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題,在120急救人員同時到達患者家裡並進行相應處置的前提下,二者的區別只是急救車將患者送到醫院的時間不同(相差5分鐘)。這裡假設最快送達醫院也是在發病20分鐘後


心和腦這兩個器官都是缺不起氧的。

所以回復供氧這個問題是最核心的,下一步考慮介入或者溶栓之類的。轉換到這裡,本質上最關鍵的是發病的頭五分鐘做了什麼,即有沒有第一時間嚼碎服阿司匹林或者舌下含服保心丸/硝酸甘油(冠心病),居家有沒有氧氣設備等。

排除醫院離家五分鐘的極端情況,會多少自救手段,就能保住多少心肌和腦細胞,和救護車跑多快問題不是很大,畢竟救護車上的急救人員是能提供必要的支持治療的,在接受介入手術或者溶栓之前,他們不會是最短的那塊板。


理論上有差


會。像心梗和腦梗這種會有一個時間窗,早一點開通血管可能愈後會有不同。這種情況盡量打120不要自己送,因為出現什麼狀況一般人是處理不了了


生什麼病都應該儘早送醫院。不是幾分鐘的事情,而是生病後要早點送到懂處理這些問題的專業人士手裡面。


心臟病這個概念太大了,我們把題目改成「心梗」更合適一點,這樣也方便和腦梗一起討論。

這個問題從發病原理入手解釋比較容易理解。

「梗死」通俗的來講,就是因為某些原因,某個動脈堵住了,導致這條動脈下游的組織缺血壞死

常見的梗死原因一個是動脈粥樣硬化(血管有效管徑逐漸變細直到堵住),一個是栓塞(其他地方產生的栓子順著血管走行直到太細了過不去了就把這裡堵住了),當然還有其他原因比如血管痙攣等等,但這都比較小概率的,發病過程也和上邊兩個不同,就暫不討論了。

梗死發生以後,數分鐘之內就會產生不可逆的組織壞死每秒鐘都在有更多的細胞迅速死亡,但不是瞬間全部,這裡邊還有可搶救的部分,大概數小時以後一般就認為該死的部分都死透了,搶救這部分的意義就不大了,治療應該往別的方向考慮。

這裡只能給這麼個虛數,因為不同情況不同部位不同人群情況差異很大。

所以處理應對梗死,時間窗的把握非常重要。

每個醫院根據自己當地實際情況、院內設施、醫務人員配備等,遵從這個時間窗原理,定製適合自己的處理流程。

以腦梗為例,給你們看一個我院曾經試行過的一版急性腦梗死綠色通道處理流程(註:我院因為各種原因神經內科和針灸科沒有分開,神內的工作由針灸科承擔,所以圖片里針灸科三個字等於神內科)

簡單來說,在發病早期,我們應該考慮的是儘快疏通被堵住的血管,盡量多的搶救還沒有完全壞死的組織。雖然溶栓介入等操作會有一定的出血其他風險,但整體上這麼做利大於弊

但是隨著時間進展,很多組織細胞已經死透了,這種思路會逐漸變得弊大於利,不僅有出血風險,還會造成再灌注損傷,而冒著這些風險卻搶救不了多少細胞,醫生具體判斷之後覺著不適合這些治療,就直接進入下一步處理,比如清除自由基改善代謝等等,這也就等於宣布梗死的那部分徹底死了不可恢復了。治療的側重點傾向於功能的恢復預防再發作上邊。

再看兩張心梗急診介入時同事留下的圖,這是治療前的造影:

這是治療後的造影:

雖然看官不一定有專業知識,不一定分的清哪個是前降支哪個是迴旋支,不過這麼明顯的一個大血管變化誰都看得出來吧,同時也就能理解,這麼一個大血管突然失去了供血功能,會給組織帶來多大的危害吧。

梗死就是這麼可怕的事。

心梗如果沒有及時搶救,心肌壞死之後,原來那裡的肌肉會變成沒有活性和收縮功能的結締組織,也就是一塊疤,不僅影響心功能,還有破裂的風險。

腦梗如果沒有及時處理,腦組織壞死之後,會被周圍組織吸收,在腦子裡留下一個「空洞」,這部分腦功能就永久性缺失了,只能想辦法讓別的地方的腦組織嘗試替代這部分功能。

反過來說,如果我們在梗死發生後瞬間就把血管疏通好了,那幾乎沒有多少缺血死亡的細胞,也就不會留什麼後遺症。

這就扣回題目了:

當梗死發生以後,時間以分鐘計,每分鐘都在有無數細胞死亡,越快疏通血管恢復供血,死亡的細胞就越少,後遺症就越輕。

早一分鐘和晚一分鐘都有明顯差別,何況5分鐘。你發病時早到5分鐘,比你後續康復治療5個月都更有效,因為已經死亡的細胞是不可能起死回生的。

那作為患者和家屬,你們沒有專業知識沒有判斷力,就算真有,你們在家也沒有相關治療藥物和器材,你們能做的就是儘早把患者送到醫院急診,早一分鐘是一分鐘。

當然,這說的是發病時,如果你發病後兩三天才來醫院就診,那確實早5分鐘晚5分鐘幾乎沒什麼差別了。

有人會問,那有沒有更快的情況?

