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是感覺不至於所有的演奏中都不會出現錯音,比如小提琴手抖,鋼琴手滑等等情況,是不是會經常發生?

不限於樂團和樂隊,包括個人演奏,比如鋼琴、小提琴、彈唱等等。


獨奏聽的多~說說小提琴和鋼琴吧

小提琴:

這個一般說音準的比較多,說錯音的少。因為小提琴作為弦樂器,琴絃的鬆緊跟環境、演奏情況都有關係。一般交響樂團演奏開始前,都要有個校音的環節,這個環節就是為小提琴等弦樂器準備的。比如一把琴,按照標準音調好了,但是演奏的時候因為弓的壓力,琴絃會有很細微的鬆弛,這時候就會有音準問題了。作為獨奏小提琴家,一樣會碰到這個問題,所以你會發現他們在樂曲的間隙來調整琴絃。這個時候,因為沒有標準音來參考,只能以小提琴家自己對音準的判定來進行調節,這就要考校小提琴家的功力了。鄭言益在《春風風人》裡面評價說這個「能力」,無出heifetz之右。言下之意,幾乎所有的小提琴家都會有或多或少的音準問題,只不過沒有經過特殊訓練的人聽不出來而已。

鋼琴:

這個基本不涉及音準問題,主要就是錯音。在20世紀初,其實錯音問題是比較普遍的,比如Cortot在音樂會中有著出名的記憶失誤(20世紀40年代以後尤其顯著,那時他的想法更多是非音樂性的),他的錄音中不時也會留下錯音。但是那時普遍的態度就是不太在乎這個。而且就忠實原譜來說,那個時代的鋼琴家也不太在乎,經常有改動原譜的情況,比如少彈或者多彈一個重複段落,或者各種狂放的自由速度。還有大部分鋼琴家都喜歡「取巧」,當樂曲某個特殊地方過於複雜,他們會重新分配音符,用右手去演奏原本該左手演奏的音符,反之亦然。甚至直接忽略掉幾個不必要的音符,讓自己更輕鬆一些,Horowitz就這麼幹過。你別瞅他們彈錯音,但是大師的能力就是彈錯了還彈得理直氣壯(因為人家不在乎),能自圓其說(有這種糾錯能力),至於外行可能根本就聽不出來,這和蹩腳的鋼琴學生彈錯音以後不知所措完全是兩回事。二次世界大戰以後,精準才逐漸成為好的鋼琴獨奏標準之一。

很正常啊!

比如昨天我們的主唱唱high了,直接跳掉一段本該重複的旋律直奔結尾,其他成員呆了兩三秒才反應過來,幸好臺下好像沒發覺。

是人就難免出錯,很難達到百分百的準確,有時候無心插柳造成的失誤,事後再聽還蠻有趣的。


可以說基本不會,小失誤有,但一般聽眾不易發現,車禍級別的基本不太會了。專業的樂團演奏前排練次數不下數十次,對樂曲還要有一定理解,並不單單是熟練,所以很少會有錯音的情況。當然,所說的失誤也是客觀存在的,比如李捲毛在2013的工體上那段野蜂飛舞,簡直是慘不忍睹,不單單是樂曲音符的遺漏,節奏,感情可以說是全篇很爛。但是總體而言,就像你唱歌一般,專業的歌手就算會忘詞,但是隻要投入了感情和技術,從總體上來說不存在欣賞上的缺陷。至於你說的小提琴手抖,鋼琴手滑,這是基本不可能存在的情況,專業的演奏者一般都是每日超過8個小時的專業練習。我見過美國某所著名大學音樂學院的一個老太太,80多歲,仍然每天超過14個小時練習小提琴,人聽覺視覺都已經不好了,但是演奏起來還是如閑庭信步,無窮動拉起來感覺整個空間都是她的。有時候某些東西已經深深刻在了心理。以我經歷的來說,專業的演奏者如果身體狀態合格,並且按照樂團的檔期排練。不會出現你所說的硬傷。如果出現了你所說的情況,成名演奏家solo的話,那麼基本就留下一生污點了,樂團中影響其實並不大,但是自己肯定會過不去的。

最後我想說的是,有些樂曲每個團隊,乃至每個個人的理解能力完全不一樣,所以呈現的風格也是不一樣,有些演奏者會自己對其進行改編,比如Nicolo Paganini - No.24,在海菲茲下面感覺就像是飛舞的精靈一般,極為華麗,然而米爾斯坦把他改編成了《偶記》,又有一種說不出的穩重風格,在julia fisher的演奏下我覺得又有種鬧中帶靜的情感。

所以,樂曲主要的倒不是裡面的細節,而是演奏者在熟練地同時把握自己的情感,所謂There are a thousand Hamlets in a thousand peoples eyes.我想也是這個道理

