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曼楨被祝鴻才強姦,瘋了一樣的去反抗,第二天看到曼璐的狀態發現姐姐是同謀,長期被軟禁時母親的不聞不問,你心心念念為之付出的親人,反過來卻是粗暴的把你推向深淵的人。

在這裡,親人之間那種對長對幼的責任感和成年後因利益得失婆媳妯娌兄弟姐妹之間甚至父母兒女之間的算計摩擦和疏離,讓人無奈又心痛,人與人之間,隔心如隔海。

2 沈世鈞放到現代也許是個好老公,婚後翠芝都認為他對女人從來沒什麼興趣,包括對翠芝也是淡淡的,唯獨對曼楨,他是愛過的,他甚至也覺得愛過就夠了。這樣的人忠誠清淡可是卻也懦弱,像白蛇傳的許仙,能力一般,但是善良,配上曼楨的固執和大方,要是沒有別的壓力,他們在一起固然也可以當神仙眷侶了。但一旦有壓力,他的猶豫和退卻也是致命傷,在聽說曼楨要結婚的時候,幾年的感情,連當面問清解釋都沒有,自己就趕緊找個人結婚。那段時間,他就想找人打球打發時間,他後來覺得,那時候碰上的女性,只要適婚,跟誰結婚都可以。他不是一個意志強大的人,痛苦之下無法直面痛苦或解決,只想找一個方式逃避這種痛苦。除了心裡那份最深的親密,他和任何女性大概都是過成差不多的模式,不太喜歡外面的事,但是可能很居家,文中幾次寫到看電影時幫翠芝回家拿鞋,或者翠芝吩咐他做一些比較細枝末節的這種小事,就像他一開始冒雨為曼楨找回手套,他能為曼楨做的事,最後別的女性也都可以享受,其實在他這,很多事情都是可以替代的,他覺得人不就是這樣過嘛。相比曼幀,在她同時被豫謹和世鈞喜歡時,她很清楚的知道就算先認識豫謹,她還是會選世鈞,這份篤定,沈世鈞沒有,或者有,他也不會堅定的去捍衛。

3 所以,最後,曼楨說我們回不去了,我覺得是曼楨已經對世界萬念俱灰了,這天翻地覆的變化,從來更針對的就是曼楨,她的希望她的絕望她的堅強她的妥協,而世鈞,他有他的港灣的,他痛心之餘還是會在原地思前想後,從前有別人困住了他,往後還是會有人困住他,而真正困住他的只是他自己,而曼楨愛的或許就是那個有點不自信卻又溫和的細心的懦弱的他,註定沒有結果,註定曼楨得不到救贖,在親人身上也好在愛人身上也好。

4 曼楨想著,從飯館走出去,不同於上次的不辭而別,從今以後這份念想就真得死了。很早她就想過如果自殺死了也就完了,可是人沒死,生命比死還可怕,它會無限發展下去,越來越壞,越來越壞。絕望里是開不出花的。

所以被戰爭社會虐了千遍萬遍的豫謹曼楨,和心有不甘的叔惠翠芝,依舊無能為力的沈世鈞,他們得人生又要怎樣發展下去,依然是這樣得不好過...


沒有祝鴻才和顧曼璐,曼楨世鈞的愛情悲劇依舊不可避免。

這是因為曼璐的舞女經歷從來沒有得到解決。世鈞讓曼楨與曼璐劃清界限,曼楨不同意。

曼楨承認曼璐的存在,世鈞家不同意。

雙方衝突的最終結果只有一個,分手。

無論是曼楨曼璐還是世鈞,他們悲劇人生的背後,都有一個不靠譜的原生家庭。

這篇文章主要分析原生家庭對曼楨曼璐的影響。

她們的母親顧太太,昏聵愚昧,典型的坑女狂魔。

顧太太的價值觀對女兒的命運造成巨大影響。

曼璐嫁給祝鴻才後,兩人經常吵架。顧太太充當曼璐的精神導師,

「說來說去還是那句話,你要是有個兒子就好了!這要是從前就好辦了,太太做主給老爺弄個人,借別人的肚子養個孩子。這話我知道你又聽不進。」

曼璐的評價,「不是完全沒有道理」。

後來,她把自己的親妹妹曼楨拉下水。兩姐妹的悲劇,和顧太太有直接關係。她們的親爹也難辭其咎。

我沒有說錯,就是那個沒有露面但始終陰魂不散的顧先生。

曼楨曾對世鈞說,他的父親在書局做事,薪酬微薄。他死後,顧家就斷了經濟來源。我不明白,顧爸生前沒有足夠的經濟實力,幹嘛生那麼多孩子?

