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乎上大多是在討論這張專輯的封面故事,那誰去整體的從音樂,歌曲等角度全方位評價一下這堪稱驚世駭俗的傑作呢?


1969年9月26日,披頭士樂隊發表了樂隊第11張,也是最後一張集體錄製的錄音室專輯——《修道院大路(Abbey Road)》。(儘管1970年出版的專輯《順其自然(Let It Be)》是他們最後發行的錄音室專輯,但其錄音時間卻在Abbey Road之前。)這張專輯是無數樂迷心中最偉大的專輯之一,滾石雜誌的「史上最偉大的500張專輯」把Abbey Road排到第14名,Colin Larkin所著的《All Time Top 1000 Albums》一書把這張專輯排在第五名。

這張專輯在筆者心中的地位也是非常之高,在文章《你心中的十大搖滾專輯是哪些?》中有關於Abbey Road的簡短評介:

永遠的經典搖滾專輯典範,一張專輯告訴人們什麼叫音樂專輯。專輯正面展示了什麼叫搖滾單曲,專輯背面展現了什麼叫搖滾專輯。榮耀歸屬於偉大的披頭士樂隊和喬治·馬丁爵士。

John Lennon 的 Come Together 和 I Want You (Shes So Heavy);George Harrison 的 Something 和 Here Comes The Sun ;Paul McCartney 的Oh! Darling 和 Maxwells Silver Hammer;Ringo Starr 的 Octopuss Garden,每一首都是頂尖級歌曲。專輯的其他歌曲被George Martin完美地融合得天衣無縫。披頭士的告別作品,也是他們完成度最高的專輯。

這張專輯的封面成為了一個特殊的文化符號,被各個領域的人們致敬模仿,是被模仿致敬最多的音樂專輯封面 。該封面由設計師Kosh設計,這張專輯上一個字都沒有,沒有樂隊的名字,沒有專輯的名字,只有樂隊四人,一字排開,橫渡修道院大路(Abbey Road)。

1969年8月8日,披頭士四位成員在EMI的Abbey Road錄音棚門外拍攝了這張專輯的封面,攝影師用十分鐘一共拍攝了六張照片,造就了搖滾樂史上最著名的專輯封面。照片中長發的John Lennon身穿一襲白衣走在最前;一身黑衣的Ringo Starr緊隨其後;左撇子的Paul McCartney手持香煙,赤腳邁出步伐也與同伴不同;George Harrison沒有穿著像同伴一樣的出自同一設計師的西裝。

更多關於Abbey Road封面的模仿致敬,請看《100種方式橫穿Abbey Road》。

此外,值得一提的是,專輯名字的翻譯最好是《修道院大路》,因為「Abbey」一詞是有具體含義的詞,被音譯顯然不合適。Abbey Road指坐落在離威斯敏斯特教堂(Westminster Abbey)不遠處的Abbey Road錄音室,有無數張經典搖滾專輯誕生在這個錄音室。

在經歷了錄製「白色專輯」和「Get Back計劃」期間的緊張與不和之後,Paul提議找回樂隊一直以來的製作人George Martin爵士按照大家過去的創作和合作方式製作一張專輯,馬丁回歸的唯一前提是所有樂隊成員,特別是John Lennon必須尊重和服從馬丁對專輯音樂的製作。參與錄製Let It Be的鍵盤手Billy Preston也參與了這張專輯的錄製。

在「Get Back計劃」(電影《Let It Be》中記錄的時段)結束三週後的1969年2月,Abbey Road專輯的錄製正式開始,但是真正的大規模地錄音集中在7月和8月。在此之前,各個成員都忙了一些個人的事情。比如,John Lennon和小野洋子在3月結婚,期間他們進行了著名的反戰行為藝術「Bed-In(牀上和平)」,過程中受到了非常大的爭議。其中一首反戰歌曲Give Peace a Chance也成為了披頭士成員獨自發表的第一首單曲。

