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閉症的自我刺激行為通常表現為僵硬、重複的動作和/或聲音,其具體形式多種多樣,常見的包括擺手、旋轉物體、跺腳、搖擺、蹦跳、對齊物品、咬指甲、旋轉頭髮或敲擊腳或手指,嚴重的有撞頭、拍打自己等。

這些自我刺激行為可能會讓周圍的人感到困惑、不安甚至恐懼,但對於自閉症患者來說,這些自我刺激行為能給他們安慰,並幫助他們應對恐懼、緊張、興奮或無聊。

那麼,如何減少自我刺激行為?減少自我刺激行為的方法有很多,最重要的一點是,簡單地停止行為的發生可能會導致更為嚴重的自我刺激行為,因為自閉症患者始終需要獲得安撫和愉悅感。因此,消除行為並不是目的,最終目的應該是用提供相同類型的強化但可接受的的另一種行為替換自我刺激行為。

減少自我刺激行為的第一步是識別自我刺激行為發生的原因,以及何時何地發生。一旦確定了觸發自我刺激行為的因素,可以教自閉症患者一種替代行為來應對這種情況。記住,重點不是消除他們的自我刺激行為,而是用一種可接受的行為來替代原有的自我刺激行為。

另外,進行自我刺激行為會引起別人的注意力,這可能是自閉症患者想要的。因此,如果想減少自我刺激行為,最好限制對這類行為的關注。

減少自我刺激行為可以提高許多自閉症患者的生活質量。如果可以控制或減少他們的刺激行為,他們將能夠更好的學習,少一些分心,也可以與他人互動,而不必擔心被排斥,最終可以使生活更加豐富和充實。


多種多樣。看哪種感官異常,就容易出現相關刺激行為。


您好,

孩子沒有得到充分的感官信息,如視覺信息、聽覺信息、嗅覺信息、味覺信息、觸覺信息和運動感覺等等,就有可能做出各種各樣的問題行為來滿足自己對感官信息的需要,也有可能為了滿足感官刺激出現如刻板、重複行為等其他問題行為。

感官刺激行為有:

盯著旋轉燈或電子屏幕,依次擺卡片來摩擦手指,反覆敲物品聽聲音,吮手指,左右晃身體,弄絲帶扭身體,喜歡不停地在自己的眼前晃動手指或用手指摳自己的眼睛等。

◎有些可能會出現自虐性行為,例如用頭撞硬物、用嘴咬自己手和用指甲抓破自己的皮膚等行為。

孩子存在感官刺激行為,怎麼做?

◎預防:讓孩子身處刺激資源豐富的環境。最好有個大人能和孩子在一起,做些有趣、有強化作用的事。可以在旁邊準備好許多感官玩具,例如,可彈跳的大型健身球、鞦韆、彈簧墊、會旋轉的玩具、振動筆、發泄球等,都是既能提供感官刺激又有強化作用的玩具,這樣孩子不必再尋求感覺輸入。

◎當感官刺激行為發生了,像搖晃和呻吟的較輕微行為,有時可以忽略它,或者當孩子停止或安靜下來,趕快上前引導她去做一個強化的活動。

◎而對較嚴重的行為,比如撞頭,你需要阻止它,用手或安全帽來擋住這個行為。像撞頭這種會自傷的嚴重行為,有必要請教有VB專長的認證行為分析師。若存有疑問,尤其是當你考慮採用安全帽等機械裝置來保護孩子時,那絕對應該馬上尋找諮詢。


北大醫療腦健康兒童發展中心,幫助解決8歲以下的孤獨症兒童不同年齡段的能力發展問題,提供孤獨症(自閉症)的「醫療+教育」一體化銜接的助診、評估、干預、融合康復教育服務與培優服務,以應用行為分析方法(ABA)為基礎,全面幫助兒童綜合能力發展。根據兒童功能評估分析,為兒童及其家庭制定個別化的教育計劃(IEP)和個別化家庭服務計劃(IFSP),通過實施專業的在校干預及家庭指導服務,整體提升孩子全面技能(包括語言、行為管理、集體技能、社交技能等),幫助家庭持續提升融合技能,促進兒童更好地融入幼兒園和社會。

如果想了解更多干預小技巧;加入公益社群;了解更多關於北醫腦健康兒童發展中心的最新動態,敬請關注微信公眾號:北醫兒童發展中心。


普通的自我刺激行為包括:

  • 搖晃、跳躍、旋轉、用頭撞東西;
  • 揮手、彈手指、彈橡皮筋;
  • 重複詞語、片語或者聲音;
  • 盯著燈或者旋轉的物體等。

如果您的孩子:

  • 一直在自我刺激或者有很多情緒崩潰的時候;
  • 因為這些行為在學校被欺負;
  • 有攻擊性,傷害自己或者他人。

若出現以上情況,且您難以處理,您需要找醫生/言語治療師/特殊教育老師等相關專業人員談談。


自我刺激行為包括很多內容,比較常見的一些自我刺激行為包括不停甩手,跳躍、轉圈、搓手、摸粗糙的物品,用嘴唇或者是臉蛋去感受物品等等。這幾個行為是小編做老師時見得比較多的行為,很多時候自我刺激的同時也是一種刻板行為。

也有一些行為也可以屬於自我刺激,比如說用頭撞牆,自己打自己,自己抓自己等等。

有的時候自我刺激行為可能僅僅是因為孩子缺乏某些感覺刺激,所以通過一些行為來滿足自己的感官。也有的情況,孩子通過自我刺激行為獲得了一些好處(例如家長的關注、實物等等),那麼孩子的自我刺激行為就不僅僅是單純的自我刺激了,還包含其他的功能。

因此對待自我刺激行為也不能一概而論,需要進行詳細的功能分析才能制定針對性的干預計劃。


自己購書學習很難嗎?


