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歡迎。或者去月亮組爆也沒問題。


會的,無論是當初的民謠,還是後來的說唱,還是現在的樂隊,搖滾,都會爆,優秀且並不極端的作品擺在你的面前,正常審美的人都會喜歡上,大部分人都是正常人,普通人。

所以不要怪羣眾無腦,給你啥就喜歡啥,被帶節奏,而是現在擺在檯面上的東西本來就少,觀眾能看到的也就狹窄,你拓寬了音樂的圈子,告訴他們,音樂的多樣性,原來還有這麼多優秀的音樂類型,看到了,就會喜歡,因為音樂本身足以讓人喜歡。

喜歡任何風格都不必有優越感,但你會找到同類。

然後時間流逝,喜歡的人會一直喜歡。


老實說,幾期節目看下來,我個人感觸良多,一方面我為搖滾樂隊來之不易的舞臺感到高興,另一方面我也深深感受到了搖滾樂和這個時代的矛盾。

這是一個互聯網統治下的時代。互聯網連接了世界,但世界卻沒有更立體,反而更扁平了。在這個扁平的世界裡,所有東西都是趨同的。我們看似每天在享受著定製化的服務,但卻越來越少的主動去獲取信息,因為大數據會替我們思考,告訴我們需要什麼並推送到我們面前,然後我們自己都信了這就是我們所需要的。

你們以為網路帶來的是多元化嗎?太天真了。看看各大電商平臺在做什麼事情?他們是在把產品做得五花八門、琳琅滿目嗎?不,他們做的叫爆款。百花齊放、百家爭鳴從一開始就不是這個時代的基因,互聯網時代需要的是流量、不做第二、快速迭代。

在這個時代,我們的辭彙變得貧乏,當感受到視聽上撲面而來的衝擊力,我們會用「炸」這個字來包羅萬象。而在《樂隊的夏天》裏,「炸」出的不僅僅是哪支樂隊、哪個作品,「炸」出的是更廣大聽眾的音樂品位,「炸」出的是流量為王的互聯網時代單一而乏味的審美。

崔健說,「搖滾樂不是洪水猛獸」,但對於已經習慣了各種推送的大眾來說,搖滾樂好像就是洪水猛獸。這玩意兒太直接了,跟我們平時聽的流行音樂太不一樣了。音樂沒有起承轉合怎麼可以?怎麼可以只有起、承、承、承,然後就合了?我們對音樂的需求是「好聽」,但我們的耳朵已經被調教得太程式化了,它告訴我們:到了這兒就該是這個音,否則就不「好聽」。所以當我們聽到有人不把尾音唱滿的時候,彷彿看到微信表情中的那根毛,渾身不舒服。

這期節目中,幾位「專業」樂評人在談論到痛仰樂隊對於王菲音樂改編的時候,你可以感受到他們思維中根深蒂固的「套路」和「程式」,他們覺得痛仰不會比賽,因為比賽就應該把音樂做得有起伏、有層次,言下之意分分鐘要溢於言表:哥兒幾個長點心吧,唱點觀眾愛聽的啊!恨不得再做個大數據分析,對臺下的樂迷進行人羣畫像,然後把音樂做成他們想要的樣子。這樣做確實可以獲得更高的分數,但很遺憾,這樣做出來的音樂並不是搖滾樂,因為它失去了真實。

是遵從自己的內心還是向市場妥協,這是進入21世紀以來中國樂隊最大的課題。十幾年前,有一個才華橫溢的少年站在夢想和麵包面前,說了句「我們也要喫飯」,從此沒心沒肺地出現在世人面前,他甚至都懶得再創作,直接抄,你們想聽什麼我就抄什麼。事實證明,他確實喫飽了飯,不僅喫飽了飯,還喫上了肉。這個年輕人叫大張偉。聽說大張偉也去《樂隊的夏天》做嘉賓了,聽說他也動情了。對於大張偉來說,我不知道他這十幾年的經歷算是悲劇還是喜劇,但我知道,是我們選擇了給《嘻唰唰》而不是《花》這樣的作品投幣。或許有人聽過花兒樂隊早期的作品後會說:大張偉居然寫過這樣的作品?我都不知道。這不奇怪,我相信絕大多數人對於中國的搖滾樂和樂隊都很陌生,因為他們不是爆款,也不會被推送到我們的音樂清單裏。

