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是我媽說的太冷血。

當然其實我看很多片子都會哭,比如說非自然死亡哭成狗。但是怎麼說呢很奇怪,就像加繆寫的局外人一樣,我覺得我的自我定位就是這種感覺。感覺很多事情都看開了。

比如說父母朋友生病的時候,我覺得自己應該心疼應該著急,但說實話我好像沒有。前幾天我知道一個長輩過世了也是這種感覺,在電話里當然哭了,但更多可能只是感慨人事無常吧。

也沒有特別喜歡過誰,就是感覺啊挺好的,挺喜歡的。過了兩天,其實也還好,沒那麼強烈的感情。

我應該怎麼辦?

我覺得這樣下去我可能會孤獨終老,就像士兵突擊里的成才,沒有枝枝蔓蔓。


跟題主有相同的困擾,所以吸引我來「回答」這個問題

其實我不是來回答的,更像是來告訴題主你,你不是一個人?

我早就發現我有這個問題了。

親人朋友生病,我也很難有特別難過的情緒。

很多時候我去關心別人,不是出於我對他們的「關心」,而是出於「我知道我應該這樣做」以及「我知道我這樣做他們會更好過/欣慰/開心」

當然,我也不至於在任何時候都無動於衷。我也曾經試過看到爸爸身上猙獰的傷口而一瞬間淚盈眼眶,只不過更多時候,我都處於上面這種狀態。

以至於在外讀書的我,完全可以很長一段時間不聯繫家人——直到我的理智提醒我,我要去關心他們。

但恰恰相反的是,我是一個共情能力特彆強的人,看電影看哭是常事,其他粒子不一而足。

(這一點在我別的回答中也有體現: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8727182/answer/524088740)

其實是挺難過的,特別是你很久回一趟家,你會發現家裡人因為你的回來而十分開心興奮,而自己的內心卻平靜無波。

你會想到底是哪裡出了問題。

我想,或許是因為基於自我保護的需要我對自身所處的情感一場麻木,又因為天然感性而對於其他人的經歷有深切共情。

但我至今也沒想到要如何改變?


我有的時候感覺我自己是不是有問題,我比答主更冷血一點,因為我奶奶年老多病只能躺在床上,躺了3年,然後她走的那一天,全家人都很傷心,我卻很想笑。因為我覺得她走了也好也解脫了。


不用擔心,當你經歷多了,就會與生活貼近了。

人生之路是走出來的,不是學出來的。接受自己的特點,百樣米養百樣人,無需人人一樣。

就像青少年不懂疼惜父母辛苦,但長大後懂事了就會孝順父母一樣。當時不懂,以後也會懂的,經歷多了,就知道什麼是對什麼是錯,什麼無所謂了。


「但是你這不已經對此感到困擾了么?」

興許可以去學學哲學,如果對世界感興趣的話。對自己更感興趣可以了解心理學(入門的話,網易公開課有個叫hank的外國人用流利的英語講的速成課還是入門課的視頻。弗洛伊德的書應該是基本不用讀的了……)

==========

你問問題之前已經有的結論我看到有三個:

1.你認為你沒有同理心;

2.你認為你「沒有感情」;

3.你被給予冷血評價(並似乎一定程度的認同之);

而結合它們,你得到了一個新的結論:

4.你發現,你不知道怎麼辦。

=======

本答案接下來將從前面那仨你的結論中試著對應著找你困惑的地方並試著解答;

但後對於能讓你困惑到網上求助的第四個結論,給出我的建議。

=======

1.

同理心……

這個我沒研究,所以先不說……

(因為至今尚不知到其一個嚴謹的定義...)。

2.

