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的對於世界的認識,你的理解能力越強,你感受的越多。理解能力取決於你的閱歷和文化素養。

最簡單的例子,郭德綱的相聲一家人去聽音樂會,兒子跟隨音樂和一段文字開始了想像。母親隨著音樂想到了自己的人生。而父親卻迫不及待的站起來對著拉小提琴的演奏員大罵道:這孫子鋸了半天還沒鋸開!

在打個比方,在我們單位里來了一波長腿細腰打扮入時的美女。我馬上告訴同事說你看這些美女好瀟洒啊!

一個平時不愛讀書滿腦子抖音的同事就來一句,好什麼好又不能睡。

說這些只是舉個例子,你的理解力取決於你的閱歷和文化沉澱。閱歷越廣文化越是淵博。你能體會和理解的就越多。反之就會越少。


每個人「感知力——感受世界的能力」確實是不一樣的。

你很敏銳,提的問題非常深刻。

心理學家阿德勒在《理解人性》一書中說:

我們並不能感知我們看到的一切,也沒有哪兩個人會對同一景象做出完全一致的反應;如果問他們感知到了什麼,他們會給出不同的回答。」(第28頁)[1]

進一步,感知力的區別,導致每個人做出的判斷也不是不一樣的。

《冬吳相對論-278人生不相信高考》中說:

吳伯凡:最近我在看《社會動物》這本書,這裡就提到了一種新的研究成果,關於決策是如何形成的。

決策,過去的理論是這樣的:首先,感知一個狀況;第二,對這個狀況進行判斷,用各種各樣的知識,對各種各樣的信息進行判斷;

最後,形成一個結論,按照這個判斷結論和想到的解決方案去執行,這就是意志力。

第一,是感知力,第二,是判斷力,第三是執行力,或者叫意志力。這三個東西里,過去的心理學,包括我們的常識也都這樣認為,感知是最不重要的,誰都會感知啊,這個狀態好,誰都知道好,這個狀態壞,誰都知道壞。區別就在於判斷,你能不能夠用專業知識,對它進行加工,條分縷析,五力模型,波士頓矩陣等等。用課堂上學到的東西,進行判斷。最後一個,意志力,學校不太管這個東西。現在的教育,尤其是中國教育,對第一個和第三個,都是不太注意的,只考什麼?只考所謂的判斷力。這個判斷力是什麼呢?它也不在乎你能否形成正確的判斷,而是把好多知識,新的舊的、有用的沒用的灌輸給你。以為有了這個東西,只要判斷不出錯,問題都不大。因為感知力是不需要教的。意志力呢,個人的意志力不同,那隨他去了。現在的心理學研究發現,你知道這三個裡頭,哪個最重要嗎? 梁冬:經你這話說出來,肯定是感知力了,鋪墊了這麼長時間,以我的智商,中等知識水平,應該感知到了。吳伯凡:感知力之所以重要,是因為,當一個狀況出現的時候,不同的人對它的感知是很不一樣。現在就越來越強調,感知力是這裡頭最重要的東西;第二重要的是意志力。判斷力往往反而是不重要的。為什麼這麼講呢?就像我們以前講的例子,說兩個人去非洲某地賣鞋,去了以後發現,那個地方人不穿鞋。同樣一個事件,兩個人的感知是不一樣的,一個人是看到完全沒有市場,一個人看到巨大的市場。

可見,感知力非常重要,它直接影響了人的決策。

感知力的定義

《筆跡觸覺與心理》一書提出了一種測量「感知力」的方法,我們很容易判斷出一個人的感知力。

定義:表明感情豐富細膩,對諸多事物有感受能力。既能體會「剛性」的情感和思維(主動熱情等),也能體會「柔性」的情感和思維(柔和順從等)。

注意,以上的「感知力」的定義,與通常的含義有區別。例如,百度百科的定義,偏重於五官感覺力:

百度百科:感知,就是感覺和知覺。感覺能夠反映物體的屬性,例如通過眼睛看,通過耳朵聽,通過鼻子聞等。而把物體的各個屬性都有機地結合起來,成為一個整體,這就是知覺。[2]

我們這裡的定義。側重於「心靈感受力」,而不只是「五官感覺力」。

如何測量感知力?