我想,《樂隊的夏天》最大的意義就是,在一個主流的平臺,讓大眾知道了這羣人,聽到了這樣的音樂。

至於接下來,樂隊的「夏天」會不會來,這我不知道,但我知道這不是由樂隊決定的,這甚至也不完全是由市場決定的,因為還有個「老大哥」在看著我們。你們可能都不知道,崔健的《一無所有》現在已經在各大音樂網站被下架了,還有其他那些不能說的名字。而這一點,我都不敢在這裡多說。


爆。。。你覺得一羣聽民謠說唱的小姑娘能接受朋克的頹廢無所謂搖滾的生命態度和金屬的獅吼豬叫麼?這要求,實話有點高


就看你如何定義「爆」了,如果像《中國有嘻哈》那種算爆的話,那麼我覺著不會。

而且並不希望《樂隊的夏天》要那樣子爆,好事多磨,慢慢進入大眾視野纔是正常的,一下爆的死的也快。


很喜歡這節目,但是爆不了。

1、這節目觀眾有一定臺階,

(鑒於評論區,表達一下:不是說小白不能看節目不懂欣賞,只是就能不能爆來討論大環境)

看街舞:Locking、Popping、Hip-Hop、Breaking、JAZZ,這些舞種好分清;

但是看樂隊,小白們分不清吉他貝斯,不曉得張亞東說的和絃是啥,三拍四排,翻拍正拍是啥;

不懂,聽解說就成了上樂理課,枯燥沒意思。

像痛癢的《我願意》,樂評人評價都能鬆散。

2、樂隊們都有性格有各自特點,不喜歡就是不喜歡,不接受安排不接受包裝。

但不像嘻哈,battle更直白,diss更激烈,直觀感受更強烈。

樂夏裏大羣的中年人,大家的個性是骨子裡,表現在外沒那麼強烈。

3、音樂現場跟電視傳達效果有差別

特別是樂隊演出,共鳴感差太多了。

4、流量

目前的流量包裝精美,設人設造光環,一堆粉絲小妹子花時間做數據花錢買買買。

別說節目組沒搞流量,歐陽娜娜不就是流量和專業中和,下一期不還有女神同臺。

節目組微博熱搜也安排上了。

但是你讓子建墊個鼻子,打個美白針,天天頭髮抹髮膠?

陳輝保養再好,看起來像30,也改變不了是一個50的大老爺們。

彭磊說反光鏡2孩子,新褲子有3孩子。那些小粉絲大多不願意花錢給別的男人養孩子吧!

至少這節目後:live house、音樂節門票賣得快些;子建不用抱著一把破了用膠布粘好的吉他;那些小年輕樂隊要解散的時候,說不定會咬牙堅持一會。

真喜歡這些樂隊,永遠真誠,永遠熱忱!


很難說爆。

作為一個沒有流量擔當的綜藝節目,目前豆瓣8.4的評分確實很高。但僅有三萬多一點的人評論,讓我懷疑來評分的應該大部分都是熱愛搖滾的朋友。對比婦聯這種五六十萬的評委基數,《樂隊的夏天》顯得過於小眾,小眾到可能更多的觀眾並不會觀看,更難說去評論。

搖滾樂,永遠是小眾音樂。雖然現在網路發達,信息爆炸,但人的審美並不會因此而得到飛速發展。大多數人還是習慣把音樂當做一種類似蔥姜蒜的東西——做菜的時候必須使用,但很難影響一道菜的好壞。我們好像做什麼都離不開音樂,但又很少去感受音樂本身想要表達的內容,所以在多數人僅僅憑藉播放量來選擇音樂的時候,那些沒有內容沒有性格的口水歌當然成為大眾的選擇。

搖滾,作為誕生之初就是有鮮明性格的音樂,所以他也註定沒辦法被所有人接受。就像人的性格有千種萬種,搖滾的風格也萬萬千。我們沒辦法愛上所有性格的人,也沒辦法欣賞所有風格的音樂。受眾小,就沒有人願意推廣,所以很多有才華的樂隊並不為人所知。我們除了音樂節和live house外並沒有更多的途徑接受搖滾樂的洗禮。像在搖滾圈名聲極高的海龜、痛仰、新褲子等都很少被大眾熟知,新生代的盤尼西林、旅行團更是鮮為人知。