婚禮結束後,John把這段經歷創作成了歌曲The Ballad of John and Yoko,他把歌曲帶到Paul的家中,兩個人完成了整首歌曲的錄製,因為此時George在度假,Ringo在拍攝電影The Magic Christian。由於創作靈感爆棚,John和Paul沒有等隊友回歸,直接把歌曲錄製完成,其中John接過了George主音吉他的職責,Paul坐在了Ringo鼓手的位置。兩人合作行雲流水,默契無比,也為之後到來的Abbey Road專輯打下了良好的基礎。讓錄製順利的另外一個原因也許是6月小野洋子遭遇了一場車禍,醫生建議她臥牀休息,以至於她沒有像過去一樣出現在披頭士的錄音室給其他成員添堵。即使這樣在音樂理念上,樂隊成員之間仍然有不小的分歧,John甚至還提出把自己的歌和Paul的歌分開在唱片的兩面,最終以互相妥協告終。專輯的正面按照John的想法做成了搖滾單曲專輯,背面按照Paul和George Martin的觀念做成了類似Sgt Pepper一樣的無縫連接的組曲。

在這樣的狀態下,幾人完成了他們一起錄製的最後一張專輯。9月,John和Yoko,帶著Ringo、Eric Clapton、Klaus Voormann等人組了樂隊Plastic Ono Band,主要原因也包括披頭士拒絕錄製他創作的反映戒毒的新歌Cold Turkey,這首歌在1969年10月以單曲發表;George也離開和Leon Russell等人合作;Paul回歸了家庭,因為女兒Mary出生。

五十年後的今天,我們再來聆聽這張偉大的作品,體會披頭士在存在短短十年間留給全人類的最後一張傑作。

專輯正面的第一首歌是來自John Lennon的Come Together,讓大家「一起來」的歌來自於一直想散夥的John。這首歌的創作本意是John Lennon為幫助美國心理學家、作家、迷幻藥的推崇者Timothy Leary競選加州州長的助選歌曲,當時的競選對手就是在任加州州長、後來成為美國總統的里根。Timothy Leary當時的競選口號就是「Come Together,Join the Party」,並於1969年6月1日親自到蒙特利爾聲援John和小野洋子的「牀上和平運動(Bed-In)」。這首歌的編曲與眾不同:John的人聲和擊掌聲、Paul McCartney的貝斯和Ringo Starr的鼓做起前奏。John在初次錄音時說的是「Shoot Me」,後來簡化為Shoot的聲音,後來John遇刺身亡,許多人甚至回到這首歌來找線索。

這首歌也是John Lennon和披頭士後期非常有代表性的先鋒性的作品,被包括Michael Jackson等許多音樂人翻唱,在2016年偉大的「沙漠之旅」演唱會上,滾石樂隊還翻唱了這首歌,致敬了不能和「搖滾黃金一代」同臺演出的John Lennon。更多關於這首歌以及Michael Jackson的版本,請閱讀《Come Together:披頭士與邁克爾傑克遜》。

第二首歌是來自於George Harrison的Something,雖然在專輯是第二首歌,這首歌卻是專輯對應發行的單曲的正面,背面是Come Together,是George在樂隊中第一次也是最後一次擁有主打單曲。這首歌是George最傑出的作品之一,靈感來自James Taylor(和Carol King的合作最為人所知,代表作Youve Got A Friend)的作品Something in the Way She Moves,是George為其妻子Pattie Boyd所做的一首情歌。

這首歌被Frank Sinatra稱為「世界上最偉大的情歌」,儘管他以為這首歌出自Lennon/McCartney之手。因為過去George的作品最多隻有一兩首可以出現在披頭士的專輯上,他當時甚至有把這首歌送給別人(Joe Cocker)唱的想法,後來George Martin和John都認為這是Abbey Road整張專輯最好的一首歌。