不停生小孩,極可能是顧太太馭夫術的一面,她的價值觀就是在說,有男娃就有家庭地位。偉民傑民的降生,太有可能是這種重男輕女思想的集中展現。

作為一個讀書人,顧爸也應該有自己的想法。他的早死導致顧家沒有經濟來源,未成年的曼璐選擇做舞女,為家庭獻祭。

兩姐妹的悲劇根源,說到底還是有對不靠譜的父母。

事實上,曼楨曼璐的悲劇是可以避免的。

這需要顧太太發揮主心骨作用,帶領顧家離開上海,搬回老家六安。

顧家在六安生活,日子會緊張一些,但值得一去。

首先,顧家在六安是有房子和田產。在六安生活,不用像上海那樣付租金,田產也可以養家糊口——即便顧家沒有成熟的勞動力,他們可以出租收租子。

其次,顧太太可以找份女工的工作。有人說,她要照看顧老太太——但顧老太太生活自理能力還是可以的。

她可以承擔照看小孩的責任。

我這樣推測,是根據顧太太的年齡進行的推測。顧先生去世後,曼璐未成年,應是17歲的樣子。

另外,曼璐是長女,顧先生去世後,滿打滿算,顧太太年齡在40歲左右。那麼, 顧太太的親媽也就60歲左右。

按照正常的身體標準,這個年齡是能夠照料小孩的。畢竟《半生緣》中也沒有說顧老太太身患重病。

曼璐繼續讀書,撐個一年半載,高中畢業就可以出來做事。更好的是,她能繼續保持和張豫瑾的婚約。

張愛玲說顧家的孩子多,曼楨下面還有偉民傑民和一個面目模糊的小妹妹。

其實,各種弟弟妹妹,算不得顧家的困境。

我閱讀多次《半生緣》,才發現偉民的存在沒啥問題,傑民和小妹妹是有問題的。

顧爸去世時,曼楨當時14歲,曼楨與曼璐的年齡差3歲左右。

曼璐與張豫瑾是同歲,比他大三個月,張豫瑾去上海時,已經年過三十,這說明曼璐也是30+,就按照30來算,曼楨當時也有27歲了。這說明顧爸去世已經有十三四年了。

當時偉民是14歲的樣子,是靠譜的,可是傑民是七八歲的小孩,這本身是有問題的。

畢竟顧爸不可能在死後借屍還魂生小孩。

張愛玲又加了個沒啥存在感的妹妹,實在想不明白她的數學怎麼這樣差。

顧太太回六安,過一段自己動手的緊巴日子,保護曼璐的愛情,顧家的日子才有變好的可能。

可惜啊,她是個昏聵無能的中年婦女,心安理得接受曼璐的獻祭,默許曼璐把曼楨拉下水。原本良善的曼璐,變成惡毒少婦,堅強樂觀的曼楨逐漸宿命,獨自咀嚼著昏暗的人生。

年輕的時候,我們都有一腔熱血樂觀向上,以為自己可以改變世界。後來發現,不被世界改變,就相當了不起。

然而,「比起外界的力量,我們人是多麼小,多麼小!?」?


小時候看半生緣,看故事一樣,恨祝鴻才恨得牙痒痒,震驚於曼璐怎麼如此殘忍,親妹妹也下得去手,後來隨著年齡增長有了更多經歷,回看半生緣,最同情的就是曼璐

曼璐曼楨這對姐妹花,恩恩怨怨哪裡算的清楚,看半生緣時我想的最多的一點就是,人世間有太多事情怪誰恨誰都沒意思,扯什麼都扯不清,你到最後只能嘆息一聲命運的無奈。

從曼璐為家庭淪落風塵那刻起,顧家人就是欠她的,可是顧家人一邊享受著曼璐的皮肉錢,一邊還唾棄曼璐嫌她臟,唯一還有良心的是曼楨,曼楨懂得體諒姐姐的不容易,做多份兼職幫忙養家,在外人面前維護姐姐,心疼姐姐,但奈何生在這樣的一個家庭。有姐妹的人大概就會懂,親姐妹之間感情再好,也免不了心裡暗戳戳地比較,尤其是對過得不好的那個而言,曼璐在腦滿腸肥的嫖客面前賣笑忍淚的時候,在跟骯髒的舞女搶生意的時候,曼楨在當純潔的女學生,在和乾乾淨淨的男朋友談戀愛,同為姐妹,同一個爹媽生的,人生卻這樣天差地別,心裡不可能能平衡。更何況曼楨的清白、乾淨無憂的生活,是曼璐用血和淚換來的,即使曼楨對姐姐的付出內心覺得內疚覺得心疼,可是這點內心的折磨,相比曼璐的付出來說算什麼呢?在曼楨被祝鴻才強姦後,面對尋死覓活破口大罵的曼楨,曼璐冷笑說:咱們家出了個烈女!我要是當初也做烈女的話,一大家子人早就餓死了……!讓祝鴻才強姦自己的親妹妹,的確是禽獸行為;可是她說出的這番話,卻又是那麼的叫人啞口無言,沒有曼璐的犧牲,何來一個清白的曼楨!