好在還有這個夏天裡播出的《樂隊的夏天》。

其實愛奇藝真的很用心去做這個節目,對比愛奇藝同一檔被罵慘的小眾推廣節目《熱血街舞團》,《樂隊的夏天》真的是良心至極。至少在前5期裏,我們看到的是樂隊自我作品的展示、作品背後的故事以及大家對樂隊的評價。至於人為製造爭議話題,除了對於痛仰《我願意》的爭論外,我並沒有感受到。與其說是一個競技性的綜藝節目,我更願意將《夏天》看成是網路音樂節,她是一個舞臺,讓更多的人認識了搖滾、搖滾精神以及搖滾樂手。

至於大家喜不喜歡,who care......


估計不會爆。

一方面缺乏流量咖,另一方面在營銷上也有種費用不夠的感覺。總覺得是受了《奇葩說》的影響,企圖通過「內容」形成傳播,卻忽略了投放的力量。

但不妨礙我愛這個節目。

因為啊,我們都曾經是想要對抗世界的叛逆少年,不過後來多數的「我們」慫了,但剩下的「我們」帶著我們的夢想繼續前行,我們怎麼會不愛那個曾經的自己?


首先說一下,本人很喜歡這個節目。它並非中國首檔樂隊綜藝節目,但是我觀看的首個樂隊節目。

另外,從截止至目前的熱度來看,並不爆。雖然有幾個樂隊增了不少粉,但相比同期播出的街舞、青春女子選秀節目來看,熱度確實被甩了好幾條街。本來同個時段的女子選秀節目播出前,我還是抱著希望的,但事實就是朝我潑了一罐yibao礦泉水。

這是首播當晚的綜藝熱度(僅愛奇藝平臺),供參考。

這是最近一期的綜藝熱度(僅愛奇藝平臺):

不過,這當然是讓大多數樂隊看到希望的節目。

從我喜歡的樂隊來看吧。

刺蝟,微博粉絲漲到了11W,相對於其他樂隊或者自身增速已經不錯了。

click#15,微博粉絲也漲到快9W了,這其實還不能說明什麼。主要是他們在節目中也說過吧,之前巡演觀眾實在少得可憐,收入平均每月不到1K。最近他們開始參加樂夏後的首次巡演了,可以看下,巡演開票當日,絕大多數場次票都售罄了,北京和上海還加場了。以下圖片可以看下成績(二維碼被我塗掉了)。

https://wap.showstart.com/event/90043?ssfrom=yp-zyb (二維碼自動識別)

還有很多樂隊啊,大夥喊著「快點巡演吧!」。


現在大眾音樂審美是什麼?是已經大眾化的民謠和說唱。記得我剛開始看《樂隊的夏天》的時候,我問我室友們,你們知道反光鏡嘛?他們說啥東西。然後我想了想,問了句,那痛仰吶?他們仍然不知道。心涼了一半。

我想《樂隊的夏天》可能會在這個夏天會爆個一陣子,因為我親眼看到,我周邊的朋友在看了這個節目後,開始瘋狂瞭解樂隊。然後我自己在學校也有樂隊,他們就開始問我樂隊什麼,也開始瞭解音樂風格。

我想,這個夏天的《樂隊的夏天》,他們的目的並不是想讓這些樂隊一下爆火,而是想讓大眾知道,有這麼一羣人存在,有這麼一些有態度的歌存在。


爆,有點難。但懂的人自然懂。

樂隊的夏天讓我這個夏天充滿了感動!很羨慕他們這麼有勇氣選擇他們真正熱愛的事情一直在努力,在這個世俗的世界他們沒有改變自己的初心,沒有改變他們的價值觀,我覺得他們活出了自己!真的被他們感動到,很愛這羣可愛的哥哥姐姐!他們活得如此真實瀟灑,很棒!

