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邊城》的故事很簡單。有一個政府出錢的擺渡船,一個老頭負責撐船。他女兒當初為了愛情出走,後來死了,把外孫女留在他身邊。外孫女是老頭的寶貝,長得很漂亮。這地方最有勢力的船總,是當地的一個地主,又是一個紳士武裝力量的頭頭。他有兩個兒子,大佬叫天保,二佬叫儺送。兩個男人都喜歡這個女孩,怎麼辦呢?他們就決定唱歌比賽。兩個富二代喜歡一個窮女子,但小說里竟沒有什麼壞人壞心,整個小說里都是很美好的人與事。

小說出現了三層結構性的矛盾關係。

第一層矛盾關係,是義與利。

邊城這個地方,和今天社會最大的不同,在於見義讓利。坐渡船,那老頭說,上頭出了工資,所以不要錢。中國曆來就有這個說法,叫「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小人」的意思不是卑鄙的人,也不是小孩,就是普通人。不讀書的人,就是要錢;讀了書的人知道,要按道理,不能收錢。(今天,讀了書的人可能比不讀書的更壞,會按道理要更多的錢。)而在這個小小的邊城,不管讀書也好,不讀書也好,大家都不要錢。這是一個最大的不同,也是邊城最美好的地方。但是,這個地方歸根到底又是講錢的。男主人公講婚嫁的時候,旁人告訴他:如果娶了翠翠,得到的是一個船;如果娶另一個女人,就會有一個碾坊,是穩定賺錢的。對於這個男人,雖然自家是有錢的,但也面臨著一個最基本的選擇:找一個窮女人還是找一個富女人。這個選擇,無情解構了前面的「見義讓利」。

第二層矛盾關係,是家庭親情和男女愛情。

小說里設計了一個絕大絕難的選擇。兩兄弟喜歡了同一個女人,這個問題上,恰恰是人文主義和傳統倫理道德衝突得最厲害的地方。按照中國傳統道德,女人不重要,不值得傷了兄弟的感情。兄弟是手足,女人是衣服。(張愛玲曾解構說,男人把女人當衣服,女人把男人當作還不如她的衣服。)如果兩姐妹爭一個男人,更是不道德,只能讓那個男人來選。但是,按西方人文主義的觀念,愛情至上,比兄弟姐妹、比父母親情都更重要。中國人的傳統倫理,五倫首先是父子,一定是和家長的關係更重要。兩個人相好,家長反對,通常就悲劇了。而莎士比亞的戲劇不是這樣,真愛是必須要爭的,千萬不能讓,也不能聽任對方挑,因為如果你放棄了愛情,既對不起自己,也對不起愛人。

在這個地方,小說里展開了一個無解的矛盾。開始好像很有辦法,兩兄弟說好了,我們唱歌,她挑中誰就算誰,等於是俄羅斯轉盤。大哥說我唱不好,二弟說那我代唱。這其實有點開玩笑的性質了。但這哥哥知道爭不過他,就走了,結果在船上出事,死了。他一死,使得弟弟有負罪感,覺得對不起他哥哥,於是也傷心地走了。女孩的外祖父後來也死了,有錢人要接她回家裡住,不知是什麼身份,(是兒媳婦?沒有嫁給死去的哥哥,也沒嫁出走的弟弟。是親戚?是丫鬟?是養女?,好像都不是。)等著儺送回來。小說寫得很美好,也很凄涼、很浪漫、很憂鬱。結尾非常經典:「這個人也許永遠不回來了,也許『明天』回來!」這是一個愛情故事的省略號。親情與愛情的衝突,造成了小說的核心矛盾。

第三層矛盾關係,整個《邊城》沒有一個壞人,卻講了一件壞透了的事。

船總順順雖然有錢,但人很好,天寶、儺送也是很好的年輕人。整個《邊城》里找不到壞人。可事情其實壞透了。老頭死了,外孫女嫁不出去了;追求她的兩個男人,一個死了,一個走了;他們的父親也不開心,嘴裡說不出,心裡可能在責怪翠翠給兩個兒子帶來的命運。這件感情的糾紛,導致與此相關的每一個人都不快樂。這就是「眾多好人合起來做了一件壞事」。

