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說它們比長槍好,我知道它們不如長槍,而是有了長槍為什麼還會發明出這種武器。感覺長槍更輕便簡潔,出槍速度明顯更快,而且因為重心位置會更方便控制。但如果沒有優勢,這兩種兵器怎麼會留存下來?方天畫戟作為禮器可以理解,可十文字槍可是一種在日本武將中也有人用的武器啊。


十文字槍在日本武將中相當普及?除了真田幸村還有誰用?

日本長槍流派有:佐分利流槍術、正智流槍術、觀通流槍術、楠流槍術、貫流槍術、當流槍術、新當流槍術、本心鏡智流槍術、武功離相流槍術、無邊流槍術、中條流槍術、盡心流槍術、心眼流槍術、清堅流槍術、天真正流槍術、風傳流槍術、一空流槍術、龜甲流半槍術、真當流槍兵法、福澤流軍用槍。

十文字槍就一個寶藏院流,還有別的嗎?寶藏院流槍術還不止是十文字槍一種。請問怎麼得出這玩意在日本武將中相當普及這個結論的?本來就是不走尋常路的非主流奇門兵器,啥時候就發揚光大了?

另外那十文字槍也不是什麼日本獨創,上圖是漢初的兵器:鎩。這還是中國青銅時代就有的東西。有沒有覺得眼熟?日本人搞十文字槍的時候,這玩意都被中國淘汰一千多年了。

中國還有這個,鎲耙,用來配合長槍列陣用的,兩邊小枝可以擋長刀劈砍,也可以推對方長槍的杆子,控制住對方武器,然後己方長槍手趁機捅他們。拿這玩意的都是出輔助,DPS還得是長槍


