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权本身也就意味著利维坦作为唯一的、不可取代的、垄断的公共品提供者在公共服务上面的官僚化倾向、低效,它的高效也只是表现在弹压社会自组织这一方面(比如清朝一边查禁书一边雍正点名抓的都抓不到),与其说极权是以实现公共安全为目的不如说大众所追求的公共安全才是搭了弹压社会自组织这一公共目的便车,并不存在因为贪腐或生产力低效所以就不是极权的逻辑,这种观点的本质还是在对极权作一种冷酷的技术理性的意识美化罢了。清朝腐朽成啥样了,不一样磨牙吮血杀人如麻。

…………………………………………………………………………………

《一九八四》中英社的高压管制也只是针对其内部的外围党员即中产阶级。英社针对无产者更多的则是使用「面包和马戏」的手法,比如说,黄色刊物,不限量的烟酒配给,福利彩票,以及流通战前奢侈品的黑市来降低无产者的反抗情绪。从某种程度上,大部分读者所诟病的英社治下无产者的生活质量也远没有大家所想的那般不堪,奥威尔只不过是架空了一个采用极权政体的维多利亚时期的英格兰。而且出生在现代社会各位往往极大地低估了当时主流工业国家的社会治理能力(尤其是老牌资本主义国家)及社会对人类自身的规训。以上个世纪三十年代英国北部的矿工,一个最典型的无产者为例。

工作条件如下:

在闷热的矿井里,他们只穿一条内裤、一双木底鞋和一对护膝;在最热的矿井就只穿木底鞋和护膝。

他们一天工作七个半小时,理论上是不间断的,因为没有「休息」的时间。事实上他们会在轮班时的每个小时抽出一刻钟左右来吃点他们带来的食物,通常是一大块油脂抹面包以及一瓶凉茶。第一次去观看矿工工作时,我伸手碰到了煤灰上一团黏滑的东西,那是一团咀嚼过的烟草。

当矿工从矿井里上来时,他的脸是如此苍白,即便脸上布满煤粉也十分明显。这是因为他呼吸了污浊的空气,过一会儿脸上才会恢复血色。

他们最与众不同的地方就是鼻子上的蓝色疤痕。每个矿工的鼻子和额头都有蓝色的疤痕,一直到死都有。地下的空气里弥漫著煤粉,煤粉钻进伤口,等新皮肤长出来后就会形成一种好似纹身的蓝色印记。有些老矿工的前额纹路因此看起来像洛克福乳酪。

相比其他行业,采煤行业的事故率如此之高,其伤亡率堪比一场小型战斗。每年900个矿工里面就有一个矿工遇难,六个矿工里面就有一个受伤;当然大部分的受伤都比较轻微,但仍有相当一部分是完全致残的。这意味著如果一个矿工的工作年限是40年,那么他受伤的概率几乎达到700%,而死亡率也将近1/20。没有哪个行业有如此大的危险;其次危险的是航海业,一个水手每年遇难的几率略高于1/1300。当然我的这个数字是用全体矿工来计算的;因为那些实际在地下工作的矿工受伤几率更加高。与我交谈过的每个从事这一行已有些年头的矿工都或亲身经历过严重事故,或目睹过工友遇难,每一个矿工家庭都会跟你讲他们的父亲、兄弟或者叔叔在工作中遇难的故事(诸如「他掉到了700英尺下面,除了一件新的防水衣什么都没有找到」等等)。其中有一些故事极其骇人听闻,例如有个矿工和我说他的同伴,一个「计日工」是怎样被落石埋掉的。他们冲过去想办法把他的头和肩先露出来让他可以呼吸,他当时还活著并同大家说话,不久大家发现坑道顶部即将再次坍塌便不得不赶紧跑开以便保护自己;这位「计日工」第二次被埋了。大家赶紧又一次冲过去让他的头和肩露出来,他依旧活著,又开始和大家说话。没多久坑道顶部第三次坍塌了,这次大家花了好几个小时也没能把他再救出来,而最后,当然,他死了。但和我说这个故事的矿工不觉得这有多恐怖(他自己被埋过一次,不过比较幸运的是他的头卡在两腿之间,所以还有一小块空间给他呼吸)。他所要强调的是,这个「计日工」十分清楚自己工作的地方是不安全的,每天下去的时候都预感会发生事故。「这个感觉一直在他脑海盘旋,所以上班之前他都会吻一下妻子。她后来告诉我,他这样亲吻她已经二十多年了。」

住房条件如下:

