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機和聽力保護?

zhuanlan.zhihu.com圖標

https://www.zhihu.com/people/mai-wen-xue-67/posts/posts_by_votes

我自己用ie80,換成ie8i的帶線控的耳機線後明顯可以感到聲音的不同。我可以理解調eq可以使耳機的聽感不同。但是將一副20塊錢的耳機聽感調到和hd580一樣,是否就可以等價20塊錢的耳機和hd580沒區別?購買200塊錢以上的耳機並沒有什麼作用?我本人是懷疑的。如果按照此理論來推論,書架音箱適合擺在書桌上聽,落地音箱可以覆蓋一整間屋子,是否將兩者EQ調節成一樣就可以認為兩者沒有區別?明顯的落地音箱因為揚聲器的原因帶來的視聽感受是小音箱絕不能比擬的。


在下面有更新。

曾經在他的這篇文章之中提出了一些反駁觀點,然後就被刪帖且禁止評論了…

無可否認他的觀點是有部分科學依據的,但是我認為並不完全正確。

我是一個有15年經驗的音頻工程師,對聲音的本質還是有一定的理解;我也有一些房間聲學的校準經驗,曾經做過錄音棚和轉播車的聲學校準。

無可厚非EQ是可以改善音質,因為基本上所有的耳機因為製作工藝和設計方向的問題在頻響上會多多少少偏離理想的目標曲線(比如哈曼曲線),通過均衡的校準可以有效改善耳機的頻率響應從而大大優化其聽感。這一點我是完全肯定的,因為通過頻幅響應是穩態響應中最重要的一個參數,它對聲音的影響是非常巨大的,這也是為什麼我們的校準多是基於頻率響應 。

但是作者的觀點似乎是說,通過EQ的調整就可以完完全全改變任何一隻耳機的音色,讓它無限接近其他任何的一款耳機…這個只要稍微有一些專業音頻經驗的人都能做出解答:不可能。就好像說,我給你一個Waves的Q10或是Fabfilter的Q3你就能做好任何混音和母帶,那為什麼除了有均衡器還有壓縮器、全通濾波器、諧波激勵器、混響器等等等等…只用均衡器將一個聲音完全改變成所有不同的聲音,這是完全的癡人說夢。(似乎不是很恰當,應該是用一個圖示均衡把Yamaha的NS10調成Westlake 的SM1,呵呵雖然我也沒聽過這個…但是我知道好的音箱是什麼聲音)

我們看一下EQ可以對耳機做什麼。EQ所能改變的只是頻幅響應,有可能會因此而改善某些頻率的THD+N,但並不能有效改善相位相應和瞬態響應。而且如果EQ本身素質不高,同時還會造成在處理頻率上的明顯的相位失真從而更加劣化相頻響應,Q值越大相位偏移就越厲害,這是IIR濾波器的設計原理決定的。另一方面,只通過普通的參量EQ(如麥文學推薦的EQ APO,雖然這是一個非常好的軟體我也經常會使用,但是他所提供的校準參數頂多有幾十段而已,而且很多Q都是1)很難做到針對曲線的精確校準,這個是使用普通EQ來處理的另一個大問題 。我們看到的測試曲線往往精度都不會很高,因為主要目的是為了展現趨勢而不是處理細節。有音頻校準經驗的人都會比較清楚很多跟聲學有關的頻率響應曲線其測試結果往往都是有很多鋸齒形的波形,這是由波的疊加和抵消造成的,這樣的波峯和波谷往往在20-20k頻段內有上千個。傳統的EQ處理這些曲線時,往往侷限於處理能力,我們會通過smooth的方式將測試曲線進行簡化,從而得到一個看似比較簡單的曲線,那麼有可能通過幾段或者十幾段的均衡就可以做到比較平直。但是這樣的處理只是基於簡化的測試數據,處理的結果就是~大體方向上是對的(因為人耳的掩蔽效應),但細節上是有偏差的。這種粗略的處理會造成在某些需要衰減的頻率上反而提升,或者反之。有過調音經驗的人會知道我們在做精細EQ處理的時候會進行掃頻,而掃頻往往都是使用Q值極高的增益進行提升,目的就是做到儘可能地準確處理共振峯而不誤殺周圍的友軍…所以這種不精確的處理非常有可能殺敵一千自損八百。當然這種區別很有可能普通用戶是聽不出來的…