George Harrison在披頭士樂隊中後期成長成為一名偉大的詞曲作者,但由於在John Lennon和Paul McCartney兩顆巨星的暈輪下,George一直比較委屈,這也是在樂隊解散後,他個人的第一張專輯All Things Must Pass是一張時長106分鐘三碟共23首歌曲的超級專輯,因為之前擠壓的好歌太多了。不僅如此,一直到七十年代後期,George一直還在發表披頭士時期創作的歌曲。「沉默的披頭士」也是最難的披頭士。

第三首歌是來自於Paul McCartney的Maxwells Silver Hammer,這首歌創作於披頭士在印度修行時期,在之前的Get Back期間錄製過部分,但被John嘲笑為「垃圾老奶奶音樂」,所以直到這時才正式錄製。George回憶說錄製期間非常痛苦,彈奏一遍又一遍直到Paul滿意,非常令人討厭。Ringo對這首歌比較同情,不過他也承認說:「這確實是『老奶奶音樂』,但我們的專輯需要這樣的歌,這樣才會有更多的人聽。」John沒有參與這首歌的錄製。披頭士傳記的作者Ian McDonald描述這首歌時說:「如果你問披頭士為什麼解散,肯定是因為錄製Maxwells Silver Hammer這首歌的過程。」

樂隊的巡演經理Mal Evans演奏了歌曲中鎚子敲擊的聲音。這首歌雖然聽起來曲調輕鬆可愛得像一首兒歌,歌詞卻描述了一個名為麥克斯韋的學生用鎚子殺人的故事。

第四首歌應該輪到Ringo了,但是還沒有,還是Paul的作品,名為Oh! Darling。這首歌的風格模仿了Frank Zappa。後來John說這首歌由他唱效果應該更好,但是由於他們的關係沒有過去親密,他沒有提出這個建議,「反正是他寫的,管他媽的,他就得自己唱。」("Oh! Darling was a great one of Pauls that he didnt sing too well. I always thought I could have done it better – it was more my style than his. He wrote it, so what the hell, hes going to sing it.")

Octopuss Garden,專輯中的第五首歌曲,來自於Ringo Starr。這是Ringo在樂隊期間獨立創作的第二首歌曲。在寫歌方面,Ringo比較晚熟,到了1968年的「白色專輯」才完成了第一首創作,好在趕在樂隊解散前寫出了可能是他最優的作品《章魚花園》,一首他在海邊度假喫章魚時獲得靈感的歌曲。這首歌在Get Back時期就開始嘗試錄製了,上面視頻來自電影Let It Be,視頻中Ringo在鋼琴前自彈自唱,George拿著吉他幫他理順創作思路,George Martin在一旁和聲,John為他踩著鼓點。從中可以看出George在這首歌曲的創作中給了Ringo不少建議,也包括Ringo單飛後的名曲Photograph和It Dont Come Easy,都有不少George的影子,雖然這些歌曲作者署名都是Ringo,Ringo在其六十年餘年的音樂生涯中只有十幾首歌曲是他獨立創作的,其餘都是with a little help from his friends。

Octopuss Garden這首歌和Ringo演唱的Yellow Submarine相得益彰,是Ringo的標誌性歌曲,歌曲旋律極具洗腦效果,聽後讓人難忘,也深得小朋友的喜愛。2014年Ringo創作了和這首歌同名的兒童書籍。Oasis的歌曲Whatever靈感來自於這首歌。

第六首歌,也是正面的最後一首名為I Want You (Shes So Heavy),來自John Lennon,是一首John寫給Yoko的歌曲,是一首布魯斯搖滾,歌詞非常簡單,但是在反覆的吟唱中達到高潮。這首歌的編曲裏可以感受到披頭士的功力,裡面可以聽出「厄運金屬」的味道,而金屬鼻祖Black Sabbath在此時剛剛成立不久,他們的第一張專輯,也是史上第一張金屬專輯在第二年1970年纔出版。這首歌裏還有類似於Santana的拉丁搖滾感;也有前衛搖滾的影子,也被認為是九十年代的Stoner Rock(混合迷幻和金屬的一種風格)的根源之一。