德國哲學家叔本華說,悲劇有三種。第一種悲劇,是出現一個壞人。比如兩個人相愛了,結果來了一個非常壞的第三者,不擇手段地把兩人破壞了。這是最簡單的一種悲劇,是在國產婚戀電視劇常常可以看到的悲劇。第二種悲劇,是出現了突發事件。比如經典韓劇,一男一女相愛了,也沒有壞人作梗。突然其中一個得了白血病,另一個哭得昏天暗地,但也沒有辦法。最難寫的是第三種悲劇。沒有壞人,也沒有突發事件。就事論事,誰都是對的,因為他們所處的位置不同,或者性格不同,必然會發生矛盾衝突,從而產生悲劇。這種悲劇是最深刻的悲劇,是最無解的悲劇,也是最難寫的悲劇。巴金的《家》有壞人,是第一種悲劇。但是巴金的《寒夜》是第三種悲劇,母親、媳婦、兒子,都是好人,可關係就是弄不好。巴金的《寒夜》就是好小說。文學評論家許子東把「文革」的作品分成四種故事類型。第一種,少數壞人害多數好人。第二種,壞事最後變成好事。第三種,我當年錯了,但我不懺悔。第四種,眾多好人合作做一件壞事。第四種是最深刻的,余華、馬原、殘雪、王安憶諸位寫的小說就是這個類型,沒有壞人。比如馬原的小說《錯誤》,裡面沒有一個人是壞的,可故事是非常慘的。

《邊城》好就好在:這麼多好人合作做了一件壞事。悲劇的具體原因有很多,兄弟相爭,老人關心則亂,翠翠無法表達,人與人缺乏溝通……老人是為外孫女好,錯以為她喜歡大佬。女孩卻喜歡二佬。因為覺得虧欠了她母親,老人對外孫女特別寵愛,又使得她覺得可以自由戀愛了,但她又不能和爺爺講這些,最後又「得罪」了順順。整個小說是一個非常美麗的悲慘故事。

如果其他作家來寫的話,《邊城》可能是關於階級鬥爭的重要作品,但沈從文沒寫。比如他的小說《蕭蕭》,講一個童養媳和幫工偷情,結果生了個兒子。兒子長大後,她和小丈夫完婚,還一起幫兒子再找媳婦。初次看,覺得很意外,有些溫馨,沒有出現悲劇。但是,想深一層,不由得心底悲涼:假如她不是生兒子呢?現在她生了兒子,將來又找一個童養媳,她的童養媳將來會不會也碰到另外一個花狗呢?這樣的事情會不會代代重複?沈從文的小說表面上非常溫馨美麗,但要是真的當作田園牧歌來讀,就太簡單了,太一廂情願了。沈從文不是農村的謝婉瑩。

沈從文只是描寫人與人矛盾衝突的另外一些可能性。一個農村女孩被兩個有錢人家的兒子看中了,很可能是一個悲劇,很可能被逼成了白毛女;但是,她也可能變成翠翠,也可以是另一種浪漫的悲劇。隔了幾十年後,我們回過頭來看這段歷史,再展望將來,就應該有足夠的智慧,理解翠翠生活在這個世界上的多種可能性。


參考文獻如下:

電子書邊城:名家讀評本作者 沈從文會員 6 折¥ 19.99去查看?

電子書許子東現代文學課作者 許子東會員專享¥ 41.99去查看?

電子書文本與闡釋(大家讀大家)作者 夏志清會員專享¥ 27.99去查看?