看看現在圈裡那些纔不配位的男團女團,唱著雞你太美的流量。再看看這些樂隊的生存現狀。想想都覺得可笑。慶幸他們被生活劈頭蓋臉持續暴擊,卻還能又喪又倔強。音樂真的是個神奇的東西,給人太多力量。

大多數樂隊他們工作是主業,樂隊是副業,每個人都不敢斷繳社保。問到為什麼沒有解散,彭磊說沒有解散的必要,根本沒有演出,演出也就是無名高地,一年一兩次,票房好點一次200塊。無名高地到鳥巢五月天用了十年,五月天無疑是幸運的。

人一定要有信仰,才能支撐著走下去。

這個節目也認識很多好的樂隊,聽到了棒呆的歌曲。玩樂隊的人都超酷的。之前只是認識新褲子、旺福、鹿先森。看完樂隊的夏天之後愛上了旅行團樂隊,主唱孔一蟬聲音好溫柔,韋偉也好有才華。

click#15也是愛了愛了。

新褲子、旅行團、刺蝟真的是讓我哭了一次又一次。

有機會一定要聽一次live。

希望馬東東可以給後期加雞腿,樂理知識普及的真棒,免費上了很多音樂鑒賞課。

最近剛斷斷續續看完阿雅的奇遇人生。看到好的節目真的像報了仇似的痛快,樂隊的夏天亦是。

第八期看了3遍?,看一次哭一次。

月亮是你抬起頭做的夢,六便士是你彎下腰的現實。

這個節目挺燥的,這個夏天挺熱的,賺足了我的眼淚


爆不爆的不好說,但這樣的節目做出來是有一定意義的。

aqy的模式雖然存在些不足,也略顯套路,但這樣的節目是符合現在環境的,畢竟大部分人(就是基本愛聽流行,普羅大眾)接觸自己以前不知道的音樂類型,基本通過一個綜藝可能就知道了,至少混個耳熟。

這個節目做出來,必然會被罵會被不滿意,說做的不行,一點都不搖滾啥的(就跟之前嘻哈一樣)

可如果連這種綜藝都沒有,就更難有更多人會知道,然後感興趣,甚至是會喜歡上並且願意去了解了。

最新一期我覺得最後張亞東說得挺好的,還是得有一個明星出來,得是真正的明星,Rock star!


如果爆的定義是指出圈大火,短時間不太可能,但樂隊的地位收入應該會好點,這節目如果是上星衛視播出,那麼效果會好的多。

這節目的意義在於給了中國搖滾樂隊一個新的平臺,一個可以面向大眾,面向主流的機會,讓更多人看到,知道還有這樣的音樂選擇,至於搖滾的崛起,我覺得那是遲早的事情,雖然不是馬上,但也不會太遠!


我個人覺得這節目的意義絕不在於爆不爆,也不在於這幾支樂隊的翻紅,而是在娛樂至上的社會,又讓年輕人看到另一種,就像大張偉說的一樣,酷的方式,而這就是最大的意義,就像嘻哈一樣,年輕人可以愛上並且自己投身於其中,這樣對於行業的發展來說纔是最好的。也許在不久的將來,會有更多的不同種類的樂隊出現。


就喜歡樂隊的人自己狂歡一下就好了,然後吸一些稍微穩定的粉絲就成。

真的爆了,就搖滾圈那些陳年舊事,放到互聯網的放大鏡裏,鍵盤俠可以把這個節目都噴弊


爆不爆沒關係了已經,能學到反拍,就覺得很值了。就喜歡這些有技術性的東西哈哈。把被語數外老師佔的音樂樂理課補回來的感覺。滿滿幸福感!


可能在搖滾樂迷裡面會爆一陣子,但是不可能爆的…


可能性非常大,非常喜歡面孔,輝哥嗓子真的絕了


根據中國說唱和電音的崛起可以看出現在中國大眾更需要的是真實,解放天性的音樂,而搖滾樂本質是積極的,樂隊的夏天站出來做了一個先鋒,能帶動搖滾樂發展,不會爆,但能提升大眾對搖滾樂,樂隊文化的認知,讓更多人瞭解這種文化。


就當前的大眾的音樂審美和接受度,我認為短期內只能在樂迷範圍內爆,大眾音樂審美的提升需要一個長期的過程。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