這裡要提到一個插件,也是我非常推薦的一個耳機頻響校準插件,來自Sonarworks公司的Reference。這款插件通過對多款專業耳機進行了多樣本的測量,並且得出平均的頻率響應,依照目標曲線進行了頻響的修正。其修正點的數量可以達到幾千個;得益於它優異的演算法(真的很厲害,幾千段的FIR延時控制在幾十毫秒,在軟體裏已經是相當優異了),它還支持線性相位EQ,杜絕了因為濾波器造成的進一步相頻響應劣化的可能性;同時你還可以通過Independent Calibration的方式單獨校準某一副耳機,真正做到精確校準。不貴哦,耳機版只賣99美金…

即使是這樣,EQ也沒有辦法做到完全改變一個耳機的音色。影響聲音的因素有很多很多…比如相頻響應(影響聲像的精準和定位),衝擊響應(影響聲音的響應速度)以及諧波失真(影響聲音的細膩程度)等等等等…再次重申:頻率響應雖然是耳機音質的重要參數,但是並不是唯一參數。

說了一大堆,在這裡我也不打算再展開繼續聊。我是無意看到了這個問題就想起了他當時如何粗暴地對待我的回答所以才吐槽了幾句。

我一直以為,人的認知非常有限,沒有人能夠了知一切。科學和迷信的區別就在於對自己的無知有清醒的認識和自我糾錯的態度,我們對待別人的質疑和反駁時,應該報以一種相互尊重和相互學習的心態,這樣大家才能離真理更加接近。希望我們今後在討論技術問題的時候,能夠以科學地態度進行探討技術而不是無聊地爭論對錯高低,甚至人身攻擊。

————————————————————————

以下內容修改於2020年6月

修改此回答的原因是因為看到仍然有人在看到這個回答並表示認同。

首先感謝 @GunsGrave以及 @鬼斧神工119 給我的之前的回答指出的錯誤。

基於GunGrave朋友轉發的 @羅天遠 的耳機錄音的文件的差異性之小,我開始認真地考慮這個問題。我發把盲聽文件發到了一個混音師羣,近300人的羣裏沒有一個人能盲聽找出源文件。在經過對耳機及相關知識的補充,詢問了Sonarworks等專業廠商的相關問題(Sonarworks是目前混音界比較認可的耳機校準插件廠商),以及自己親身實驗之後,我自己的觀點做出了一定的改變。

我目前的觀點是:

  1. 對於耳機這樣的單單元揚聲器,可以近似看作最小相位系統。
  2. 對於最小相位系統,頻幅響應與相頻響應、衝擊響應對應。
  3. 如果測試方法得當且測試準確,使用足夠準確的最小相位EQ對耳機的頻響進行調整,可以非常有效地改變其聲音特性,與目標耳機的聽音特性極其接近。但有些耳機低頻截止頻率不能做到完全一致的改善。
  4. 諧波失真對耳機聽感的影響較小。但在f0以下的提升會對THD有很大影響從造成可聞的劣化,所以受限於此對於有些耳機仍然很難進行有效地校準。
  5. 每一副耳機的頻響都會有所偏差,因此想要得到非常精準的校準,須採用單獨測試及校準的方案。(@GunsGrave提出的掃頻方法我沒有時間去試,應該是很有意思的。)

由於工作原因,對於耳機採用EQ進行校準本身,我的態度一直是肯定的。我也是Sonarworks的早期用戶之一,因為我在某些場景下需要用耳機進行工作(錄音,混音,音頻編輯等),我對其有非常高的依賴性。

但是在使用中我發現,即使是採用Sonarworks進行校準,各個耳機的聽感仍然無法完全一致。我親自試過的包括Beyerdynamic DT990,Sony 7506, Sennheiser HD6xx, Sennheiser HD25, AudioTechnica M50, AudioTechnica M70,Sennheiser IE80. 在經過Sonarworks校準後,所有這些耳機都得到了大幅度的改進,但是聲音特性並不一致。以前,我認為這主要受限於EQ。現在,我認為這個原因在於