John使用合成器Moog synthesizer產生白噪音,Ringo製作了歌曲結束時風的聲音,Billy Preston演奏了管風琴。1969年8月20日,這首歌錄製完成,也是披頭士四個成員最後一次齊聚錄音棚。

專輯反面的第一首是George的另外一首傑作Here Comes the Sun,這首歌創作於Eric Clapton家的花園,也許是George在樂隊期間最歡快的歌曲,「太陽出來了,冰雪慢慢消融。」彷彿象徵著艱難的樂隊時光即將結束,經常被人們與John的Imagine和Paul的Let It Be相提並論,讓苦難中人們看到希望。George Martin聽完後為自己曾經長期低估George Harrison的創作能力而後悔,他認為這首歌是人類創作最優秀的歌曲之一。John沒有參與這首歌的錄製。

這首歌在2016年被特朗普競選使用,遭到了George家人的強烈指責。

反面的第二首歌名為Because,由John Lennon創作,靈感來自貝多芬的《月光奏鳴曲》。這首歌展現了披頭士的和聲技術。這首歌中除了鼓手Ringo Starr沒有參與,貝斯手Paul McCartney擔當高聲部,吉他手John Lennon擔當中聲部,吉他手George Harrison擔當低聲部,每個人分別錄製三次,最後把九次錄音疊加在一起,形成一個九人的大和聲。樂隊還有一些曲子由四人合唱完成,除了早年有一首四人接替擔當主唱的Shout,還有諸如Flying和本張專輯組曲中的Carry That Weight這樣的四人合唱的歌曲。

接下來專輯逐漸進入了歌曲串連狀態,接下來的歌曲:You Never Give Me Your Money、Sun King、Mean Mr. Mustard、Polythene Pam、She Came In Through the Bathroom Window、Golden Slumbers、Carry That Weight和The End,分別由Paul和John創作,很多歌曲都是之前創作的殘曲,但是由George Martin剪在一起,天衣無縫。這一部分組曲的一部分在1998年製作人George Martin先生的「退休」專輯In My Life中,由Phil Collins演唱並演奏絕大多數樂器,也在George Martin組織的慈善演唱會Music for Montserrat中由Paul、Phil Collins等英國搖滾的「半壁江山」演奏。

組曲的最後一首歌The End,卻來自一直苦心不讓樂隊散掉的Paul。歌中討厭鼓solo的Ringo貢獻了他在樂隊期間唯一的一段鼓solo,接下來是來自Paul、George、John三人的吉他solo,隨後鋼琴響起,Paul唱道:「最終,你所得到的愛,和你付出的愛,相等。」在George Martin編寫和指揮的弦樂中,披頭士最後一張專輯緩緩落下了帷幕。

在沉默14秒後,Paul的歌聲再次響起,這是專輯的一首隱藏曲目,僅有23秒的Her Majesty,是專輯的彩蛋,由Paul一人完成。隨後47分鐘的Abbey Road專輯正式完結。

Abbey Road毫無懸念地佔據了各國各大排行榜首位,當時的人們還沒意識到樂隊即將一去不復返。

1970年1月3日,Paul、George和Ringo回到錄音棚完成了Get Back期間最後一首未完成的作品I Me Mine。之後John把Get Back期間的母帶交給製作人Phil Spector,在他的混音製作後,1970年5月8日,專輯Let It Be出版,成為樂隊最後一張錄音室專輯。

1970年12月31日,披頭士樂隊正式解散。

2019年9月27日,在Abbey Road專輯發行五十週年之際,樂隊發行了五十週年紀念豪華版,共3張CD,40曲,一張是原專輯重新混音,兩張是當年的歌曲小樣,和同時期創作但沒有收入專輯的作品,比如Paul創作的Goodbye和Come And Get It。

2017年和2018年分別發行了Sgt Pepper和「白色專輯」的五十週年紀念版,2020年也許會有Let It Be五十週年紀念版,到了2023年也許會有Please Please Me六十週年紀念版。2019年,把創作和錄音過程當專輯發表的「始作俑者」Bob Dylan也繼續發行Bootleg系列,這一次名為「Travelin Thru: The Bootleg Series Vol.15 1967-1969」,其中包括當年和Johnny Cash合作的珍貴錄音。

