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如為了點擊量的標題黨推送,還有可以戴上面具或隱藏身份講述不知真假的各種事,黃的綠的那種的


看了很多揭示人性的電影和書籍,自以為自己樹立了相對正確的三觀,也自以為自己可以堅守住自己的三觀。可是,當你認為不會發生在自己身上的事降臨時,感覺自己的三觀被震碎了。現在的自己似乎沒有了所謂的三觀,不懂得人性的底線和原則。


人性本身就是兩面的,你不管再怎麼揭露,依然存在,就好比國家打擊貪污腐敗,都多少年了,不還是很多嗎?人性本就很難改,除非世界末日老一輩人類全死掉,只留下新生白紙一樣的孩子纔有可能改變。


以前也有,只是你現在看到的更多了。


人本來就是矛盾結合體,人性醜陋的一面從古至今一直存在,現在所謂的揭示出來只不過是知悉範圍更廣而已,三觀的建立長期複雜的過程,感覺沒那麼容易就扭曲。


我一直堅信,人世間最美好的事情永遠也不會改變!


這樣的人很多,不過注意分別還是可以看出來了的,我就隨便看看,如果一不小心被不懷好意的人利用了,我只想說算我踩了狗屎下次注意點。


就個人而言,不會,每個人心裡都有自己準則,三觀成型後很難摧毀吧,除非是自身經歷的不可描述的事情。對成長中的小孩,還是要細心引導,這對ta以後的人生真的會有影響。


我看揭示人性善良溫暖的新聞報道電影也不少,也沒見三觀都正。


因人而異……

好比下雨了!有罵天氣好的 有說好天氣的 有無動於衷的 ……

關鍵在於心態


先說下判斷標準,如果你的三觀被扭曲了,那麼會影響你相應的方法論,影響方法論會表現在你的行為上,那麼,如果你的行為出現了消極表現(默許、順從、進行與原本社會體系告訴你的正確三觀(比如你小時候堅信的那些東西)相悖的行為)就認為扭曲了你的三觀。如果隨機抽樣做實驗,答案應該是支持於肯定這個問題的。可以先查閱下旁觀者效應。這個效應可以用來支持在越來越擁擠的社會中,人們對於某些事情的沉默成為不在這樣事情上作為的助推力。(這個答案裡面若分析開來會有很多類似的實驗結論而衍生出的「效應」這樣的名詞,但是沒有什麼必要擺出來,又不是生活中會考到的知識點。)

同時,為了維護擁擠狀態下的穩定而保持的多元性在此時並沒有體現出「包容」,而是否定。任何對於這樣事情的觀點都會受到來自各種不同方面觀點的攻擊,好似一方有難,八方補刀。

而「如果你在某一個方面沒有能夠讓大家信服的資格認證(學位、職稱、社會地位),你在這方面的事情上就沒有發言權」這樣的想法被人們普遍接受,對於某人就某個問題發表的看法就有了更多「有理可依」的否定角度。雖然這事其實並不利於解決討論的問題,但卻是很多問題得到某一統一輿論導向的重要手段。那麼,很多人會不發聲,但他們有發聲的訴求,這種訴求轉換成了對於某些意見領袖發表的觀點的認同。促使他們廣泛蒐集信息。而多元化的社會,當你搜集信息夠多,總會有觀點讓你理解了這些事情發生的合理性。而合理性這事情,很可怕。試想,你理解了某些人盜竊的合理性,你知道了他的經歷可能是智力障礙的母親被拐進了山溝溝,他年幼時很努力做事情想走出去,但是家裡的混亂狀態與經濟狀態根本不能支持他的學習改變命運,走出山溝溝被處處看不起,沒有立足的能力,受到了種種折磨才最終選擇了盜竊的路,那麼你對於這件事情其實就不再擁有堅定的價值取向,比如「偷東西的人一定從心底裏就是個壞人「。

那麼對於這樣的事情,你做出的反應行為與以前就不一樣了。

但是我們卻的的確確不希望這樣的事情發生。所以需要有人說「不「。這聲「不「,既然不會來自於民眾,就得來自於政府。政府作為一個為人民服務的存在而打破這些沉默或是把罪惡合理化的」包容「。同時政府在以前是不需要在意」資格「問題的,雖然其實現在也不該被質疑。這樣對於問題的解決,政府做出了自己該做的事。而側面證實讓大家知道惡並理解惡是會改變人們行為,扭轉他們從小被培養起來的我們其實都還懷念且認為是美好的那些觀唸的。進而,每個人還能有理由堅守那些「善「,也像習總書記說的」不忘初心「。當然,以上說的是按理性來解決問題並且有閑心閑工夫的人會發生的狀況,是種理想狀態,而社會現實,題主問出這種問題,應該是認知到了相關事件了的。現在出現的事情,往往是一團糟。多元外殼下的混亂是在侵蝕我們建國來原本比較堅實的價值觀的。比如剛剛提到的來自於政府的「不「,這樣的「不「其實我們看的夠多了。但這些」不「與其他事件的發生產生了化學作用,導致了人們對於政府的質疑,影響著政府的公信力,這樣,必須要重塑政府公信力,讓大家重新接受政府正面的形象,進而有一個間接影響社會心理的途徑。(其實是否扭曲三觀是一個確定的標準是否在人們心中建立起來的體現,若是心中有一個確定的標準,社會正向加強這種標準,再怎麼揭示你都能不被扭曲三觀。但現在沒有,所以是會被扭曲的。)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