緬甸的紅寶石,克什米爾的藍寶石,哥倫比亞的祖母綠。

3大收藏級彩寶對產地的要求極為嚴苛,甚至gubelin實驗室對「鴿血紅」的鑒定標準加了一條緬甸出產。能在拍賣會上拍出天價的3大彩寶也必然是上述產地。但是學習過寶石學的都知道產地唯一能影響彩寶的因素也只有內部包裹體的不同,這也是鑒定彩寶產地的重要依據之一。同等品質和克拉的紅寶石因為產地不同價格可能差到幾倍甚至數十倍。究竟是哪些歷史原因還是有其他因素導致。


謝謝 @王浩宇 邀請,我也來談談自己淺薄的看法。

在拍賣級的市場上,克什米爾的藍寶石是傳奇產地了,近年來也有了緬甸產地的藍寶石,但是一線幾乎見不到馬達和蘭卡。紅寶石緬甸的沒問題,莫三比克現在是沒資格的,祖母綠哥倫比亞。在零售市場上,或者說相對專業的市場上,藍寶石馬達和蘭卡居多,緬甸也有,克什米爾幾乎絕跡(我這裡說的是寶石級的,黑的淡的都不算),紅寶石莫三比克居多,緬甸少量,祖母綠哥倫比亞、尚比亞、巴西都有。

以藍寶石為例,我們有過一顆緬甸的藍寶石,後來GRS定產地定到了斯里蘭卡???!定產地是通過包裹體來達到的,所以這種情況也理解,畢竟是一定程度上的經驗科學。還有,對於藍寶石這種容易晶體乾淨的寶石,很多GRS沒法定產地,都正常,都理解。

說紅寶石,最近的一個例子,同樣GRS主證鴿血,莫三比克的價格比緬甸略高,雖然二者都有強熒光,緬甸的凈度是差了不少(超過5克拉了,不容易),但是外貌上,莫桑勝了不止一籌,價格卻只高一丁點兒。在非一線拍賣市場上,美麗的特性還是比較重要的,美麗要結合顏色、切割包裹體來看,特別是大克拉的紅寶石,難得。當然對於同一產地,就莫桑的5克拉比較,有的只要十幾萬,有的要100多萬,而緬甸美貌的不大差距可能就是100w和100w美金的巨大差別。

再說祖母綠,祖母綠最早在新大陸發現的時候就歷經挫折,死傷無數。後來在穆佐部落附近發現了高品質的祖母綠礦,給西班牙的聖戰輸了很多血。在歷史上祖母綠運往歐洲的過程中,祖母綠也經歷了稀缺價高-價格回落-價高的過程,因為發現高品質的祖母綠後一度供應有點瘋,後來慢慢產量質量都變少,價格又起來了。在如今的市場上,無油一克拉級別祖母綠也已經是一線拍賣行的座上賓了,而且屢破歷史。在零售市場上,一克拉的高品質哥倫比亞祖母綠也超過了紅藍寶的價格。

所以,有些莫三比克的紅寶石也漂亮的,雖然大多數都不漂亮,鶴立雞群的那些稀少地存在著。但他們目前沒法上一線,我想更多地還是取決於稀缺性,這個產地這個品貌到底有多少?這個產地產出很多那就不夠稀缺,不夠優秀,不夠排他。

還是回到寶石學的三大特性——美麗、稀缺、耐久。稀缺是相當關鍵的一個要素,美麗是一種稀缺資源,產地也是稀缺資源,雖然說英雄不論出處,但是一個歷經百年考驗的產地確實已經沒什麼高品質的寶石產出了,才能把這個產地框定到稀缺的範疇內。對於一個新的才小几十年甚至十幾年歷史的產地,我們的把握可能還沒那麼大,雖然我也知道好東西很少。但,一線拍賣行必須要考慮這個風險,也必須保證拍品的獨一無二。

就是要人無我有的寶石,達到真正的稀缺性。緬甸的強熒光、哥倫比亞的電光都是其他產地相對欠缺的,本身有一種普遍性的高貴。

歸根結底,還要落在稀缺上,要稀缺的美,也要稀缺的血統。即便在零售市場,類似品貌的紅寶石1克拉級別,緬甸的就是比莫桑的貴,因為,緬甸的就是更稀缺。


另外, @Tannin喵 回答中提到的木佐,我覺得是不是這樣,市場上對這個詞的宣傳得益於發展木佐礦的不知名故事,更得益於GRS證書的顏色標誌宣傳。紅有鴿血,藍有皇家,綠色不匹配一個詞兒不合適,木佐二字產地相關,還比前二者有內涵,就充當了這個角色。而是否木佐產地,是沒有這個意思的,畢竟定細分產地要求高,古柏林SSEF都不做,GRS這個商業機構更不會沖在前面,而且從嚴謹性角度來說,這樣精準難度大風險大,木佐礦的界定還有得探討呢。不過也吐槽下,就算vvg木佐綠,實物差距也不小。