2019年上映的電影《Yesterday(昨日奇蹟)》講述了一個沒有披頭士的世界,只有極少數人記得他們曾經來過。在這個世界裡,因為沒有了披頭士樂隊,所以也沒有了綠洲樂隊,也不會有盤尼西林樂隊。沒有了披頭士的世界可能會導致許多事物不再出現,比如可能不會有小說《挪威的森林》,不會有漫畫《JoJo的奇妙冒險》......

在沒有披頭士的世界裡,也應該就不會有一個熱衷於記錄上個世紀經典音樂的人Johnny Zhu,如果這個人還存在,那他的英文名字也不會叫John。

在這個沒有披頭士樂隊的世界裡,被男主角找到的沒有成為音樂家的獨居在海邊的他幸福地活到了78歲,回首他的一生,他說:「幸福的人生就是成功的,有一份每天都熱愛的工作,乘船環遊了世界,為了自己的信仰而鬥爭,而且贏了,許多次,找到了一生的摯愛,努力地把她留在身邊度過一生。」

也許五百年後,在我們的世界,人們也忘記了披頭士樂隊,但是他們創作的音樂永遠是這些音符有史以來最美妙的組合。

謝謝, The Beatles, 謝謝你們曾經來過我們的世界。


Abbey Road Revisited

今年是《Abbey Road》的50週年

隨著一串飽滿的足以讓你激動到震顫的貝斯,《Abbey Road》拉開了序幕,這一張已然輝煌了50年整的搖滾史詩自誕生以來便飽受追捧,甚至將其稱之為The Beatles最為有代表性的專輯也不為過。這50年裏,它看著世界在變化,看著封面的Lennon、Harrison已天人永隔,Paul、Ringo卻日益蒼老,它一定唏噓不已,那經典的封面場景已被推崇為聖地,引得世界各地無數的人前來觀摩瞻仰,一項相關的紀念性活動時至今日仍在世界範圍內進行,《Abbey Road》早就不僅僅是一張音樂專輯,更是一種文化,更是一種精神。它承載了當時樂隊四人的全部才華、全部情緒,一時的迸發卻延展成為永恆。《Abbey Road》在滾石雜誌評選的「歷代500張最佳專輯」中名列第14位。

在國內,所謂「披頭士過馬路」這樣好笑名稱的文化標籤早就嵌入了這個樂隊乃至搖滾樂範疇內,它的封面僅僅是在錄音室附近的馬路上,僅拍攝6張照片便選定,這本身便是一種奇妙的巧合,而因封面產生的怪談則應是笑料談資。它佈局的如此精妙,最讓我驚奇的是,Ringo在封面上甚至快要與其他幾位成員一般高了,不可思議。

回歸正題,1969年是一個奇妙的年份,輝煌與噩夢並駕齊驅的年份,在經歷了1968年的《White Album》和1968至1969年的《Get Back》錄製期之後,樂隊內部的關係並未按Paul的設想一般往好的地方發展,也就是說The Beatles並沒有真的「Get back」,而是越來越糟,作為當時樂隊中強勢的統領者Paul來說,這無疑是令他痛苦的,在他身邊的隊友George Harrison已在《Get Back》錄製期有過出走的事件,而John Lennon則早早的與Paul道出離開樂隊的想法,至此Paul已明知樂隊正走向終結,無力挽回這一慘痛局面的他只好用音樂吐露心聲。每一次樂隊的集團排練都成為了煎熬,這迫使各個成員開始著手以樂隊解散後的方向為向標而思考,也許是無法忘懷最初的悸動,也許是對這已將要分崩離析的樂隊還留有一絲不捨,他們終達成一致,決定最後一次拉近彼此,找回製作人George Martin,以《Abbey Road》向這個世界做一次最後的完美告別。