  1. Sonarworks的校準基於多個耳機的頻響特性的平均值,和我手裡的耳機頻響特性有可能存在較大偏差。其實每一副耳機的頻響都會有所偏差,因此想要得到非常精準的校準,須採用單獨測試及校準的方案。Sonarworks也提供單獨校準,經過單獨校準的耳機特性將會更加接近。而羅天遠的盲聽文件由於採用同一副耳機進行的修正,纔有如此小的偏差。
  2. 對於高頻部分的測量,目前的手段仍然受到限制。而且目標曲線也仍然有待完善。

又說了一堆,簡單來說就是EQ校準本身是沒有任何問題的,問題在於測量的方法及準確性。

對於我之前的回答在某些知識層面的誤導,我向各位對我回答進行認可的人表示抱歉,尤其是還有人贈與了我一個專業徽章,對此深感愧疚。但鑒於之前麥文學本人對我的粗暴做法及言論,我將不會對他本人道歉。


讓我本人少踩了不少坑,不光是耳機,還有一些保健品

翻了一下麥文學沒看完。有點偏激,對錯參半,比如耳機價格和音質沒有線性關係,這點確實是科學的,有發燒友反駁這一點,你就問他B牌耳機音質好還是同價位森海好; 然而2000價位確實沒有比hd800s更好的耳機也是事實,你想要這麼好的音質,你還真得花這麼多錢,但你花這麼多錢不一定買到了這麼好的耳機,這就真的需要你自己聽了才知道了,對,就是自己聽那句話。

然而,自己聽你就一定能選到最好的嗎?你可能只能將B牌限量版排除出去。大部分小白沒有經驗,而且容易被商家和水軍忽悠,如果我告訴你A比B好,你對比的時候肯定開腦放,這不是玄學,這是心理學。

這就是貼吧的作用。忽悠。從這一點看,麥文學說耳機吧一半商家一半水軍,誇張了一點,但耳機吧確實就這麼險惡。作為一名發燒友,我也曾發過違反耳機吧主流價值觀的帖子,我質疑了近幾年價格年年翻倍的隨身市場,然後就有各種人開始嘲諷我,接著大V就來了,從此我就不發帖了。

如果你再關注的久一點,你會發現,一些從來不做耳塞的廠,突然就開始做萬元塞了,然後就開始陸續開箱,天天吹。你過兩個月再看,這個被天天吹的塞子開始被天天黑,因為商家在主推另一款耳塞了。舉兩個被吹的很厲害的例子,有段時間天天吹846,後來我去聽了,和一半價格的w40差距真不大,但在貼吧這就是差兩個級別的一耳朵秒; 有段時間天天吹qdc5,8,我問了幾個燒了6位數的燒友,都說極其難聽,然後我也自己去聽了,一首歌的聽不完,太難聽了。對了,還有天天吹換線的,說你846不行是因為沒換線,然後天天有人開箱2000以上甚至比846還貴的線的,如果說忽悠你買846是想賺你錢(因為確實還不錯),那勸你買線的真的就是在詐騙。剩下的不需要我多說了吧。

此外,耳機吧基本淪為了隨身hifi吧,沒什麼人討論大耳,完全沒有人討論音箱。為什麼?因為隨身門檻低,國產廠商多,玩隨身的多為學生,好騙。很多學生很多的是為裝別人看不懂的x,並不理性。你可以每天看到耳機吧有2萬起步的初燒,你真為了音質,你買對kef或者真力,能比破塞子差?你說要出街,外面那麼吵,真比降噪好?可以說,耳機吧除了商家,水軍,潛水的,就是被騙了還要幫數錢的小白。

麥文學還是有一些錯誤的言論,比如耳放無用論。可以說,即使耳塞,有耳放和沒有耳放都是有區別的,至於大耳差別就更大了。但是,沒耳放完全不能聽嗎?並不是,也沒到聽個響的嚴重地步,還是比一些不hifi的耳機要好的。耳機吧很喜歡放大差距,你真覺得燒友和非燒友耳朵不一樣?一般人連B牌好還是hd800好可能都聽不出,我給很多朋友聽過我的耳機系統,或者耳塞,幾乎都告訴我聽不出好在哪,這說明耳機差距真沒我們想像的那麼大。耳塞及大耳的差距相比音箱小的可憐。別再被那些秒天秒地騙了!但應該辯證的看,差距客觀存在,聽不聽得出來,覺得值不值這個錢那就是如魚飲水了。