可是曼楨有錯嗎?她同樣是如此的無辜,她不是白眼狼妹妹,從未瞧不起姐姐,但是她在命運面前也諸多無奈。她平靜的學業,安穩的人生,教我是曼璐,我也難以做到不嫉妒,曼璐曾經也是一個單純乾淨的女孩子啊,而憑什麼就該她為了家庭去淪落風塵,一母同胞的妹妹卻可以過想過的生活呢?其實曼楨無異於是在吸曼璐的血存活了,但曼楨的感恩,讓人恨不起來,都是被命運左右的可憐人罷了

豫瑾喜歡上曼楨這件事情,是壓死曼璐的最後一根稻草,在此之前,曼璐連對曼楨的不甘心都沒有過,從這點來說,曼璐真的已經夠偉大了,有這樣的姐姐,犧牲了自己還打落牙齒和血吞,有幾個人能做到?可是豫瑾對曼璐而言不一樣,他不僅僅是曾經年少的一個愛人,更是曼璐未入風塵之前的唯一美好回憶,曼璐與豫瑾即使是沒有可能了,那段回憶在她心裡也是最寶貴的存在,對在風月場所陪笑的曼璐來說,愛情這輩子都是奢侈了,唯有與豫瑾的曾經,讓她心裡還有那麼一點點微弱的光,這輩子至少有過一次純粹的愛情的美好,她相信即使豫瑾以後結婚,內心也會記掛著跟她的這一段,對她來說這樣盲目的自欺欺人也夠了。曼璐真的是個可憐人,她要的從來就不多,一段美好的回憶都可以成為她精神世界裡的一點支撐。可是命運又這麼殘忍,豫瑾親口告訴她完全不愛她了,更殘忍的是,他還說他愛上了自己的親妹妹曼楨,因為曼楨幹凈純粹,是啊,她這樣骯髒的舞女,怎麼能跟冰清玉潔的妹妹相提並論,可是明明她也可以追求自己的幸福,她才是那個跟豫瑾並肩而行的人,為了母親為了曼楨為了弟弟們,犧牲了自己,到頭來,愛人告訴她說自己愛上了那個她用她的人生換來的完美妹妹!太諷刺了,太殘忍了……!假如你我是曼璐,能不崩潰嗎?其實我們大多數人,連最初像曼璐一般為家作出犧牲的無私和勇氣都沒有。可以說曼楨沒有姐姐的付出,也壓根就沒有什麼好結局,只是姐姐的付出,讓她多享受了十來年無憂的時光,讓她的悲慘命運延時到來罷了,誰都無辜啊,緣分和命運,本來就是天意


謝@狐狸眼少年邀 《半生緣》原名《十八春》,張愛玲到美國十年後,也就是她的第二任丈夫去世後將《十八春》改寫,並改名《半生緣》。 首先,從創作背景上來看,心愛的丈夫去世,心情沉重,而作家創作的作品多多少少都會折射出自己的心情,所以,小說從頭就以一種悲涼的氣氛開始。也許很多人都深知胡蘭成與張愛玲的愛情,但是很少有人關注她的第二任丈夫——賴雅。賴雅和張愛玲其實一直都很相愛,之前的胡蘭成負了張愛玲,而賴雅則撫平了張愛玲的傷口,他對她的包容和愛就如之前張愛玲對胡蘭成的愛一樣,在這種包容下,張愛玲也被賴雅吸引,兩人相知相惜。然而,賴雅的身體狀況並不是很好,從他們結婚一開始,她就知道,所以也就註定了幸福不久後的天人永隔。也許當時張愛玲在創作《半生緣》時就有「苦難結束了,幸福來了,正當我歡呼之時,它又悄悄地溜走了」的想法。所以,這種曲折的心情下寫出來的故事必定也是一波三折的,而且最後的悲劇結局照應她的真實心情。 然後,再談談小說中的人物。曼楨和世鈞,這對有緣無份的愛人。一直以來,都不怎麼喜歡世鈞,總覺得他在他們的愛情中表現得太過懦弱。就算放在現在基本上看起來男女平等的社會,一般情況下,在一段感情中,男生更為主動一些,更何況在那個女權還在爭取中的社會,女性的矜持尤為重要,所以說,曼楨是了不起的,她聰明地暗示了世鈞,讓他感覺到了自己的愛意。然而,這個主動的女人最終還是沒能等到心愛的未婚夫解救自己。世鈞太容易放棄他們的愛情了,他相信曼璐的話,相信曼楨媽媽的話,相信自己的猜測,卻唯獨沒有想過一定要找到曼楨,親口問一下。雖然我不喜歡這樣的世鈞,但是後來,我反覆思考,世鈞錯了嗎?我盡量將自己代入那個年代,代入人物,好像漸漸明白了世鈞,如果是我,也許我也會另娶她人,面對一個見面機會渺茫,心意難定的人(世鈞自己的想法),我也做不到無怨無悔地等待。他只是選擇了現實生活中大家都會選擇的一條路,而不是像偶像劇中那樣,男主為了愛情不顧一切,視女主為全世界。理想中的愛情就是偶像劇中的樣子,但是也只是理想,張愛玲寫出了現實愛情中醜陋的一面。 至於曼璐,可恨又可憐,可憐又可恨。曼璐,曼楨,自從曼璐選擇了當舞女支撐整個家庭的時候,世俗對她們的評價就註定是不平等的,犧牲了自己的愛情,青春,名譽只為養家的曼璐多讓人心疼,但是親手將清清白白的妹妹送到自己丈夫榻上的姐姐又多麼可恨!但是我們能怪她嗎?最起碼我是怪不起來的,有同情,有苛責,但是更多的是心疼,是可憐。 總之,當時看完《半生緣》,心情很沉重。張愛玲的小說常常讓我看得很難受,可是,雖然悲劇,但是有時候想想卻也合乎情理。挺現實的!