感知力不豐富的筆跡特徵是:單一,即,線條之間很相似。表明感知力單一,缺乏豐富的感情。

  • 只能寫「剛性(重而快)」線條的人,不僅表現出剛強的個性,而且缺乏感知「柔性情感、思維」的能力。或者說,僅能從「理性」上理解柔性情感的存在,但是很難「體會」到柔性情感的感受,也不會用柔性的方式思考。
  • 同理,只能寫「柔性(輕而慢)」線條的人,也難以體會到「剛性的情感和思維」。

感知力豐富的筆跡特徵是筆跡中的「剛、柔」反差大,即,線條越豐富,表明感知的範圍也越廣。

  • 如果整體協調(即,過渡均勻,又稱為剛柔相濟),表明能夠駕馭自己的情感和思維。
  • 如果整體不協調(即,壓力顫抖不穩定、速度反覆變化、線條間過渡紊亂、轉角方向紊亂,出現一個即是剛柔混亂),表明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緒或思維,表現為喜怒無常或思維跳躍等。

下面是幾個感知力豐富的筆跡案例

線條豐富,輕重快慢變化均勻,具有很好的感知力,男40歲

線條豐富,輕重快慢變化均勻,具有很好的感知力,女25

下面是感知力不豐富的案例.

女37,反差單一,表明心理年齡低,缺乏感知力和社交能力,可能以往生活經歷平順

女25,反差單一,表明性格循規蹈矩,缺乏創新,對新事物不感興趣

女25,線條模式單一少變化,且方向一致,表明思維方式單一,易隨和從眾,心理年齡低。對事物缺乏感受能力,思維比較單調,不容易接受新鮮事物。

注意,感知力與心理年齡有關係,如果以上幾個筆跡是10歲的兒童寫的,那麼就不能說感知力不足了。

《筆跡觸覺與心理》中,各種不同程度的感知力的案例,還有很多,限於篇幅,不能逐一列舉。

感知力的意義

優秀的藝術家和戰略家都具有豐富的感知力。藝術家對美好事物的感知力比常人強烈,對醜惡事物的感知力也比常人強烈。吳軍在《態度》一書中介紹到,鋼琴演奏家內田光子的演奏具有豐富的層次感:

內田光子的表演則有很多層次,她是採用時間和空間(鍵盤上的位置)組合做到這一點的。我們當時在現場都能被她帶入一種意境,音樂變得純粹,這便是她和普通專業人士的差別。

優秀的戰略家

  • 既有長遠的戰略眼光(剛);
  • 也能識破敵人的詭計(柔);
  • 既有力排眾議的執行力(剛);
  • 也有悲天憫人的情懷(柔);
  • 既能把握時機一擊必勝(剛);
  • 也能忍辱負重等待時機(柔)。

吳軍在《見識》中,舉了一個例子,從表面上看,這位工程師是對自己的職業技能之外的「事務」缺乏了解,其內在原因卻是「感知力」不足,這限制了他的職業發展空間。

一個互聯網視頻領域的資深工程師問了我一個職業發展的問題,為了了解他的情況和評估他的工作水平,我先問了他幾個問題。……這位工程師在短短一分鐘的問答中暴露出很多問題,或者叫短板。

作為開發這個產品的工程師,即使老闆沒有要求他了解變現和廣告的情況,作為這個行業的從業者,在這方面的基本知識也是必須有的。……他們的產品是公司唯一的產品,卻又不能很好地盈利,而作為工程師,他們只關心自己技術的提升,而不去考慮這份差事還能做多久。很多人在被調離崗位或者被裁掉時哀嘆,但實際上跡象早就有了,只是他們渾然不覺而已。

此外,感知力是創造力的組成要素之一,如果沒有豐富的感知力,就很難對生活中的隱痛有敏感的體驗,產生新的發現。

提高感知力的方法

通過文學、音樂、書法、美術等藝術訓練,可以提高感知力。

例如:閱讀優秀的文學作品,身臨其境地與角色同呼吸、共命運,是一個人增長知識、提高修養、豐富情感的重要途徑。坎坷的人生經歷,也是提高感知力的一條途徑。

據我觀察,文科生的感知力,普遍超過理科生。這可能與大量的閱讀有關。

參考

  1. ^阿爾弗雷德·阿德勒 著,王俊蘭等 譯. 理解人性[M]. 機械工業出版社,2017-06-01 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27069084/
  2. ^百度百科-感知力 https://baike.baidu.com/item/%E6%84%9F%E7%9F%A5%E5%8A%9B/582782


廢話 當然不一樣


是的,每個人感受到的都不同


個人認為 是不一樣的 就像世界上沒有兩片相同的葉子一樣 每個人的經歷 所處的環境 以及外界因素對每個人的影響 即使是同一件事 每個人所處的角度不同 看到的結果也是大不相同


沒有人能回答你的問題,因為我們都在「人」這個概念中。


是的,取決於人生閱歷和文化水平 也包括三觀


這個問題我都不知道怎麼答,差別非常大!

至於有多大,就是我不能用文字簡單的說明出來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