有啊,心跳驟停啊,搶救時間以秒計。

心跳驟停的搶救是全世界共同的難題,醫療資源再發達的國家也不夠。黃金4分鐘聽說過吧。如果四五分鐘還沒有得到有效搶救,那救回來的概率就不大了,即使救回來也會有嚴重後遺症。如果十分鐘才到,那基本已經涼透了,都不用搶救了。

心跳驟停發生時人自己瞬間失去意識,就算瞬間就有人打急救電話,你覺著5分鐘內就有專業人士到場的概率是多大?所以心跳驟停的病人能不能活,主要就看當時在他旁邊的人會不會做CPR。

有人倒霉,上廁所的時候發生了,等別人發現不對勁把門打開,人早就涼了。

有人幸運,走在醫院門口發生了,保安直接給扛進急診直接搶救,連個後遺症都沒有。

所以我說心臟病這個題太大了,挨個討論的話能寫一本書出來。

就這樣吧,這些信息量應該已經夠非相關專業人士消化一下的了。

祝我們每個人都用不到這些知識(??ω??)??


我認為絕大多數情形下,結果是一樣的!


Time is muscle. Time is brain.相信這兩句話足夠回答這個問題了


沒有最早,只有更早。

人體是一個整體,由各個系統相互連接在一起,密不可分又獨立運行,充滿造物主進化的美感。每一個器官都有其獨特功能性,與其他系統相結合又會產生更完美的作用,支撐人體的運行。

疾病發生,就如同一台精密時鐘,一個零件停擺了,雖不會直接累及其他部件,卻也間接的增加了本系統其他零件和其餘系統的過度使用損壞。本系統的被稱為代償機制,累及其餘系統的就是透支機制。

人體有九大系統即運動系統、消化系統、呼吸系統、泌尿系統、生殖系統、內分泌系統、免疫系統、神經系統和循環系統。

每個系統缺一不可,尤以以大腦為代表的神經系統和以心臟為代表的循環系統最為關鍵。直接或者間接影響著其餘的七大系統,儘管如今各類醫療器械發展迅速,有各種代替的設備,呼吸機,ECMO,血濾,導管支架等等,但技術的發展以及資金的限制還是決定了小型化,攜帶型醫械普及的難度。

各種醫械操作的限制各種設備發揮最大作用的地方還是急診室,ICU,導管室,各科室。能儘可能提供專業人員,無菌環境,高端設備。畢竟不能指望心電、彩超、X光、CT安裝到車上出征。這種形勢越往基層深入愈是明顯。

這次疫情中野戰醫院另說。

當今醫學的發展趨勢決定了醫師越來越藉助甚至可以講依賴於各種設備的診斷,提示。院前急救只是一個初步的處理,維持生命體征。大多攜帶心電監護,除顫儀,微量泵,負壓吸引器,插管用品及醫藥箱,有的地區可能只有一兩種隨車,在疾病發生後,醫療力量介入,進行初步治療及判斷。繼而檢查還有後續進一步的治療都需要背靠醫院的支持運作。

在醫療力量介入以及患者的就診速度,病情發展速度的不確定影響下決定了能得到更充分的醫療救護也就意味著更多的生存希望。

這種情況沒有萬一,一旦發生就是賭上了全部。

腦梗時間?

www.so.com

心梗?

www.so.com


都是躺著進去躺著出來,不過去的早的躺著出來以後還能站起來,去的晚的,可能就不行了,


時間就是生命!


單純想是沒區別

但區別很大

腦缺氧4分鐘損傷不可逆 晚了5分鐘意味著更多神經細胞的死亡

心梗的門球時間 90分以內活的希望更大 晚了5分可能涼了

另要考慮社會人文因素

早5分鐘可能立馬救治了

晚5分鐘。。。可能急救的位置就被別人佔了 請您等待 時長未知。

類比一下

以前我見過同一路公交車 前後兩個 同時出發

在一個紅綠燈路口,前車過去了,後車等了60秒

等後車開始過路口時,前車已超出一站地了。

如果題主還是不信

請一個人惡狠狠掐住您脖子

一次一分鐘

一次兩分鐘

。。。。。


如果是心梗或者腦梗,那無非就是溶栓、拉栓,或者支架,個人覺得如果只是五分鐘的話,其實預後一般差別不會有太大區別,但還是應該儘早、儘快處理。

還有一些情況可能會引發很嚴重的後果,比如大面積腦梗後腦水腫,導致腦疝,那預後可能就會有很大差別了。再比如心梗引發的心跳驟停,那就要就地立即心肺復甦,別說五分鐘,每一分鐘都是寶貴的。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