不贊同基本很難的說法。

就本人在帝都的音樂會經驗(不多,平均一月兩場,基本都在大蛋或者中山)來看,絕大多數音樂會都會有失誤存在。這種失誤可能是嚴重的錯音,也可能是聲部配合時發生的時間錯誤。

小失誤的話曲目不熟悉可能不容易聽出來,但是一般都多少有些的。

國外的水平較高的樂團,由於人員素質原因,加上巡演的曲目通常已經多次演出,出現問題的可能性相對較小。但是對於數十人的一個樂團,兩小時左右的一場音樂會,完美無暇基本也是不可能的事情,聲部進入什麼的偶爾一個失誤還是相當可能的。我參加過的音樂會中,大約也就幾場沒聽出錯誤。

國內的樂團的常規演出,很多曲目排練時間不長,完成度可能就不高了。另外不可否認的人國內各個樂團的整體素質可能的確偏低,尤其銅管聲部,幾乎所有演出都有那麼幾段,要抱著一種容忍的態度來聽。

室內樂的情況稍微好一些。獨奏出錯的幾率比較小,重奏的話看情況,有些團很水比如前段時間來的Mozartum,音都不準。

當然了,最重要的是,去音樂會的目的並不是聽一場「完美的」演出,否則還不如在家聽唱片。
謝邀。業餘的追求做的對,專業的追求做不錯。幹這個了一般就不會出錯了。常出錯就不能做這個了,有一次能辨別的失誤,下次大家都不敢用了。偶然小的失誤也許會有,一般介於能辨別的邊緣。再說樂隊的演奏難度不是特別大,想出錯很難。有些頗為性情的演奏家獨奏有時會錯,但瑕不掩瑜,比如記載霍洛維茨有時會奏出錯音,因為他手指實在太粗,幾乎和鍵寬接近,容易碰到其它鍵。嚴格說來,任何演奏都只能是接近理想狀態,而不是全「對」。比如音高,節奏這些最重要的因素,唱歌,拉琴的等常會有幾到幾十音分的差距,再好的演奏家也無法避免。節奏的精準如果用設備測量,準確度也只是接近,比如兩個二分音符的長度就不可能完全一樣。但這就是音樂,它訴諸人的感官,而非儀器,用儀器輔助演奏的「精準」的音樂,反而缺少音樂性。有的音樂家堅持不錄音,就是要每次演奏都有不同,都是唯一的。
這種事情幾乎無法避免。 絕對準確對於音高來說是不可能的,而這種不準確會因為樂器數量的上升而放大,而且樂器的情況其實並不穩定,是時時刻刻在變化的,所以對於樂團來說,最重要的,是保證每一個聲部統一和各個聲部的協調,所以對於樂手而言,其實不論音高還是節奏,最重要的事情是互相之間靠在一起,每個人都會做微調,來保證能靠到一起,不是說我音特准節奏特規範我就沒事的。那這種不準算不算你所說的錯音呢?其次,所有樂手都在努力不犯錯,但是這種事情幾乎不可能,一場音樂會兩個小時,演奏曲目可能既有現代派,也有浪漫派,風格的影響很大,有時候這種風格不僅會影響樂曲感情,也會影響演奏技法,一首曲子幾十頁正常,低音聲部中低音提琴,大提琴以及長號和大號有時候幾十個小節都一摸一樣,稍不留神就會數差,除了十年如一日的苦練,還有臨場的把握,再者,指揮的風格也是一種影響,每個樂手在上臺的時候對於曲子的把握會產生一些差別,那麼感情上的把握不當同樣會導致技法錯誤。小的錯音和節奏偏差應該沒什麼問題,但是各個聲部的首席要保證整個聲部運行的流暢,以及和別的聲部以及指揮的協調,這些都是臨場做的。這些因素疊加,錯音是無法避免的,但是這都不影響曲目的進行啊。所以臺上遇到錯音,調整一下下個音拉對,節奏跟同伴一致就可以了。
能成為職業樂團的樂手,都是經過選拔的,基本不會在技術上有問題。如果出錯………個人心不在焉的情況或許比較大?

以前大學組的樂隊,常常去livehouse

會錯音。

但並沒有什麼影響…

觀眾聽不出來…
經常發生肯定不至於,活太差也說不過去,我前段時間去看演出就遇見過,而且是在獨奏的部分,而且現在低質量的樂隊跑出來混口飯喫的也不少見,何止是錯音,各種錯誤都有可能出現。錯了怎麼辦?不辦啊,也沒法辦,當什麼都沒發生繼續下去唄。總不能說,這彈錯了,從第x句重來吧…觀眾對於不熟悉的曲子,就算錯了也很難察覺,所以蛋定地演下去就得了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