寶石產地影響價格,這是我一直未能完全從內心認可的一件事情。

從寶石的功能性而言,品質優秀不就夠了嗎?大小,顏色,凈度,優化程度,切工等,這些是我個人認為應該成為價格影響最大的幾個因素。

然而神奇的是,偏偏多了一個因素,產地。

說句實在話,產地這個因素,對於珠寶的佩戴,裝飾的功能性來說,毫無意義。(手動狗頭....)

然而在行業內,產地卻佔了價格影響因素的大比重。記得吉爾德就發過一張彩寶價格影響因素的圖片,產地排在第三位?忘了

對於普通消費者而言,他們只能根據賣家和整個行業眾口一詞的宣傳,從而對彩寶產地有個印象。比如,祖母綠就是哥倫比亞的好,藍寶石就是克什米爾的好,紅寶石就是緬甸的好。。。可為什麼好?好在哪?連一般商家都未必說的清楚,消費者就更不明所以了。

所以對於一知半解的消費者而言,很容易就落入不正確的消費圈套。比如花了高價買一個知名產地但品質不好的彩寶。又或者死認某產地,別的產地堅決不要,但一問價格又orz…

回過頭來說說其他對寶石產地不完全認同的原因。

鑽石,珠寶之王,最昂貴的珠寶了,人家認產地嗎?業內都知道不認。除了10來年前眾口一詞的宣傳南非鑽,導致現在還有小白問,你的鑽石是南非的嗎?也有個例外就是粉鑽,阿蓋爾真是貴。

其次,產地鑒定是根據包裹體來定性的。然而,咱們別忘了凈度。越乾淨彩寶價值越高,沒有異議吧?實際中有不少寶石因為太乾淨導致根本無法鑒定產地。那麼此時就與產地形成了一個悖論,如果定的出產地,那商家客戶皆大歡喜還能賣個高價。但定不出產地,是不是會反過來影響這個石頭的價格?對於過分注重產地的買家,多半會拒絕因為太乾淨而鑒定不出產地的石頭。「連個產地都不知道,不買!」

再次,一顆石頭送不同鑒定中心,出來不同產地的鑒定結果也不少見。曾經見過一個貨出了4個證書4個產地的。所以從這個角度來說,產地鑒定並非百分之百準確的。既然準確性都有點問題,那麼通過一個不是完全正確的鑒證手段而導致的價格高低也不具有完全的說服力。

再再次,知名產區就一定只產高品質石頭了嗎?以緬甸為例,一般的紅寶凈度普遍比較差是共識吧。又比如木佐礦區,就沒有顏色淺的祖母綠了嗎?莫三比克就沒有高品質紅寶嗎?馬達就沒有高品質藍寶嗎?假如有兩顆完全一模一樣的寶石,只是因為產地不同,價格差很多,你會選哪一個呢?又比如屬於一個地質帶上的礦區,比如斯里蘭卡和馬達,斯國的就一定要比馬達的好比馬達的貴嗎?不一樣的產地應該貴多少?誰來定義?根本沒有一個系統而權威的說法。

回到題目,為什麼產地對價格影響很大。首先我認為是某些產地所出產的高品質的彩寶具有其他產地所不具備的特徵,或者歷史上出產過量大且高質的彩寶,從而導致這個產地名聲大噪。比如緬甸紅寶石,比如哥倫木佐。礦區出名了,自然而然該礦區出產的石頭就水漲船高了,這就是「知名產地溢價」。(其實都是浮雲)

另一點是某礦區出產的這種寶石十分稀少,又或者開採怠盡,物以稀為貴,從而導致一漲再漲。比如阿蓋爾粉鑽。然而這種情況應該加個前提,寶石品質屬上乘。再稀缺,達不到高品質,也就是個破石頭。

最後,市場上吹的最凶的產地並不一定就勝過一些還不太知名的產地。產地對價格的影響,很大程度上其實是珠寶行業商業宣傳運作的結果,珠寶商鼓吹產地論自然是希望能賣個好價錢。然而地球那麼大,很多更優質更美麗的寶石還待開採發現。那些小眾不知名的礦區所擁有的財富可不一定比知名礦區的差!