方天畫戟,實錘是北宋人所創。這東西當年叫「戟刀」,屬長柄大刀類,與偃月刀、眉尖刀、掉刀等並列。

刀八色里,有七款長柄大刀,只有一款短柄刀。顯然,宋朝人很喜歡長柄刀,開發新款式的積極性特別高。

根據北宋《武經總要》的描述,當時很多精銳喜歡發明形制特殊的長柄刀,以此彰顯個性。但是並沒有說戟刀、偃月刀不能實戰,也沒有說各種刀的重量。

因為刀的種類太多,遠遠不止八種。其中不少刀大同小異,作者懶得詳細記錄,書里就沒有圖樣,比如三尖兩刃刀

三尖兩刃刀和戟刀

戚繼光《練兵實紀》里記載的大刀定位——精英專用

明 程子頤《武備要略》

確實,戟刀這種異形長柄刀,風頭是遠遠不如其他幾款長柄大刀的,一直很冷門。在武將個人兵器里,也是小眾。

戟刀在明朝改了名字,叫「方天戟」。還有一種船新版本,叫「雙戟」(雙月牙戟)。然而,即使到了明朝,也沒有使用月牙戟的知名猛將。

這種月牙戟的特色,就是可刺、可鉤、可推、可砍的多功能,戟類兵器都是這樣,功能多。戈形戟、卜字戟、西洋戟同理。

明 劉效祖《四鎮三關志》

戚繼光《練兵實紀》,除了戟,被老戚diss的還有斧鉞、鞭鐧、雙頭棍

明 程子頤《武備要略》,這位武術家比較喜歡戟,就把方天戟和鉤鐮槍、少林棍結合起來練

月牙戟有一定實戰價值,但是本身性能似乎並不算很好。它最早是北宋精銳裝逼用的個人兵器,很少人能玩得6,所以一向很冷門。大部分時候,就成了擺設、儀仗器。

論裝逼和威力,方天戟又比不過大刀、關刀這種。

這個西洋戟術,其實也可以作為方天戟用法的參考

西洋戟的輔助兵器位置,在中國應該是被三股叉、鎲鈀、長柄刀、鉤鐮槍、大棒之類佔據了,所以方天戟沒位置了。

總之,中國古代的指揮官和大頭兵,確實不待見方天戟。

明 茅元儀《武備志》


日本的各種鐮槍

十文字槍、片鐮槍和袋槍

加藤清正,傳說片鐮槍就是十文字槍被老虎咬斷了一個小支

中國戟、鉤槍和鎩

中國的正宗戟和漢朝鉤槍

漢朝的矛、戟和鎩

戟能刺、啄、鉤、砍、推

十文字槍,跟卜字戟、三股叉、鎲鈀等差不多,都是增大頭部殺傷面積格擋面積,提高容錯率,戳不準也能大概率蹭到,附帶多功能。

戚繼光說鎲鈀是利器,主要就是因為這些。可刺可格,矛盾兼備,一器多用,好使。

鎲鈀雖然面對長槍是九死一生,但依然是一種利器。這並不矛盾,因為鎲鈀有的功能,長槍沒有。

想不到吧,鴛鴦陣里,四個長槍手才是最精銳的兵種。

一寸木球,直徑3.2厘米,要使用5米76的超長槍,戳中5個木球

「武術大師」復原戚家軍訓練科目,網球直徑太大,槍太短

清朝的十文字槍、叉鎲類兵器

西洋的叉鎲類兵器


個人認為,兩邊帶大勾勾的槍的主要用途是在方陣裡面推槍用的。

雖然這是戟,但是作用應該差不多,基本就是安插在長槍方針裡面,專門負責推對面的槍的。因為方陣槍都很長,被推到天上基本就沒有什麼作用了,可以製造混亂。而且上圖的partizen是開刃的,不停的推可以推斷對面的槍。

就這樣。


十字槍類兵器本質是一種技擊槍,是冷熱兵器共用時代(16~18世紀)一種特殊的中距離戰陣破甲兵薄弱部位的特典兵器,和它形狀類似的上古兵器,可以說和它沒有直接的血緣關係。

笑著腦補老爺的表情包。

你們確定你們不是來逗熊老爺的嗎?熊老爺的內心有十萬頭石田三成路過啊。。。。。

放錯了圖片不好意思

熊老爺說了:搶戲也要懂得基本法吼不吼??

熊老爺說了:本來我也是這樣頂天立地的直男!

只不過仗打的多了,掉了一半你們就說熊老爺彎,熊老爺不服!

不過熊老爺是直的還是彎的,我們目前相信是一個薛定諤的貓的問題。

話說回來,所謂十文字槍不普及,實際存世的大把,而且主要是16~18世紀的,同時期西方技巧破甲類的十字兵器也是大把。

日本的十字槍實際十分精巧,就起對披甲目標軟肋的殺傷力和騎兵使用來說,算是性價比比較高。

貴,是真的貴。(槍和弓都非常難練,特別非花架子實戰用的)

十字類的都不便宜,畢竟人家乾的活就是專門打披甲目標的。

真正厲害的步兵長槍是鍵槍。

人家是玩技巧破甲流的,這類槍是專往肘肋各種關節腹腔軟肋部分招呼,招呼上立即喪失戰鬥力,有幾百條命都不夠練的。

看過《七武士》前期有一個橋段,農民想請一個鍵槍武士結果被武士踢翻羞辱了一通,說你們也想請我別做夢了,稍熟悉日本戰國史的就知道這個很合理,並不是這個武士狂妄自大或者不近人情,就村子那點糧食產出(底線7人對照300石上限是11人對照500石,但是要請先頭起碼1000石起),真的供不起一個鍵槍武士(隊長)。

不過農民不虧,片子裡面七郎次(堪兵衛老搭檔)實際是鍵槍高手,以前按設定討論兩人都是馬回眾,即便只請到這兩個人農民都是賺到。勘兵衛的指揮能力即便作為萬石大名也是合格的。

補充

科普個最基本的,所謂各種刀槍弓技法流派都是日本戰國以後甚至很晚近才形成的,高殺傷力兵器使用技法流派基本被幕府砍的差不多了(另火器它不香嗎?),留下來的基本算是觀賞性比較高基本上算是沒啥殺傷力的,這並不代表現在出現少甚至極罕見的兵器,在當時歷史背景下出現就少。

槍與弓在冷兵器騎兵領域是一家的,槍在前面挑,弓在後面收割;弓在前面掃蕩,槍在後面補刀,效率高的沒邊一筆。

鏡像問題答案:

如何克制日本的十文字槍??