「沒感情」這個說法,不可能是術語,如果是通俗說法的話,即存在這樣的情形——他人會為止產生感情劇烈變化的事不能讓你有如此變化——的時候,只能說在這件事上你並不像他人那般在意罷了。

人眼所及的這麼點兒狹小區域,這裡頭的多數人如何反應,並不具有絕對意義上的參考價值,但人就是這樣,容易更加在意自己正看到的,甚至即便明知這只是廣闊世界中狹小的一部分,人也更容易在意之——就像,演唱會上所有人都被鼓動而站起來跟著瘋狂拍手,你卻並不覺得想這麼做,此時,你的感情(對,是感情)就會叫你覺得有一種莫名的危機感,你覺得在目光所及的區域內自己成了異類似的,被邊緣化的感受、體驗很快會充斥內心,使你感到不適。即便被訓練過心理素質的人,在這種環境中也有可能會有這樣的不適體驗。這是很正常的現象,因為之所以會有這種情感現象,就是因為,人是社會性的,「人是關於他的社會關係的總和」。

而你如果是因自己會在這種情形下不能再感情上同周圍人合群,而困擾的話:首先的糾正是,你的困擾恰恰源於你「有感情」且「感情作用力超過了你的理性的控制能力」;其次,你要知道,之所以有這種並不愉快的體驗,你沒錯,周圍人也沒錯,誰都沒錯,你會為行為上的不合群而覺得慌亂或不適這一點也沒錯——畢竟,本來,出現差體驗就不因為一定是哪兒錯了才會導致——在這個例子中造成那個「不合群」個體不適的,只是因為所有人正常的社會功能都在正常運作而已。

(「什麼?正常運作還出問題?這不就說明設計有缺陷么?咋設計的??」「可關鍵人並不是誰設計出來的啊!!」「那就一直不完美下去?我不要!!」「……人類不是有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功能呢么?再說了本來,如果智能達不到出現這種功能的話,人也不會煩惱這個。能解決卻尚未解決,這才是會叫人煩惱的。。」)

——因而,如果「沒感情」指的是這裡這種情況,解決方法就是從,了解「你為何會這樣」入手了。知道了原理也就失去了為止困惑甚至焦慮的必要了。(譬如知道考試在社會架構中的本質了考試也就不怎麼會有那種無益的莫名緊張了,頂多的緊張也只是類似於賽車遊戲的緊張刺激感。)

3.

「冷血」

這個的話……

只能算個特徵。甚至能力。

首先,冷血跟熱血不矛盾,實際上就是側重的地方不太一樣。

不了解被評價為冷血的你的「冷血」是具體怎麼回事的,但我知道有個漫畫的主角是絕對配得上這評價的:《亞人》里的永井圭。——那孩子基本是絕對的理性了,不是理性主義者,而是生理功能層面上他就是個自然而然就那麼理性的人:首先大前提是他已經知道他不會死,而他現正在被人「追殺」,這時候,眼前倒下的人如果已經死了的話他會覺得那人死得礙事,但如果又發現那人一息尚存他則即便冒著可能的「生命危險」也要去把那人救走……(/_&>)……

(疑問:不死為啥還有生命危險?回答:這個簡單說不清楚,涉及到沼澤人思想實驗里的討論,此處就大致當作不死的亞人仍會有辦法讓其死就是了。當然更建議看作品……我覺得每個覺得自己「缺乏感情」的人都值得看,角色和故事都超有意思……安利~)

而即便「感情缺失」如永井圭,在信念意志上也是強過不少人的。他有戰勝帽子的執念,而這執念正是由感情撐起來的。(理性選擇:直接逃往國外。)(當然,漫畫里的解釋是遺傳因素使得他「殘存熱血」從而沒逃。不過我覺得這更像是先前的鬥爭工作的結果,和一幫人向著同一個目的配合默契地面對著一個強大的困難來鬥爭——世上沒有比這再美好的事了!!——「人是關於他的社會關係的總和」嘛。)

「冷血」這個評價本身是有強烈主觀成分的。不好客觀定義,但用到它的語境簡直是到處都有。我便給出一個目前的我所能想到的最典型了的語境——作品《亞人》(一定是漫畫不是動畫,動畫劇情改了。),來予以討論了。

(興許看過後你就已經會對這樣的評價有所改觀?……)

剛想到的推薦2:

看劉大可先生的《混亂博物館》系列——順便還能學點知識,當然有的可能他說的也不嚴謹。我覺得劉先生身上的閃光點就在於「性冷淡」的他對於知識的「熱忱性」。這至少對我而言是極有魅力的。。。。(ps:因外部原因以及前館長自己的發展意向,劉老已經離開博物館了,現在的博物館是正在努力在沒有老館長的狀態下繼續出新的作品……)

4.