比如尚未被市場大力宣傳的swat祖母綠,無論顏色,晶體,油量,往往都超過傳說中的木佐。因為產區不知名,價格仍然很低。聰明的消費者就應該選購這樣的東西,而不是盲目跟風追求一個所謂的商業名詞。

就目前市場情況而言,產地影響價格已經到了目前這個程度,因為行業和市場的推動,原本可能對價格影響不那麼大的產地被推到了影響價格因素的前排,現狀也沒辦法改變。

我個人不是一個鼓吹產地論給消費者洗腦的商家。我自己就不那麼認可產地論。產地溢價值不值,我會問消費者自己如何想。消費者覺得買個知名產地的心裡舒服那就買。


看了眼提問描述,我就覺得提問人估計比我專業,23333。我就講下我同樣的疑問和感覺吧。

我之前看到木佐祖母綠就問過,這個木佐綠指的是木佐地區的祖母綠,某種綠色的祖母綠,還是二者的交集。結果也沒人能回答我。就像題主問的,如果其他地區的寶石達到了鴿血紅的性狀標準(也許不能?),產地在鴿血紅定名上是否有價值?

我想起之前在哪看到的,下定義是一種終極的權利,所有的問題都是定義問題,歸根就地產地寶石的定名就是定義問題,而本身涵蓋著很複雜的商業利益糾葛。而很多時候珠的定義方不夠獨立於商業,就算是鑒定機構也要恰飯啊。標準嚴格的自身級別高,標準寬鬆的在被詬病的同時也有商業優勢。

而寶石本身的高價值市場屬性讓購買者很難有完全的獨立意志,比較難於從一般市場標準中脫身,很難客觀的看待自己的喜好和寶石特行。普遍追求「大家都說好」而不是「我喜歡什麼」,這也導致了產地決定質量這樣直接分類的橫行。

從歷史的角度,產地定名寶石是傳統操作,因為在現代科學來到以前,人不能很好的跨過外在的性狀去觀測礦物的屬性。不同地區產的品質(主要是顏色)有差異的寶石在名稱上往往是不同的。歷史上XX產地紅寶石其實更多,不過後來收攏了(尤其是很多被開除紅寶石籍),留下的名稱不多。今天我以產地稱呼坦桑石,明天要是哪裡發現一種同樣的寶石,那咋辦哦。。。

帕拉伊巴碧璽作為產地碧璽又反而不止一種色。。。大溪地珍珠也不止是一個品種的黑珍珠(黑珍珠其實有幾個貝種,但是大家很少在乎)。。。

產地命名是個特別麻煩的東西,不止是寶石名稱上。例如有名的痕都斯坦玉。中國歷史上成就痕都斯坦玉的是清宮進貢嵌金絲寶石玉石器皿,後來清宮也自己製作了同類品。

但是上海世博會上的痕都斯坦玉

二者作為地區產玉石本無區別,但是這個名詞核心的工藝價值被洗掉了,這還是一回事么?

部分商家利用買家心理,又反過來利用產地加強某些普通寶石的銷售,之前看到人說尚比亞石榴石,我一看這不就最普通的鐵鋁石榴石么?外觀又沒什麼差異,換個產地就更好么?就好像有人迷戀南非產鑽石,有了解的人都知道鑽石的產地根本無關緊要啊。。。╮(??ω??)╭。。。產地寶石脫離了質量本身,也就是一種混亂的市場行為吧。。。

補充一下,後來朋友跟我說木作祖母綠指的是純產地,不涉及品質。而有些機構會在產地和質量方面攪渾水,這樣就造成了跟多的問題。一種品牌用高定帶動高利潤普貨的的概念。。。


題主問的是一個珠寶界內,老大難問題。

基本沒有什麼標準答案。

這個問題,在我個人看來,在彩寶圈內,簡直可以和粽子是吃鹹的還是吃甜的這種國民問題來媲美。

首先要承認的一點就是,產地對寶石的影響是確實存在的,不論是從寶石本身的寶石學的意義來說,還是從人賦予的種種價值屬性上來看。

先從寶石本身來看。不同產地對寶石有影響是真實存在的,否則的話,切割完看起來一樣的石頭,又如何去區分產地呢?