專輯的錄製過程不同往常,大家都在冥冥之中達成了「這是最後一次機會,要一起做好完美的謝幕」的約定,於是成員內部的緊張氣氛便消散而去,大家都把自己最為寶貴最為出色的作品拿了出來放在了專輯內,他們又一次真正的成為了那個撼動世界的The Beatles。由於時間倉促,專輯內部分歌曲是早已寫好的曲目,經過全新的編排放入了專輯內。

《Come Together》作為1969年樂隊發行的B面單曲而重新收錄在專輯的首位,在走出迷幻音樂的浪潮之後,Lennon一反常態,開始醉心於更加根源化的音樂,《Come Together》便是一個大膽的實驗,將要爆裂的旋律配上有些不知所云的怪異歌詞,讓你彷彿置身於Abbey Road那條柏油路上,忍受著燥熱的烈日朝著烈日的方向行進。這就是Lennon,那個不羈的靈魂,向著世界發出「Come Together!」的號召,向著世人亦是向著自己道出「One thing I can tell you is you got to be free」。雖名為《Come Together》,但Lennon卻是以這首歌向過往的輝煌道別。

Frank Sinatra稱《Something》是「50年內甚至百年內最為動人的情歌」。在1969年力壓《Come Together》成為單曲A面的便是George Harrison的《Something》。這首歌是Harrison在The Beatles生涯中所發行的唯一一首A面單曲,簡略的歌詞唱的撕心裂肺,優美的旋律演奏的肝腸寸斷。這首歌寫於1968年,是Harrison情感的迸發,令Lennon都接連讚歎。我沒有聽過比《Something》還要動情的情歌了。

《Maxwells Silver Hammer》是Paul典型的「玩笑式」的曲目,以輕快的旋律訴說著詭異的故事。這首歌在樂隊內部引起了大家強烈的不滿——大家都不愛這首歌,就連鹿鹿(甚至現在的我)都有些無法接受這首歌放在專輯曲目第三的位置。令我印象深刻的是,Paul雖從未現場演唱過這首歌,但他有過對《Maxwells Silver Hammer》歌詞的深情朗誦,那個視頻承包了我好一段時間的笑點。值得一提的是,在《Abbey Road》的錄製期間,Paul甚至翻出了曾寫給他人的《Come And Get It》進行錄製,在我看來這首歌放在專輯中《Maxwells Silver Hammer》所在的位置可能更加合適。無論怎樣,《Maxwells Silver Hammer》是一首好歌,放在任何別處都好,放在《Abbey Road》的這個位置,便顯得有點突兀了。

Paul McCartney在早年便跟著John Lennon學習了嘶吼式的唱法,《Oh! Darling》便是這種唱法的最佳演繹。Lennon曾表示《Oh! Darling》留給他來唱會更為出彩,可在此時此刻,Paul的嘶吼裏藏著對他、對樂隊的不捨與最後無謂的挽留,無比動情,倒是更為合適。撕心裂肺,最開始唱著節拍音樂的小男孩們都已長大,這是屬於Paul最為苦澀的一幕。可惜的是,《Oh! Darling》感動了每一位樂迷的心,卻沒有留住樂隊。

就連鮮有作品的Ringo Starr,在專輯裡也貢獻了他最為可愛最為靈性的部分,《Octopuss Garden》絕對是《Abbey Road》裏最為流暢美好的一首歌,完美的融入了專輯的內核,讓整張專輯顯得更為豐富。《Octopuss Garden》源自Ringo在海邊的暢想,當他聽說章魚們會收集各式各樣的貝殼之時,他剎那間便產生了靈感。有趣的是,George Harrison為這首歌留下了吹泡泡產生的聲效。鹿鹿曾聽《Octopuss Garden》許多許多遍,多到令我不敢相信。《Octopuss Garden》在專輯的大環境下,美好的有點苦澀,讓人心疼。