關於「怎麼辦」……

人的感性和理性能力的發展是一步一步走的。

感性認識是人認識能力的主導,理性認識則是以感性認識為基礎、突破了感性認識不深刻的局限性的認識中的高級的部分。(不存在離開感性的純粹理性——理性認識的基礎是感性認識且表達理性認識時的形式也是感性的;亦不存在沒有理性的純粹感性——人不是一瓶簡單的給予特定操作就一定有特定反應的試劑混合物。二者是互相滲透的,只能說誰是主導,不存在只有哪個的這種情況。)(算了這段看不懂略過也行……(/_&>))

人出於社會性,開始的各種行為都是以「被認可」「被看好」等訴求來進行的。

這是一個本能的行動,即便之後認識到了「這樣做並不能達成目的所以不如做一些對自己好的就好」這一點,該存在的不適應體驗必然少不了的。而很多孩子在這個階段會出現「矯枉過正」的傾向,過分地研究怎麼「自私」、怎麼「利於自己」,此時其對於「該做什麼」、「該怎麼辦」的認識是本質在「怎麼能夠讓一切變得更有利於自己」這一點上的,然後,這樣的認識總會發展到崩潰——

人是有社會性的,可以理解為人是個機器而機器有「社會性」。人即便有一定的以理性能力為主導而存在的「選擇做什麼」、「選擇想什麼」的「自由」,但不論這個人是否願意,他都無法違背那已經寫在基因里的他作為這個物種的任何一條本性的,其中之一便是社會性。

……畢竟,用腦子想想看,人為什麼會活著?人活著沒有目的性的規定,要談目的性:不可能談對自然來說的目的性——保護自然的實質是在保護一個利於人類存續的環境——;動物可能也不行,只能談對哪個或者哪群人的目的性——對狼孩來說同族的狼應該算是「像自己一樣的人」了,而不能是動物了——。

如此,「人為什麼會活著?」不嚴謹(不完整)的回答便是「為了他人」、「由於他人」這樣子了。這是由社會性決定的,而人的社會性乃「熱力學在非穩態下發展的必然結果」這個自然界的自發現象,不是哪個意志的產物也不以意志為轉移。

(完整回答:從「由於什麼原因的角度」講人是因為「熱力學在非穩態下發展的必然結果」;從「出於什麼樣的目的」講則是「人活著沒有目的因為生命是自然界的自發現象」。——來自偉大的劉館長~ 。(w))

——由於「社會性」的「作祟」,拒絕「利他」或者只接受「為利己而利他」的觀點帶來的將是「不知道自己這樣做有何意義」的空虛感之體驗。因為人的特性就不是單純的「利己機器」的,所謂「社會性深刻寫入人類骨髓」的意思,

人唯獨在有足夠的社會行為的時候,才會獲得「行動得充實、有意義」的體驗。

(↑這其中:1.由於生理差異,「足夠」的標準會因人而異;2.鑒於當今的人的任何行動目的的設定是建立在信息化的社會這麼個客觀基礎上,「合作」的涵蓋意義也不僅只能表示「用目所能及的人合作」這樣一個意義了,信息化程度越高,可進行的合作就越可以不必非要目所能及(反過來也一樣社會的信息化能力越低社會中人的合作的範圍就越只能狹窄)。)