題主在問題中提到了包裹體,確實這是一個很重要的因素。

但題主問題中有一句:產地唯一能影響彩寶的因素也只有內部包裹體的不同。實際上這是不對的,包裹體只是產地帶來的影響的一個方面。

產地對寶石本身的影響,更深層次的因素在於礦床成因,產出形態。礦產成因很大程度上決定了這一處礦脈的種種特性,比如紅寶石,緬甸礦區屬於大理石岩型,可以歸屬於喜馬拉雅造山運動的產物。而莫三比克產區,屬於角閃石型,可以歸屬於泛非洲造山運動的產物。

這兩者本質上的區別,造就了各自相對獨特的包裹體特徵,所以在緬甸的紅寶石中,經常會發現有碳酸鹽的包體,對應的,莫三比克的紅寶石中也常有發現角閃石包體。但你要是說反過來,那就不太常見了。

當你把視線投向一些非市場主流產地時,你會發現像阿富汗的紅寶石,也會有碳酸鹽的包體出現,背後的原因可以歸結為,阿富汗的礦區同樣屬於大理岩型,且也是喜馬拉雅造山運動的產物。

這也是為什麼如今產地鑒定,包體鑒定已經很難去作為單一鑒定依據的原因之一:同樣的礦床成因,會帶來相似的特徵包體。曾經以為是產地特徵的,隨著更多的礦區被勘探開發,如今已經不再是某一個產地所獨有的。

而且,包體是很微小的,肉眼觀察,是見不到的。對絕大部分品種的寶石而言,有產地鑒別意義的包體,通常是不足以讓這顆寶石身價倍增的。我能想到的例外,一個是有教科書級別的馬尾包體的翠榴石,一個是包含千奇百怪包體的水晶。

因此,現代的寶石學家們會藉助更強大的工具來做更細緻的檢測,以達成準確率更高的產地判定。

所以接下來要指出第二個不同點,微量元素含量也有不同。最簡單的例子,莫三比克大多是富鐵貧鉻型,紫外光下多呈現無或微弱的熒光反應。而緬甸則相反,多是富鉻貧鐵型,有強烈的紫外熒光效應。結合如今的市場環境,僅憑一支紫外燈,就可以對紅寶石的產地,初步做出準確率較高的猜測。

有實力的國際鑒定機構,能夠憑藉大型儀器對樣品進行微量元素,特定分子的結構,晶體的生長模式等多個方面做出分析。。。在如此多維度下的分析下,結合自身收集標本建立的資料庫,可以對產地成因相似的產地,做出一定程度上的篩選區別。

很顯然,產地對寶石本身是有影響的,打個不太恰當的比方,都是小龍蝦,盱眙小龍蝦和潛江小龍蝦,味道可能就不一樣。但我們普通食客,未必能區分,但到了專業的養殖戶眼中,可能就是有區別的。

這是每一個方面的差異,所以才能夠給了各大鑒定機構去區分產地的可能性。但是在大自然面前,我們人類也依舊是渺小的,所以產地判定,單從理論上來說,準確率也是到不了百分百的。更不要說還要考慮一下是人和人開發的機器在執行一系列的操作這些了。

所以也有很多人因為產地判定不準這個點,對於產地帶來的溢價表示不認可。這個我是能理解的,但是市場整個環境在這裡,你不認可,那你給的價不到位,貨主也不會給你貨~這是一個很尷尬的問題。

回到更現實一點的,人為賦予的價值屬性,直白的說就是價格。其他答主也都提到了,歷史角度的話呢,哥倫比亞,緬甸都是供應了很久礦區。而曇花一現的克什米爾算是因為稀缺性。

歷史原因還可以歸結為審美形成佔盡優勢,稀缺性這個更不用我來解釋了,別說這種天然產生的,就是一些限量款的包包啊車啊鞋啊這些的都會被炒的超高~

再加一點不算新聞的新聞吧,就是如今對於產地的鑒定,有的鑒定機構採用一個新的模式了。以往的模式就是說,我先根據這些我知道是某個地方的樣品來研究,搞清這些不同產地的相同點不同點,再回過頭來鑒定那些不知道來自哪個礦區的樣品,是一個以已知結果來倒推成因的模式。

但是現在出現的新模式就是,我和你們礦區合作,你們挖出來的東西,我做個標記,但不會影響到石頭本身的正常外觀啊等,我有特定的方式能夠說後面我可以檢測到這個標記,來確認你是哪個產地。其實就有點類似說我們現在發個快遞,能夠追蹤到是哪個地方哪個快遞員發的這種體系。理論上來說,這種新模式的溯源,可以保證準確率百分百~

而且新模式已經有一定的實際應用了,比如說如今的gia會給一些鑽石開產地鑒定,用的就是這種技術。包括周大福的tmark系列,應該也是這種類似的模式。當然,彩寶也有用這個的,但是因為彩寶的礦區開採到原石切割體系和鑽石是完全不同的,所以我個人是覺得這種溯源追蹤的模式要想在彩寶方面徹底普及,遠比鑽石困難。