过工业城镇时,你会在迷宫中晕头转向。这个迷宫到处都是被烟熏得发黑的小砖房,包围在毫无规划的泥泞胡同和灰不溜秋的院子中,院子里到处都是臭气熏天的垃圾箱、成堆的待洗脏衣物和半废弃的厕所。房子的内部结构大同小异,房间数目一般在两间到五间。房子的客厅很相似,大约十到十五英尺见方,带一个开放式厨房;稍大的房子会有个洗涤间,小的那种则把水槽和龙头安在客厅里。房屋后面是院子,或者几个房子共用一个院子,大小刚够容纳垃圾桶和厕所。没有一个房间是通有热水的。尽管住在这里的都是矿工,每天只要工作就会从头到脚弄得黑乎乎,可我想,即便你顺著这些街区走上几英里也找不到一间可以洗澡的房子。在厨房里装一个热水系统其实很容易,但是建造者为了能让每套房屋节省大约十英镑就没有装,而且建房的时候压根就没人想过矿工也是需要洗澡的。

值得一提的是,大部分的房子年代都已久远,至少五十到六十年了,以正常标准来看大多数都不适合居住。它们继续出租仅仅是因为没有其他可以住的地方了。工业区住房的最根本问题不在于这些房子窄小、难看、不卫生、不舒适,抑或它们在喷著废气的工厂、臭气熏天的运河和硫磺烟滚滚的矿渣堆围绕著的脏得可怕的贫民窟里——尽管这些都是事实——而在于没有足够的房子。

房顶漏水和墙壁开裂也是问题,在冬天,这使得有些房间几乎无法居住。此外还有虫子。只要虫子进了屋,就会一直待到房屋倒塌,没什么办法能将它们彻底消灭。还有就是窗户不能打开。我不需要解释,夏季在一个小小的密不透风的房间里,因为做饭而或多或少要烧火究竟意味著什么。另外背靠背的房子还有一个特别的问题:去厕所或垃圾箱要走上五十码,这著实不利于保持清洁。住在前排房子里的——只要是市政疏于管理的小街小巷——女人们养成了把垃圾扔到门外的习惯,于是排水沟里总是布满了茶叶和面包屑。此外,不妨设想一下那些在后排房子里长大的孩子们的情形,他们目力所及的只有一大排厕所和一堵墙壁。

饮食条件如下:

在上述清单中,假如你再算上买烟草的一个先令和这样那样的非食品开销,那么就只剩下十六先令五个半便士。我们权且算作十六个先令,且不考虑婴儿的开销——因为婴儿每周可以从福利诊所获取牛奶。这十六先令得提供三个人——其中两名成人——所需的所有营养和燃料。那么,首当其冲的问题便是,用十六先令满足三个人一周的给养,这在理论上究竟有无可能?就在人们对收入调查争执不下之际,出现了关于能够维持生存所需的最低周收入的令人作呕的公开争论。我记得,有一所营养师学校得出的结论是五先令九便士,另一所学校则大方些,给出了五先令九个半便士。之后,便有一群人致信报社,声称一周只花四个先令便可喂饱自己。

请注意,这份预算中没有包含任何燃料费用。事实上,该作者明确表示他无力购买燃料,所有食物均生食。这封来信真实与否,抑或只是个恶作剧,眼下无关紧要。我认为应该承认的是,这份清单可以被视作最精打细算的开销计划。如果你不得不靠三先令十一个半便士生存一周,那么该清单可以令你最大限度地获取食物。如此说来,或许依靠公共账目委员会(P.A.C.)的补贴喂饱自己是有可能的,但仅限于必要食品,别无其它。

矿工家庭每周仅花十便士购买绿色蔬菜,十个半便士买牛奶(你要知道,他们的一个孩子还不满三岁),没有水果,但他们要花费一先令九便士买糖(也就是大约八磅糖),一个先令买茶叶。花在肉制品上的半个克朗或许只是用于做炖菜的一块骨头,而不太可能是四五罐牛肉罐头。因此,他们的基本食物是白面包和人造奶油、腌牛肉、加糖的茶和土豆。

要知道,此时英国本土的无产者相较于前已经有了较大的改观,直到一战前,英国本土的无产者更是过著质量低得令人发指的生活,然而就是这样一种生活,无产者都忍受了近百年。值得一提是,当时的英国内部爆发了极其严重的失业浪潮,官方登记失业人数一度达到了两百万人,领取救济金的人数高达五百万人。如果你想得到依靠救济金生活是人的真实数据,你还得在官方登记失业人数的基础上乘上三倍,但仅仅是这样就使得实际失业人数达到了约六百万。此外,很多人虽然有工作,不过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可能也和失业差不了多少,因为他们领到的工资连基本生活工资都达不到。考虑到这些人同他们的家属,再加上领取微薄养老金的老年人及无法遭统计归档的人口,当时英国国内食不果腹的人数可能将超过一千万。而据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任英国政府粮食政策顾问的约翰·欧尔爵士估计,这一数据在当时极有可能高达近两千万。