《狂人日記》中的「瘋子」,從只是自衛的不希望被吃,到最後的「救救孩子」,也是類似的道理。孩子就是未來,當瘋子發現所有人都參與了吃人勾當後,所期望的,已經不再僅僅到,狹隘的「只是不讓自己被吃就好」為止,而是,「不讓這種錯事在社會中繼續蔓延下去」,這種具有「利社會意義」的願望了。

——當然,瘋子的願望也不是前期純粹只有哪個變成後期純粹只有哪個。利己和利社會二者是不可分割的。只有「誰佔主導」這樣的說法。

大體總結:

人先是利己主導的。而最初的利己的手段是「被社會利」。這算是人已經發現「社會對於自己的意義」的時候了,但大都是潛移默化的,不見得是這麼明白。

之後人發現利己不僅僅有這一個途徑。便出現了矯枉過正——因為過去的觀念太強了,不過正不能矯枉,如此,單叢短期表現來看,人開始學會如何「自私自利」、如何「更好地自私自利」。

——然「不可割裂性」是客觀存在的。只是著眼於探討如何「自私自利」和如何「更好地自私自利」的話,人勢必架不住——人需要的不是光這個啊!於是,人便迷茫,因為早先的矯枉過正似乎是並沒錯的,而現在卻又卡殼兒了,只是按照這矯枉過正來走路越來越窄、越來越體驗到「這樣並不能滿足自己」。

此時,人便會問「怎麼辦」了。

事實上,在即便是人能自我察覺地明確了「社會對於自己的意義」進而明確「利社會的意義」以及發現自己「具有利社會性」、「具有利社會的這麼種咋看都覺得奇妙的需求」之前,有「利社會性」特徵的行為,也是依然存在的。

(↑這就好像,雖說專業的運動員需要有專業的呼吸訓練但普通人即便不有意做不發現自己的呼吸自己也可以照常呼吸一樣,)

然畢竟,尚只是能做、會做,和發現這麼做於自己到底是怎麼個的意味,二者是不一樣的。從前者變成後者的途徑,就是訓練了,而訓練離不開實踐,各種各樣的實踐。

先從小的問題下手:

想不只是著眼於目所能及么?那就試著開拓眼界——就是去各種自己本不打算去的地方,目的可以是體驗不同的環境可以是收集想要的信息:哪怕是研究並試著自己解決一個小的問題的話必要的調查都是不少的,

這就是【實踐】。

害怕孤獨終老么?很簡單,試著同他人交流就是了。怕碰壁而不出手的話,倒更值得去怕自己會因此低估了自己的才能了。人在遇到困難的時候,煩躁也好焦慮也好都可能出現,但這些不好的體驗都並不意味著困難是不可解決的,二者的關係只是:糟糕的體驗會忽悠你叫你感到這困難似乎無法解決。僅此而已。

其他問題也是一樣。

這就是【實踐】。

你對於那個問題不能解決嗎?那末,你就去調查那個問題的現狀和它的歷史吧!你完完全全調查明白了,你對那個問題就有解決的辦法了。

——《反對本本主義》(1930.05)(作者眾所周知)

(上面引文後續的話:)

一切結論產生於調查情況的末尾,而不是在它的先頭。只有蠢人,才是他一個人,或者邀集一堆人,不作調查,而只是冥思苦索地「想辦法」,「打主意」。須知這是一定不能想出什麼好辦法,打出什麼好主意的。換一句話說,他一定要產生錯辦法和錯主意。

(這一段不是針對這個提問。其描述的錯誤的做法在當今仍然普遍——畢竟,調查雖有價值甚至是「無價」的,但費力嘛~……——所以順帶放上罷。)

實踐是無價的。

書上的內容他人口中的內容,有的能成為價值連城的知識,也是因為那是實踐的成果。

實踐的價值不因換個人就折損,甚至理論準備越充分的人,其實踐所能形成的成果也越發豐盛。

而理論準備的基礎依然是實踐。

加之書上的內容他人口中的內容,不全是實踐的成果或者也不見得豐盛,

這就意味著,

若想提高,親自實踐不可缺;