www.zhihu.com圖標

我們先要問有沒有,然後才說是不是。

簡單說一句方天畫戟、十文字槍不如長槍,這話其實是不成立的。因為任何武器都有適合自己的應用場景,也就是說,如果一種武器長期存在於戰場作戰序列中,那麼必然有其存在的理由,有它適用的場景。

還有一個問題,就是題主恐怕沒有意識到戟和方天畫戟是不一樣的,區別很大,我不知道你在說方天畫戟的時候,意識中有沒有包括戟。因為方天畫戟是戟的一種,戟的概念更大,形制也更多。在我看來,我們不如討論戟、十文字和長槍吧,因為無論從性質上還是年代上,都更方便。

作為一個專門名稱的「方天畫戟」這種兵器形制,遲至北宋才出現,當時叫「戟刀」,文獻見於《武經總要》里的「刀八色」一節。北宋李公麟白描作品中,也出現了這種形制的戟。宋代詩人有「高門收畫戟」之語,可見「畫戟」也出現於宋。

此後在元明時期,出現了「方天戟」這個稱呼,見於鄭光祖的元雜劇《虎牢關三戰呂布》:「跨下忙騎赤兔奔,方天戟上定江山。」至明代張鳳翼 的《紅拂記》中「扶餘換主」,則直接出現了「方天畫戟」:「 高麗國那將軍又不曾言名諱,不使甚別兵器,他使一條方天畫戟。」

這種兵器然後一直到清,都存在於實戰戰場上以及儀仗禮器中。

而戟,出現就早多了,文獻記載說見於周,但沒有圖像和實物發現。實物則春秋戰國就有了,最著名的應該是國博那支三戈戟了。這隻戟,有三個戈援,極為罕見,而且保存異常完好。從尺寸和厚度上看,這是標準的實用器,並非殉葬用明器。

秦漢時期可以說是中國歷史戟制最盛的時期。

漢代的門戟制度,門前守衛的就是戟士。

漢魏三國時期,用戟非常多。見於史料有名的就有太史慈、曹丕等人。比較喲意思的是曹丕,他曾說他擅長用雙戟,這種雙戟是一種單手武器,和單手刀差不多,比長戟要小。我手邊正好有一個鐵手戟,大家可以看看。

和戟類似的形制還有鎩。這是我手邊春秋戰國時期的一對半青銅鎩,之前貼過。

實際上,鎩、戟基本上可以算一類武器,包括歐洲的某些形制斧戟,日本的十文字槍,都差不多。因為它們的功用基本一致。歐洲戟其實更是重劈砍,但是有部分和中國戟一樣,屬於鉤兵,重鉤和割。歐洲戟的圖不多,大家將就看吧。

再說十文字槍。

十文字槍在日本鎌倉時期就有了,數量也不少。如果按日本刀的歷史分期看,是古刀期(806--1595)就有了。我曾經有段時間入了日本刀收藏的坑,後來中途退坑了(這事我在另外一個回答里去聊吧)。在收藏日本刀期間,我有個念想就是收藏一桿十文字槍里的飛鳥十文字槍,因為這種十文字槍姿態優美,而且存在年代比較早,一般見於戰國之前。

目前國內所見僅有一支飛鳥槍,當時是我經手找研磨師研磨的,大家可以看下。飛鳥槍的特徵是,兩邊橫枝的槍尖向上,同時下方多出一個角向下,形狀像個鳥翅膀。

這是普通十文字槍:

日本著名的十文字槍術,是成於鎌倉幕府時期,到在安土桃山時期,由興福寺寶藏院僧人胤舜自寶藏院胤榮的十文字槍術上完備而來,形成了完整的寶藏院流十文字槍術體系。在江戶時期,十文字槍術層一度相當繁榮,算是一門顯學,並非小眾武器和小流派。胤舜的戰績,是曾與著名兵法家宮本武藏對決,一擊不中遠飆而去,兩人未能真正分出勝負。

同時,日本也不僅寶藏院才用十文字,十文字槍在日本武士中使用是比較普遍的,光是十文字槍的實物,在日本就不少見,而且形制繁多、製造精良。如十文字中還有和中國上古戟非常相近的片鐮槍,以及我一直想要的飛鳥槍,等等,等等。只不過槍術中最有名的且形成完備體系的,是寶藏院流的十文字槍術。圖為片鐮槍。