《I Want You (Shes So Heavy)》是Lennon對Yoko的深情呼喚,對此我不發表觀點。《I Want You (Shes So Heavy)》早在《Get Back》錄製期便已在排練,並由Billy Preston演奏極具特色的Keyboard,The Beatles在著名的屋頂演出上也演奏了此曲的片段。這首歌被認為有著金屬樂的某些特質。《I Want You (Shes So Heavy)》是The Beatles演奏出的第二長的樂曲,在Lennon的嘶吼下,這首歌所迸發的熱烈的情感足以灼燒每一位樂迷。

作為專輯B面的開篇曲《Here Comes The Sun》寫於Eric Clapton家附近的公園裡,Eric親眼見證了這首歌的誕生。《Here Comes The Sun》可以堪稱整張專輯內最為知名的一首歌了,諸如Paul Simon的著名歌手都有在重要場合翻唱這首歌向George Harrison致敬。《Here Comes The Sun》唱出了一種樂觀、一種釋然,像是在安慰粉絲們,更是在用自己的態度感染世界。眾所周知,Harrison的兒子Dhani Harrison發掘了《Here Comes The Sun》中一段不為人知的電吉他間奏,這是我尋找了很久的,幸運的是最近我在微博得到了。

《Because》則是由四位成員的聲音疊錄而成,是The Beatles最後演繹的曼妙和聲。《Because》符合了《Abbey Road》的整體色彩,作為樂迷的我們,在聲聲喟嘆之餘,只有無限感傷了。我們在《Because》裏,觀察著地球的運轉,觀察著The Beatles這顆熾熱的太陽沉入海底。

接下來的,便是Paul McCartney和製作人George Martin的精巧編排,將眾多曲目連接成一幕完整的組曲,這是《Abbey Road》富有藝術性的巧思,不僅升華了專輯本身,更是為後世音樂的發展做了風向標,他們用一個個巧思引領音樂的發展,這就是The Beatles。

組曲的第一部分是Paul的《You Never Give Me Your Money》,闡述了四人創立的Apple公司破產的事。這首歌以其優美又哀傷的旋律逾越了主題,並由Lennon在結尾段演繹了一段美妙又恰到好處的和聲,旋律逐漸滑向寂靜,轉入到《Sun King》裏。

《Sun King》與《Because》有著類似的格調,亦是Lennon的作品。關於這種格調我有點難以用語言訴說,這種感覺就像是置身於空蕩的宇宙裏。《Sun King》將一切的悲傷收束住。

《Mean Mr. Mustard》和《Polythene Pam》是Lennon早在《White Album》錄製期就已寫好的作品,經過巧妙的組合放在了組曲的中段,是非常有Lennon風格的作品。

緊接著的,是《She Came In Through The Bathroom Window》,一首極其靈性的作品,由Paul所寫,近兩分鐘的時長對於樂迷來說實在是有點不過癮。對我來說《She Came In Through The Bathroom Window》是組曲中非常出彩的一部分。

真正精彩的,是接下來的《Golden Slumbers》、《Carry That Weight》和《The End》所組成的末尾段組曲,亦是經典曲目。《Golden Slumbers》是當地的一首兒歌,而Paul則根據詞重新譜曲,寫下了比搖籃曲壯闊得多的樂段,我們依靠在舊山上,望著夕陽,極具交響樂特色的編排是製作人George Martin的手筆,他也曾親自指揮交響樂團演奏組曲的管絃樂部分;《Carry That Weight》則是The Beatles對世人最後的鼓勵,厚重有力的合唱成為了溫柔的一擊,在錄製期間Lennon由於交通事故並未參與這部分組曲的錄製;《The End》是最最完美的結束,是一個偉大樂隊應該做出的告別,The Beatles終把一切的陰鬱都拋在腦後,在專輯裡音樂裏,他們不再會受什麼制約,他們作為The Beatles的角色為自己、為來往的一切成就與苦澀譜上美妙的終曲,Ringo也發揮了自己穩定的實力,貢獻了一整段精彩的solo,其餘成員隨後而至,接連展現出高超的演奏水平,The Beatles就是John Lennon、Paul McCartney、George Harrison、Ringo Starr,他們作為世界的使者帶給人們最精彩的音樂,為整個音樂史留下了濃重的一筆,為世界人文留下了深重的腳印,還有就是,為任何任何事物留下了最最美好的東西——愛。

