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是感觉不至于所有的演奏中都不会出现错音,比如小提琴手抖,钢琴手滑等等情况,是不是会经常发生?

不限于乐团和乐队,包括个人演奏,比如钢琴、小提琴、弹唱等等。


独奏听的多~说说小提琴和钢琴吧

小提琴:

这个一般说音准的比较多,说错音的少。因为小提琴作为弦乐器,琴弦的松紧跟环境、演奏情况都有关系。一般交响乐团演奏开始前,都要有个校音的环节,这个环节就是为小提琴等弦乐器准备的。比如一把琴,按照标准音调好了,但是演奏的时候因为弓的压力,琴弦会有很细微的松弛,这时候就会有音准问题了。作为独奏小提琴家,一样会碰到这个问题,所以你会发现他们在乐曲的间隙来调整琴弦。这个时候,因为没有标准音来参考,只能以小提琴家自己对音准的判定来进行调节,这就要考校小提琴家的功力了。郑言益在《春风风人》里面评价说这个「能力」,无出heifetz之右。言下之意,几乎所有的小提琴家都会有或多或少的音准问题,只不过没有经过特殊训练的人听不出来而已。

钢琴:

这个基本不涉及音准问题,主要就是错音。在20世纪初,其实错音问题是比较普遍的,比如Cortot在音乐会中有著出名的记忆失误(20世纪40年代以后尤其显著,那时他的想法更多是非音乐性的),他的录音中不时也会留下错音。但是那时普遍的态度就是不太在乎这个。而且就忠实原谱来说,那个时代的钢琴家也不太在乎,经常有改动原谱的情况,比如少弹或者多弹一个重复段落,或者各种狂放的自由速度。还有大部分钢琴家都喜欢「取巧」,当乐曲某个特殊地方过于复杂,他们会重新分配音符,用右手去演奏原本该左手演奏的音符,反之亦然。甚至直接忽略掉几个不必要的音符,让自己更轻松一些,Horowitz就这么干过。你别瞅他们弹错音,但是大师的能力就是弹错了还弹得理直气壮(因为人家不在乎),能自圆其说(有这种纠错能力),至于外行可能根本就听不出来,这和蹩脚的钢琴学生弹错音以后不知所措完全是两回事。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精准才逐渐成为好的钢琴独奏标准之一。

很正常啊!

比如昨天我们的主唱唱high了,直接跳掉一段本该重复的旋律直奔结尾,其他成员呆了两三秒才反应过来,幸好台下好像没发觉。

是人就难免出错,很难达到百分百的准确,有时候无心插柳造成的失误,事后再听还蛮有趣的。


可以说基本不会,小失误有,但一般听众不易发现,车祸级别的基本不太会了。专业的乐团演奏前排练次数不下数十次,对乐曲还要有一定理解,并不单单是熟练,所以很少会有错音的情况。当然,所说的失误也是客观存在的,比如李卷毛在2013的工体上那段野蜂飞舞,简直是惨不忍睹,不单单是乐曲音符的遗漏,节奏,感情可以说是全篇很烂。但是总体而言,就像你唱歌一般,专业的歌手就算会忘词,但是只要投入了感情和技术,从总体上来说不存在欣赏上的缺陷。至于你说的小提琴手抖,钢琴手滑,这是基本不可能存在的情况,专业的演奏者一般都是每日超过8个小时的专业练习。我见过美国某所著名大学音乐学院的一个老太太,80多岁,仍然每天超过14个小时练习小提琴,人听觉视觉都已经不好了,但是演奏起来还是如闲庭信步,无穷动拉起来感觉整个空间都是她的。有时候某些东西已经深深刻在了心理。以我经历的来说,专业的演奏者如果身体状态合格,并且按照乐团的档期排练。不会出现你所说的硬伤。如果出现了你所说的情况,成名演奏家solo的话,那么基本就留下一生污点了,乐团中影响其实并不大,但是自己肯定会过不去的。

最后我想说的是,有些乐曲每个团队,乃至每个个人的理解能力完全不一样,所以呈现的风格也是不一样,有些演奏者会自己对其进行改编,比如Nicolo Paganini - No.24,在海菲兹下面感觉就像是飞舞的精灵一般,极为华丽,然而米尔斯坦把他改编成了《偶记》,又有一种说不出的稳重风格,在julia fisher的演奏下我觉得又有种闹中带静的情感。

所以,乐曲主要的倒不是里面的细节,而是演奏者在熟练地同时把握自己的情感,所谓There are a thousand Hamlets in a thousand peoples eyes.我想也是这个道理

