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如果巴菲特算股票投資者的話,他佔據世界首富好多年呢,因此呢命題不準確。

其次,實業投資的以中小企業為例,3年死亡率98%

很殘酷的,我自己曾經創業幾次,談不上成功,但是也非失敗,好幾年之後就走下坡路,然後就關門大吉了。不是每個人都適合創業,也不是每個人都適合交易。

有很多人會關注財務自由問題,嗯 每個行業的TOP10% 都可以給你帶來比較豐厚的收益的,因此專註一個領域,去走向巔峯更為重要。

扣下題,股票真正做的好的,一定是非常穩的那種,你如果見到那個股票交易者資金曲線暴漲暴跌其交易風格一定是不穩健的。我最喜歡的資金曲線的是長期看來會有橫線那種,即有空倉時間段,不管是幾天,幾周,幾個月,甚至以年計算。股票規避下跌段,才能在上漲段中不斷複利。


謝邀,股市有風險,入市須謹慎


核心還是人口基數大,多民族統一。

改革開放40年,前二十年很慢,還是傳統的產業進程,對標歐美相同賽道,烏龜逐兔,基礎薄,差距大,效益低。中國互聯網這20年起到翻騰巨變的作用。通過人口紅利打底,利用互聯網聚攏需求策,倒逼供給側,且市場化程度很高,迭代也很快。傳統零售渠道優勢漸行漸遠,讓躺著喝茶的大爺,始料未及,消之殆盡。互聯網產業的進程,是真正提速核心。科技創新,產業創新也好,底層還是要搞清楚家裡這一畝三分地適合幹什麼最為關鍵。


那是因為股票賺錢的都低調


因為股票的穩定盈利,比實體要難。

但同樣的穩定盈利,由於股票的盈利方式特殊性,理論上不存在天花板。但實體項目如果選擇不好,天花板會比較矮。

例如開個飯店,很多人都第一個想到的實體創業項目。一般只供應周圍的消費,外賣可以延伸但也有限,但是為飯店提供保潔服務的天花板就比飯店高。飯店的複製非常困難,而後者相對簡單。

而你看到的所謂又多又穩的情況,其實並不多,在上市公司裡面,roe(凈資產收益率)連續為正的是絕對少數。


實業投資者,成功的都是人羣中的佼佼者。股票投資者,門檻很低。但成功者也很賺錢啊,聽說過巴菲特麼。


你這是反過來了吧,上市公司股東一次減持幾個億,幾十億的,這些錢夠這些老闆做實業多少年才能賺到


你選擇了最難的路 ,甚至是考驗人性的桎梏……沒幾個人經得住鐵鞭抽打精光的身子,之後還能挺過去的,挺過去都成了巴菲特哈哈……

這之中之重是,還是你必須學對了辦法。不對,提前就死了。別說抽打的檢驗那輪不到你哈哈


創業門檻比炒股高很多吧,而創業失敗的人恐怕也是多的數不清,只是倖存者偏差造成你只能看到成功人士。而股市投資者成功的大都還很低調,畢竟做企業做大了難免被人認識。而你在家炒股賺上幾億幾十億也未必會有人知道。曝光率也是不一樣。


九月的採購經理指數是在榮枯線以下公開的數據。實體行業規模效應及本身如果處於行業上升週期賺錢效應當然遠高於證券市場投資者。證券市場本身就是服務於實體其次大多數個人投資者本金在五萬到十萬左右再加上專業知識匱乏收益自然不如做實體的。但實體是有周期性和產品是否被市場認可。同時錢一旦投入實體即使發現風險想收回是不可能的。目前實體並沒你說的賺的又多又穩,所承擔市場風險比證券市場要大的多!你可以適當去看一下最近製造行業的半年報。


你拿所有股票投資者的平均水平,去跟馬雲王健林許家印這樣的行業翹楚相比,當然比不了。我身邊北大北郵畢業的自己創業的,公司半死不活的,也不少。


你認為實業投資者就很穩嗎?

我現在所在的實體行業,就這幾年倒閉的廠還少嗎?

實體行業藉口資周轉不足,坑了其它有錢的且想要投資實業的投資者再倒閉的還少嗎?

你錯了,你是看見短線才會這樣的啊,要是做價投的話,你肯定就不會這樣來說了,


股票上

好事不出門,壞事傳千里

實業上

死掉太正常了結論失業更難就醬

後者是農民,前者是韭菜。


人性的關係吧,從實業入虛擬的金融,就不是同類的奮鬥模式,甚至是相反的。靠一般的掙錢模式積累下的資金進入股市時,形成的慣性思維和行為註定失敗。成功的大多天資或根本沒經經歷過實業,我覺的,呵呵。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