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體指二十到二十五歲之間


題目有點不清晰,畢竟20多歲,可以是21歲也可以是29歲,這個年齡跨度各自對生命意義的理解可能就不一樣了。

取個中間值吧,25歲。(本人今年也剛好過完25歲)

尤其在近一年經常思考生命的意思,哲學的終極話題不就這四個嗎?死亡、自由、孤獨與無意義。

25歲是一個會思考死亡、但就我而言不值得去思考,也沒資格思考的年紀。一生才走不到三分之一,剛去嘗試的事、還沒經歷的精彩太多了。

25歲是一個自由衝突的年紀。我是24歲才正式和父母分居的,最大的原因是為了自由。不是說父母管太多,是希望平日下班回到家,有一個完完全全屬於自己的空間,不用配合這個點該不該吃飯,不然父母也餓了,這個點該不該睡覺,忙太晚怕打擾他們。委屈的時候回來關上門就可以大哭,不用解釋,開心的時候晚一點點回家也不會擔心有人擔心。這些是自由。

但人沒有完全的自由。

20多歲的人應該是正在逐步清晰自己在各個角色有哪些責任的年紀,要為自己某件事某些人負責的話,就是會剝奪一部分自由。

25歲是一個必須學會孤獨的年紀。注意我用的是「必須」。

我是特別粘人的那種,小時候只要是父母可以陪著就會開心,父母出差就鬧脾氣。學生時期也就是你們口中說連去廁所都要結伴閨蜜的女生,在大學有男朋友也想天天膩在一起。總之就是能有人陪著,絕不會一個人處著。喜歡交朋友、想要有人能嘮嗑、想有人懂我關心我。

然後直到今年上半年的疫情徹底讓我的世界崩了!沒錯,就是疫情。大家都不能隨便出去社交,不能串門不能來往,剛開始打打電話我還能放鬆一下,越到後面,幾個月,我渾身不舒服,就有種「一個人的世界太可怕了」的感覺。

心情越來越低落,每天沒什麼活力,為了這件事還去看了一回心理醫生(可能有人覺得小題大做,但那段日子其實不止孤獨這件事,孤獨只是個導火線,真的太難受了)。醫生診斷是說我其實是一個不喜歡和自己相處的人,是需要和外界建立聯繫才能接納自己的人,而這個長久以來是很危險的。為什麼這麼說,首先人生而孤獨,其次是一生中要經歷很多場悲歡離合,如果一個人過於依賴他人帶來的關注,那這個人會活得非常痛苦。永遠無法關注自己內心想要什麼,這個想要是「自己的」還是「他人給與的」,只有學會孤獨才是真正獲得精神獨立的方式。也是未來你在面對質疑、承受壓力,能夠清晰的堅持自己信念的唯一方式。

25歲是一個最有可能觸碰且驚覺「原來生命是無意義的」年紀。

希臘神話中,神判處西西弗斯把一塊巨石不斷地推上山頂,石頭因自身的重量又從山頂上滾落下來。他們有某種理由認為最可怕的懲罰莫過於既無用又無望的勞動。西西弗斯直到現在還在不斷地來回推那個石頭。

這個故事是最多人喜歡用來解釋「人生就是無意義」的,就像西西弗斯不斷的推那顆一定會滾下來的石頭,這件事本身就是荒謬的。但也因為人是高等動物,我們有情感有追求,知道人終將有一死,還是想幸福的過完一生,去做自己想做的事,去愛自己想愛的人。

————————(分割線)——————

有些人可能會說18歲是一個人構建完基礎世界觀的年紀,但其實20多歲才是真正在逐漸構建世界觀的年紀,學術上叫做「成年初顯期」。18歲只是法律意義上成為成年人,而20歲到30歲才是大多數人真正意義上成為一個成熟的成年人的時段。

20多歲的年輕人其實挺辛苦的,我知道在經歷中年危機的人回頭來看這個時期,覺得20多歲有啥辛苦的。但是從學生進化成上班族、適應職場、交際圈、開始給父母家用、學開車、學理財、學時間管理、看看房價、戀愛、相處、結婚……都是20-30可能要完成的事。

每個年紀本來就有每個年紀要去應對的煩惱,至少我身邊30歲以上,先不要說有沒有成就,起碼言行舉止上不會讓你覺得「艾瑪這個人活得真糟」的人,都是在這個年紀不逃避,認真踩好每一步過來的。


生命的意義,我覺得應該是一個人一生都在尋找的答案。

對於二十歲的年輕人來說,生命的意義就是去體驗一切未知的事情,去嘗試不同的事物,最後找到自己喜歡的生活狀態。


定義自己的生活方向,定製自己的內外形象


開心快樂,放蕩不羈,敢愛敢恨,勇往直前,永不言敗,woc,太多了,怎麼高興怎麼來,今天是20歲的最後一天也絕不想21歲該做什麼!這就是20多歲該乾的事!最不該乾的就是考慮生命的意義,留給那些做學問研究哲學的叔叔阿姨吧,愛心~


繪畫,喜歡繪畫,藝術,喜歡藝術,喜歡上藝術以後才知道世界有多美。喜歡上繪畫以後才知道原來這個世界還能這麼有趣。也通過這個藝術讓我認識了很多有趣的人和事物。我的生命的意義就是奮鬥不息生命不止。永遠在追求的門的路上。藝術這個東西喜歡上了。就去學習,在路你會遇到越來越多志同道合為之奮鬥的人。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