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可能是一系列問題的一個側面的表現。

孩子需要學習獨立,需要學習界限,學習負責,學會自己為自己的玩樂負責 也是一種獨立負責。可以先從生活中的一些小的事項開始。只是孩子具備了獨立操作的能力,就把這個事情交由他去做,事先定好規則,讓孩子承受(做與不做)對應的後果,如果孩子沒有去做,就硬著心執行對應的懲罰(懲罰多以孩子心愛的事物實施,比方吃零食 看電視 玩樂時間等等,切忌不要發怒,可以同情孩子失去了那些心愛事物的心情,同時鼓勵他之後做的更好)。這就是世界的法則,孩子要早些了解面對,當孩子越來越獨立自由的去為自己和他人負責的時候,他就越自由,樂趣也就越多。


說到依附關係,要提一個概念叫做,被愛的孩子更獨立。

很多父母可能認為孩子獨立,那就是在孩子小的時候盡量不要讓他一直跟在身邊,要訓練他獨立最好,早一點自己睡覺。早一點自己做事情。可是事實上依附研究給我們的結果卻是完全相反的。並不是那些早期跟父母脫離關係梳理的孩子比較獨立,反而是早年家庭溫暖,跟父母有緊密情感聯結的孩子比較早獨立。

其實你到遊樂場去看看,你就會發現有些爸爸媽媽就跟小孩說你去玩啊,小孩說好,然後就跑去玩了,孩子可能會邊溜滑梯就邊說媽媽,你看我在這裡,媽媽就說好。那小孩又繼續玩好好的。可是有些孩子不一樣,媽媽說你去玩,他不要,就一直黏在媽媽身邊。那像這種一直黏在父母身邊的孩子,父母可能會覺得說你看我的孩子多需要我跟我多親啊!甚至根據這樣子的行為就判斷,我們自己家的孩子依附關係建立的非常的好。其實完全不是這麼回事,這個孩子為什麼要緊抓著你不放。有那麼誘人的遊戲可以玩,他為什麼不去玩?通常是因為他害怕一放手你就不見了。所以那種緊緊抓著父母不敢放手不敢去玩的孩子表示他的依附關係其實是很不安全的。你如果有曾經送孩子上幼兒園的經驗,你就會知道有的孩子呢,只要父母一出現他就緊抓著爸媽不放,哪裡也不去,什麼事都不做,你不要以為這樣表示孩子很愛你孩子其實再告訴你說你愛我不夠,你給我愛的方式不對。而那種有安全依附的孩子呢?因為他確信父母不會離開他,所以放手去玩一下,沒關係呀!

當孩子心裡有一個安全的確信,這種孩子就會比較早展開探索的行為,反正就比較早獨立。相反的,那些在依附上不安全的孩子就整天也在爸爸媽媽身邊,他們的探索行為出現的晚探索行為也比較少。結果就直接地影響了他的智能發展。不僅如此,像這些情感需求得不到滿足的孩子,他很可能會在將來的人生不斷的在各種關係中,在各樣成就的追逐中去尋求那個心中始終沒有被填滿的空缺。它的外表和行為雖然獨立了,心理上卻一直沒有真正的獨立。所以如果你希望孩子早一點在身心方面都能夠真正的成熟獨立,其實你要給的是給他愛的滿足,而不是剝奪他愛的需要。 如果有一天你的孩子可以放手跟你說,媽媽我去玩咯,你就會知道你做對了。[1]

參考

  1. ^周育如老師課程《如何做好孩子的情緒教養》


謝邀。

孩子會有親母行為是很正常的,孩子需要關愛,會害怕無保護的環境,在他小的時候,父母對孩子的保護有利於孩子形成自信。

但是孩子大一點的時候,父母需要鼓勵他,讚美他獨立做出的決定,這樣可以讓孩子更勇敢。

但是!不能凶他罵他或者打他,這樣會讓他不信任你,甚至不信任任何人,輕者變冷血,漠視感情;重者更容易患上抑鬱,抱憾終生。

所以針對孩子的依賴感,要慢慢開導,多有針對性的誇獎他,針對他的獨立去讚美,去鼓勵,孩子會慢慢成長為一個真正的獨立人。


謝邀。

不知道你家小朋友幾歲了?如果年齡還比較小,這樣是很正常。如果超過三歲了還這樣我們可能考慮一下,孩子是不是有些缺乏安全感。安全感的建立在孩子3歲之前,和孩子的依戀模式有一定的關係。

心理學家根據孩子的依戀發展,把孩子的依戀行為分為3種:

1、安全型依戀約佔(50% ~ 70%),這類幼兒與母親在一起時能安逸地玩玩具,並不總是依偎在母親 身邊,只是偶爾需要靠近或接觸母親,更多的是用眼睛看母親、對母親微笑或與母親 有距離地交談。

在陌生的環境中,如果母親在身邊,幼兒會有安全感,能進行積極的 探索和操作,對陌生人也能做出主動積極的反應。當母親離開時,幼兒的探索行為會 受到影響,明顯表現出苦惱、不安,想尋求母親回來。當母親回來時,他們會立即尋 求與母親的接觸,並很快平靜下來,繼續做遊戲。