曼幀和世鈞,認識十四年了。可是自從那天過後,兩個人卻再也沒見過面。開篇說道,「對於年輕人,三年五載就可以是一生一世」,又說,「這幾年裡面卻經過這麼許多事情,彷彿把生老病死一切的哀樂都經歷到了」。讀完後,我把開頭結尾又看了一遍,整個人也恍惚了——這其中真是太多事情了。

讀到曼楨被姐姐與姐夫一道算計的遭遇,絕望之感湧上心頭。是張愛玲刻畫的太好了嗎?對比小龍女更是憐憫,而對比雪穗則更是忿恨。此後寥寥數頁,寫世鈞,寫曼璐,唯獨吊著胃口,避曼楨而不談,更是把心頭的難受提到了極致——胸口像是憋了一口氣,卻怎麼也舒不出來。

於是便打心底里的恨她的姐姐曼璐——人怎麼可以這麼壞呢!寫這篇文章的時候我似乎理解了。曼璐是受了太多的苦,為了供妹妹上學,弟弟吃飯,為了自己的母親和祖母,她不得不對自己的婚事一拖再拖,最後強迫自己與喜歡的人一刀兩斷,只是為了自己的這個家,她別無選擇只能去做一份不上檯面的工作,當一個舞女。當曼璐的青春年華如同凋零的紅玫瑰一般,苟延殘喘,她已經犧牲了太多——當一個人獨自承受了太多,他不由得會想,我已經苦了這麼久,為什麼,為什麼這次好事就不能輪到我?於是便做了孽,那麼的歇斯底里,那麼的義正言辭。

她怎麼會去嫁給祝鴻才呢?我真是想不通,最後竟也釋然了。曼楨總還是免不了作為母親的可悲可敬的責任感——把自己和孩子捆綁在一起,哪怕自己再不濟,哪怕自己身在泥潭當中,腐爛發臭,為了孩子,她也能重新「活過來」,去面對比死更可怕的生命。曼幀她是死過一回了,或者說不止一次,所有的苦難她都挺過來了,不僅僅是為了她的孩子榮寶,更是根植於她心中的理想主義,只屬於曼幀的那份單純。

「要是真的自殺,死了倒也就完了,生命卻是比死更可怕的,生命可以無限制地發展下去,變得更壞,更壞,比當初想像中最不堪的境界還要不堪。」

我總是邊讀邊想,曼幀和世鈞最後會面的場景會是什麼樣子。書越讀越薄,兩人卻好似過了交點的兩條直線,漸行漸遠;而在我最始料未及之處,作者安排了兩人的會面。兩人幾年來的遭遇,無法訴說的冤屈,屬於那個時代的愛情,半輩子的緣分,在書的最後幾頁中交織在一起。可惜,時過境遷,曾經在信中寫下「這世界上有一個人是永遠等著你的,不管是什麼時候,不管是什麼地方,反正你知道總有這麼個人」,十幾年後,卻等來的是,「世鈞,我們回不去了」。

《半生緣》帶給人的感覺,總不像余華的《活著》、路遙的《人生》那般,痛也是暢快的、血淋淋的痛,仰起臉去勇敢地迎接冰冷的豆大的雨點;它像是上海二三月份的春寒,明明是刺到骨子裡的冷,卻還不得不強壓著一陣又一陣的寒顫。

半生緣,半生緣,也不奢求一輩子,卻為什麼往往只是前半生呢?

我在地鐵上讀完了這本書,也如我開頭所寫的,整個人都恍惚了。另外,有些東西,自己沒有生活中的體會,是永遠想不明白的。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