导致黑人变得更优秀。


以上说的都是对错误刻板印象的批判,在本书中,也有基于现实,对各个种族内部一些危险趋势的预警

最低 0.3 元/天开通会员,查看完整内容

本内容来自讲书

讲书

美国种族简史

王瑞恩

美国的种族矛盾,可以抽象成老移民和新移民之间的矛盾,而这也正是《美国种族简史》一书中反复重现的故事。不同种族在美国落地生根时都会遇到这三个问题。

¥0.00 会员免费


《美国自由的历史》 、《给我自由!一部美国的历史》都是美国历史学家埃里克·方纳的作品,有重合的地方也有延续性。

《五月花号》——描述第一批清教徒如何到达美洲东海岸,创建普利茅斯殖民地,以及与印第安人相处并发生第一次菲利普王战争的故事。


《光荣与梦想》

对不起,没看清楚具体提问。《光荣与梦想》写的是1932-1972年的美国历史,鲜有涉及到对印第安人的屠杀。有关这方面的书我不是很熟悉,但有一部剧集可以给你参考一下,《西部风云》。

2005年,由梦工场出品的一部史诗片《西部风云》在美国播出。斯皮尔伯格在该片中担任制片人。《西部风云》(Into The West)从电视剧的角度看,篇幅不算大,6集,共9个小时(也有说12个小时,可能是播出版与碟版的不同,没有仔细求证)。

《西部风云》时间跨度约70年,基本上覆盖了19世纪美国开发西部的整个过程。它通过原先住在美国南方的白人惠勒(Weeler)家族的经历,把很多与美国西部开发的重大历史事件串联在一起,具有编年史的特征。但是,有些重大事件也简单略过,例如美国吞并德克萨斯州的历史,只是简单交待了一下。另有一些重大历史事件,有明显虚构痕迹。例如,美国从东海岸到西海岸的「太平洋铁路」建设中,中国华工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这在影片中有所表现。但是,在真实的历史中,东西双向的接轨仪式上,并没有华工的身影。然而在《西部风云》中,华工出现在这一庆典上,也许导演是想提醒现在的人们,不要忘记那些对美国做出巨大贡献,却遭受不公正对待的华工。

《西部风云》不同于以往关于西部开发的介绍,除了美国白人对西部开发的过程外,另一个非常重要的平行线索,是在这一过程中,美国西部印第安人的遭遇。在历史上,受美国西部开发影响最大的印第安人,是一个被称之为苏族的印第安部落联盟。《西部风云》所有与印第安人苏族部落联盟有关的重大事件,基本上都严格参照真实的历史,苏族部落的一些重要人物,也大都用他们的真实姓名。同《辛德勒名单》一样,《西部风云》没有避讳西方文明历史上对其他民族的种族灭绝行为,「种族灭绝」这个词,从一个美国历史上确有其人的军队指挥官嘴里说出来,并将其付诸行动的屠杀再现出来,对于该片的制作方来说,的确需要很大的勇气。虽然《西部风云》中在好几处地方都提到,这种大屠杀行为只是个别美国人的行为,多少有点为美国人辩解的意思,但是,美国政府在对待印第安人的手法和态度上,确实遭到了谴责。用印第安人的话说,美国从来没有遵守过他们对印第安人的承诺。受到不公正对待的印第安人的这番话也许有点过头,但是,在印第安人的土地问题上,美国政府确实是一个背信弃义的、无耻撒谎的政府。

[1].http://movie.douban.com/subject/1394445/

[2].http://www.wyzxsx.com/Article/Class20/200903/73758.html

There are a lot of books on this topic. Here is one that you might be interested:

Amazon.com: The Name of War: King Philips War and the Origins of American Identity (9780375702624): Jill Lepore: Books

I read this a few years ago. It is well written and very illuminating.
美国种族简史
《美国种族简史》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