2、迴避型依戀(約佔15%~30%),這類幼兒覺得母親在不在身邊都無所謂。他們在與母親剛分離時 並不難過。當分離後再見到母親時,對母親採取迴避態度。實際上這類幼兒對母親並 沒有形成特別的依戀,所以,有人把這類幼兒稱為「無依戀的兒童」。

3、焦慮型依戀(約佔4%~25%),這類幼兒表現出很高的分離焦慮。同母親分離後,他們表現出強 烈的反抗和不安。但當母親回來時,他們對母親的態度又是矛盾的,一方面試圖主動 接近母親,一方面又對來自母親的安慰進行反抗。

基於以上三種依戀,又有一類特別的依戀類型:

4、混亂型依戀(約佔15%~25%),這類依戀被看作是一種最不安全的依戀類型。在陌生環境里,幼兒 表現得雜亂無章,缺乏目的性、組織性,前後不連貫。在這種依戀類型中,前三種類型的依戀行為以非同尋常的方式複雜地結合起來。這類幼兒的行為常常是親近、迴避和反抗行為的結合,或表現出稀奇古怪的行為,如表情恍惚獃滯,或纏住母親但身體躲避,或跌坐 在地板上。研究表明,在被虐待的和母親患有抑鬱症的幼兒里,這類依戀類型的幼兒最 多。

在正常幼兒中,則與母親遭受心靈創傷或者還沒有從失去親人的痛苦中解脫出來有關。不同的依戀類型影響著幼兒其他方面的行為。例如,安全型依戀的幼兒通常遵守 規則,願意學習新東西,比較容易適應新環境。反抗型幼兒則經常用焦慮和反抗來對 待父母的幫助,母親剛剛回來時,他可能會用盡所有時間在同母親生氣和親昵之間交替,而不是同母親玩。

迴避型幼兒似乎沒有特殊問題,但是因為他們的被動性,常使父母在某些方面對他們喪失信心。而且依戀模式在父代和子代之間可以傳遞。嬰幼兒往往會和父母有類似或相同的依戀模式,幼兒在早期與父母形成安全依戀,在幼兒長大為人父母時,也更加容易和自己的孩子形成安全依戀。

我不好把你的孩子歸類為哪一種依戀。只是在有限的提問中我建議你不用太著急,也許你的孩子只是有點靦腆害羞,一旦和別的孩子玩熟了之後TA是不是會比較放得開?我們經常看到這樣的孩子。

或者你的孩子確實年齡有點小,還比較害怕去外面,那你就耐心陪著TA,培養TA的膽量。

無論你的孩子是哪一種情況,都不要去逼迫TA自己和別的小朋友玩,否則會讓TA感到擔心,恐懼。

可以試著多用一些鼓勵性的語言和行為給TA信心。

怎麼用鼓勵呢?我之前寫過一篇,供你參考:

強小攀:怎樣培養合作的孩子??

zhuanlan.zhihu.com圖標

不需要啊


安全第一的前提下,從小適當鍛煉獨立和自理的能力。


這樣的,孩子一般性都缺乏一定的安全感,當然也有可能是比較內向、害羞。看情況而論。

這時候你一定要鼓勵他自己和小朋友玩。告訴他,他可以自己和別的小朋友玩,媽媽在一旁等著你。這個時候你一定要在旁邊等他,若你有其他的事情,要和他說清楚,然後在離開。慢慢孩子就好了。


能早點幫助孩子擺脫依賴性一定要早!不然以後真的很難於人際交往

我小時候也這樣的【貌似有點自卑的感覺】

除了我媽和我外婆,我爸家這邊的人我都不喜歡,可能是我爸管的太嚴

我分析吧....可能是太缺愛了,包括我現在回憶小時候,基本上都是我爸吼罵的場景.....

在孩子心裡這種事陰影簡直不要太大。

作為父母吧,我爸媽肯定是不知道我這一點。但是題主既然這麼問了......從我自己的經歷來看,慢慢放手比較好,孩子願意纏著你,證明他還是喜歡你的,孩子還是孩子啊。慢慢放會比較好,畢竟一下就拒絕還是他會賭氣的吧。

其次,試試多讓孩子去獨立完成一些任務。比如自己去買一根棒棒糖之類的,當然必需得有家長陪同啊,其根本就是為了鍛煉孩子敢於和陌生人交流,減少依賴性。

現在孩子還在和小朋友玩的年紀,真的需要循循善誘。

再講到我自己吧,在初三之前,我每次獨自出門都會把與人接觸的次數降到最低,真的....我有時候上公交車去輔導班的時候都在懷疑是不是有人在看我..........每次上課,但凡能自己選座位絕對是坐在角落裡。後來,也是因為初中班主任比較有耐心,幫我矯正了不少。目前上高一,我才感覺我可能才是個正常人,現在偶爾和小學同學聊聊天,他們都會詫異於當年沒發現我是這樣的人。改變真的很大。

如果能篤定未來在孩子的人生里能出現領路人,現在大可放心......當然沒人敢這麼說吧.......

雖然不喜歡太宰治,但是還是想說一下,不要讓孩子以後對世界說:「生而為人我很抱歉。」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