而当时的英国政府极其缺乏对英国社会实行高压管控的能力:各郡警务机构下属的警力根本无法有效维持社会治安;负责国内政治审查的政治科的秘密警察及军情五处的情报人员对试图颠覆当前体制的「危险人物」也大多以监视或驱逐出境为主,即使在爱尔兰独立战争时期,面对自发组建反政府武装的爱尔兰共和军,英国政府用于干涉爱尔兰共和军的秘密情报机构依旧是皇家爱尔兰警队的政治科;资本主义的代议制民主依旧相对稳定。饶是如此,左翼的激进劳工主义者及右翼的奥斯瓦尔德·莫里斯的不列颠法西斯联盟也未能撼动英国政府在当时的统治地位,而英国本土相较于当时欧陆的其他国家依旧保持了相对的和平及稳定。

如果这样一个对内相对软弱无力的英国政府面对比这样一种棘手的局面都能在本土内部维持相对的和平和稳定,那我们有什么理由去相信实行高压政策的英社不会万古长存呢?


当一个人想要找点什么为自己的说法站台,他会想到这本书。

当一本书被过度引用的时候,就会被另一些人批判。

现在就是这本书正在被过度批判的阶段。

与其说是在讨论书籍本身,不如说将之作为跳板批判想要批判的敌人。

综上所述,《1984》是盾牌,也是武器。

ps:我同样讨厌过度引用,例如《变身》,但是《1984》作为一本书籍仍是扣人心弦引人深思的。当然,现在说这书都不会说内容而是说(评论者自己的)思想了,这可能就是偶像化吧。


首先,对《1984》的讨论不是很多,主要原因是1984所描述的世界距离我们已经过分遥远,甚至称得上无比陌生。

举个例子:知乎上对于1984的评论就不是很多,也不值得引起很大的关注。

这其中的原因是,总体上,《1984》是一个对于反乌托邦的想像,又或者说它只是对曾经发生过的事情的记叙。它是历史上统治者采取过的残暴举动的综合,是管理水平没有跟上,以至于使用过于粗暴落后的手段对民众进行管理的结果。它在技术上极为落后,除了加强的监控设备之外,并没有什么值得一提的地方。

真正的极权社会不是这么运作的,使用的手段会更高明一些,《1984》的作者很多描述不免流于想像。

到了今天,国家层面早就不太可能使用这种管理手段了。

《1984》里面描述的管理手段更多只会在一些比较落后的私人工厂里面出现。比方说,工厂为了盈利,老板对工人实施残酷的人身控制,才有可能会采取这种控制手段。

随著技术的进步,我认为未来的愿景更适合《美丽新世界》。

众生娱乐至死。

一切复杂的、需要思考的问题都离我们远去。

未来的控制不会依赖强权,不会依赖于对人类使用的语言的压制和控制,不会依靠避免让人发出声音,不会依赖所谓的审讯、拷问、酷刑,相反,它只会依赖于无穷无尽的娱乐软体和工具,用无穷无尽的声音和多元化让人没办法去思考正确的答案。民众自以为拥有自由,但是,他们的自由事实上只是虚构出来的幻境,是不存在的。

《1984》是通过给民众痛苦来实现统治,但是,相比于给人痛苦,显然无穷尽的快乐,更适合驱使民众去行动。

所以,我认为《1984》是一个有意义的科幻世界,但是它距离现实世界太远,而未来也不会是1984这样的封闭式的,充满暴力的世界,《1984》对人类的思想的控制的构思虽然很有趣,但是,都是些旧把戏了,总体上,它的效率过于低下,以至于需要生产力高度发展,需要大量浪费资源,全球一百年内没有国家能拿出这样的资源和政治决心去监视民众,很难想像这么强大的国家内部供给还会不足。

残酷的统治会引起民众无休止的反抗。

未来的世界只会是充满快乐的,用大量的信息量对人类的思维进行轰炸,从而让其没办法完成独立思考。

所以,如果未来是《1984》这样的世界,大概大家还是有机会去改变的。它并不是最坏的世界。


论寓言性、可读性和教育意义都不如《动物庄园》,最需要诟病的是,它想像了一个运行效率极高的利维坦,却无法解释这个利维坦如何在故事里的生产力条件下解决维持高效运行所需的高昂的运行成本的问题,也就是说这部作品本身就是背离了唯物主义的。

然而魔幻的是,偏偏就是这最需要诟病的一点,让它成了很多人的心头好,时不时拿出来批判一下唯物的现实世界。

PS:觉得我批判一些这本书、认为这本书不应该被拿来机械地批判现实就是否定这本书的,建议先回去练习下阅读理解再来评论。


书很有趣,但不如动物庄园。

适合拿来当键政装逼犯的屁股鉴定器,吹这本书可以惊醒中国人,或者叫嚣著「今年不是2020而是1984」的,基本可以划入神友或者潜在神友。

原因很简单,利维坦的力量并不是刀锋女王赐予的,也不是天上掉下来的,不能如此挥霍在一群穷逼身上。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