「And in the end

The love you takeIs equal to the loveYou make.」

嗯啊,還有《Her Majesty》,這本是被編排在《Polythene Pam》後《She Came In Through The Bathroom Window》前的曲目,依舊誕生於《Get Back》錄製期,但終被剔除。由於錄音師的失誤,在《Her Majesty》的開頭留下了《Polythene Pam》末尾重重的一聲鼓聲,這個版本深受Paul的喜愛,被編排進了組曲之後,專輯末尾的位置,這也巧合的成為了世界上第一首hidden track。


Abbey Road 作為The Beatles在解散前的最後一張專輯 完成程度和質量卻毫不失去Beatles的水準和對新音樂形式不斷探索的樂隊風格 給了自己的歌迷們一個相當完美的謝幕

然而整張專輯的初期錄製並不理想 由於在1969年末整個樂團只是名義上還未解散 四隻Beatles都處於分崩離析的狀態 Lennon和Paul 已經彼此無法交流見解 討論音樂 Ringo Stars作為萬年不在線的一位 沉迷酒精和大麻 只更多的視樂隊為賺錢工具 Geroge Harrison一心鑽研印度教以及自己200多首未公佈的作品編曲 彷彿已經規劃好了自己單飛的未來

在這樣混亂的狀態下(當時的進度已經嚴重拖後 在第一首單曲Let it be完成之後 正式的專輯卻遲遲沒有任何進展) Paul McCartney (還是老爺子最可愛最有責任感了...) 為了不辜負Bealtes的樂迷 給大家一個莊重的告別 請求當年The Beatles的支柱 恩師一般的製作人George Martin(也可以算第五位Beatles)重新出任製作人 幫助完成Abbey Road

專輯第一首Come Together 的初心在於強調四位Beatles之間的友情 告訴大家樂隊解散並不是全部 然而John Lennon在錄音中不斷的發出「shoot shoot shoot」的聲音 意思是「shoot me, shoot me」 這樣我就可以從Beatles解脫 快樂的單飛去和Yoko完成自己Love Peace的大業 John Lennon同時也將這首歌變得更加搖滾化 以此來表達自己的情緒 比較諷刺的是 10年後的一天 John Lennon真的被子彈擊中 倒在了人羣之中

專輯中的I want you是John Lennon特別寫給Yoko的歌 Lennon用特別直白的意思告訴小野洋子You are my soul mate I want you. Yoko的到來確實給處於人生迷茫和無法找到方向的Lennon活下去的意義和希望 在此之前Lennon還是一個通過Strawberry Fields Forever這首歌表達自己實現了一切之後寂寞空虛的迷茫少年 這首歌同時運用的當時並不常見的類比合成器(可以看成電子音效的前身)去模仿歌曲中風的聲音

這張專輯並不單只是Lennon和Paul的二重唱 裡面同時也收錄了Ringo和George的作品 George Harrison 有兩首作品 分別是Something以及Here comes the sun. Ringo的 Octopus Garden

我個人其實非常喜歡George Harrison的作品 在這張專輯中收錄的這兩首都顯示出Georege其實在編曲方面有相當的才華 只不過在Beatles裏處於第三位的他更多時候是埋沒的狀態

Ringo Star在他的整個Beatles生涯中只創作了兩首作品 質量嘛....見仁見智

嘛 至於這張專封上那些關於Paul MacCartney 的過世替身謠言

不要再信了...

祝Paul爺爺活到200不嫌老!


整張專輯的混錄水平非常的好,樂器頻段處理的清晰,貝斯和鼓的動態非常的足,衰減也恰到好處的。


Beatles後期的音樂訴求很多,所以不如前期的簡單直接。

專輯封面沒的說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