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人家族各色「自閉人等」都有,中低功能1人、本科高功能4人,幼兒高功能1人,阿斯3人,以類別來看,僅僅獨缺「高級知識份子阿斯」。除了幾個老一輩外,大多數我都是「看著長大的」。他們都有個共項,6歲前「答非所問」。阿斯雖然「話多」,然而依然滔滔不絕的,將電視中的說詞複述一遍,和我問的話毫無關係。

現代,說是「不再區分高功能與阿斯」,我覺得這是對的。雖然在日常表現上還是有很大「區別」的。但在通過否定之否定,揚棄掉這「外在表相-答非所問」後。事實上他們本質上都是

「沒有『是其所不是』的決心的人」。

也就是沒有「否定性」,

也就是沒有「我要」,

也就是「言有宗事有君,不知我知的『病』」。

也就是「名前實後的人」,

也就是「理念」習慣性的「不符合對象的人」,

由於沒有這個決心,所以他們統一的都「接不了靈子」。要接靈子需要「是其所不是的決心推動下,不停的否定再否定」,最終達成「肯定性」,並接下這個世界劃給幼兒的億萬個「靈子」。把這些「靈子」與某個「賓語」關聯起來,特別是「沒有實指的詞」。

而「有實指」的詞,一般只要「肯定性」就足夠。比如:「這是顆樹」。和計算機「賦值」沒有兩樣。

沒有「實指」的詞,極為「依賴否定性」。「為什麼」這個詞的本身沒有實指,它「不是樹、不是花、不是1、不是你、不是、不是、不是」而經過千萬次否定後,在最後一次否定中「達成肯定性」。也就是「頓悟」。也就是「接靈子」。普通小孩就能「接到這個詞的意思」,而阿斯和高功要困難的多,他們明明說著這個詞,但在外人聽來「完全不是這回事」。

本人由於家庭(遺傳)原因,接觸諸多「阿斯」與「高功」。我認為「有教養的高功更好」。而我本人也極有可能是「高功」。

阿斯與高功,是同樣的沒有「靈性」和「創造力」。正像第一段說的,他們本就「接不下靈子」。再重複一遍,「靈性」來自於「否定之否定」。而「否定性」就是「是其所不是的決心」。

阿斯的「特長」,恰恰是人「反感」的原因。他們終生「吊了張嘴」了,手無「扶雞之力」。不敢於動手。要麼「瞎指揮」,要麼「油瓶倒也不扶,讓他人扶」。也就是缺少「實幹」。

反觀,高功「話不多」,「手確相對的巧」,用心「專」。他們體現自我存在的方式是「照樣子打造一個東西出來」。人狠話不多,直接上手老馬的「實踐理性」,人到中年後再回頭批判自己的「作品」以「精益求精」。「區別於『吊了張嘴』的阿斯」來說,這一「作品」是通往「主體間信的橋樑」。

阿斯的「話」,說過就算「過去了」,而且這「話」,還不是「本心」要說的,只是「言有宗事有君而已」,代「牛頓之口」而已,「名前實後」而已,無數的引用而已。由於這「話」不成「作品」,所以你自己也是「不會上心的,記不住的」。所以很難通過否定之否定「精益求精」。而這個「記不住」,又導致「反反覆復」的「嘮叨」同一件事情,而不自知。

可以代入時髦的詞叫作「工作記憶」。也就是說,阿斯這種「非本心」的話,依靠其「高於常人的工作記憶」來記憶。把幼兒園中的吃喝拉薩,當作背單詞來記憶。而常人是依靠今天中午與昨天中午所吃的東西的「不同差異性」來記憶。相同的可以「偷懶不記」。哪怕背單詞,常人也一直在「偷懶」。

阿斯很難出「作品」,依靠工作記憶能力「出書」,有腦子的人是不看的。一堆堆「引用的大道理」的拼湊而已。當然,「再爛的書也會有人看不是?」,你要把「興趣加幸運和『信息不對稱所達成的騙術、優勢』」硬當成是自己的「人生成就」,我也無話可說。在我看來,這僅僅是誠實的謊言所帶來的利益,對所有人都沒有什麼好處,一個知識的二道販子而已。要知道A=A對人類發展毫無幫助,A=!A才是看點。而常人隨時隨地的、吃喝拉薩的同時,在搞著A=!A的「研究」,在否定,在創造,在尋找差異性,在賦以意義。