沈從文可以算是一流的散文家,卻很難算是一流的小說家。

沈從文長於寫景,短於寫人。這對寫景散文來說,是無關緊要的。但是,對於小說來說,卻是致命的。

《邊城》寫景自然很美,精細描繪了湘西風光。寫人卻乏善可陳,甚至可以說是一無是處。

翠翠的父母是怎麼死的?當兵的父親因為結婚不成,就一死了之。懷孕的母親捨不得肚中這塊肉,卻等生下翠翠後殉情了事。

天保和儺送兩兄弟都愛上翠翠,卻沒有像樣的競爭和表白。天保覺得自己沒有競爭力,乘船外出逃避被水淹死。儺送因為哥哥的死多了個心結,也外出逃避不見蹤影。

長輩的做法也很奇怪。翠翠的祖父因為天保之死居然背上了包袱,不敢開口向兩兄弟的父親順順提親。順順也莫名其妙,居然不搭理翠翠的祖父。

作為女主,翠翠的行為舉止完全是消極被動的。自己的戀愛婚姻,全靠祖父和他人安排,不像有生命力的活人,而像一個傀儡。

湘西苗族土家族的民風,本該是遠比漢族粗獷彪悍的,可是《邊城》中的人物,可以說是個個疲軟懦弱,缺少血氣。

沈從文的小說不少都美化鄉村,抵抗都市文明。如代表性的短篇小說《蕭蕭》《丈夫》等,對通姦、賣淫都不以為非,甚至為其提供合理性。

從描寫湘西風光來說,沈從文小說有其貢獻。但是,通過故事情節揭示真實人性和推動社會進步來說,實在是過於薄弱了。

中國現代小說家中,就人物描寫的豐富性和深刻性來,沈從文非但遠不如魯迅,甚至比茅盾、巴金、老舍、蕭紅、張愛玲來說,都明顯遜了一籌。

沈從文據說是中國現代作家中,最接近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人物。這其實是一種西方視角、口味和偏見,西方文化界更關注的是原始的傳統的中國鄉村,而非向現代邁進的轉型中的中國。正如他們更喜歡電影《紅高粱》《菊豆》《大紅燈籠高高掛》一樣。

就對中國文學的鑒賞力力來說,諾貝爾文學獎評委非但比不上中國文學界,甚至比不上與中國同屬東亞文化圈的日本文學界。「非我族類,其心必異。」


為什麼說是悲劇?我覺得翠翠算不上悲劇。

親情上:翠翠雖然只有爺爺,但是爺爺很愛她。爺爺去世固然悲痛,但親人的生老病死是每個人必經的路程。好在她已經十五歲,爺爺也給她留了一條船,在美麗純樸的山村可以獨立生活。

愛情上: 翠翠和兩兄弟並沒有多久相處,也沒有真正的了解彼此,談不上是真正的愛情。他們的感情,只能說尚處於懵懂的曖昧期。所有的感情不過建立在想像之上。愛情只是處於浮光掠影的表象初始階段,這段感情,剛剛開始,就已經結束,雖然遺憾,但也談不上悲劇。

在自由戀愛的現代,建立在想像中的愛情走入婚姻生活後真正幸福的人也不多,想像和真實相去甚遠。

比如嫁給金燕西的冷清秋,那才是真正的傷筋動骨的悲劇。

年青美好的翠翠,十五歲的翠翠,在純樸的鄉村,十里八鄉除了那兩兄弟,肯定會遇到一個真正愛她,她也愛他的勤勞勇敢樸實的好男兒,翠翠完全可以過好自己的人生。

完全不必因為沒有嫁給當地最有名望的高富帥而被說成悲劇人物。

(PS 如果你是回答高中考試中的問題,一定要按老師說的去回答,標準答案是按另一套模式,完全不一樣。)


真是個悲劇。

呃,反正當年看來瞞不喜歡這篇文章。

儺送是真渣。因為死了哥哥自責避免自己傷心而離開這個傷心地。說白了只在乎自己感受而已。翠翠在他看來只是個睹物思人,令人傷心的東西而已。

翠翠真慘,父母離世,只有爺爺。被兩兄弟看上,被撩撥,結果自己啥也沒做,本來答應娶自己,最後一個死了一個走了?

實慘,邊城小鎮,風聲誰不知道。留下翠翠一個人傷心面對。男方卻能揮揮袖子一走了之。

果然噁心的渣男啊。

果然啊,後來了解了,作者也是個,渣男。替他妻子感到不值。


這就是作者的通透吧。

小說里誰都沒錯,我也不認為小說是悲劇。它只是我們漫長而短暫,悲喜交加的人生縮影。

翠翠有什麼錯呢?

她不過是一個害羞而期待愛情,堅守內心的少女。情竇初開的喜悅和害羞你也有過呀。

爺爺有什麼錯呢?

他只是一個重情重義的老人,因為自己年齡大了,想把翠翠託付給值得信賴的人,這也沒有錯。

天保有什麼錯呢?

豁達的性格加上他對於手足的愛護,讓他本能的不會去爭。再者他也知道翠翠無意於他,離開是必然。

儺送有什麼錯呢?

帶有詩人氣息的他想必也有些詩人的倔強和羈絆,多情而多思,所以在一切發生時難以面對。這有什麼錯呢?

如果不是這個結局,倘若她和儺送在一起了,你還會期待看他們每日的雞毛蒜皮,家長里短么?

所以文章仍是美的,美在於讓所有人在朦朧時離開。

文章最後一句:這個人也許明天回來 也許永遠都不回來了 。

私以為這句是最美的,它讓我合上書本後仍沉吟了許久。

有悲傷在心頭,但我仍懷有期待。


因為這是一個聖母婊害死兩兄弟的故事。。。

眾所周知,一般這種情況下,大家會同情前者,死去的最終被遺忘,活著的卻可以活的很好,甚至不會有負罪感。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