不赞同基本很难的说法。

就本人在帝都的音乐会经验(不多,平均一月两场,基本都在大蛋或者中山)来看,绝大多数音乐会都会有失误存在。这种失误可能是严重的错音,也可能是声部配合时发生的时间错误。

小失误的话曲目不熟悉可能不容易听出来,但是一般都多少有些的。

国外的水平较高的乐团,由于人员素质原因,加上巡演的曲目通常已经多次演出,出现问题的可能性相对较小。但是对于数十人的一个乐团,两小时左右的一场音乐会,完美无暇基本也是不可能的事情,声部进入什么的偶尔一个失误还是相当可能的。我参加过的音乐会中,大约也就几场没听出错误。

国内的乐团的常规演出,很多曲目排练时间不长,完成度可能就不高了。另外不可否认的人国内各个乐团的整体素质可能的确偏低,尤其铜管声部,几乎所有演出都有那么几段,要抱著一种容忍的态度来听。

室内乐的情况稍微好一些。独奏出错的几率比较小,重奏的话看情况,有些团很水比如前段时间来的Mozartum,音都不准。

当然了,最重要的是,去音乐会的目的并不是听一场「完美的」演出,否则还不如在家听唱片。
谢邀。业余的追求做的对,专业的追求做不错。干这个了一般就不会出错了。常出错就不能做这个了,有一次能辨别的失误,下次大家都不敢用了。偶然小的失误也许会有,一般介于能辨别的边缘。再说乐队的演奏难度不是特别大,想出错很难。有些颇为性情的演奏家独奏有时会错,但瑕不掩瑜,比如记载霍洛维茨有时会奏出错音,因为他手指实在太粗,几乎和键宽接近,容易碰到其它键。严格说来,任何演奏都只能是接近理想状态,而不是全「对」。比如音高,节奏这些最重要的因素,唱歌,拉琴的等常会有几到几十音分的差距,再好的演奏家也无法避免。节奏的精准如果用设备测量,准确度也只是接近,比如两个二分音符的长度就不可能完全一样。但这就是音乐,它诉诸人的感官,而非仪器,用仪器辅助演奏的「精准」的音乐,反而缺少音乐性。有的音乐家坚持不录音,就是要每次演奏都有不同,都是唯一的。
这种事情几乎无法避免。 绝对准确对于音高来说是不可能的,而这种不准确会因为乐器数量的上升而放大,而且乐器的情况其实并不稳定,是时时刻刻在变化的,所以对于乐团来说,最重要的,是保证每一个声部统一和各个声部的协调,所以对于乐手而言,其实不论音高还是节奏,最重要的事情是互相之间靠在一起,每个人都会做微调,来保证能靠到一起,不是说我音特准节奏特规范我就没事的。那这种不准算不算你所说的错音呢?其次,所有乐手都在努力不犯错,但是这种事情几乎不可能,一场音乐会两个小时,演奏曲目可能既有现代派,也有浪漫派,风格的影响很大,有时候这种风格不仅会影响乐曲感情,也会影响演奏技法,一首曲子几十页正常,低音声部中低音提琴,大提琴以及长号和大号有时候几十个小节都一摸一样,稍不留神就会数差,除了十年如一日的苦练,还有临场的把握,再者,指挥的风格也是一种影响,每个乐手在上台的时候对于曲子的把握会产生一些差别,那么感情上的把握不当同样会导致技法错误。小的错音和节奏偏差应该没什么问题,但是各个声部的首席要保证整个声部运行的流畅,以及和别的声部以及指挥的协调,这些都是临场做的。这些因素叠加,错音是无法避免的,但是这都不影响曲目的进行啊。所以台上遇到错音,调整一下下个音拉对,节奏跟同伴一致就可以了。
能成为职业乐团的乐手,都是经过选拔的,基本不会在技术上有问题。如果出错………个人心不在焉的情况或许比较大?

以前大学组的乐队,常常去livehouse

会错音。

但并没有什么影响…

观众听不出来…
经常发生肯定不至于,活太差也说不过去,我前段时间去看演出就遇见过,而且是在独奏的部分,而且现在低质量的乐队跑出来混口饭吃的也不少见,何止是错音,各种错误都有可能出现。错了怎么办?不办啊,也没法办,当什么都没发生继续下去呗。总不能说,这弹错了,从第x句重来吧…观众对于不熟悉的曲子,就算错了也很难察觉,所以蛋定地演下去就得了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