而「作品」就是「我」,「我」就是這個「作品」。有「作品」的人,我們才敢於「借錢」給他。這確立了「主體間信」。高功雖然依然只是「模仿」,但這畢竟是「心血」。這麼「實誠」的人,其實是「不差的」。

且,高功由於「語言」的匱乏。他們「天然的否定語言」。越是要「否定」的,反而越是要「鑽研」(這裡是個暴論,這個否定應該來自於自小受到的挫折,是一個「經驗」而非「天然」)。這特別存在於「挫折」之後。「挫折」本身就是個「否定」,能搞定否定的,只有否定之否定以至「肯定性」或者叫「頓悟」。不頓悟是不行的,是要當和尚去的。回到開頭,「否定性」才是「接靈子」的關鍵,才是語言和思想「深度」的關鍵。

由於本人家族各色「自閉人等」都有,僅僅獨缺「高知阿斯」。所以我可能「考慮不周」。阿斯由於天生的「專業技能上的述語一套又一套」,是很難壓服的,他「懂的」絕對不深,知道的又不少。阿斯要成材,估計需要「更專業」的父母,才能讓其處處吃憋。才能明白否定之否定的重要性,這要求過於苛刻。誰tmd能隨口反駁掉e=mc2的?而這種公式,8歲的AS,就已經在鸚鵡學舌了,高知家長只能被動「贊同」,除非家長已經對這一公式有了「否定的想法」,才能壓的住。這否定性,存在於我文章隨處可見的「然而、但是、雖然、反而、而且、反觀、而已之中」。

AS便是這孤立、片面、靜止的代名詞。他們一生在A=A=A=A中,形成一個怪圈,任何人A不進這個圈。

高功簡單,隨口丟點爛菜糟糠,他要「嚼半天」。等他咽下去了,我回頭再告訴他吃的是「糟糠爛葉」。重要的不是「知識的正確性」,重要的是不停的對辭彙、概念、「名」賦以「新意義」,這個賦以新意義。可以稱為「我們應該,不,應當更好」這麼一個「三段式的良性迭代」,以防止孤立、片面、靜止。這是一個精神。我明明說著同一個詞,居然會是有偏差的意思。激發他「是其所不是的決心」,「重要的將我自己作為他可望而不可及的彼岸作品」。才能讓其「睜開狗眼」,看清楚眼前到底發生了什麼事。而不是「悶頭造句、名前實後、言有宗事有君、不知我知、用形勢邏輯孤立片面靜止的看問題、隨口下著A=A的定義」。

我認為,高知阿斯應該去學校當老師,把「言有宗事有君一套套」傳下去。以期「奴性出教養、教養出計算力」,人盡其用「培養」出好的苗子來。雙方都在「挫折」中再造。再提醒一下「挫折」是「否定性」。

我們應該,不,此處應當更好。這一個三段式的結論本身,要注意沒有「怎麼個好法」。一但孤立起來,就片面,就靜止。就阻止了新的可能性。要在挫折困難中,「不起來」,再「應當更好」。

應當更好本身,就是愛。不要「吊了個嘴」的「審核」,要有「作品」。

要「有其無」,要「是其所不是」,要有「決心」,要有「作品」。要有「愛」。


阿斯伯格綜合征就是沒有智力障礙和語言發育障礙的自閉症,包括正常智商和高智商的自閉症。低智商就是有智力障礙的自閉症。看見另一個答案說區分這兩個沒有意義,反正都需要人照顧一輩子,這是不對的,阿斯伯格綜合征一般經過訓練和支持都可以獨立生活和工作的。


