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筆到底如何評判 文筆的意義又是什麼?


文學的本質是人學。


文學是呈現在話語蘊藉中的審美意識形態。這話是童慶炳老爺子說的。

西方文藝理論家卡勒提出來一個饒有意味的話題,文學好像是雜草,我們很多時候並不是判斷文本是否是文學,而是判斷文本是否具有文學性。

但是換個角度進行思考,文學又為什麼不是鮮花呢?文學本質是什麼這個問題重要嘛?


本質上就是你自己和思考。

作者寫書,其實是想借著文學這個載體來表達他的價值觀、對這個世界的想法,因此文學的本質我覺得應該是思考,對世界、人生、事件的思考。之所以還說是自己, 是因為看書時會與書產生共鳴,你會借著書中的某個人物看到自己。


1、文學的本質是什麼?

上面有知友說到,世界、作品、作家、讀者。其實這個說法是有點籠統的,像音樂,電影,甚至更多的種類,都由這四方面組成。

所以硬要說的話,是作品裡的語言,定義了文學的方方面面,文學的本質存在於語言中且因此區別於其他的藝術種類。

以語言為發軔,且勾連世界、讀者、作者。

2、文筆是什麼?

舉個例子,小紅很漂亮。

我們可以這麼擴展,大大的眼睛、挺翹的鼻子、精緻的嘴唇,這就是小紅,一個漂亮的女孩。

這就是文筆,擴展很漂亮這件事,把漂亮這件事寫得豐滿。

將很漂亮定義為一個骨架,文筆就是豐滿骨架的組織、細胞、器官。

3、文筆的評判。

文筆的評判,一是精神深度,二是如何將一個骨架寫得傳神、奇異、深刻、與眾不同,即語言的新奇、複雜、細節化。


文學的本質是作家和自己對話,同時期望獲得共鳴。


文學本質上是對人性的揣摩與探索。

縱觀那些偉大的作品,無一不是對人性的美好與幽暗進行的詳細的揣摩與描寫。比如說莎士比亞,寫人性,我認為無人能出其右。在《雅典的泰門》中,對貴族們心理的描寫,世態炎涼,細細品讀,在任何時候都不會過時,仍然值得我們拿出來借鑒。

「我可以解釋給您聽。您瞧各種不同地位不同性情的人,無論是輕浮油滑的,或是嚴肅莊重的,都願意為泰門大爺效勞服役;他的巨大的財產,再加上他的善良和藹的天性,征服了各種不同的人,使他們樂於向他輸誠致敬;從那些臉上反映出主人的喜怒的諂媚者起,直到憎恨自己的艾帕曼特斯,一個個在他的面前屈膝,只要泰門點點頭,就可以使他們滿載而歸。」

上面這段引文是在第一幕中出現的,劇中的詩人這段概括,已經將泰門後來的經歷以及遭遇交待清楚。

再比如,張愛玲對女性心理的刻畫,在《金鎖記》中有位明顯。故事女主人公曹七巧的各種陰鷙變態行為,都是因為年輕時候不能得到愛情以及對金錢的渴望,在幽暗的生活中自己的感情不能得到充分釋放,最終心理被嚴重扭曲,自己的兒媳、女兒,都成為她心理扭曲的殉葬品。

結合波伏娃在《第二性》中「母親」章節對母性的分析,曹七巧的心理活動得到完美的詮釋。社會在進步,人性隨之進化,在進步中進化,又是另一種模式的平衡,所以,人性的永恆性,在文學作品中得到生動的詮釋。

回到問題,文學本質上就是對人性的探索。

文筆的意義在於為文學思想服務,讓讀者最大限度的感受人性和當時的社會環境,兩者相得益彰。


本質是通過語言記錄和描述我們周遭的世界,延伸為以文字、聲音、圖像、視頻等表現形式。狹義的文筆就是似是而非的,矯情的美感。廣義上以能夠表達深刻的思想內涵和傳神的大眾可理解的內容為好的文筆,即以平凡的文字通過公式一樣的嚴謹的順序揭露深藏著的某些東西。所以文學應該以理性為前提的感性。當然詩歌除外

個人觀點


」一種用語言表達語言所不能表達的東西的藝術。」文藝理論家魯樞元的觀點。

不要去追問事物的本質,當你追問時,事物將不再是它的現象本身。


文學本質上是人。


個人認為:

首先是一種經驗的總結。

其次是一種憑空的捏造。

最後才是知識的儲備。

本質我認為是描述。


文學本質上是一個人為規定的藝術場域。

文筆不一定好評判,因為沒有絕對的好和不好,當然是在達到了最低標準即言辭達意邏輯通順(或特意設置的不通順)。但是題材可以判先後次序,詩永遠是最高等級的,大眾文學(一般指小說)永遠是最低等級的。


當一種思想無法用現實通俗的語言來完美表達的時候,文學就成為了它的載體。


文學由作品、作家、世界、讀者四個要素組成。

具有社會審美意識形態性質(世界的角度)、凝聚著個體體驗(作家的角度)、有人際情感交流的(讀者的角度)的語言藝術(作品的角度)。

而上述「世界」會經作家之手和思考,通過文字反映出它存在的問題(不只是問題),並融入作家的希冀,形成對當下社會的批判。


推薦看童慶柄的《文學理論教程》。

文學的本質是『人』的本質力量的一部分。與動物受自然規律支配的生命活動不同,人是能夠認識並利用規律生產出符合人類目的的對象的。所以,人與認識對象的關係與動物相比不是一種感官支配,而是相對自由的。認識對象可以在人的腦海中呈現出多種色彩。通過理論認識世界,形成了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通過宗教認識世界,形成了宗教信仰和宗教精神;通過實踐-精神認識世界,形成了道德和倫理;通過藝術認識世界,就形成了文學,繪畫等。所以,文學的本質是『人』的本質力量的一部分。


用語言,藝術地展現現實世界和理想世界。


字面意思,文字的各種研究學說,簡稱文學!


無需他人的情感分享載體。


以讀者的角度,我覺得是一種尋求強烈共情的產物


在個人意義上,文學就是我們希望在自己的肉身死後,仍然被後人所記住的想像和思考。


賈平凹在《浮躁》一書序言里摘過這麼一段話:

「藝術家最高的目標在於表現他對人間宇宙的感應,發掘最動人的在存在之上建構他的意象世界。硬的和諧,苦澀的美感,藝術生於約束,死於自由。」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