嚴重的有自殘行為


「自我刺激行為」是指重複的、沒有目的性的、為安撫個人情緒而存在的行為,包括正常人在內。有的人喜歡不停地按圓珠筆上的彈簧,這種行為在考試的時候會更加頻繁;有人會撓自己的頭髮、抖腿、隨著音樂搖擺身體等,這些都是正常的自我刺激行為。

與一般孩子不同的是,患有自閉症的孩子經常以更高的頻率和強度進行自我刺激。這是因為他們的感官接受能力不一樣,有的孩子更敏感,有的孩子不太敏感。

常見的自我刺激行為有哪些?

第一種:自我刺激與視覺、聽覺、觸覺、嗅覺、味覺和本體覺都直接相關,而且形式多樣,軀體動作是其主要形式。包括搖擺、拍手、旋轉、來回奔跑、不停地晃動手指、長時間盯著旋轉的車輪、注視手部、長時間凝視發光旋轉的物體。

第二種:自我刺激是利用物體進行感官刺激。比如反覆拍打紙張、旋轉物體、轉車輪、在指間繞線等。

第三種:自我刺激行為是儀式化行為和強迫行為,比如排列物體、握持物體、穿相同的衣服、走相同的路線、反覆談論某一話題、堅決不讓物體移動等。

這些都是自閉症孩子常見的自我刺激,一種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都有可能發生了,主要為滿足感官刺激的一種重複刻板行為。

不同的孩子會表現出不同的自我刺激,相同的是:家長們都想把這些行為消除掉。

葡萄心的張晶晶老師在跟家長們交流時表示:孩子的自我刺激需不需要消除,主要還是要看它帶來的影響。

其實,正常孩子身上也存在著自我刺激,只不過和自閉症小朋友比起來,普通小朋友自控能力更強一些,而且會隱藏。所以他們的自我刺激表現隱蔽,往往難以發現。

但也不是說他們表現的隱蔽,所以我們不必去消除這種行為。而是事實是,這些行為並沒有對這個孩子的實際生活產生不好的影響,所以我們才沒有想過去消除。

回想一下,上學時,你是不是也會無聊的轉筆;緊張時,你是不是也會忍不住抓頭?其實,這些都是自我刺激的一種。

自閉症孩子有自我刺激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只不過由於他們缺乏服從指令,自然學習和自我管理能力,而且他們的感官接受能力不一樣,所以他們的這種自我刺激行為常常會嚴重影響孩子注意力的集中和整合重要信息的能力,從而也嚴重干擾了孩子的學習,有的還嚴重影響了孩子的健康,而且讓孩子看起來行為怪異,易受歧視,成了很多家長和老師頭疼的問題。

葡萄心的ESRF教育理念針對孩子在日常生活中的這些行為,為我們提供了一些幫助。

一、要辨別孩子的自我刺激行為需不需要徹底消除。

我們要辨別的是,這個自我刺激:

1、有沒有干擾到孩子的學習?

2、有沒有過分分散孩子的注意力?

3、有沒有影響孩子的生活以及身體健康?

4、這一行為有沒有讓孩子看起來行為怪異,而因此受到歧視?

二、幫助孩子減少自我刺激行為

1、調整孩子的外部環境;

外部環境指孩子周邊(所處)的環境,屋子(空間)、起居安排(時間)、陪伴人(人物)是我們較為關注的內容。

家長要盡量保持一個適合或匹配孩子當前能力發展的環境。最基本的要素是要有固定的住所、固定的生活起居時間、固定的陪伴人,且不宜嘈雜等。

在陪伴初期,家長最好先不要帶孩子出門,就在家裡陪伴孩子,做最基本的生活起居活動(如起床、疊衣服、洗漱等),這其實就是讓孩子在適應這個最簡單最基本的外部環境。這個外部環境足夠信任了,可以在樓下、公園等人少(尤其是其他小朋友少)的地方活動,逐漸去適應更為複雜的外部環境。

這樣能夠有效地減少外部環境刺激對孩子的影響。

2、幫助孩子學會自我調整內部環境;

視、聽、觸、味、嗅、本體,這些最基本的自身感官系統是否可以正常合理地運用於支配和調取信息是我們最為關心的內部環境。

幫助孩子學會調整內部環境,就是要讓自閉症孩子能夠正常的控制自己,知道周圍的這些人是我的家人,不僅不會傷害我,還非常愛我。

內部環境正常了,孩子的本體控制、反應能力、敏感度、情緒控制的能力都會有明顯的改善。

總之,減少孩子的自我刺激行為是一個很重要但也極具挑戰性的任務。家長們需要付出很多的時間和精力去陪伴孩子,與孩子建立信任關係,堅持下來就會發現,孩子的自我刺激行為自然而然的就會減少,我們的付出終將會有所回報!

想了解更多精彩內容,快來關注

葡萄心專註兒童自閉症、家庭教育,歡迎關注、轉載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