打比方只是為了讓你迅速有概念,實際很不準確,這種問題稍微展開就是半本書

低功能自閉≈重弱智 大概率你見不到,因為必須時刻有人輔助才能生存

高功能自閉≈脾氣暴躁又缺心眼的人

阿斯伯格≈情商為0的人


自閉症譜系障礙(Autistic Spectrum Disorder,ASD)是一類以社交溝通缺陷、狹隘興趣及重複刻板行為為核心障礙特徵的群體。1994年,美國《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一第4版》(DSM-IV)把這一類障礙稱為廣泛性發育障礙(pervasive developmental disorder,PDD),包括自閉症(也譯作孤獨症)、阿斯伯格綜合征(Asperger syndrome)、雷特氏症(Retts disorder)、兒童期瓦解性障礙(childhood disintegrative disorder)以及待分類的廣泛性發育障礙。各亞類在癥狀的嚴重程度上位於從輕到重的連續譜上,自閉症處於最嚴重的一端。

高功能自閉症和低功能自閉症(一般不稱之為「高智商自閉症」和「低智商自閉症」)屬於自閉症的不同分類,是按照其功能和智商水平劃分的,智商(以韋氏智力測驗為準)高於75分的稱為高功能自閉症,低於75的則稱為低功能自閉症。

阿斯伯格綜合征和高功能自閉症通常智力正常,且癥狀程度均較輕,在語言、溝通、動機以及社會技能方面的表現水平相當,因此很難區分。不過有學者認為他們的主要區別在於,阿斯伯格障礙童年期的語言發展、認知發展、與年齡相適應的自理能力、適應性行為(除了社會交互行為)、對環境的好奇心等方面沒有臨床意義上的遲滯。

實際上在2013年最新頒布的美國《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一第5版》(DSM-V)已經取消了自閉症和阿斯伯格綜合征的概念,用自閉症譜系障礙 (ASD) 替代了廣泛性發展障礙這一類別名稱。ASD下不設亞分類,即合併了原先的自閉症、阿斯伯格綜合征以及待分類廣泛性發展障礙,而雷特綜合症和兒童期瓦解性障礙作為病因明確的神經系統疾病從DSM診斷類別中刪除。

這表明包括自閉症以及阿斯伯格綜合症在內的各類廣泛性發展障礙實際是處於一個連貫譜繫上不同程度的障礙表現,它們之間不存在核心癥狀的本質區別,也很難劃定彼此間的臨界點。DSM-V的診斷是在遵循一定的延續性條件下,將阿斯伯格綜合症歸入到自閉症譜系障礙中去的。但如果要確定二者是兩類不同的障礙還需要有更多的現象學、神經生物學等方面的證據。

參考文獻:

①Freeman B J, Cronin P, Candela P.Asperger syndrome or autistic disorder?[J].Focus on autism and other developmental disabilities, 2002 (3) :145-151.

②Sharma S, Woolfson L M, Hunter SC.Confusion and inconsistency in diagnosis of Aspergersyndrome:A review of studies from 1981 to 2011[J].Autism: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esearch and Practice, 2012 (5) :465-486.

③郭延慶, 楊曉玲.孤獨症診斷的歷史發展[J].國外醫學 (精神病學分冊) , 1998 (1) :24-27.

④陳順森,白學軍,張日昇.自閉症譜系障礙的癥狀、診斷與干預[J].心理科學進展,2011,19(01):60-72.


你還在把一部分的自閉症人士稱為「阿斯伯格」嗎?那你是否知道,「阿斯伯格」早已經不再屬於官方診斷的病症。

1980年,「阿斯伯格」正式進入醫學詞典。而在2013年,DSM-5(美國精神障礙診斷與統計手冊第五版)面世,將曾經獨立的阿斯伯格綜合征等病症,全部歸納為同一名稱——自閉症譜系障礙。

其實在普通人眼中,「阿斯伯格」一直是「天才」的代名詞,在許多自閉症家長眼中,也一直將被診斷為「阿斯伯格」的孩子看做能力很高的存在。

DSM-5為什麼會將阿斯伯格「除名」?「除名」後所有的自閉症孩子是否能得到一視同仁?

今天,我們帶大家走進「阿斯伯格」,了解這段自閉症歷史,也會讓你更了解這些孩子。

漢斯·阿斯伯格

1.什麼是阿斯伯格?