寫了這麼多,總結一下。

麥文學有偏激錯誤的地方,但至少有兩點是對的,1.少看耳機吧,2.聽到的差距沒你想的那麼大。

如果你想入坑,隨身真的降噪實用多了,要音質大耳起步吧,追求極致條件允許就音箱吧,一對桌面音箱也比耳機強多了。

最後,回歸音樂本身才是正道,買正版無損音樂的樂趣比燒器材有趣多了。

補充討論eq,我認為這是最便宜的改善聲音的方式,麥文學吹過了,但確實是很有用的。如果你直接聽愛歐迪的中端播放器(我很早以前買過pm2),很難聽,但如果你調了eq,你會發現比很多國產播放器好多了。但你如果和hugo比,你調一輩子也沒hugo好聽。誇大調eq的很假,告訴你hifi無eq的那是想騙你錢。某知名kol以前倡導eq不hifi,自從和某調eq節目利益掛鉤之後,天天教人調eq,剩下的你自己體會吧。


評論裏說了一些,乾脆拉出來當回答吧。以下以挑麥的問題為主,但麥的行為改變了知乎貼吧式討論音頻系統的風氣,擺事實講道理的人在麥之後多起來了。麥的水平、人品、目的暫且不論,對於知乎音頻板塊,麥的出現確實是個重大的轉折


正文

關於EQ

麥的觀點已經可以用令人震驚形容了,前端不看內阻,線材不看容性不看阻抗不看感性,插上電,用只調整頻響的EQ調整後,所有的設備聽起來都一樣。

以上EQ萬能論可以推出,sonarworks牛逼!

各位手機上裝個sonarworks的true-fi,去像索尼這樣主流耳機廠的店裡轉一圈,聽聽幾個true-fi提供補償方案的型號,是不是聽起來一模一樣,就知道麥文學的觀點是不是正確的了。這家公司的解決方案用4000個錨點來修正耳機頻響,並通過一定的輸出延遲來矯正EQ常引入的相位問題,絕對比麥文學校準的EQ更靠譜。

之所以說這個觀點問題很大,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不同前端驅動同一個耳機所需要的EQ是不同的。

關於失真

麥文學談到失真的時候,從來只談總諧波失真,可能是因為他看見了總諧波失真裡面有個總,除此以外能夠反映系統性能的,如互調失真、階躍響應、聲道分離度等,從來避而不談。實際上,諧波失真的效果類似於泛音,而如弦樂本身就帶有大量的泛音,諧波失真因此很容易隱藏於音樂本身,對部分用戶來說,一定的諧波失真甚至會讓提琴聽起來更為悅耳。因此較低的諧波失真,也就是麥文學所稱的0.5%,確實是聽不出的,然而如互調失真,對聲音的影響是比諧波失真更大的,並因為出現了原本不存在的頻率,因而顯得尤其突出,在更低的失真度下互調失真也有較高的辨識率,且聽感往往是負面的;此外又如,聲道分離度低,會導致頭中效應加重,麥也是對系統的這個指標毫無描述。個人見識淺薄,下筆時一時只能想到這些,還請各位不吝賜教,學習後我會另外補充。

以下是麥文學原文及部分截圖:

麥文學:耳放的非必要性 -- 麥文學鴿子為什麼那麼大系列 (道理我都懂,為什麼麥鴿子大呢?)

很明顯就是把THD當成是總失真度了

這就是麥張口就來了,像我這樣怕傷到聽力的,坐地鐵必戴耳機,er4sr不超iPhone4格,平均監聽不超75db,每年測聽力,-25算聽力損失,均為-5左右,我覺得iPhone不夠大聲?不,我嫌4-5跨度太大。

依然只談THD,其他失真從沒見過

麥這篇文章下面還有其他充滿羞恥回憶的老文章連接,很多可能過於羞恥被麥自己刪掉了?