寫了這麼多,相信各位其實都能看得出來,我個人是支持產地溢價的。

歸根結底呢,就是寶石本身作為一個稀有的非可持續性開採的礦物資源,在用來交易的時候,是要考慮到這些因素的。

當然,作為消費者,在購買的時候,建議就是在明確自己的需求後,再去理性選擇。畢竟如今的市場行情就是,同樣的價格,你可以選擇高品質的非著名產地的,或者是普通品質的著名產地的。

只是,後者這個選項,第一不是說每次都會有。最簡單的例子,玻璃體的莫三比克紅寶石,可以給你找個幾十顆沒問題,但是找到還算乾淨的緬甸紅寶石,難度就要大不少了。這個是產地的稀缺性問題,避免不了。

第二嘛,證書上寫的產地也不是就一定準確的嘛~沒辦法

大體就這些,依舊沒圖~最近太懶了點。手機打字,也不在意排版了。


「影響彩寶的因素也只有內部包裹體的不同。」理論上來說這話沒有錯,但實際市場上卻不盡如此。

在實際交易中,一些產自特定地區的寶石比別處價格更高,如樓主所說,高端拍賣場合中,紅寶、藍寶、祖母綠等貴价寶石尤其如此。在一些特定場合的寶石交易中之所以會特地強調產地,是因為買家對產地感興趣,相應的,一些寶石實驗室開始在證書上標明產地。

緬甸無燒紅寶石,4.02克拉,估值估價:480-680萬港幣

要搞清楚這個問題,我們不妨看看別的領域。藝術品界也有類似的情況:確認作者對藝術品估價至關重要。一幅美的油畫無論是誰畫的,它總是美的,但是對收藏家來說區別就大了。例如,要了解《阿維尼翁的少女》這幅畫的珍貴之處,必須知道它是畢加索在1907年畫的,意義在於這幅畫顛覆了當時公認的繪畫傳統,邁出了通往立體主義畫風程碑式的作品。類似的作品如果出自1980年的一位藝術生之手,充其量是一個平面設計的衍生作品。除了作品本身的藝術價值以外,稀有性也是重要因素。同一個作家,生前身後的作品價值通常也有天壤之別。藝術價值(包含藝術性和歷史價值)和稀有性是影響藝術品價值的最主要的因素。

《阿維尼翁的少女》

寶石和藝術品有相似也有不同,寶石的藝術性有限(畢竟寶石的常見切工只有有限的幾種),主要在於它的稀有性。國際拍賣級彩色寶石,基本上被幾大特有產地壟斷。雖然其他產地出產的彩色寶石,很多也能比肩這些產地寶石的品質,但價格差異卻非常明顯,最重要的原因就是稀有性。樓主提到的幾大礦區,有個共同的特點就是時間早,是頂級彩寶最早的源頭。這些礦區有些已經絕礦,有些瀕臨絕礦,有些產量極小,所以「物以稀為貴」,再加上因為在歷史上久負盛名,自然就比同品質其它礦區貴非常多。

寶石的價格由市場主導,這些產地寶石最受富豪和收藏家們的追捧,由此輻射到普通消費市場。但其實對於非收藏性的普通消費購買,這些產地的高溢價就顯得沒那麼划算了。

例如,同樣的品質,緬甸的紅寶會特別貴,因為最優質的緬甸紅寶會呈現一種稱為「鴿血紅」的純正紅色,並且有與眾不同的熒光。 但並非所有的緬甸紅寶都是優質寶石,很多緬甸紅寶顏色或凈度都很差。 而一些產自莫三比克和坦尚尼亞的紅寶質量也非常好。這些礦區屆的後起之秀不如緬甸在歷史上久負盛名,但專業的寶石商寧可選擇優質的莫三比克紅寶,也不會去買中等品質的緬甸紅寶。

來自莫三比克的「鴿血紅」紅寶石,顏色濃郁,光澤柔和

藍寶石也是一樣的道理,克什米爾礦區價格最貴,但新礦區斯里蘭卡、馬達加斯加出產的頂級藍寶也不遜色

來自斯里蘭卡的藍寶石,顏色純正,石體通透

每個礦區出產的寶石只有極少數是高品質的,絕大部分都是二等或三等品質。如果能找到頂級的寶石而價格又合適,自然可以收藏。但如果是日常佩戴追求性價比,其他產地的寶石價格更吸引人,一味強調產地會錯失性價比非常好的寶石。

MEMORA/詩普琳藍寶石系列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