阿斯伯格綜合征屬於孤獨症譜系障礙或廣泛性發育障礙,與自閉症有同樣的社會交往障礙、局限的興趣和重複、刻板的活動方式。兩者的區別在於此征沒有明顯的語言與智力障礙。

目前該病病因不明,但研究顯示,遺傳基因、生物化學、病毒、妊娠期和分娩時出現的一些問題及環境問題都可能是致病的原因。

阿斯伯格綜合症幾乎是自閉症譜系中功能最高的個體,大約有15%的患者具有超常智力,所以阿斯伯格綜合症也被稱為「天才病」。

2.阿斯伯格診斷史

1906年,奧地利精神病學家漢斯·阿斯伯格(Hans Asperger)出生,他是一名精神科醫生,自閉症譜系中的阿斯柏格綜合征,也就是我們常說的「阿斯伯格」,就取自於他的名字。

二戰時期,醫生漢斯·阿斯伯格注意到在他的病人中,有些孩子具有一些非常相似的個性特徵和行為表現。但是他卻找不到一個已有的診斷能夠解釋他看到的這些特別的孩子們。

接著,漢斯·阿斯伯格醫生對那些孩子們著了迷,他記錄下來的一系列的文獻里,對他們的困難和能力做了詳盡描述。

1944年,他於博士論文中描述了4個孩子的社會、語言、認知能力,他們和一般孩子都不大相同。在數十年的時間裡,他一直致力於兒童自閉症的研究,共發表了300多篇論文。

阿斯伯格倫德診所中的兒童

進入上世紀80年代,在阿斯伯格剛剛去世之後,他的研究再次受到世人的關注。1981年,漢斯·阿斯伯格提出的觀點採用了他本人的名字命名,正式進入醫學詞典。當時,英國精神病學家洛娜·溫(Lorna Wing)發現了阿斯伯格1944年的論文,並推廣了他的研究成果。

1987年,「阿斯伯格」被納入DSM-IV,對全世界的許多人都產生了重要影響。1994年至2013年,「阿斯伯格綜合征」始終作為DSM中的一個單獨類別存在。

直到2013年,隨著DMS-5的發布,新版手冊將之前分開定義的自閉症、阿斯伯格綜合征、PDD-NOS和兒童瓦解性障礙(CDD)全部歸為一類:「自閉症譜系障礙」。

就此,「阿斯伯格綜合征」從臨床診斷使用中消失,得到的診斷只能是「自閉症(孤獨症)譜系障礙」,而不會再有類似於「阿斯伯格」這樣的分類。

3.為什麼取締「阿斯伯格」?

看到這裡,很多讀者都會有這樣的疑問,「阿斯伯格」一直應用廣泛,為什麼會決定取締這一名稱呢?

1.術語混淆

你能區分「阿斯伯格」、「高功能自閉症」、「低功能自閉症」等類型的自閉症嗎?

在過去常用的這些診斷術語中,它們不僅難以定義,而且不同的診斷者會診斷出不同的結果。為了說明他們的診斷結果,會使用重度自閉症、輕度自閉症、高功能自閉症等術語。

但是,這些術語根本不是真正的診斷,它們只是描述。儘管他們旨在幫助父母和老師能更好的了解自閉症兒童的狀況,但每個從業人員對「輕度」或「重度」的都有自己的看法。

彼此之間看法存在混淆,反而會造成更多人對「自閉症」的誤解。對於阿斯伯格的DSM條目的更改,很大的原因就是為了避免這種混亂。

2.從需求考慮

你了解什麼是「阿斯伯格」嗎?