麥文學不那麼廣為人知的問題

麥還有一些觀點,比如耳機頻響越平越好,後期被他改成了耳機不存在最好的頻響;然而實際上最好的頻響其實是有論證的,小眾的不談,哈曼曲線瞭解一下?這也是麥的另一個問題,麥貼上來的論文,其實我還沒見到任何一篇能夠正面支持麥的觀點的,所以他接觸到的相關知識可能也還比較有限,不過既然貼了論文我覺得,好歹是找了,行不行是一回事,態度還是端正的。

線材論我同麥一樣是反對的,不過我並不認可麥的論證方法。按麥的說法,我在線上串一個感、電容、或者電阻,是不是也不會影響聲音的?我的觀點是,我非常認可同樣電阻的,沒有接任何電感電阻電容的,兩根任意線材,聲音基本沒有區別;變數沒有控制好的,線材對於聲音的影響還是比較明顯的。

此外,麥文學討論失真數據時,功放基本上是不帶耳機(負載)的,而很多前端設備帶上耳機後數據非常難看,輸出頻響都拉不直;有很多高價低能的產品,典型比如索尼金磚。

又舉個例子,iPhone或任意非內置dac手機,與內阻正常的任意功放下,如谷津qm,對比多數動鐵耳機,如er4sr時,其中高頻在iPhone上整體抬升約3db,或反映為低頻質、量均低下。原因為qm內阻近乎為0,而iPhone等手機內阻基本為8-16歐,阻抗不匹配、且阻尼較低。

好了評論裡面談過的都說完了,不加了

最後吐槽麥和麥的部分粉絲,談失真時候說聽感,再談失真就聽不出,談到3db整體差距就拉黑。

更有甚者,看到是反對麥的,直接不看文章就回復,你玩耳機的,你是不是聽力損失了?你是不是腦放?說完就拉黑。點進去一看,嚯,只看麥文學的號,只給麥點贊。如以下這個用戶

知乎用戶

該用戶的全部信息截圖如上,已經碰到這種號很多次了,全心全意的麥粉。

麥是不是營銷號?不知道,說不定麥文學這個號,就是之後冒出來那堆講道理的人維護的呢。


在耳機俱樂部論壇,有個發燒友在帖子裏說:

他們(鬼斧神工、麥文學等)哥幾個現在上躥下跳的,現在普通人都拿我們燒友當傻子看……

我寫下了下面這個回復帖。後來想起來,知乎幾次邀請我回答關於麥文學老師的相關問題,遂搬運一下。

分割線下面是原文。


鬼斧神工還是個客觀的人,有些觀點偏理工方向,大體上就是一個分析黨,唯技術論者,這類人本身就和Hi-Fi 發燒友有天然衝突。

麥文學的態度更惡劣一些,他的言論帶有很重、很刻意的嘲笑色彩,將發燒友的訴求和言論荒謬、滑稽化,不瞭解這個領域的人,自然會被吸引。

但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我覺得發燒友應該不怕嘲笑才對。

就像茶道、插花一樣。普通人眼裡,喝茶和插花這麼矯情這麼追求儀式感,一樣是不太能理解的。但有基礎藝術常識的人會知道,這是一種藝術門類,裡面有值得尊重的地方。

而真正對這個領域有好奇心的人,會自己找資料、文章來學習這種儀式感。即使喜歡不起來,認同不起來,也一樣能保持「敬而遠之」的態度。

現在問題就在於,現在惡劣的網路言論環境裏,這種「常識」下的「尊重」越來越稀缺了。「敬而遠之」變成了「厭而遠之」、「嘲而遠之」,甚至有麥文學這種貼上來嘲笑的人。

發燒領域本身,確實有很多反常識、被消費主義綁架的部分,但聲音和聲音器材的設計,是客觀的、有價值的、有高下的。發燒友不應該因為被外行人嘲笑,就對這一點產生懷疑。這等於也是在懷疑自己的耳朵。

我覺得聲波飛行員的價值在於,除了給燒友聽聽,也能給那些不瞭解這個圈子,但想過來看看,他們為什麼研究這些東西,這些有什麼好玩的,這種對發燒領域有好奇心的人。

遇上麥文學這種人,我們可以繞著走。和一個舉著反智大旗的人沒什麼好交流的。

但遇上麥文學的粉絲和言論支持者,我覺得大可不必因為被嘲笑而憤怒。如果你在現實中找到他,在他頭上扣上你最喜歡的耳機,是最好的反駁方式。但如果這種方法操作性不強,那就推薦給他們一兩期你覺得最有趣的聲波飛行員,讓他們知道這個領域有自己的趣味和價值。


嗯,所以,只是想安利一下聲波飛行員。over。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