若想快速提高,對書上的內容他人口中的內容的瀏覽亦不可缺。

——這一部分是講怎麼對待實踐的無價性(←無價性這說法我自己造的希望讀者你能理解它的意思……),算是個掛在「實踐是無價的。」上的長尾巴……

也是我對於「怎麼辦」問題的總結性建議。

(有限個的具體建議就是上面倆「小問題入手」那裡,可以用來舉一反三。)

==========


樓主描述的問題應該是關於 共情性 的。心理問題,終究是還是人格原因,可以說每個人都有不同的人格。人格的形成大致受遺傳和外部環境的影響,人生中某些特定的事件也會造成大腦的一些化學成分或神經鏈接的變化,因而形成了許許多多不同的人格。總之簡單點說就是不同類型的人格和人與人之間的性格差異是有聯繫的。

這很正常的,並不算問題,更不用治療什麼的,不要想那麼多。

為什麼要把自己變成跟其他人一樣的人呢,做自己就好,人生本該如此。從問題描述上看猜測,樓主心眼應該不壞吧,保持善良就好。

我是一個心理愛好者,可以從措辭上看出我部分心理術語用的不太準確,並不是什麼心理專家,能理解就好,不要過於深究字眼。但我本身就具有此關類於共情性的問題,可以說在這方面下了一點點功夫的,希望有幫助:D


每個人人的生活方式不同,表現出來的形態就各異,不必大驚小怪,只是你情感和理智之間把握的很好,知道很多事都是順理成章,順其自然的,是沒有必要浪費情感,肉體是拿來用的,不是拿來享受的,過多在乎自己肉體的人是沒什麼用的


一言定音:

你要學會做人而不是動物。


我覺得你現在的狀態就是所謂的「冷漠」

貌似對什麼都沒有興趣不關心,貌似沒有任何事情能影響你的情緒。每個人都有一段這樣的狀態,尤其是出國後,我常感到孤獨且麻木,後來發現周遭的朋友也是這樣。當你意識到自己處於這樣的狀態,並想改變時。該自己拯救自己,可以去嘗試做些新鮮的事情,以前不會做的事情,可能就帶來意想不到的收穫。隨著年紀的增長,每個人的趨向也會變化,你需要嘗試去認識現在的陌生的你。這個你喜歡什麼。討厭什麼,然後哦,才發現原來是這樣,比如說我小時候被逼著學樂器,我以為我非常討厭聽純交響樂,但看到地鐵海報上的一場交響樂會。我去了,那一刻感覺到交響樂的魅力,閉上眼睛,真是享受。我才發現哦,原來我經歷的事情多了後,更愛上深刻的一些東西 我。因為隨意的表達喜怒哀樂那是小孩的事情,大人有自己的方式,喜可能是今晚步調輕快點,怒可能是皺個眉頭,哀可能只是眼神里的一絲顫抖,樂可能只是嘴角微抿而已。

只因你見的世界更大了,你不再像小孩一樣給個棒棒糖就幸福的像得到了全世界。你知道世界上還有更多幸福,那幸福也像苦難一樣多。

認識你自己,認識自己表達情緒的新方式。

不要讓別人定義自己。相信自己。每個人都是這樣過來的。


我也是這樣感覺的,其實我很能理解題主的感受,我發現,我在經歷了巨大的痛苦和苦難之後,我的同理心的確極度缺乏,我最在意的是自己的發展。我感覺自己過去太善良太軟弱,所以經常被爸爸,前任還有高一班主任欺負。我發現,人性本惡。其實,人與人的關係是利益共同體。很多關係,都是假的,但是自我保護是真的。「舔狗不得好死」一定是真的,同理心,這種東西,需要自己慎重考慮。自己好好愛自己就好,題主我送你一句話,「你可以愛一個人卑微到塵埃里,但是沒有人會去愛卑微到塵埃裡面的你」,送給題主,祝福你


提高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