在很多人眼中,在許多影視劇的渲染中,「阿斯伯格」通常被看做「天才」的象徵,大家會認為這個人群的智商都非常高。

其實這個觀點是錯誤的,阿斯伯格是指智商正常,且未見語言發育遲緩或童年期學習延遲的自閉症譜系患者。也就是說,只要自閉症患者智商高於70,語言發育正常,就可以歸類於阿斯伯格。但顯然,智商高於70,並不一定就是「天才」,這只是是否有智力障礙的臨界值而已。

自閉症的「新」定義根據每個人需要的支持程度,將他們的程度定為1到3級,而不再是根據智商、語言等能力作為評判標準。

之前,阿斯伯格患者常被認為某方天有「天賦」,這樣的標籤讓這些患者倍感挑戰。但在DSM-5的診斷手冊中,幾乎每個有斯伯格綜合征診斷經驗的人都符合1級診斷的條件,這意味著「需要相對較低的支持水平」。這樣的改變更利於他們得到包容與幫助。

3.科學的發展和變化

DSM-5取締了「阿斯伯格」等名稱,統一列為「自閉症譜系障礙」。也就是說從今往後,唯一區分自閉症的方法為自閉症患者是否伴隨智力障礙,也就是說,智商是在70分以下還是70分以上。

在自閉症譜系障礙中有一件比較有趣的事情,很多自閉症孩子在幼兒時期的癥狀其實非常嚴重,但長大後卻能夠擁有獨立生活的能力,癥狀也轉為了輕度。有些孩子在幼兒時期的癥狀較輕,但是隨著長大後,卻逐漸變得嚴重,最終也沒有發展出獨立生活的能力。

在傳統觀念看來,每個人從出生起就由我們的基因,提前決定了我們的命運。但是,這個事實似乎顛覆了我們的傳統觀念。

簡而言之,有多少自閉症人士,就有多少種自閉症,這就是譜系概念強調的內容。新的診斷方式將每個人的發展可能性考慮其中,也就是說,沒有人在出生時就得被判絕症,除非他真的生來就患有某種致命的遺傳病,而這種情況並不符合自閉症。

儘管一個人可能因天生遺傳而患有自閉症,但這並不能預測這個人未來的發展情況,我們要對每一個人的能力保持寬容。譜系的概念變得更加準確,但也開始變得模糊,容納了更多種狀態的存在,也對每一個人的能力保持寬容。

4. 歷史因素

「阿斯伯格」一詞被我們逐漸淘汰,還有一個更偏歷史而非科學的原因,這個原因就是漢斯·阿斯伯格其人。

2018年,一篇發表於Molecular Autism的期刊記載了,在二戰期間,阿斯伯格與納粹軍方合作密切,並直接導致了數十名兒童的死亡。

他曾在20世紀(包括納粹時代)在奧地利擔任兒科醫生,他在納粹德國期間對孤獨症人士進行分類,通過給他們貼上「可挽救」或「不可挽救」的標籤來防止他們被驅逐,但他也同時也簽署了許多針對殘疾兒童的驅逐文件。一部分孤獨症人士因智商高而被認為尚可救藥,剩餘的便適合驅逐。

位於奧地利維也納的一處墓地,

紀念在斯伯格倫德診所死於納粹之手的兒童。

這段歷史引起了許多學者以及自閉症患者的激烈辯論,很多人表示不想和這名參與驅逐的醫生有任何關係,「阿斯伯格」這一名稱開始被一部分人所拒絕,這當中也包括許多孤獨症人士。

5.仍被廣泛使用

儘管DSM-5重新定義了自閉症診斷標準,取締了阿斯伯格等名稱,也得到了一部分人的肯定。

但是,對DSM-5的此界定,學術界仍存在很多爭議,希望保留阿斯伯格名稱或分類的大有人在。另外,儘管我們不再將「阿斯伯格」作為獨立疾病,但是仍然在很多醫生或家長中口口流傳。

很多人認為自閉症和阿斯伯格在臨床中是不盡相同的,不能籠統的劃分為一類疾病,也不可以把兩者混為一談。

時至今日,這一決定是否正確仍然尚未確定。其中贊成一方認為,DSM-5代表了自閉症診斷向標準化的進步。而另一方則認為DMS-5是錯誤的,會切斷部分人應該得到的認可。

但是,在DSM-5的領導下,國際疾病分類(ICD-11)的第11版將阿斯伯格綜合症轉移到了自閉症譜系障礙的保護傘下。ICD-11將於2022年1月1日生效,並將由世界衛生組織所有成員國使用。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