這類有橫枝的槍,從技法上看,主要是多了側面的攻擊。這點從寶藏院槍術上可以非常直接地得到答案。寶藏院流槍術認為:「刺即長槍,斬即薙刀,割即鉤鐮」,刺、斬不論,只要槍身足夠長足夠鋒利都可以做到,但鉤鐮之割,就只有這種有橫枝的兵器做到了。

同時寶藏院槍術的攻擊目標,主要是軀幹正面、側面、大腿。要攻擊側面,也只有這種具備橫枝的戟類武器才可以做到。

因為中國的戟類技法不存於世,最近的也只有明代的文獻記載,因此我們只能從現在存世的寶藏院槍術來討論這個問題。不過就題目所問範疇而言,也足夠說明問題了。

也就是比之長槍,戟類武器的優勢,是多了側面的攻擊和鉤取技法。刺、砍長槍也可以做到,鉤取是一定做不到的。

不要小看鉤取這個功能,我們來具體談論一下吧。

騎兵1V1的時候,如果正面對沖中沒有刺中對方,交錯或錯過之後,你揮舞戟類武器鉤住對方把他帶落馬,相比什麼回馬槍擊中對方要容易得多,你胡亂劃拉都有可能鉤住對方,然後把他拖下馬拖走。就不說在之前刺不中的時候,還可以順手橫擊側面了。

這種技法,長槍是肯定做不到得,因為你沒有橫枝來實現鉤取。

步兵1V1對決,你槍沒刺中,因為沒有了馬的衝刺,所以還是面對面,你收槍的時候可以橫切鉤取對方的腿腳。對方長槍不能。

如果是密集長槍陣雙方開始推槍,如果對方有人被你鉤取了,結果就是被你鉤回自己一方活捉或乾脆亂槍戳死陣前……

因此相比長槍,方天畫戟和十文字槍的優勢還是比較明顯的。只是問題在於任何武器都有性價比,也都有使用方法,對大規模集團作戰來說,讓士兵用戟和用槍,顯然用槍容易多了,無論訓練還是投入戰鬥的時間,都是槍容易。而且就造價和製造難度看,對古代農兵制度下的農民戰兵,用戟真的是太浪費了。所以還是給他們槍吧。

也因此戟類武器,在宋元明雖然戰場上依然存在,但已經屬於個性化武器,以及軍中的儀仗和實戰兩用武器,並不見於成建制部隊列裝武器。

歷史上最晚的成建制戟士部隊記載,是漢末三國時期。袁紹和公孫瓚之戰,說袁紹身邊有百餘大戟士護衛。孫權和張遼的逍遙津之戰,也說張遼突擊到孫權帳前,孫權驚懼退守高坡,以長戟自守。此後長戟部隊的記載就不見了。所以可以推測長戟越來越少,到宋元明,應該是定製個性化武器和儀仗器了。

但是不能因此就說戟不是實戰器,因為無論是戚繼光還是程子頤的兵書里,都有戟類武器的圖像,以及使用技法,這說明至少到明末,戟還是實戰器,只不過比較少而已。

清代依然保留了戟類武器。乾隆時期的《皇朝禮器圖式》中,綠營兵不但裝備有戟,還有和十文字槍基本一致的鎲、鈀,這些都是戟類武器。

至於說戟比槍重,以致使用不便,那是不存在的。因為這首先要看戟和槍都有多大,杆子多長,杆子只要長短半尺,這點重量就覆蓋了。以及實際上對長槍類武器,重量不是非常敏感的,不比單手武器。

看一個我手邊的清代戟,你覺得比長槍能重多少……

其實到了清代,戟類做儀仗的功能更多,因為冷兵器衰退了。我從事冷兵器收藏的歷程中,所見最精美的戟,就是清代皇家儀仗戟,目前公開展出的一套,存於法國巴黎榮軍院……大家可以看下。

另外瀋陽故宮也有,但是基本沒展出過。

再就是幾十年前,與此相近的某親王府的一整套儀仗器曾現世國外拍賣場,被私人藏家購去,現在下落大致知道,但是恐怕是回不來了……遺憾。

the end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